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力提拔过张作霖的增韫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最终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张作霖之所以能转型成为雄据东北的军阀这个增韫对他的帮助很大。


增韫是张作霖的伯乐,他在早年收编了还是马贼的张作霖,让他的武装自此成了“正规军”。增韫对张作霖十分看重,张作霖得以有机会崭露头角,之后步步高升,这让之后张作霖慢慢走向人生巅峰奠定了基础。

增韫是张作霖的大恩人无疑了。那他到底是一个怎么的人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他的一生。

增韫是蒙古镶黄旗人,早年曾担任新民府知府,他也就是在这个职位上对张作霖崛给予提携的,之后于1905年因镇压土匪有功,被破格提升为奉天府府尹,品级从四品提升到二品。

不过没多久,奉天府尹因被撤掉,他转担直隶按察使,在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手下办事,因为人安分守己,勤快清廉,受到袁世凯赏识,在一年后升直隶布政使。1908年,他再次被提升,当上了浙江巡抚,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浙江巡抚。


增韫为人善良,比如他曾用心良苦的保护辛亥革命先烈秋瑾女士的灵柩。早些年,秋瑾因起义反清事泄被杀,由于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心愿,她的好友们把她的遗体埋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秋瑾埋葬地相当于属增韫管辖地带。

一天,清廷御史来到杭州巡游西湖,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秋瑾墓。御史认为秋瑾属于乱党,不应该安葬于此,于是回到北京后将此事上奏清廷,清廷得知后,立马向增韫施压,要求铲平秋瑾墓。

增韫干不了这种毁人陵墓的缺德事,他自认为这样太缺德了,良心过不去,但不干无法交代,自己可能人头不保。于是他给老上级张之洞写信,张之洞给他的建议是:“墓可平,碑可铲,人可不拿。”这意思就是说毁掉墓地即可,秋瑾遗体可以提前想办法送走。增韫会意,立马联系来秋瑾的家人,通知他们秘密来迁坟。


按照设计好的程序,他先让秋瑾家人以秋瑾家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了一份自行迁葬秋瑾尸棺到绍兴埋葬的请示报告,上面的日期故意写得早于朝廷平坟命令下达时间。为避免出现意外事故,增韫嘱咐其家人雇人挖开秋瑾坟墓,快速起出灵柩,运往绍兴。待秋瑾灵柩一迁走,增韫就带领下属官员和差役,到西泠桥畔把秋瑾墓全部铲平。

而后他向朝廷奏报了平坟经过,在不伤害秋瑾遗体的情况下,较好的完成了朝廷交办的任务。他虽然做了好事,而且相当用心良苦,但却在当时被不知真相的革命党所误解,而他自己也是由于在清廷手下做事,不敢说出真相。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他的性格也有比较犹豫的一面,本来他完全可以成为革命领袖之一的,但他却因为自己的犹豫而错过了。

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与增韫交善的浙江谘议局副议长沈钧儒曾劝说增韫倒戈反清,而增韫对沈说,先考虑考虑再说。而在他考虑的几天内,清朝就亡了。若当时增韫能听从沈钧儒建议当机立断,也许出任“民国”第一任浙江都督的就不是汤寿潜而是他增韫。有些东西错过就是错过了。



不过总的来说增韫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为人热情善良,帮助过不少人,因此朋友缘很好,几乎哪里都有朋友。他也因自己朋友多,在后来捡了一条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蒋介石组织起敢死队攻打杭州城,敢死队不久攻入增韫的巡抚衙门,增韫被迫逃到衙门马棚里,躲在马槽中,不过被起义官兵搜查出来,增韫被蒋介石活捉了。

蒋介石本来想将其处决,但曾任浙江官办铁路负责人的汤寿潜站了出来,力保增韫,他在当时刚被推举成为浙江都督,并且在当地很有身望。他的话革命党不得不听,于是将增韫放了。被释放后,增韫家财因全部充公,汤还送了五百块大洋作路费,派人将他护送到上海。

在此后,增韫就没有担任过什么有价值的官职了,在袁世凯称帝后他曾到北京担任过一段时间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垮台后,他回到东北。

他在哈尔滨担任佛教会会长,并多次开展组织慈善会,并在后来于哈尔滨终老,结局还算不错。增韫在回到东北后养老日子还是不错的,毕竟当时东北老大已是自己当年一手的张作霖,张作霖对增韫相当敬重,也曾想让他在东北任高官,但晚年的增韫早已看破了官场,只想养老,也就没有再出山为官了。


夏目历史君


清末民初是个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出的奇人异士,而“东北王”张作霖的恩人增韫,便是其中的代表。增韫是蒙古镶黄旗人,附生出身,早年间经历不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之前,已经出任奉天省新民知府。增韫任职期间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将土匪张作霖的队伍改编为正规军,并对他大力提拔。



张作霖是奉天省海城县人,13岁因为其父张有财被赌徒打死,便与兄长一起替父报仇,事后因为畏惧追捕,便潜逃至营口。甲午战争爆发后,驻屯营口的奉天军务会办宋庆在当地招兵,张作霖为了糊口,便加入到“毅军”当中,起初担任宋庆的卫士,后来成为伍长。


