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四歲前,他對大人的打罵會沒記憶,四歲後的孩子,就開始走心了!”真的嗎?

方方說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孩子的記憶裡發展進程

0-7個月:短暫記憶周邊的事物
7-9個月: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9-12個月: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模仿
1-3歲:有了長久的記憶
3-6歲:重複記憶

人類確實有幼年健忘的情況存在,3週歲前的記憶的確有片段的甚至是顛倒的情況。

記得我家小朋友滿月的時候我出去放風,沒多大一會我就著急回去怕他哭。同行的弟弟提醒我說“沒事,哭就哭吧,反正他也記不住,我三歲以前都沒有記憶”,但是同行的妹妹就說“可快點回去吧,外一寶寶記性好呢!”

請注意3歲以前的記憶是有如下特徵的:

1、以無意、機械、形象記憶為主
2、容易受情緒影響
3、記得快忘得快
4、隨意還不精確

這裡我們主要說說容易受情緒影響,孩子對大多數的事物其實記得不是特別的清楚,但是對於特別高興或者特別傷心的事情往往記憶深刻。所以孩子4歲前不一定對大人的打罵沒有記憶。

除了孩子可能記住打罵本身的過程,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安全感的破壞,曾經看到一句話叫做“嬰幼兒期的安全感是人今後一生的宿命。”嬰幼兒的情感很細膩,說話語氣的變化都是可以感覺到的更何況是打罵。

有人可能會說他都記不住有啥影響?有幾個人記得自己被母乳餵養的情況?但是斷奶如果斷的不好會引發分離焦慮,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等等。

所以也許孩子還不會說,也許孩子記不住,都不重要,給他足夠的愛,因為那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是大賽爸爸,關注我,育兒路上與您同行。


大賽爸爸說


我壓根兒不認同這句話。

沒有四年的感情鋪墊,孩子能跟你親密無間嗎?換個角度試問,你是否記得自己4歲前的情況呢?



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童年的記憶哪怕長大後不是那麼清晰,仍然是有感覺的。溫馨感動還是厭惡害怕,腦海深處是有印象的。

我想問說這句話的人,是不是想在孩子四歲之前隨意教育?過了四歲,再認真教育?

其實孩子在一歲以後,他的大腦高速發育,語言、思維、性格認知都在同步進步。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育兒理念,很難說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正所謂三歲看老,也是有道理的。


鄰居家的孩子,小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家特別溺愛孩子, 孩子脾氣特別大摔東西不講道理。現在接回父母身邊,這些行為習慣特別難改。用孩子媽媽的話說“早知道就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了,現在至少要花上兩倍以上的努力去彌補之前的不足。”

所以這位家長,認真用心的對待孩子,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暴力解決並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辦法。


團團圓圓愛媽媽


記憶是不會遺忘的,可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變成一種潛意識,有些事情孩子可能已經記不清楚,但是那種發生事情一些感受、想法、情緒等他是不會忘記的,而且對孩子早期性格和心理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四歲以後孩子會受到早期的家庭生活的影響,如果四歲前家庭和睦,家長教導有方,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凸顯出良好生活態度和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後在教育孩子上也會事半功倍,家長會明顯感覺孩子很懂事、很好引導。

所謂“三歲看老”,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不講求方式方法輕易打罵孩子,這樣時很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


30歲寶媽的每一天


先上結論,任何時候都不能打罵孩子

孩子從出生起就有情緒感知能力了,即使他不記得你具體怎麼打罵的他,但是他能感知到你情緒,而這種情緒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提出層次需求的馬斯洛的老師)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恆河猴實驗,雖然對象是猴子,但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這對人類同樣適用。

哈洛發明了一種鐵娘子的“代母”,這種“代母”會突然發射鋒利的鐵釘或噴出冷氣來攻擊小猴子,被攻擊的猴子驚恐不安,躲在籠子邊緣瑟瑟發抖。但是無論“代母”怎樣傷害猴子,小猴子都不肯離去,而且隔一段時間後,它們就會回到母親的身邊,擁抱傷害它們的母親。這些猴子在回到猴群后,均不能融入猴群,更極端的一些母猴在生了小猴後親手殺死自己的孩子。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如果能全身心的保持愉悅的情緒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但如果反之,對孩子的傷害是難以量化的。


笑臉未來


任何時候的打罵都會對孩子造成壞的影響。

一,四歲前,孩子的表達有效,認知也有限,大人認為錯誤的事情,在孩子那裡可能只是想幫忙,或者模仿大人,而在這時,大人覺得孩子搗蛋做壞事,進行打罵時,孩子並不理解,並且不明白為什麼會被打,讓他覺得父母不愛他,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一定的創傷。

而且,這種創傷看似沒啥記憶,實際這些不良情緒都會被孩子吸收內化,將來會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孩子青春期後的叛逆,撒謊,等等不良習慣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都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積累形成的。

二,對於寶寶,四歲前要儘量給予孩子寬鬆的教育形式,他們這個階段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只有模仿和踐行。所以,想要寶寶有個好的成長,那就儘量不要以對錯來評判,只要是不主動攻擊別人,不妨礙別人,不會有危險的事情,家長儘量給寶寶空間讓他嘗試,哪怕給家長制造一些麻煩,但是對於寶寶的成長,家長收拾一下,也沒多大關係,也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做家務,讓孩子從小意識到勞動和尊重別人勞動的重要性。

