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名單出爐

四平歷史悠久,距市區50公里的二龍湖畔燕國古城遺址,是漢民族最早開發東北的見證;歷史留下了諸如遼代韓州、金代信州、明代葉赫部落等文化古蹟,存有大青山村文化遺址,葉赫古城遺址,遼、金時代的昭蘇城遺址等古蹟多處;葉赫滿族鎮是清代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慈禧、隆裕兩皇后的祖籍地。

吉林省四平市十大著名旅遊景點名單出爐


1、葉赫那拉古城

既可住宿在景區內,選擇轉山湖賓館、民族山莊、渡假村、古城樂園等賓館,也可在兩個景區之間的葉赫鎮休憩。

葉赫那拉古城,位於四平市梨樹縣東南部,是著名民俗風景旅遊點,以富有女真族特色的古城堡建築聞名。

葉赫部族,在滿語中意為“河邊的太陽”,是滿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明末元初的葉赫族先人征服了周圍的弱小部落之後,在葉赫兩岸的山頭上選擇險要之地築起兩座城堡。儘管葉赫部於619年初被清朝太祖皇帝努爾哈赤所滅,卻無法掩埋其對清朝皇室史的重要而又微妙的作用:清太祖努爾哈赤夫人孝慈高皇后那拉氏及清末慈禧太后皆出生在此。故該城享有“兩代皇后的家鄉”的別稱。直至今日,熱情好客的葉赫人仍部分保留著傳統的滿族文化特色,並將以獨特的滿族禮節迎接慕名而去的海內外遊客。 古城的建築極有特點,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牆,城外有護城河環繞,登臺而遠眺,更覺朔風獵獵四野茫茫;內有八角時樓,古樸肅穆,巍峨雄俊,是我國北方少見的古建築群體,極具考古及觀賞價值。堡體及內部樓臺等保存完整,散落著多處清朝歷史中著名的遺蹟,其中點將臺、烽火臺尤為引人注目。如今的葉赫那拉景區一分為二,分“古城文化區”和“轉山湖風景遊藝渡假區”,古城文化區內,有東西二城遺址、古驛站、伽藍寺、娘娘廟、蟲王廟等文化古蹟可供遊客參觀遊覽;轉山湖景區風光迤儷曼妙,湖面約5000畝的水域,再現了“山水共天一色”的詩意境界。 交 通 前往古城有非常方便的交通路線,四葉線公路直通景區,在四平市市去可乘班車前往,每7分鐘發一輛。 門 票/開 放 時 間 園內門票20元,通票41元。 開放時間:8:00-18:00

2、二郎山莊風景區

二郎山莊風景區為國家2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東南部鐵東區山門鎮境內,乘坐公交5路車可以直達。距四平市11公里。是一處融人文和歷史及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建於1993年9月,建在海拔293米的山門二郎山上,總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區內自然景觀鬼斧神工、瑰麗奇特,人文、歷史景觀內容豐富,寓意深刻。沿登山路徑築有二百三十九級臺階,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山嶺築有一百五十米仿古長廊。景區內有青雲寺、財神堂、觀音堂、二郎神宮、十八層地獄、風都鬼城、帝王薈萃宮、美女名人宮、西遊記宮等景點。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為二郎山莊廟會,吸引大批遊人、香客,屆時在廟外進行地方戲曲表演。

3、伊通滿族民俗館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所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六百一十個種類,三千餘件展品。共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團體一千五百多個,社會各界參觀人士二十餘萬眾。慕名前來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一九九五年三月,0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本館作為學術基地。

4、牧情谷旅遊風景區

三面環山、一灣碧水,牧情谷旅遊風景區位於長春市東南51公里處的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由吉林省辰龍集團歷時4年投資建設,目前完成了一期工程。景區佔地面積200公頃,以其獨特的薩滿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為核心,依託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並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規劃有九情園和七彩谷。怡情園植物茂盛,色彩繽紛;浴神湖荷花盛開,碧波盪漾休閒觀光環境與周圍生態資源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諧共鳴的旅遊新景區。薩滿風情園由薩滿文化展覽館、神路、圖騰柱等組成。一個個記錄著民俗風情的符號、巖畫、雕塑、器物,以及薩滿祭祀和歌舞表演,為遊客們打開了一扇瞭解薩滿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的窗戶。

牧情谷旅遊風景區是以獨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薩滿文化為核心,集北方民俗文化、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高品位的旅遊風景區。