清军战败后,宋庆率“毅军”撤回关内,张作霖因故土难迁,便脱离队伍,不久后便加入大土匪冯德麟的阵营。张作霖为人讲义气、有胆有识,颇有枭雄之气,所以没多久便从匪帮中脱颖而出,与冯德麟合组“保险队”,名义上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民团,实际上却是打家劫舍、“黑吃黑”的匪帮。


张作霖、冯德麟的“保险队”纵横于辽河两岸,势力越来越强,逐渐引起清廷的注意。在此情况下,盛京将军增祺奉命剿匪,但每每都以失败告终。为此,增祺改而采取招安的手腕,希望能把“保险队”改编为正规军,让他们为清廷效力。对于这个方案,张作霖很感兴趣,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接受招安。



张作霖虽然在增祺的招安下投诚,但具体的收编事宜,则由新民知府增韫来负责。增韫颇能识人鉴人,很欣赏张作霖身上的枭雄气质,所以对其甚是看重。张作霖接受改编后,协助增韫镇压土匪、维持治安,起初担任马队帮带,后因功晋升为管带。3年后,增韫因剿匪有功升任奉天府尹,并继续大力提携张作霖。


然而增韫在奉天府尹的位子上只坐了半年时间,便被清廷调往湖北担任按察使,由此跟张作霖分开。然而增韫嫌湖北天气潮热不愿赴任,便打通各种关节,得以改任直隶按察使。增韫在直隶任职期间,因为办事干练,深得前后两任总督袁项城、杨士骧的器重,没过多久便被晋升为布政使。


增韫在直隶任职3年时间,因为政绩突出,被清廷拔擢为浙江巡抚。增韫为官清廉,并且对立宪事业颇为热心,与“立宪派”首领汤寿潜等人关系融洽,因此在浙江的名声甚佳。不仅如此,增韫在任上还做了一件不能为外人明说的大善事,即妥善保护秋瑾的灵柩。



原来秋瑾就义后,两位好友遵照其遗愿,把她的遗骨埋葬在西湖的西泠桥畔,没想到数年后却被御史常徽发觉,并上书奏报给清廷。清廷得到奏报后,下令增韫彻查此事,并铲平秋瑾的坟墓。增韫虽然是满蒙贵族,属于秋瑾主张驱逐的对象,但对她的人品却很是敬佩,因此不想把事情做绝。


为此,增韫在征求老上级张之洞的建议后,暗中派人通知自己先前的同僚、时任黑龙江提法使的秋桐豫(秋瑾的堂叔),要求他火速回到杭州为秋瑾迁葬。秋桐豫闻讯后急匆匆地赶回杭州,并在行前以秋瑾亲属的名义,给增韫提交一份为侄女迁葬的请示,而且拟定的日期故意早于诏旨下达的日期。


增韫在见到秋桐豫的申请后,便装模作样地批复同意,并故意透露给外界,以便营造出秋家已提前迁移秋瑾灵柩的假象。等到秋桐豫到底杭州的当天,增韫便嘱咐他连夜迁走秋瑾的灵柩,在老家绍兴重新安葬。等到秋桐豫办妥此事,增韫才率人铲平西泠桥畔的秋瑾墓,随即向朝廷报功。



由于此事极度机密,无论是增韫还是秋桐豫,都不能对外人明言此事,所以害得增韫被浙江士绅误解,并被革命党恨入骨髓。所以等到武昌起义爆发后,新军军官蒋某(即老蒋)为响应革命,便率敢死队冲入巡抚衙门,将躲在马槽中的增韫活捉,并准备就地正法。


在此危急关头,被革命党推举为都督的汤寿潜站出来为增韫求情,并且声称若革命党不答应他的请求,他便不肯做都督。由于汤寿潜在浙江极有威望,所以老蒋等人出于安定秩序、维护革命成果的目的,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增韫死里逃生,随即被汤寿潜礼送到上海,时在1911年底。为了表达敬意,汤寿潜还赠送给增韫五百块大洋作路费,实在是够朋友。



经此一劫,增韫对仕途心灰意冷,除了在袁项城时期担任过参政院参政外,再不肯出山任职。等到袁项城死后,增韫便回到东北养老,一度担任过哈尔滨佛教会会长职务,并曾组织过慈善会。在此期间,张作霖曾多次力邀恩人出山任职,但均被增韫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增韫活到“九一八”事变后,最终在哈尔滨病逝。


史料来源:《清史稿》、《张作霖传》、《北洋军阀史话》等


文史砖家


首先,先说一下增韫的简历吧。增韫生卒年不详,字子固,蒙古镶黄旗人,满清最后一任浙江巡抚。

1902年,时任盛京将军的增祺收编了张作霖的‘保险队’(也就是维持地方治安的小部队),后时任知府的增韫成为了张作霖的直接领导。由于他们两个在镇压土匪和维持治安方面表现不错,增韫被提拔为奉天府府尹,而张作霖作为他的左膀右臂也随之被提携关照。