三,四歲以後,孩子自尊心增強,打罵就更不是好的辦法了,儘量做到真誠,真實,以身作則引導孩子,相信寶寶會是懂事明理的別人家的寶寶的。

總之,打罵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儘量控制住情緒,平等的,平緩的對待寶寶。


蒙姐育兒


四歲前的小孩可能會不記得被打罵過,但是,四歲前的孩子身體和心智都沒發育成熟,你這一打,就容易出事,別說什麼沒使勁就輕輕的打一下,你覺得輕輕的,那麼小一孩子可不覺得輕,更何況有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是發洩式毆打,你覺得孩子能承受了了?情緒控制不了你自己撞牆去吧,別禍害孩子。

就算孩子沒記憶,但是,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小時候經歷的所有的事都是有的,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在夢裡重現某些一兩歲,兩三歲時的事情,或者是一兩歲時發生的某件事被深度夢幻話,比如王剛講故事這個節目裡就講過,一個女孩,一歲的時候,親眼目睹媽媽被爸爸殺死,當時媽媽穿著白色的睡裙,後來女孩長大了,每次都會在夢裡夢見一個穿著帶血的白睡裙的女人,在田野裡跑,別人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她自己也不知道,還是後來走訪她以前的鄰居們才知道的。所以,別以為孩子小沒記憶就可以為所欲為,你的過分舉動會給他們的一生都造成影響,不要忽視潛意識這個東西,它可以記錄下所有的往事,好的不好的,甚至是不堪回首的,在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會出現,或許是在夢裡,或許是放空的瞬間,或許是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你想讓孩子性格好,以後不會總是做噩夢,就請注意收斂你的行為,控制好你暴力的慾望,如果你只想要一個病態的乖孩子,也不在乎他是不是過的好有安全感,會不會做噩夢,那就隨便吧。


LoveVV474


這個說法是不科學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風格,而自己的人生風格的形成,就跟一件件經歷過的事情有關。這些事情,有些停留在記憶中,有些已經忘記了。這就是有意識記憶和無意識記憶了,大腦記得,你未必想得起來。

不管是哪種,對於發生的事情,給我們留下的感覺是一樣的,這意思相當於,我們可以忘記了事情,可是潛意識還留在大腦中。而潛意識又對後來的情感發展,性格養成方面,有著很大的影響。

舉兩個例子吧。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本書中,講過2個關於童年記憶的案例。

說一個24歲的小夥子經常眩暈,讓他回憶往事,他想起4歲時曾經因為聽到火車鳴笛而昏過去。

童年時期,他對聲音很敏感,那時,他不會總結,但在潛意識裡已經得出一個結論:不喜歡噪音、不協調或者刺耳的聲音。

而這,一直影響到他的成年後。

還有個案例,說一個50歲的男人向醫生訴苦,說他每次陪一個人過馬路時都擔驚受怕,害怕兩個人都會被車撞到;而他單獨過馬路時就沒有這種擔心,顯得很淡定。

後來回憶童年,是因為3歲的時候患過佝僂病,行動不便,有2次過馬路時被撞倒。


這2個案例,都是在心理學家的啟發下,回憶出來的。

所以,孩子也是一樣。也許他不記得爸媽打了他幾次,罵了他什麼。但他記得當時他的感受是不好的,他在潛意識裡面,認為他沒有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近一點的例子吧,我家小孩今年8歲,在我們的日常聊天中,他經常能回憶起,他在2,3歲時,去過哪些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講過什麼故事,甚至他曾經在哪裡騎車,重重摔過一跤......許多瑣事,都留在他的記憶中。


最後,不管孩子多大,打罵孩子始終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棍棒教育,是很傳統的一種方式,家長總以為,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能讓一個人更快成長,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實恰恰相反。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成為巨嬰和憤青,他們在潛意識裡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正如阿德勒所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樹熊媽媽


任何時候都不要打罵孩子呀!

孩子的記憶能力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0-7個月:短暫記憶周邊的事物

7-9個月:能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9-12個月: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模仿

1-3歲:有了長久的記憶

3-6歲:重複記憶

嬰幼兒時期,孩子非常需要安全感,尤其是3歲之前,孩子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他們留下烙印。早教的孩子對他們今後的思維方式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面引導,經常吵吵鬧鬧,給孩子會帶來緊張和不安定因素,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家長學堂


假的,誰說孩子四歲前對打罵沒有記憶。

科學研究,他可能會忘,但他經歷的這些東西會刻入他的記憶基因,形成他的性格。

三歲看終身不是沒有道理的,孩子在出生時就開始吸收他周邊的環境,成為他大腦的一部分,長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覺得孩子早期經歷的東西對他沒影響,因為他還不懂事。

可不要忘了,早期才是孩子學習力和吸收力最強的時候,他經歷的東西不是用記不記得來看待,而是用是否成為了他大腦一部分來看待!


布穀說育兒


基因決定了孩子的走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情憨厚老實,有些孩子天生聰慧頑皮,有些孩子天性善良,有些孩子刁鑽古怪。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給他們留下烙印。早教的孩子對他們今後的思維方式和處理事情的能力都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面引導,經常吵吵鬧鬧,給孩子會帶來緊張和不安定因素,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