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我们经常会收到这样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身边的一些投资故事也不断的在提醒我们,投资的风险太大了,一不小心就把全部的钱亏光。致使很多朋友(包括我身边认识的一些人),把钱紧紧的攥在手里,或者简单的做点银行理财。

我想说明的是,如果不去投资,我们面临的风险更大,通货膨胀这大老虎会一点一点的吞噬掉我们手头上的钱。相信读者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钱越来越不经花了。

从2000年到2018年,这18年间M2增长了13倍,而GDP才增长了9倍。M2大概可以理解为全国人民在用的钱,货币的发行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市场上的钱多了,我们手里的钱当然就贬值了。

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按照现在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存款的利息差不多刚好跟通胀打个平手,有时候还会败下阵来。

现在经常在讲“不忘初心”,如果我们选择去投资,那我们的初心是什么,要以一种怎样理念去指导你的投资生涯?我想这是每个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都应该想清楚的事情。

投资也有分门类派系,你买入某支股票的时,你的行为就已经决定了你现在追随的是哪一个派系投资理念。看技术指标,追热点,内部消息,还是你真正看中这支股票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在1984年,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了一场座谈会。

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在70、80年代,资本市场流行一种叫做“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该理论提出:股票市场目前的股价已经反应了所有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基本面信息、甚至内部消息,所以通过这些信息而做出的对未来股价的预判都是徒劳,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做出买卖决策也属于赌博,跟抛硬币一样,赚钱了是因为你刚好猜对了,亏钱了也只是你猜错了。

针对这种理论,巴菲特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他为什么能赚钱,能经常猜对硬币的正反面。

假设从明天开始,全美国2.25亿居民都拿出1美元的硬币做赌注,每个人都猜硬币落下时的面向。如果他们猜对了,就从猜错的一方赢得1美元。每天都会有一批输者被淘汰出局,随后的一天,由赢家把前一天赢得的资金投入到赌注中。

经过20轮的比赛,就会有215名连续20次猜对的选手胜出(硬币有50%的胜率,2.25亿除以2,连续除20次),这215名选手就可以赢得2.25亿美元。

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这个非常像股票市场,你赢的钱总要有人亏掉。最后,这215个赢家成了市场的宠儿,他们也许会写一些叫做“我如何在20天内从1美元挣到100万美元,而且每天只工作30秒”的致富秘籍。

但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商学院教授会出来说,你让2.25只猩猩做同样的事,最后剩下的215只猩猩,同样也可以分享它的致富秘籍。

这时候巴菲他老爷子就说,如果这2.25亿只猩猩的地区分布跟美国的人口分布大致相当,20天后你会发现,215只赢家的猩猩中有40只来自奥马哈的某一动物园。那么,记者肯定会去采访这家动物园的侍养员,问他给这些猩猩喂了什么特殊的饲料,它们是否进行过某种专门的训练,它们是否知道某些事情,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巴菲他宣称,他自己就是来自奥马哈的一个赢家,以及跟他具有相同投资的理念的其他一些人,都成为了这些赢家中的一员。他们所秉持的共同信仰就是价值投资,这种信仰使得他们在一轮一轮的抛硬币赌注中胜出。而这一信仰的来源正是巴菲特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些赢家们都曾师承于他,或者深受他投资哲学的影响。

作为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写了一本更为经典,更有名气的投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如果你对投资有一定的了解,你会发现如今很多投资经典的理念,都会在这本书上找到影子。比如仓位管理、安全边际、“市场先生”等等。

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这本书虽说是《证券分析》的通俗版,但是由于美国人特有的说话方式(从句定从句),且书中涉及金融概念对于小白确实头疼,说实话,阅读起来并不轻松。我从2012年就收藏了这本书,看了几章,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丢过一边,直到最近几天才读完。

如果你也打算加入价值投资这个行列,那么格雷厄姆作为祖师爷,对你有几点忠告。

忠告一:我们奉劝那些初学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钱浪费在试图战胜市场上。

市场的平均水平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指数。经常会看到某些组合或者基金的收益图,会跟沪深300做对比,那么沪深300就是平均值。

