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在一個溫暖的秋日,父親與女兒騎著自行車,穿過鄉間小路,爬上陡坡,行至河邊。父親在這裡停下了車,他俯身向女兒告別,回頭與再次擁抱女兒的舉止中流露出他的不捨與難過。但最後他還是坐上了小船,隨著水面上的落日漸行漸遠。

女兒翹首等待,遲遲不見父親歸來,於是她只能獨自騎車離開。但自那天起,女兒養成了不定時來河邊看一看的習慣,她望向父親離去的方向,好像在期待,又好像在緬懷……

這是《父與女》的劇情,這部動畫短片由荷蘭導演邁克爾·度德威特執導拍攝,於2001年上映,曾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不僅如此,邁克爾·度德威特也依託於自己的電影工作室,製作了與這部短片同名的繪本版圖畫書,書籍也繼承了短片中單薄的顏色、簡潔的場景與樸素的氛圍。

也正因為這個故事在形式上選擇了與一般明媚的兒童化創作手法截然相反的“致鬱”風格,因此似乎不能成為一部“合格”的、能讓孩子看懂的藝術作品,但這卻阻止不了它成功虜獲了成年人。

它的精妙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象徵。這些象徵使每一個場景都變得像謎題一般,誘惑人們在觀看中解謎,在解謎中思考,完成了文藝作品促使人去認識生命與世界的目的。

其次是在內容上,它對生活細節的精準把控與細膩展現,使每一個人都能在情感上得到共振。

另外,形式上該做的工作,它也沒有鬆懈,摒棄色彩與聲音的這種做法,看起來是一種會讓人失去興趣的冒險,實際上卻恰好滿足了成人在鑑賞藝術作品時對沉浸式氛圍的追求。黑白當道,形式簡化,觀眾的注意力聚焦到創作者真正想傳遞的東西上,最重要的東西因此得到了凸顯。


象徵的使用,是對生命的詮釋

象徵是一種藉助有形而具體的事物傳遞藝術家隱晦的思想或情緒的創作手法,它可以讓抽象的表達變得有跡可循、有形可鑑,是一種可以使內涵更加豐富、立意更加高遠的趣味性創作手法。《父與女》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要歸功於邁克爾·度德威特對象徵的廣泛使用。

《父與女》想要傳遞的主題是比較明顯的,那就是親情。但是在觀看中,我仍會對一些細節充滿困惑,比如鏡頭刻意強調的場景,反覆使用的道具,它們是否暗藏玄機?可以說,如果不瞭解這些象徵,就無法真正瞭解故事。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父親乘船遠去,留下自己的女兒獨自歷經寒來暑往,從幼童長成少女,從少女變成老嫗。當時間在女孩身上流逝,我終於也能意識到女孩在慢慢走向生命的終點。當她跌跌撞撞地走向父親離開的那個岸邊,當她彷彿穿過了時光隧道一樣變回少女時期的樣貌時,我明白了,這種不可能發生的現象是在說明,女孩已經離世,只有在幻想之地,時間才能流轉。

這時候,變回少女樣貌的女孩見到了她的父親,原來父親早已在故事的開頭,就先她而去了,之後所有的女孩站在岸上眺望的場景,都是無望的等待或深沉的回憶。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瞭解父親到底去了哪裡之後,那些反覆出現的場景和道具象徵什麼,也就可以讀懂了。

  • 自行車:自行車貫穿於影片的始末,它象徵著生命,車輪轉動,就是生命在運轉。父親的自行車停靠在岸邊,意味著他的生命走向終結,與他再也沒有回來形成對應。同樣的道理,當女孩年輕氣盛時,她的車輪飛速運轉,而當她步履瞞珊時,連車把都在晃動,行至生命的結尾,她只能推著車子前進。
  • 路與風:既然自行車寓意生命,那有生命穿梭的道路及路上的風風雨雨就象徵了光陰與境遇。當女孩和父親第一次來到河邊時,她有父親的陪伴,有依靠與幫助,因此她可以超越父親,不甚費力地騎上陡坡。當父親離去,她獨自面對生活時就顯得孤單與困難了。所以在後面的畫面中,她即使長大了一些,本該更有力量,卻在上坡時顯得無比艱難。這是對親情之力的最本真的刻畫,有親人在,你無所不能,因為你知道背後有山,隨時可棲。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 岸與河:河流送父親離開,岸用來眺望另一個世界,所以這二者是生與死的分界。當女兒在岸上眺望河面時,其實是在傳達多種情緒。當她年幼時,不理解死亡真正為何物,她以為父親的離開是暫時的,所以父親的自行車依然靠在樹上,這時的岸與河就像普通的一道門,好像再等一會兒,打開它,就能看見父親的影子。當女孩再長大一些,明白了死亡就意味著那個人永遠不會回來時,父親停靠在樹幹上的自行車也不見了。這象徵著她內心的成熟,此時岸邊不是用來期望,而是用來追思與回憶的。後來,女孩兒與朋友一起經過這生與死的分界,那時她還會停下來駐足一會兒,但卻沒有下車,朋友一揮手,她也就跟著離開了。再後來,女孩兒坐在戀人的後座上經過這裡,她沒有停留,只是欠身望了一眼。她在岸邊停留的時間越短,就越意味著伴隨心智的成熟,她不斷正視父親離開的現實。