5、四平解放烈士紀念塔

此塔位於四平市鐵西區英雄大街與新華大街交匯處廣場中央,西與四平戰役紀念館毗鄰、東距四平火車站約600米。整體建築由塔、牌坊和塔園組成,佔地面積約1.9萬平方米。紀念塔通高23.25米,塔基為2級圓臺,最大半徑為15米。底座為9級圓臺,最大半徑為9米。以花崗岩威石條砌築。底座上建有8面體塔室,室內中空有扶梯直通塔頂,室外環立20根瓜楞大柱支撐塔室頂蓋,將塔身凌空托起。塔身呈四稜錐狀,水刷石面。塔頂冠以鐵製紅色五角星,正面頂部嵌裝一臺8樓時鐘。

牌坊建在紀念塔正前方約30米處,通高5.91米,水刷石面。底座為5級長方臺、高0.65米,最大底邊長13.98米。其上並排豎立4根方柱,內側2柱高5.26米,間距3.78米。外側兩柱高4.66米,與內側兩柱間距為1.78米。柱的止方為匾額、呈扇形,水刷石面。正中匾額上冠以鐵製紅色五角星。塔園呈圓形,以塔基為圓心,半徑為54米。園內種植花草、松柏常青。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國0領導的軍隊同-軍隊先後在四平進行了4次戰役,共殲滅-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等部6萬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遼吉縱隊一師師長馬仁興等數萬將士壯烈犧牲。

為紀念解放四平而英勇獻身的將士和他們的豐功偉績,1949年1月,遼北省政府提出修建紀念塔方案,同年9月19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和東北軍任予以批准。1950年5月7日,舉行奠基儀式,1952年竣工。

塔身正面,豎向限刻-題詞:“為人民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右面為高崗題詞:“日月同光,山河並壽,人民戰士永垂不朽”。左面為林楓題詞:“中華人民優秀兒女萬古千秋”。背面為陶鑄題詞:“成仁有志花應碧,殺敵留紅土亦香”。牌坊匾額及對聯為閻寶航所題。匾額為:“四平市烈士紀念塔”。牌坊內側兩根方柱正面對聯為:“革命事業垂千古”,“烈士光輝照山河”。以-題,於1954年到1971年間先後被刮掉,僅“四平市烈士紀念塔”幾個字保留下來。

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此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二十家子度假區

二十家子滿族鎮隸屬公主嶺市管轄,位於公主嶺市西南部13公里處,距省城長春60公里,距四平市50公里,全鎮有二十家子、邊沿、西地、南山、猴石、全結、東崗、小頂山等9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1086人,其中滿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0.5%;面積113平方公里,山地佔50%,耕地面積4429公頃,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區。

清順治元年(1644)先後從山東、浙江一帶遷入郭、張、王、範幾姓人家近20戶在此建屯,取名二十家子。1912年為伊通縣靠山五區,後設伊通縣九區,為區政府駐地。1956年為伊通縣靠山區,1958年歸……

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資源豐富,物華天寶。溫暖的春季奼紫嫣紅,浪漫的夏季綠草如茵,金色的秋天色彩斑讕,朔風的隆重冬綠色常在。

該鎮招商引資工作已連續五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金牌單位”;畜牧業生產被四平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畜牧業大鄉”;小城鎮建設被四平市委、市政府樹立為“樣板鎮”;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連續三年被公主嶺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村工作“模範鎮”;黨建工作被評為創先爭優“模範黨委”;效益農業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和模範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被評為公主嶺市“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政治穩定、社會安定、國泰民安。

7、葉赫部城址

葉赫部城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城東南30公里處,是明末海西女真族扈倫四部之一葉赫部的故城,建於明中晚期。王城有東西二城和商監府城。三城均位於梨樹縣葉赫滿族鎮西部老爺廟村附近,“相距裡許”呈三角形分佈。東城與西城隔葉赫河相望,商監府城位於東城之南。

商監府城,又稱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平面呈長方形,有內城和外城之分。

西城稱“夜黑寨”,因修築時間比東城早,又位於葉赫河之西岸,故稱老城或西城。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廢棄,延用八十餘年。古城有外城和內城之分,外城三面依山,一面臨水,平面呈橢圓形;內城牆由土石混築,有城門三座,西牆鑿山作甕門,

東城原稱“臺柱寨”,因修築時間比西城晚,又位於葉赫河東岸,故稱新城或東城,呈橢圓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與葉赫西城同時廢棄,延用七十餘年。古城有內城和外城之分。外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平面呈圓角方形,城垣為土石堆築,周長3500米。