格雷厄姆奉劝我们,不要试图战胜平均水平,为什么?因为把时间拉长,10年或20年,90%以上的基金经理都会输给指数,也就是平均水平。

投资是一生的事情,作为初学者,我们凭什么比那些专业的基金经理更厉害?短期市场的波动会让你和指数之间会有较大的差距,长期来看,平均水平这条线没有很难逾越,所以我们把收益率目标定在沪深300的水平,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忠告二:如果你只想你的投资计划付出一点额外的知识和智慧,却想取得大大超过一般的投资成果,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糟糕的境地。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什么初学者,我做投资是想像我们村那个谁一样,做股票没多久,就买豪车豪宅了。有这样想法的人,我建议你把上面这条忠告弄成自己手机的背景图,每天提醒自己一遍。


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想法,但我知道,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并不是简单地听几个所谓的“内部消息”就能达到的。身边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巴菲特的一生都在阅读报纸和财务报表,每天在办公室里就是读报纸和财报,一天长达十几个小时。每当我拿起财务报表,面对枯燥的财务数据都在想,要对投资这件事痴迷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每天坚持阅读,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这种习惯?


忠告三:我们并不能肯定地认为,投资者一般应该等到市场价格最低时去购买,因为这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有可能造成收入损失,并且有可能错失投资机会。总体上讲,投资者较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就投资于股票,除非整体市场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价值标准,精明的投资者可以在各种证券当中寻找产生廉价交易的机会。


前面提到过,长期来看,平均水平很难超越,很多人难以置信。沪深300指数从2004年12月31日的1000点起,到今天的4149.49点,如果算上分红的话(指数不反应上市公司分红对投资增值的影响),年复合收益大概在12%以上。就这个12%的年化收益率就很难超越了吗?


我们来举个例子。


第一年,我有10万的长期资金可用于投资股市,第一年开始投资,只用了半仓5万,并且收益达到80%,赚了4万,年末的总资产为14万,今年的年化收益为40%(4÷10),很好,已经远远的把巴菲特甩在身后了。


第二年,我因为工作收入,新增了5万的本金,但是今年行情不好,只用了10万入市,亏了3万,账户只亏了30%。那么到年底总资产为16万,今年年化收益-15.79%(-3÷19),还不算错,在18年那种大部分人都腰斩的行情下,少亏就是赚到了。


第三年,还是新增了5万的自有资金,今年20万资金用于投资股票,接近满仓,今年相对稳健一点,赢了4万,账户收益20%,年末总资产25万,今年年化收益19.05%【4÷(16+5)】。满仓状态,有这样收益,自我感觉还算不错。


炒股前,你先听听他的建议,巴菲特终身精神导师--格雷厄姆


然而这样算下来,3年的年复合收益仅仅是11.9%,跟沪深300的平均水平持平。遇到大环境不好时,账户回撤是很难避免的,然而就是这样的回撤拖垮了收益率,要知道如果回撤50%,要盈利100%才能赚回来,而且是处于满仓的状态。


回到格雷厄姆的忠告,他在《聪明投资者》这本书里,向防御性投资者提供一种仓位管理的建议。所谓的防御性投资者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不是能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人,纯粹为了资产保值增值,努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


格雷厄姆建议把所有的资金对半来,50%投资于高信用等级债券,50%投资于普通股。等到股市上涨了,这时股票市值肯定会大于债券市值,卖出一部分股票,让账户比例回到最开始的状态。当股市下跌时,卖出一部分的债券来加仓股票。


这种仓位管理办法非常经典,把巴菲特那句名言---“

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的理念,揉进了这种极简的投资理论。


在忠告三中,格雷厄姆还提到,挑选普通股的价值标准,以及寻找廉价的股票,在书中均有论述,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看看这种70年前被引为经典的投资哲学,现在还有用吗?欢迎关注我!


我们知道,投资里如果大家都在用同样的一种方法在投资,那么这种赚钱的方法就会失效。


巴菲特在1984年的那篇演讲最后,以这样一段寓意深远的话结束,他说:


随着更多的人加入价值投资的行业,市场价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价差价就会缩小,但是在我实践这些原理的35年中,从未发现价值投资已蔚为潮流。


在过去30年间,学术界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与价值投资的教导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在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仍然会有巨大的差异,而那些理解的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投资者,仍将继续兴旺发达。


价值投资,是一条更容易的猜对硬币的正反面康庄大道,您愿不愿意追随价值投资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