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默默无闻的梁庄王,为何会随葬富可敌国的珍宝?

__丶H


这里所说的梁庄王,是明仁宗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朱瞻垍。

2001年,在湖北钟祥发掘的梁庄王和王妃合葬墓,随葬品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等,多达五千余件,其中包括一千多件珍贵的金、银、玉器。出土的文物数量如此多,如此精美,比较罕见,但说是富可敌国,就有些夸张了。

梁庄王墓的文物这么多、这么精美,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先看看梁王朱瞻垍的身世。

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炽的九儿子,生母是郭贵妃,而朱高炽是朱棣的大儿子,朱元璋的孙子。

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不多,只有四个,即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还有一个未封而亡的朱高爔。

朱高炽一共有十个儿子,比较奇怪的一点是,其中多个儿子早死,或者没有儿子,比如老三、老四、老八、老十等等。

按照《弇山堂别集》的说法,朱瞻垍生于永乐九年,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王,封地是湖广的安陆州。宣德四年八月正式前往藩地,在位十八年,死在明英宗正统六年正月,时年三十一岁,葬在安陆的瑜灵山。

梁王的第一个王妃是安庆卫指挥纪詹的女儿,但册封梁王妃不久就死去,此时梁王还在北京,所以纪妃葬在了顺天府。

梁王的第二任王妃是南城兵马指挥魏亨的女儿,魏妃死在明代宗景泰年间,与梁王合葬在瑜灵山。

梁王朱瞻垍生前拥有大量的财富

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人非常好,特别是自己的子孙们,他设计的分封制度对于朱家子孙的利益考虑得异常周全,王府配备官员和三个护卫,岁禄一万石。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对亲王的政治权力有所限制,但在经济上给以补偿。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和父亲一样大方,对自己的两个弟弟特别好,岁禄达到了三万石,外加岁钞十万贯。

明宣宗沿续了祖父和父亲的做法,对自己的兄弟们很大方,他的兄弟们封王时,每人每年有禄米三千石,钱钞五万贯,他把禄米加到每年一万石,而梁王的钱钞比别人多一倍,每年十万贯。

梁王朱瞻垍占用郢王府,而且没有儿子

朱瞻垍的封地有点特殊,是在湖北的安陆。这里原本是朱元璋的二十四子、郢王朱栋的藩地。朱栋在永乐六年前往安陆,几年后死在那里,因为只有几个女儿,没有儿子,郢王的王爵自动消除,只有一些宫人守着王府。

宣德四年,明宣宗打发自己的九弟朱瞻垍前往自己的封国,直接借用空着的郢王府,做了梁王府。郢王府的庄宅、田园,以及原来的王府护卫军建造的房屋和田土,全部落入朱瞻垍手中。加上自己的一份,他的财富相当可观。

大概这个王府有点毛病,朱瞻垍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就死掉,也没有儿子,王爵也自动消除,和郢王的命运完全一样。

梁王朱瞻垍的个人喜好

朱瞻垍在位将近二十年,积攒下大量的财富,他曾经请求明宣宗准许他派人到松江、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一带采购物品。这其中一定有大量的外来的宝石、宝物,这也是他的墓葬中宝物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如果朱瞻垍有儿子,梁王的王爵会继续传下去,许多的金银宝物也会继续留在梁王府中。

由于无子,梁王的王爵自动消失,但王府的财物如何处置,是一个问题,一个最简单、最没有争议的办法,就是陪葬。后来王妃魏氏也与他合葬,应该也带来了大量的财物,所以梁王的陪葬品才这样豪华。


于左


梁庄王朱瞻垍,生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岁次辛卯六月十七日,是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妃“纪氏”、继妃“魏氏”、夫人“张氏”。永乐22年(1424年)封梁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正六年(1441)薨,死后葬于钟祥城东南石门山(今钟祥长滩星光村),次女宁远郡主,死后葬于钟祥城东(今钟祥九里乡五岑村)。



梁庄王墓坐落在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的一座名叫“龙山坡”的小山上,明代称这里为“瑜坪山”或“瑜灵山”。墓主梁庄王,姓朱名瞻,是明仁宗洪熙皇帝的第九子。2001年墓葬被发掘出来,出土金、银、玉、瓷、陶、铜、铁、锡等器物多达1400余件(套),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明代考古的一个重要发现。



 1961年,梁庄王墓被公布为钟祥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钟祥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名单,1997年列入荆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建筑除地宫保存完整外,地面建筑已因岁月沧桑荡然无存。



 2000年初至2001年初,梁庄王墓先后三次遭炸盗未遂,盗洞深及墓室券顶,情况极其危险。为了保护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领队,钟祥市博物馆具体组织,荆门等地考古人员参加,于2001年4月10日至5月2日,共同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珍贵文物5100多件。其中有“大黑天”金佛像、“大鹏鸟”金佛像,还有带龛的小佛等多种宗教文物,为明朝亲王墓中所首见,也是梁庄王信奉佛教的重要实物见证。《兴都志》赞曰:“太祖多男,郢靖居后。仁宗爱子,梁庄其九。国兹南野,礼丰禄厚。祚虽不长,为宗藩首。启先真主,厥功克茂”。郢、梁二王虽祚寿不长,在国短暂,但其不仅生前深受朝廷的厚待,而且死后亦同样受到朝廷的厚葬,梁庄王墓出土的数千件随葬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墓室内满铺一层厚2—7厘米的石灰层,葬具和随葬品都是置于石灰层面上的。因积水,其上还沉积有3—10厘米厚的淤泥层。由于墓葬底低于地下水位,墓室内积水深达3米,发掘时需要不停地排水。随葬品中的硬质器物,如金、银、玉、珠宝等均保存完好。而软质器物,如丝麻织物和人骨架全都腐朽;漆木棺椁、门屏、箱盒等也都或垮或朽,原置其内的器物因而散落,位置凌乱。由于墓内积水,致使一件原置后室灯台上的大陶缸(灯)竟漂至前室石门外的甬道中。随葬器物的位置虽然凌乱,但不少器物不易漂移,如铅锡冥器、铜、铁器主要出自前室,金、银、玉、珠宝器(原置棺椁和箱盒内)则主要出自后室。清理时,用托板将散乱的小件器物铲托取出。


 从墓志及《明史》等正史的记载看,墓主梁庄王虽“好学乐善,孝友谦恭”,但他的一生,既无显赫战功,也无骄人政绩,死后还因无子除封,其实是一位很普通的亲王。然而,他的墓内随葬品之丰富精美,堪居已发掘亲王墓之首。其中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随葬的金玉腰带的数量竟超过了皇帝,并且拥有迄今全国已见的七顶金座帽顶中的六顶。

 梁庄王墓的墓葬规模并不比其他的明亲王墓大,但墓内随葬品之丰富在已发掘的明亲王墓中可谓首屈一指。尤其是金、银、玉、珠宝器,仅从其用量而言,用金超过16公斤(成色65%-97%)、用银超过13公斤(成色83%-99.99%)、用玉超过14公斤,各种宝石700多颗。如此大量的金玉珠宝葬于一座并不算大的墓中,真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d0000077d010431a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