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编按:

"漂洋过海之前,要花上一两个星期,耐心地置备衣服、旅行手册、防潮胶布、助消化面包以及其他去欧洲大陆旅行的必需品。她们从没想到过海外,甚至希腊,也有的是商店,原来她们把旅行看作一种出征,只有那些在干草市场(伦敦一著名购物市场)商店里进行充分装备的人士才能胜任。"

英国的张恨水——作家E·M·福斯特(E. M. Forster,1879-1970)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编写了一出贵族小姐因旅行时换房而引发的爱情喜剧。这种古时候有钱少爷小姐的旅行,看似一次说走就走的浪漫冒险,其实不过是一场有钱家长给安排好的、程式严格且路线死板的成人礼,而这就是今儿要说的“壮游”。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不仅仅是旅游

欧洲的壮游,目前可见最早的记载源自16世纪末英国。那时便开始流行贵族子弟在结束学校的学业之后,由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陪伴,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洲大陆城市旅行学习。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壮游”只能在贵族和富绅中实现。

在北欧,一些开明的新教国家中富有的家庭也会把年轻人送到国外来一场类似的旅行。这样的习俗在1660年到1840年间最为兴盛。到了18世纪下半叶时,美国南部和北部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美国艺术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在欧洲壮游途中所绘制的《帝国的历程》。

壮游——Grand Tour,直译呢就是一场盛大的旅游。从时间上总结这游程少则几个月,多的时候也有一去好几年的。当然这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但跟花钱比起来,旅途中丰盛见闻的吸引力更大。贵族、知识分子,加好奇心、新鲜美食、奇风异俗……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心驰神往?更何况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可能是一位贵族青年这辈子唯一一次历险的机会,并且,还可以与各地的古董、艺术面对面。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史学家汤普森(E. P. Thompson,1924-1993)认为:壮游比它表面看起来的更有意义,因为18世纪欧洲的统治阶层主要依靠文化霸权巩固统治,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只处于次要位置。

壮游所滋生的商机

于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威尼斯之夜摇摇摆摆的小船和罗马夕阳下的废墟美景;但画外,长途跋涉后的才俊们更常面对的现实是——“通过堆满垃圾的街道,在熙熙攘攘的穷人堆里穿行,挂着睡眠不足的大眼泡与几个月没洗澡的一头臭气,去跟路上结识的狐朋狗友无谓地应酬。”

于是,出发前那份对于精英身份的自豪和对增长阅历的期待不过尔尔,而出门儿一趟的炫耀和满足,只能落实到多买些纪念品回来上面。这给各大景点城市售卖光鲜浮夸的特色商品带来了巨大商机。比如,来自英格兰的贵族绅士们喜欢从欧洲大陆带回艺术品以彰显他们的财富与品位,他们满载而归成箱的书籍、绘画、雕塑和文物,被陈列在自己的图书室、陈列柜、花园、画室等地方,甚至有人为了展示它们而专门修建画廊……

乐坏了罗马的古董商们呦,这片新兴的海外市场同时使得当地的古董行情也随之上扬。除此之外,便于携带的硬币与奖章自打那时候起就成为了极佳的旅行纪念品。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上图乃一位壮游客佛朗西斯·巴塞特(Francis Basset),这是他于1778年在罗马壮游期间委托画家绘制的肖像画。不知这趟旅行是否让他更具火眼金睛,但仅画中所倚靠的这尊圣台,就是画家庞培奥·巴托尼自主创作的不折不扣的仿古董。

意呆梨的画师们也纷纷找到了新的绘画题材,比如肖像画家庞培奥·巴托尼(Pompeo Batoni,1708-1781),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出生于本国卢卡金匠家庭的巴托尼,在1732年成立了自己的首家独立画室,专门为来自英国的年轻游客们绘制肖像。在他典型的画面中,少爷们摆出优雅高贵的姿势,置身于罗马古城之中,背景安排有各种古代雕塑和艺术品,只不过,绝大多数根本就是画家自己研发的。这就如同现在“到此一游”一样,极受欢迎,而巴托尼本人也因此跻身上流社会。再如风景画家卡纳莱托(Canaletto,1697-1768)、乔万尼·保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1691-1765)、弗朗西斯科·瓜尔迪(Francesco Guardi,1712-1793)等等,也都因此而受益匪浅。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卡纳莱托(Canaletto)笔下的威尼斯运河和大教堂,像如今的景区明信片一样被卖给壮游客们。