葉赫部城是僅存不多的女真族後期古城址之一,城內遺存少量陶、瓷殘片和建築材料。

2006年5月,葉赫部城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偏臉城城址

偏臉城城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白山鄉岫巖村白山咀子山崗南坡,前臨昭蘇太河,南距梨樹縣城4公里。古城順山坡橫下,四面高牆清晰可辨。全城地勢不平,西北高而東南低,方向東斜,有如偏歪的人面,故稱“偏臉城”。

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垣夯土板築,夯層厚10~15釐米,周長4318米,東牆與西牆,南牆與北牆,大體平行。東牆長1078米,城門南側毀圮約40米,北側保存較好,最高處達6米;南牆長1077米,大部分已毀圮,殘牆最高處僅2.5米;西牆長1077米,保存完好,最高處達7.4米;北牆長1092米,最高處7米。

古城闢四門,東西兩門闢在兩牆正中,南北兩門闢在兩牆東部,各門均有馬蹄形甕城。城牆四角,都有突出牆外,高於牆頂的圓形高臺,是角樓,站在上面可以瞭望全城。西牆與北牆外,都有護城壕遺址。

偏臉古城在遼金時代最早叫九百奚營,歸臨津縣管轄。因九百奚營地處交通要道,為南北往來的必經之地,故在遼金時代,九百奚營是相當重要的城鎮。在此,曾幽囚過大宋的兩朝君主:徽宗、欽宗達兩年之久,在歷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2006年5月,偏臉城城址作為遼至金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9、伊通火山群

吉林伊通火山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83年10月,1985年12月晉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而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世所罕見的伊通火山群,位於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長春市郊區、公主嶺市與四平市境內。由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十六座火山穹丘組成。距今約有3380萬年-860萬年,分佈區域達640餘平方公里,保護區總面積764.8ha,地理座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43°35′。

該火山群是屬自然地質遺蹟類自然保護區,以緩慢的“擠牙膏”式即“侵出”為特徵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確認為“伊通型”而獨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火山穹丘均由鹼性橄欖玄武岩組成。拔地而起,弧峰聳立,對應展布,遙相呼應分佈於松遼大地。型如大廈,似如馬鞍,恰如元寶,形似蓮花,或如鯤鵬展翅,或如兵陣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龜望日。火山群中的大孤山、小孤山、東西尖山等七座火山穹丘呈北斗星狀排列,使“七星落地”的神話傳說享譽民間。

穹丘的柱狀鹼性橄欖玄武岩,或裸露地表,或深藏土下。裸露者,姿態千奇百怪,變幻無窮。西尖山的擎天柱,只有美國懷亥俄明州的“魔鬼之塔”可與之媲美;大孤山的石林,比桂林石林有過之而無不及;橫頭山的眾志成城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傑作;莫里青山的鷹嘴崖,顯天地造化之神奇。“二郎擔山”的神話,使東、西尖山成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傳說,把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關係抒發得酣暢淋漓。

由於保護區管理局的卓越工作和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視。煥發了伊通火山群的青春,伊通火山群的保護意義成為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識和舉措。對研究和探討我國東部地質構造屬性、構造演化、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及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的評價;研究火山作用和岩漿起因,地幔物質組成和活動規律都有著特殊的學術意義和實際意義。

建區以來,先後有美國國家聯邦地質調查局、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海參威國立科技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廣島大學、德國漢諾威古生物研究所、第三十屆世界地質大會東北科考小組、國家地礦部、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中顧委、國家民委、國務院編委等部門和單位及國內外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來保護區進行科研、科考、科普教學及旅遊觀光活動,每年可達數萬人次。

10、四平英雄廣場

原名為四平站前烈士廣場,簡稱烈士廣場。始建於1951年,1953年竣工。該廣場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主塔高23.50米,塔座周長75.60米,面積為237.38平方米。塔的東、南、西、北面原分別有-、高崗、陶鑄、林楓的提詞。

分別是:為解放人民而奮鬥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題卅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日月同輝山河並壽人民戰士永垂不朽高崗一九五零年九月;悼念四平英勇犧牲的烈士們;成仁有志花應碧殺敵留紅土亦香陶鑄敬題;中華人民優秀的兒女萬古千秋林楓一九五零年九月。在烈士塔的東側建有牌樓一座,牌樓橫額上有願遼西省政府主席閻寶航題寫的:“四平烈士紀念塔”。這些題字均毀於文革期間,現在東面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建塔五十多年來,這已成為四平人民心中的聖地,烈士紀念塔如今成為四平英雄城的象徵性的標誌。四平市政府曾先後三次對烈士塔廣場進行維修改造。並於2000年6月改名為英雄廣場。每年的清明節這裡是四平人民祭掃先烈的地方,每年均有數萬名社會各界群眾參加祭掃活動。1961年英雄廣場被吉林省政府列為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