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我們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身邊的一些投資故事也不斷的在提醒我們,投資的風險太大了,一不小心就把全部的錢虧光。致使很多朋友(包括我身邊認識的一些人),把錢緊緊的攥在手裡,或者簡單的做點銀行理財。

我想說明的是,如果不去投資,我們面臨的風險更大,通貨膨脹這大老虎會一點一點的吞噬掉我們手頭上的錢。相信讀者都能明顯的感覺到,我們的錢越來越不經花了。

從2000年到2018年,這18年間M2增長了13倍,而GDP才增長了9倍。M2大概可以理解為全國人民在用的錢,貨幣的發行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市場上的錢多了,我們手裡的錢當然就貶值了。

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按照現在的銀行存款利率水平,存款的利息差不多剛好跟通脹打個平手,有時候還會敗下陣來。

現在經常在講“不忘初心”,如果我們選擇去投資,那我們的初心是什麼,要以一種怎樣理念去指導你的投資生涯?我想這是每個投資者在投資之前都應該想清楚的事情。

投資也有分門類派系,你買入某支股票的時,你的行為就已經決定了你現在追隨的是哪一個派系投資理念。看技術指標,追熱點,內部消息,還是你真正看中這支股票的內在價值?

巴菲特在1984年,為了紀念他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證券分析》出版50週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了一場座談會。

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在70、80年代,資本市場流行一種叫做“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該理論提出:股票市場目前的股價已經反應了所有的信息,包括歷史信息、基本面信息、甚至內部消息,所以通過這些信息而做出的對未來股價的預判都是徒勞,並且根據這些信息做出買賣決策也屬於賭博,跟拋硬幣一樣,賺錢了是因為你剛好猜對了,虧錢了也只是你猜錯了。

針對這種理論,巴菲特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來說明,他為什麼能賺錢,能經常猜對硬幣的正反面。

假設從明天開始,全美國2.25億居民都拿出1美元的硬幣做賭注,每個人都猜硬幣落下時的面向。如果他們猜對了,就從猜錯的一方贏得1美元。每天都會有一批輸者被淘汰出局,隨後的一天,由贏家把前一天贏得的資金投入到賭注中。

經過20輪的比賽,就會有215名連續20次猜對的選手勝出(硬幣有50%的勝率,2.25億除以2,連續除20次),這215名選手就可以贏得2.25億美元。

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這個非常像股票市場,你贏的錢總要有人虧掉。最後,這215個贏家成了市場的寵兒,他們也許會寫一些叫做“我如何在20天內從1美元掙到100萬美元,而且每天只工作30秒”的致富秘籍。

但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商學院教授會出來說,你讓2.25只猩猩做同樣的事,最後剩下的215只猩猩,同樣也可以分享它的致富秘籍。

這時候巴菲他老爺子就說,如果這2.25億隻猩猩的地區分佈跟美國的人口分佈大致相當,20天后你會發現,215只贏家的猩猩中有40只來自奧馬哈的某一動物園。那麼,記者肯定會去採訪這家動物園的侍養員,問他給這些猩猩餵了什麼特殊的飼料,它們是否進行過某種專門的訓練,它們是否知道某些事情,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巴菲他宣稱,他自己就是來自奧馬哈的一個贏家,以及跟他具有相同投資的理念的其他一些人,都成為了這些贏家中的一員。他們所秉持的共同信仰就是價值投資,這種信仰使得他們在一輪一輪的拋硬幣賭注中勝出。而這一信仰的來源正是巴菲特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這些贏家們都曾師承於他,或者深受他投資哲學的影響。

作為價值投資的開山鼻祖,格雷厄姆寫了一本更為經典,更有名氣的投資著作《聰明的投資者》,如果你對投資有一定的瞭解,你會發現如今很多投資經典的理念,都會在這本書上找到影子。比如倉位管理、安全邊際、“市場先生”等等。

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這本書雖說是《證券分析》的通俗版,但是由於美國人特有的說話方式(從句定從句),且書中涉及金融概念對於小白確實頭疼,說實話,閱讀起來並不輕鬆。我從2012年就收藏了這本書,看了幾章,實在看不出什麼門道,丟過一邊,直到最近幾天才讀完。

如果你也打算加入價值投資這個行列,那麼格雷厄姆作為祖師爺,對你有幾點忠告。

忠告一:我們奉勸那些初學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金錢浪費在試圖戰勝市場上。

市場的平均水平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指數。經常會看到某些組合或者基金的收益圖,會跟滬深300做對比,那麼滬深300就是平均值。

