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年度“苦情”大戲《鶴唳華亭》終於完結,這部上映時間跨度達三個月的宮廷權謀劇——整體來說是非常不錯的一部劇,無論在口碑還是在播放量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最讓人欣喜的是故事的結局,幾乎是一個圓滿的結尾,並非如網上所說的“悲情結局”,這樣的結局深得觀眾的喜愛。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在《鶴唳華亭》的結尾,大王蕭定棠與太子暗鬥,太子在女主的幫忙下,取得了最終勝利,作為敗者,大王無奈只能乖乖前往封地。其實這對大王而言是最好的選擇,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 自己安全

在歷史長河中,兄弟之間為皇位大打出手的人,幾乎每朝每代都有發生,如:“玄武門之變”、“陳橋兵變”、“九龍奪嫡”等等,但凡參與皇位爭奪的皇子,大多逃不過“成者王,敗者亡”的結局。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而在這部劇中蕭定棠不但參與了爭奪皇位,還多次傷害了太子,甚至逼死了太子的恩師“盧尚書”,在如此情況下,奪位失敗的大王依舊可以活命,並且可以前往封地當一個郡王,不得不說蕭定棠命好,有一位如此維護他的爹爹。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 保全趙王后

蕭定棠這一走,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的母親都是大有裨益,自己的兒子從此無望執掌天下,趙王后便會老實下來,不會使陰招來對付太子。“不作死,自然不會死”,依照皇帝的性子,臨死前必會對太子囑託,讓他放過趙王后。蕭定權秉性純良並且尊敬父親,他登基後,應當不會對大王和趙王后出手,大王這一走,算是保全了趙王后。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其實大王落敗的結局早已註定,從三個方面便能看出:

  • 勢力差距變大

二人自身的勢 力相差不多,但太子略勝。兩人雖說貴為太子、大王,但皇帝人在壯年,朝中大臣自然不會輕易投靠兩位皇子,以免讓皇帝心生嫌隙,打壓自己。太子略勝的原因便是因為他佔據了大義,太子是君,大王是臣,在大臣心中自然更傾向於太子。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二人親眷的勢力,很明顯是太子方更勝一籌。大王一方勢力主要來源有三人,分別是趙王后、中書令、趙雍。而太子一方勢力主要有兩人,分別是顧思林、太子生母,太子生母雖然早已去世,但皇帝內心一直虧欠與她,所以她是借了皇帝的勢。

隨著時間線的發展,我們能看到大王一方的兩員大將中書令、趙雍都被革職查辦,而太子一方的勢力隨著長州一戰的勝利反而變大,此消彼長、差距更大,這便是編劇留下太子最終會勝的鋪墊。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 沒能力

大王與太子兩人的能力劇中給出了鮮明的對比。其一,大王急功近利、毫無遠見,皇帝賜給他條玉帶便高興得忘乎所以,殊不知那是用幾個營的精兵與皇帝交換而來,很明顯是“虧大發了”,他卻毫不在意,分不清輕重;其二,大王聯合己方勢力,多次設計都沒有徹底打敗太子,反倒讓太子逐漸成長最終翻盤,而失敗的原因,多數都是大王讓別人抓到把柄,以至於被人反將一軍。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反觀太子,遇事不退縮,寧願所有責任自己扛,也不願傷害到他人。在劇中,他被皇帝多次懲處、體罰,但基本都不是他自己犯錯所致,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人、恩師、忠臣、愛人,主動扛起所有責任,這是德行也是能力;其次,他憑藉自己與大王一方鬥智鬥勇並且最終取勝,這樣的能力明顯比大王強。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 皇帝不看好他

大王的所作所為,其實都是白費心機,因為自始至終皇帝就沒打算廢儲君,原因便是上面敘述的那樣。首先,國家未來的儲君一定要有能力,很明顯太子更合適;再者,如果讓大王當太子,他能當得安穩嗎?顧思林的幾十萬大軍是吃乾飯的?;最後,讓蕭定權當皇太子,是皇帝對顧思林及已逝皇后的承諾,他不會為大王違背自己的承諾。

《鶴唳華亭》中的大王,前往封地是最好的選擇,結局早已註定

結語

大王該爭取太子之位嗎?當然該爭,自他娶了中書令之女後,他就必然會爭太子之位,他不爭,背後也有人推著他去爭這個位子。生在皇室,身不由己,一步之差,便會深陷其中,但大王的幸運,歷史少有,參與奪位之爭,最後還能全身而退,只因有個愛他的皇帝爹爹。其實,生於帝王之家,如五大王一般,不爭不奪,享受一生榮華富貴,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