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文丨舞雩


“得玉璽者得天下”,這句話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

眾所周知,玉璽在古代是王權的絕對象徵,自秦始皇用舉世珍寶和氏璧製成玉璽之後,其後諸多朝代都有專屬玉璽,以代表帝王獨一無二的統治地位。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但是,這都是在秦朝之後,那麼,秦朝之前呢?

答案就是“鼎”。


/國之重器:鼎


在先秦的奴隸制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即祭祀,戎是軍事。也就是說,國家一共兩件大事,一件是祭祀,一件是軍事。

祭祀是溝通人和神的方式,代表著民眾的宗教信仰,它是凝聚一個國家民眾的精神力量,進一步構成國家合法性的基石。

因此,祭祀權和祭祀器皿,自然成了國家最高權力之象徵。誰掌握了這些東西,誰便擁有了王權。

而古代的鼎,用途分兩種,一種是被用來做區分貴族身份的禮器,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

另一種則是祭祀用器,盛放宰殺的牲畜(這類東西有個專門稱呼——犧牲),以供神靈享用。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而昇仙。”

可見,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鼎已經作為重要的禮器,被賦予了超自然色彩。

而自西周以來,紋飾精美典雅,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沉穩的青銅大鼎,就已是國家統一、政權集中的象徵,是抽象的王權威嚴物質化的具體形象。

宋朝在靖康之亂後,逃到南方的殘山剩水間苟延殘喘。這個小朝廷為了偷生,一切都可以苟且,哪怕是忍辱含羞地認金人為父,可唯獨對鼎這一禮器不敢苟且。

由於宋朝原來的祭祀禮器被金人擄去,而國家殘破,剛剛安頓下來的小朝廷無力重新熔鑄青銅鼎簋等大型禮器。

可是正如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朝廷也不可一日無鼎,因為沒了鼎,政權便失去了精神上的憑恃,令他們感到惶恐。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情急之下,他們想出了變通之法,用陶瓷精心燒製了一套,也算別出心裁。

所以在中國古代,一個政權的建立稱為“定鼎”,而政權的更替叫做“鼎革”。

那麼,歷史上關於九鼎的傳說,又是如何呢?


/禹鑄九鼎的傳說


公共常識層面上講,九鼎,應該出現在夏朝之前。

作為我國文明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所處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紀。

夏朝的君主稱為“後”,其含義相當於後世的“皇帝”。而夏朝實際的第一代“後”,名號為“啟”。

相傳啟的父親就是治理水患的大禹。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可見九鼎是大禹用天下九州貢獻來的銅鑄成的,以象徵它們的原材料產地。

隨著歷史推演,原材料來自天下九州的這九尊大鼎,被賦予了更崇高、更抽象的意義,象徵王權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

而所謂九州,則指冀州(河北、山西、遼寧)、袞州(河北、河南、山東交界處)、青州(山東、遼寧一部分)、徐州(山東南部、江蘇北部)、揚州(淮河以南,東南至大海)、荊州(湖北南部、貴州、廣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陝西南部、四川、雲南、貴州北部)、雍州(陝西、甘肅、新疆、青海、西藏)。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墨子·耕注》說:“九鼎既成,遷於三國。”

三國指夏、商、週三朝。意即九鼎鑄成之後,曾經流傳了夏、商、週三個朝代。

而在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勢力日益強大,他野心勃勃,意欲取代周王而定天下。

一日,周定王派人為他舉行歡迎之禮,典禮之中,楚王公然蔑視周王,“問鼎之大小輕重”,當即將他的野心暴露無遺。

從此,人們便把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九鼎的神奇


同樣是出自這則問鼎中原的歷史典故,面對楚王的問話,王孫滿的回答被後世研究者分為兩部分。

其一,敘述九鼎的來歷,以及它的功效。其二,告訴楚王,天命都是有時間限度的,過了期限,天命才會轉移。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九鼎神奇之謎就藏在答案的第一部分。

“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把遠方的東西畫成圖像,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銅器,鑄造九鼎並且把圖像鑄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備在上面了,讓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

“所以百姓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於自己的東西。魑魅魍魎這些鬼怪都不會遇上,因而能夠使上下和諧,以承受上天的福佑。”

