《富爸爸穷爸爸》书评:人生中哪一个时间段是最合适的破产年龄?

《富爸爸穷爸爸》书评:人生中哪一个时间段是最合适的破产年龄?


因为工作的关系,前几年从各种渠道得悉,某地民营企业相互“担保”借贷,造成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主看好房地产业,用实业做抵押,并相互担保,向银行贷款,然后“拿地建楼盘”,试图“大赚一笔”。

但也有不少企业终于没有看清市场和政策的走向,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开始殃及池鱼,主业都受到影响。不少企业不仅因为资金借贷濒临危险,还影响到相互作保的其它企业正常运转,有的企业直接进入破产“程序”。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样的“投资”很多人失败了,只有少数人通过房地产赚到了钱,成为了所谓的“成功者”。更多的人为这样的“试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按照《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所说,“破产”是一种“试错”行为。书里的“富爸爸”认为,“破产最好是在30岁以前”,因为“这样你还有时间东山再起”。十分愿意看到更多的“破产者”,能趁年轻而东山再起,顺利走出自己的逆袭之路。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讲的不是要每个人去经历破产,才能有“钱途”,而是说明一个道理,人来到世上不容易,不要陷入“不断干活挣钱,支付各种各样账单”的现实怪圈之中。这是一种“穷爸爸”的活法。而事实上,“工作-赚钱-支付”,“再工作-再赚钱-再支付”,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过的普通生活,而这样没有冒险、波澜不惊的平常生活,不是“富人”想要的生活。

罗伯特首先自己是一个百万富翁,他的理想是通过“富人思维”,教给全世界“爱好财富”的人,成为“百万富翁”。

人生中最大的“坑”到底是什么?

“起床、上班、付账、在起床、再上班、再付账......”这正是大多数人在经历的“坑”。《富爸爸穷爸爸》把循环往复的人生之“坑”,称之为“老鼠赛跑”。

罗伯特告诉人们,这是“穷爸爸”每天都在向下一代念叨和灌输的“穷人思维”。这样的思维看上去逻辑严密,符合“主流价值观”,实际上在不断“腐蚀”着创新和迭代,让人陷入无休止的为钱谋生、为钱工作的梦里。

富人却不为钱工作,而是让钱为人工作。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本文开头的这些把企业作为自己事业来经营的人,其实也算是富人中的一员,他们使用的是银行里的钱,让钱为他们而“工作”。只是大多数“富人”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富人思维”的破产,而更多的是对投资风险管理出现了问题,用《富爸爸穷爸爸》里说的,那是因为没有掌握“驾驭风险”的能力。

现代很多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其实是为钱工作带来的恐惧和贪婪。对金钱的想往和“恐惧”是并存的,这符合大多数人的“人性需求”。一方面,他们想通过努力工作,用一份工资养活一家人,支付各种费用,并把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进行“理财”。这种理财方式,很多甚至是跑不赢“通胀率”。

正像小富即安的心态叫“储蓄”。就像家里的老人,把每月从工资里省出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利息1厘多,每一万元每年可以生出200元利息。为老人“洗脑”是不容易的,那就只能用“稳健”的方式,“生出”相对多一点的利息来,这也是他们认为的“最稳妥”的聚财方式。

另一种穷人思维叫贪婪。很多人怀着“暴富”心态,期望像摸彩票中大奖一样来获得财富。更有的人因为贪婪,被骗上当;还有的为了攫取非法利益而身陷囹圄。

我们到底有没有“试错”的机会?

92岁的褚时健老人去世了,但这个像传奇一样的人生励志故事,仍然余温尚存,不知还能在人们的心中存活多少年。

经历了人生一次大的“试错”,这位74岁的老人还倔强地站在山间地头。经过十年的“逆袭”,褚时健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富人思维”,对创业者来说,不论年龄,仍然有效。“万科”前董事长王石,曾经说了一句被无数人引用的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其实笔者想说的不是褚时健老人,虽然7、80岁的高龄,有多少人生的“反弹力”,而是他即使年迈,“富爸爸”的观念没有变,“富人思维”仍然证明“有效”。

但是,74岁,有多少人能有多少“反弹”的机会呢?

所以,罗伯特“富爸爸”说“破产要趁早”的观念,看上去也还没有多少反驳的余地。

如果要深究“反弹力”从哪里来,其实是来自不断地学习,不断拓宽的眼界,才能逃离为金钱所奴役的怪圈。

作者罗伯特告诉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富人思维”,“大部分人需要学习并掌握不止一项技能”,并真正从四个方面获得发展自己“财商”的能力:会计、投资、市场营销和法律,那是四种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