自行車象徵生命,生活的艱辛藏在路途上的風雨中,人對生命的理解程度也能從她在岸邊進行期待或追思的時間長短來驗證。

象徵在這裡的運用,精簡又深刻,勝過千言萬語的旁白與註解。

細節的捕捉,是對情緒的傳遞

細節是堆砌成最後那件完整的藝術作品的磚塊,它們可以決定整體的好壞。一個負責的藝術創作者,是不會吝嗇創作時間與考察的精力的,並且他在打磨細節上的消耗可能要遠遠超過製作那些宏達的敘事場景。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在《父與女》中,有很多精緻的細節。比如父親在下岸也就是去世之前,他迴轉過身來,再次擁抱起他的小女孩兒。人在離世前對親人的掛念全在這樣的猶疑與回頭之間。當角色有了人性的光輝時,他的情感也會在觀眾那裡得到共振。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當女孩與朋友結伴出行,再次來到岸邊時,禁不住再次“眺望”起了父親。最後,陷入追憶中的她被朋友所呼喚,騎上車重新上路了。這個時候,鏡頭著重強調了女孩的車輪和車輪碾壓過去的巨大樹影。

陰影通常用來表現心理壓力,父親的離世是壓在心上的一塊情感負擔,帶來沉重的悲傷與痛苦。當女孩再次啟程,從這塊巨大的陰影,也就是壓力上碾壓過去時,其實是在說,她已經做好了卸下負擔的準備,人生要重新開始,她也要重新審視父親的離去。悲觀離合,這是人生必經的東西,她沒辦法拒絕痛苦,但是她可以選擇輕視。往後,她也許還會站在這裡回憶父親,但那回憶中不會再有折磨她的悲痛,只有與父親相關的溫馨記憶,而觀眾也能領會到她的堅定與勇氣。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生命即將走向終結的女孩下了岸,她在荒草中的空地上發現了一艘小船,那正是父親當初離開前劃的船。仔細看影片,你會發現女孩站在船邊,輕輕撫摸了它,然後才走進船裡,躺了下來。這動作似曾相識,像孩子會撫摸母親的頭髮,索要父母的懷抱。女孩也是在呼喚親情,而船是喚起她對親情慾望的媒介。

船是父親離去時用過的東西,它屬於父親的舊物,所以它上面有父親的味道和回憶。這是對“睹物思人”這種懷念行為的捕捉,你不能不讚嘆邁克爾·度德威特對生活的觀察力,他把生活碎片絲毫不差地嵌進了他的影片中,在黑白影響間注入了真實的情感表達,在這樣的真誠中,你感受到了角色傳遞的情緒,很難不去做對自己境遇的延伸思考。

從捕捉現實到傳遞情緒,這是藝術作品最直接的力量。

氛圍的營造,是對內涵的凸顯

色彩對藝術創作的作用不僅是一種工具,它本身也是敘事語言,暗淡的顏色表達壓抑,鮮亮的顏色呼喚明朗,通過用顏色來營造特定的情緒氛圍,可以幫助凸顯真正重要的內容。

《父與女》是一幅可以流動的水墨畫,黑白灰是它基本的色塊構成。這與它涉及的生死議題氣質相符,透著有一些靜寂的氛圍底色。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這樣的底色雖然剝奪了我們一部分視覺體驗,但它營造的靜謐之感卻增強了。在故事緩慢有序的進行中,只有音樂穿插進來,按照情節起伏進行波動。當故事足夠深刻,音效也能起到渲染作用的時候,顏色似乎成了不必要的因素。沒有斑斕的色彩搶奪注意力,我們會專注於故事本身。

親情是世界上最不可明說的情感,它平時不動聲色,卻細緻入微地潛伏在我們生活裡的方方面面,比如離家時,父母在身後的注視。親情是樸素與遲鈍的,但它同時又強勁有力,故事裡表現的親情也是這樣含蓄的,因此張揚的顏色不適合它。反倒是簡潔化的創作形式,能匹配這樣單純且不功利的親人之愛。

既沒色彩也沒對白,這部動畫靠什麼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對顏色極簡的運用除了能夠凸顯最重要的親情之外,它還有一個妙處,就是製造距離感。父親與女孩之間是生與死的距離,女孩站在岸上追憶父親,是過去與現在的距離。還有路上不斷往來的自行車,都在象徵著時間的流逝,所以生命從起始到終點,也是一段長長的距離。

黑白影像會帶來與彩色影像作品大不相同的視覺體驗,事物失去色彩,變得陌生,好像不是我們當下正在經歷或熟悉的,一切都好像是從遙遠的年代走來似的。當我們對往事進行回憶時,不也是這樣的感覺嗎?

在影片中,爸爸已經成為過去,他是女孩的回憶,我們觀看這樣的黑白故事,就像在回顧她的一生。



《父與女》從誕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二十年。儘管它顏色單調、主題常見,卻憑著精巧的構思與諸多創意型手法的運用,不但衍生出繪本,走進青少年及兒童世界,更在不斷湧現的短片動畫及圖畫書領域中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它也會一直在喜愛它的人心中佔據重要的位置。它就像一道謎語,總是能夠引誘人們一遍又一遍走進它,攛掇人的好奇心去解讀它,然後讓這些人帶著讀懂它的自豪與喜悅再傳遞給下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