由此可知,九鼎的神奇之處,在於它身上刻有那些奇異的神怪圖像。因為有這些圖像,鬼怪才不敢危害百姓,人們也自此安居樂業,幸福生活。

夏自此獲得天命而治理天下。

不過,有人可能會質疑,所謂大禹鑄九鼎闢鬼神怎麼看怎麼像神話,與歷史根本搭不上關係。

但其實,大禹鑄鼎象物,大體是夏民族巫術文化的一種反映。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巫術發揮作用的原理,根據弗雷澤的分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相似律為基礎的模仿巫術或順勢巫術。

另一種是以接觸律為基礎的接觸巫術。

大禹的鑄鼎象物屬於模仿巫術,運用的是第一種原理。

依據模仿巫術的原理,九州魑魅魍魎的形象既然已經全部被刻畫在九鼎之上,那麼,只要對這些圖像實施法術,就能夠傷害到他們的實體。

如此一來,鬼怪便全在夏王的掌控之中,人民自然可以放心安全地出入山林川澤,而不用擔心受到傷害。

這種通過圖像實施詛咒和攻擊敵人的做法,又被稱為偶像祝詛術。這一做法曾在世界各民族中廣泛流行,在古代中國也不乏案例。

所以,說是神話傳說,實則在四千年前的夏初,也未必不是史實。


/九鼎的下落

那麼,這麼神奇的九鼎,現在有沒有傳承下來?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答案很顯然是否。

其實,關於九鼎下落,司馬遷、班固等漢朝史學家,都有過記載。

《史記》載:“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洛陽)掠九鼎入秦。”

但《封禪書》又言:“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宋國是公元前286年滅亡,周朝是前256年滅亡,司馬遷這一記載自相矛盾。

而班固在《漢書》中收錄了司馬遷的這兩條之外,還額外記載了一個傳聞: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這一記載對應了史記中的記載:“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

秦始皇時代,有一個傳言稱九鼎在泗水中,所以秦始皇才派人搜尋,卻沒有得到。

儘管秦始皇沒有找到,但現代考古卻證實“九鼎沉於泗水”的千古傳言可能是真的。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不止一條泗水,除了徐州的泗水之外,相近區域還有一條。

這就又牽扯出一個歷史事件,那便是“王子朝奔楚”。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想要傳位王子朝,宣告天下立王子朝為太子,但還沒有行動,卻突然暴斃。

於是,周朝發生爭奪王位的鬥爭,最終王子朝殺了競爭者王子猛而獲勝。

但王子朝的地位不穩,因為貴族和晉國等諸侯不支持他,又支持了王子匄(gi),擁立王子匄為周敬王。

公元前516年,晉國護送王子匄回到周都,於是王子朝出逃奔楚。

除了攜帶周朝藏書之外,專家推測王子朝出逃時還帶走了包括九鼎在內的不少青銅禮器。

然而,通過史書分析,王子朝並沒有到達楚國,而是停駐在河南南陽西鄂一帶。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中國先秦學會對這一點給予了確認,授予南陽是“中國先秦史學會王子朝奔楚暨南陽先秦古遺址保護研究基地”。

《三國志》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

《皇覽》雲:“王子朝冢在西鄂縣西。”

而在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龍窩村夏莊,考古專家發現一座名叫“不見冢”的古墓葬,並推測這就是王子朝之墓。

原因很簡單:從古墓位置、規制級別、墓葬時間等來看,極其符合王子朝墓葬的特徵。

而且,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晁姓起源於西鄂,而“晁”通“朝”等。

更為令人振奮的是,在“不見冢”的旁邊,有一條河,而這一條河的名稱就叫泗水河。

正因如此,有學者推斷:南陽泗水河,才是真正沉沒周鼎的泗水,至於徐州泗水,只是以訛傳訛而已,原因在於徐州泗水河的名氣更大。

相比起這個論斷,什麼九鼎被下令重融鑄錢,或者秦始皇徵收天下兵器,連同九鼎,將其全部重融後鑄成十二個金人之類的傳說顯然不是那麼靠譜。


禹王九鼎兩千年來下落不明?學者:秦始皇的錯誤判斷令真相丟失


畢竟,九鼎之尊,乃是烙印在炎黃子孫血脈深處的印記,想來,即便是始皇帝,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之損毀的。

以上是本期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