格雷厄姆奉勸我們,不要試圖戰勝平均水平,為什麼?因為把時間拉長,10年或20年,90%以上的基金經理都會輸給指數,也就是平均水平。

投資是一生的事情,作為初學者,我們憑什麼比那些專業的基金經理更厲害?短期市場的波動會讓你和指數之間會有較大的差距,長期來看,平均水平這條線沒有很難逾越,所以我們把收益率目標定在滬深300的水平,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忠告二:如果你只想你的投資計劃付出一點額外的知識和智慧,卻想取得大大超過一般的投資成果,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一種糟糕的境地。


你可能會說:我不是什麼初學者,我做投資是想像我們村那個誰一樣,做股票沒多久,就買豪車豪宅了。有這樣想法的人,我建議你把上面這條忠告弄成自己手機的背景圖,每天提醒自己一遍。


我並不反對這樣的想法,但我知道,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並不是簡單地聽幾個所謂的“內部消息”就能達到的。身邊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巴菲特的一生都在閱讀報紙和財務報表,每天在辦公室裡就是讀報紙和財報,一天長達十幾個小時。每當我拿起財務報表,面對枯燥的財務數據都在想,要對投資這件事痴迷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每天堅持閱讀,而且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這種習慣?


忠告三:我們並不能肯定地認為,投資者一般應該等到市場價格最低時去購買,因為這可能要等很長時間,有可能造成收入損失,並且有可能錯失投資機會。總體上講,投資者較好的辦法是隻要有錢就投資於股票,除非整體市場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長期以來所使用的價值標準,精明的投資者可以在各種證券當中尋找產生廉價交易的機會。


前面提到過,長期來看,平均水平很難超越,很多人難以置信。滬深300指數從2004年12月31日的1000點起,到今天的4149.49點,如果算上分紅的話(指數不反應上市公司分紅對投資增值的影響),年複合收益大概在12%以上。就這個12%的年化收益率就很難超越了嗎?


我們來舉個例子。


第一年,我有10萬的長期資金可用於投資股市,第一年開始投資,只用了半倉5萬,並且收益達到80%,賺了4萬,年末的總資產為14萬,今年的年化收益為40%(4÷10),很好,已經遠遠的把巴菲特甩在身後了。


第二年,我因為工作收入,新增了5萬的本金,但是今年行情不好,只用了10萬入市,虧了3萬,賬戶只虧了30%。那麼到年底總資產為16萬,今年年化收益-15.79%(-3÷19),還不算錯,在18年那種大部分人都腰斬的行情下,少虧就是賺到了。


第三年,還是新增了5萬的自有資金,今年20萬資金用於投資股票,接近滿倉,今年相對穩健一點,贏了4萬,賬戶收益20%,年末總資產25萬,今年年化收益19.05%【4÷(16+5)】。滿倉狀態,有這樣收益,自我感覺還算不錯。


炒股前,你先聽聽他的建議,巴菲特終身精神導師--格雷厄姆


然而這樣算下來,3年的年複合收益僅僅是11.9%,跟滬深300的平均水平持平。遇到大環境不好時,賬戶回撤是很難避免的,然而就是這樣的回撤拖垮了收益率,要知道如果回撤50%,要盈利100%才能賺回來,而且是處於滿倉的狀態。


回到格雷厄姆的忠告,他在《聰明投資者》這本書裡,向防禦性投資者提供一種倉位管理的建議。所謂的防禦性投資者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不是能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的人,純粹為了資產保值增值,努力實現財務自由的人。


格雷厄姆建議把所有的資金對半來,50%投資於高信用等級債券,50%投資於普通股。等到股市上漲了,這時股票市值肯定會大於債券市值,賣出一部分股票,讓賬戶比例回到最開始的狀態。當股市下跌時,賣出一部分的債券來加倉股票。


這種倉位管理辦法非常經典,把巴菲特那句名言---“

別人貪婪時要恐懼,別人恐懼時要貪婪”的理念,揉進了這種極簡的投資理論。


在忠告三中,格雷厄姆還提到,挑選普通股的價值標準,以及尋找廉價的股票,在書中均有論述,下次專門寫一篇文章,看看這種70年前被引為經典的投資哲學,現在還有用嗎?歡迎關注我!


我們知道,投資裡如果大家都在用同樣的一種方法在投資,那麼這種賺錢的方法就會失效。


巴菲特在1984年的那篇演講最後,以這樣一段寓意深遠的話結束,他說:


隨著更多的人加入價值投資的行業,市場價格與企業價值之間的價差價就會縮小,但是在我實踐這些原理的35年中,從未發現價值投資已蔚為潮流。


在過去30年間,學術界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是與價值投資的教導背道而馳的,這種情況還會繼續下去。在市場價格與價值之間仍然會有巨大的差異,而那些理解的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投資者,仍將繼續興旺發達。


價值投資,是一條更容易的猜對硬幣的正反面康莊大道,您願不願意追隨價值投資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