1905年,由于朝廷派系内斗,奉天府尹一职被撤销,增韫通过打通关系,做了直隶按察使,后得袁世凯的赏识,很快便升任直隶布政使。

1907年,在自己的权限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秋瑾的灵柩,实现了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愿望。

1908年,增韫达到了事业的高峰,升任浙江巡抚一职。任职期间,用人不当,曾经遭到鲁迅先生的声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蒋介石组织了一直一百多人的敢死队,进攻浙江巡抚府衙,增韫被蒋介石活捉,后由于自己的好人缘被放。在革命爆发前,增韫曾经收留过小凤仙,也算是其好人缘的佐证之一吧。

后来,袁世凯称帝,增韫曾到北京担任过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倒台后,增韫回到东北,当过哈尔滨的佛教会会长,也组织过慈善会,后来在哈尔滨终老。

其次,我们在说一下增韫的性格。从增韫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增韫是一个办事干练,性格沉稳,喜欢做事留一线的人。但是,从其后期跟张作霖的关系中,表明了他有些古板,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

最后’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增韫身上还是比较靠谱的。正是增韫身上的种种性格决定了其后来投身慈善事业,终老于哈尔滨的结局。


成语百词斩


增韫,蒙古镶黄旗人,满清最后一任浙江巡抚。曾收养过小凤仙、保护秋瑾坟、提拔张作霖,陈独秀的叔叔也是依靠他发家致富。

1902年,任新民府知府时,张作霖的“新民府巡警前营马队”直接归其领导,镇压土匪、维持治安。

1905年4月,增韫为奉天府府尹,品级从四品提升到二品。在新的职位上继续提携关照着张作霖。

后担任直隶按察使,深得袁世凯的器重,升任直隶布政使。袁世凯称帝前,曾网罗了一批清朝遗老到北京担任参政院参政,增韫也在其中。

1908年任浙江巡抚时,朝廷下令铲平秋瑾坟墓。增韫暗地里通知秋瑾家人,连夜迁坟。

1911年辛亥革命,被蒋介石逮捕。在江浙著名士绅汤寿潜的干预下释放。

袁世凯垮台后,增韫回到东北,当过哈尔滨佛教会会长,组织过慈善会,张作霖一直“礼敬之”,且多次相邀他重新出山,被婉拒。后来在哈尔滨终老。


逸林迎月


想要成为一方大佬,是必须要有人赏识自己的,许多名人能够成为权势滔天的军阀也都是靠着上级的赏识。

都知道张作霖是东北的头号人物,但谁又知道早年的他只是一个土匪,连编制都没有,这样的他要想真正的成就一番事业,伯乐是必不可少的。

想归想,不管有没有能力的人都希望获得伯乐的赏识,但有几个能真的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张作霖无疑是个幸运儿,做土匪的时候,正是增韫十分赏识他,给了他机会才让他可以做到东北的霸主,独占东北地区数十年。


那么增韫到底是谁?靠着什么能够提拔张作霖的?

他是大清的旧臣,早年在地方做父母官,做新民府知府时,他认识了土匪首领张作霖,还将对方的土匪势力收编了,本来只能拿着刀枪四处打劫的张作霖终于有了机会进入编制,其实朝廷收编土匪这样的事是很常见的,同样常见的是土匪被剿灭!

增韫看张作霖本性不错,比起故意残害百姓,他更像是受不了封建制度自发的成为了土匪,于是将对方收编了,还给了他一个不低的职位,可以说增韫在张作霖的发迹之路上为他铺了第一块砖。


增韫因为政绩卓著,一度升任了二品官职,在袁世凯手下得到了杭州巡抚的职位,虽说他工作的勤勤恳恳,奈何站错了队,百姓也十分喜欢这个巡抚,但孙中山的革命军已兵临城下,无力抵挡的他只能被对方抓住。

其实他也是有机会投靠革命军的,不过是一时的犹豫这个机会就从他的手中溜走了,被抓住时按理说他是应该被枪毙的,但他平时跟人家交往的不错,对人很是宽厚,所以最后还是被人保了下来,没有第一时间被枪毙,虽说没受罚,但也从此成为了无业游民。


后来袁世凯上台,他也进入过新政府当过一段官,他平日里待人的态度决定了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他有难都会有人来帮他,进入新政府做官对他来说自然也是很容易的。

在新政府里他没有做什么重要的官职,这时候他的年纪也比较大了,也没啥追求,当个小官他已经很满足了,随着国内时局的发展,袁世凯复辟,然后倒台,这都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新政府垮台以后他就从政府里离开了,之后也没再做过官。

晚年的他来到了东北,这时候东北已经是张作霖一手遮天的地方,靠着张作霖的照顾,他在东北过的倒也滋润,张作霖一再请求他到自己的军队里做官却都被他委婉拒绝了,毕竟年纪也大了,他也没了跟别人争强好胜的心思,后来在哈尔滨干起了佛教的行当。
可以说他是一个好官,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好事,在清廷中担任过高官要职,也在也在新政府做过小官,他的一生提拔过不少人,其中功绩最大的,能力最突出的也是张作霖,若没有他就没有张作霖,就没有东北那和平的许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