成熟路线的产生

跟循规蹈矩的天主教苦行僧一样,壮游客们也有一系列标准规范行程。其中,最成熟的一条线路是从英国东南部的多佛港出发,越过英吉利海峡,到达尼德兰的奥斯坦德(今属比利时)或是法国的加来或勒阿弗尔,之后与他的导师和仆人(注注注:这些随行人员也是旅行标配)乘马车前往阿尔卑斯地区,或者也可以选择乘船沿着塞纳河而上到达巴黎,或是沿着莱茵河来到瑞士的巴塞尔。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的壮游路线图,这也是最成熟的一条线路。贝克福德是英国的旅行家、收藏家、小说家,以及一位怪人,他以哥特式小说《瓦提克》(Vathek, 1786)和出资建造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1796完工,于1825年倒塌)而闻名。图中标出的三个地点由左至右依次是英国的多佛、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罗马。

从17世纪起,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为了更好的掌握绘画与雕塑技巧也踏上了壮游的旅程,虽然他们的旅途中并没有常见的贴身男仆、马车夫、厨师或是私人教师。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第八代汉密尔顿公爵道格拉斯(Douglas, 8th Duke of Hamilton)与他的医生约翰·摩尔(Dr John Moore)父子,窗外的风景是他在壮游时居住了两年的日内瓦。

那时候,整个欧洲的精英们都说法语,巴黎也成了旅行者的必经之地。巴黎的魅力包括法国上流社会复杂的语言和礼节,而宫廷的行为举止和时尚衣着也深深吸引着年轻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贵族在这里学习法语、舞蹈、剑术和马术,这一切为他们归国之后在政府和外交部门担任领导打下基础。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法国肖像画家亚森特·里戈( Hyacinthe Rigaud, 1659-1743)笔下的路易十四,这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一幅肖像。路易十四称得上欧洲“时尚产业”的创始人,去法国追求时尚气息学习法语,也是壮游的一大目的。

离开巴黎后,旅行者们一般会到瑞士的日内瓦、洛桑小住片刻,之后就舍弃马车和一部分行李,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北部。依次拜访意大利的都灵、佛罗伦萨、比萨、帕多瓦、博洛尼亚和威尼斯,其中在佛罗伦萨,他们往往会花上数月时间,因为这里有乌菲齐美术馆(Uffizi Gallery),它集中展示了大量精美的文艺复兴画作和罗马时期的雕塑;而美术馆中一间八边形的收藏室更是迷人,它是美第奇家族为了集中存放贵重作品而特别建造,其当年收藏之华丽程度,可以从德国画家约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 1733-1810)的画作中窥见一斑。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在伦敦颇受欢迎的德国画家约翰·佐法尼曾受夏洛特王后的委托,前往佛罗伦萨绘制作品《乌菲齐美术馆收藏室》(The Tribuna of the Uffizi, 1772-1778),让没有到过意大利的乔治三世和王后夏洛特能够一窥美第奇家族的奢华收藏。

威尼斯之后的目的地一般会是罗马,旅行者在这里研究古罗马遗迹,包括早期的基督教建筑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一部分人此后南下,在那不勒斯学习音乐,或是欣赏18世纪中期新发现的赫库兰尼姆古城和庞贝遗址,很少有人再去更南的南部,那不勒斯或帕埃斯图姆南部基本上就是旅程的终点了,而到达希腊和土耳其的极为罕见。返程时,少爷们穿越阿尔卑斯山到达德语地区的因斯布鲁克、维也纳、德累斯顿、柏林、波茨坦等地,其中有人会在慕尼黑或海德堡大学进修一段时间,再经由绘画作品同样精彩的荷兰或佛兰德斯回到海峡对岸,就此,结束这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庞贝一座房屋的墙面上发现的肖像画,1748年庞贝古城被发现,很快就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壮游景点。

1825年后,随着蒸汽运输时代到来,壮游的习俗出现一个质的改变——即更便宜、更安全和更方便的交通工具介入,这让旅行的人群范围扩大。于是我们看到19世纪包括时尚的年轻女性在内,都开始出行,她们通常与一位还是老处女的姑妈或者稀奇古怪的表姐结伴,见世面的同时,免除了单身在外闯荡的危险和风言风语。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剧照

其实,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标准行程,壮游在18世纪末期慢慢招致批评:“平淡、一成不变、缺乏冒险性”,还有更忧国忧民的老人儿认为,壮游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性格固有的成见和偏见,比如总认为法国人就彬彬有礼,西班牙人傲慢不可一世,意大利人是多情种,而德国人呆板滑稽……不知道这些评论家年轻时可否自己亲身经历过,难道是受过骗或者摔过头?

说回旅游这事儿的意义吧,还是歌德的话最中听:“人之所以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富二代|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壮游

美国女摄影师露丝·奥肯(Ruth Orkin, 1921-1985)摄影作品《美国女孩在意大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