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戰“疫”父子兵


天全:戰“疫”父子兵

 3月4日12時,為最後一名掛號的骨傷患者接好摔傷的骨頭、包紮上藥後,陳懷炯起身,伸了伸腰,詳細告知剛剛處置完的骨傷患者注意事項後回家……像這樣每天堅持門診上班,75歲的陳懷炯風雨不改。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期間,被感染風險最高的時候,他依然堅守在崗位上。他說,不能讓骨傷患者到醫院後找不到他。

  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第一屆雅安市文明家庭陳懷炯一家4位醫生,每天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戰“疫”父子兵,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力量。

天全:戰“疫”父子兵

  懸壺濟世

  讓患者得到

  “父親懸壺濟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陳懷炯的兒子,現任天全縣中醫醫院院長的陳若雷說,他們是中醫世家,從事骨傷治療距今100多年曆史,一直傳承著“以仁者之心踐行醫者使命,不圖名利,一心為患者”的家風家訓。

  在陳若雷的記憶中,其父陳懷炯用行動告訴他們,什麼是仁者之心。10多年前,內江有位“肱骨外科頸粉碎性骨折”的老人,因為家庭貧困,其骨折在當地要幾千元才能醫治。當老人聽說天全縣中醫院能用很少的錢治好骨折後,沿途乞討,步行近20天到了天全縣中醫院。陳懷炯不僅親自為他治療,免去全部醫療費用,還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傷好後又出錢為老人購買回家車票。

  陳懷炯醫術高明,卻從不把自己當成專家。他常教育子女,自己就像廚師和泥瓦匠一樣,靠手藝謀生,別人遠天遠地來找你治病,是看得起你的手藝,你就要毫無保留把手藝拿出來,為他們解除病痛,唯一不同的是,泥瓦匠用的是磚、砌的是牆,砌歪了可推倒重來,而醫生面對的是生命,手藝差,不僅會耽誤患者救治,讓患者多受痛苦,甚至造成難以想象的後果。為此,陳懷炯對從醫子女要求業務上要精益求精,診斷上要精準無誤,不能追求名利,要懸壺濟世,視病人如親人。

  為患者服務,不能以收入來衡量。隨著經濟發展,百姓收入提高,按經濟增長水平,陳懷炯門診掛號費至少也應收到8元,但他堅持只收5角,直到新醫院安裝新電腦收費系統,運行成本增加,才將掛號費提高至1元。

  隨著年齡增大,陳懷炯把院長重擔交給兒子陳若雷。陳若雷傳承父輩懸壺濟世精神,用精湛的醫療技術,較低的醫療費用,讓天全縣中醫醫院成為普通百姓看得起病、住得起院的“便民醫院”。

  接力傳承

  為打贏疫情阻擊戰

  發揮強大作用

  肺炎疫情突然來襲,天全縣中醫醫院主動承擔責任,全體人員取消假期,踐行醫者初心和使命。

  陳懷炯年事雖高卻堅守門診,為患者服務。疫情最重時,同事們考慮他年齡大、被感染風險高,勸他回家休息,可他說啥也不離開崗位,他要同兒子及其同事們“戰”疫在一起。陳懷炯的堅守,鼓舞著全院醫護人員戰勝疫情的決心。

  作為院長,陳若雷開啟全天候工作模式,吃住在醫院,召開緊急會議,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制定防控應急預案、建立防控責任體系,落實上級疫情防控要求,事無鉅細親力親為、抓細抓實。

  經上級安排,天全縣中醫醫院承擔了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留院隔離觀察任務。陳若雷迅速率領全員職工在最短時間完成醫學隔離區改造,及時接收留院觀察者。為防範醫護人員被感染,醫院傾其所能做好應急物資保障,尤其是防護保障和生活保障。留院觀察區裡的醫護人員,需要在院區全封閉吃住20天,為解決其後顧之憂,醫院組織慰問小組,到其家中走訪慰問,瞭解家庭具體困難,解決實際問題。

  作為疫情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組長,陳若雷既要主持、部署全院疫情防控工作,同疫防專家組成員一起分析疫情,共商對策,又要時刻關注併到臨床、隔離觀察區一線,研究解決出現的疑難問題,科學管控疑似病人和集中隔離觀察人員,雖然任務重,卻有條不紊,有時還要請教父親指點,全力構建抵禦疫情的嚴密防線。截至目前,天全縣中醫醫院先後接收隔離觀察者200多人,全院500餘名醫務人員無一感染,來醫院就診治療的幾千名患者和家屬中無一漏查、無一感染。

  疫情防控期間,該醫院其他就診業務沒有停止,即便在道路管控、出行不便時,只要有病人求助,醫院也會及時派車免費接診。同時,該醫院還不斷派出醫療組到鄉鎮衛生院巡迴診療,做到疫情防控與疾病救治兩不誤,最大程度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