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了,老師說在學校裡很乖,為什麼回到家就不聽話?

綿綿p1p1


可能有不少家長有這種感覺,作為幼兒園老師的我卻明白:如果老師也像他們家人一樣的管教方式,孩子在幼兒園也不會“聽話”。

例一、我班有個剛入園小姑娘是可愛➕頑皮➕搗亂➕難對付。

她會突然奔向你,用頭突然撞你;她會突然大叫,夥伴爭相模仿,她卻哈哈大笑;她會帶著一群孩子溜出教室,故意裝作聽不見你喊她;她會因為被批評扭頭就走,即使外面下著雨;她會要挾你她要回家,再也不上學;她會回家說不喜歡陳老師,因為陳老師老批評她。

在家能言善辯的她會逗的奶奶哈哈大笑,媽媽拿她沒轍;在園我訓她得注意控制情緒,以免一不留神被她逗樂。

她不斷挑戰我底線,我不得不見招拆招。

現在小姑娘“聽話”多啦!夥伴們評價:小**再也不搗亂了!


例二、有個朋友家的孫女在我班,別的孩子入園是哭,她是瘋玩。哪裡危險哪裡有她,哪裡鬧騰哪裡有她。

我管她不需要“留情”,入園第二週已經變了樣,“瘋丫頭”變成了守規則的小姑娘。入園時是傻玩、傻笑、傻跑;現在的快樂更是獲得後的滿足感。🤗

她奶奶納悶了:為何在園這麼乖,回家就哭鬧?

我說:你們絕對不要因為她鬧就滿足她的需求。即使是合理需求,也不行。如果她鬧,你不需要生氣,只需要告訴她,等她不鬧再說話,然後走開。


為何孩子在園“聽話”?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問題處理方式的不同:

在家他們挑戰家人,即使不會獲得勝利,家人也許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安慰;在園他們必須遵守班級常規,沒有商量的餘地,他們挑戰老師,註定失敗。

在家他被批評,可以轉身求救他人,贏得幾率很大;在園他們求救另一位老師,基本都是以求救失敗而告終。

在家他們鬧的結果是勝利,在園他們鬧的結局是失敗。

明知鬧了可以贏,為何不鬧?

明知鬧了也沒用,何必白費勁?

千萬不要小瞧了現在的孩子!

奉勸家長還是不要用“聽話”去要求孩子的好。越是要求孩子聽話的老師或者家長,面對的孩子會越不聽話,因為你們沒有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媽咪老師認為:孩子不必聽話,但一定得“講理”。因為不聽話的孩子,更善於思考,獨立能力更強。


媽咪老師


小孩幼兒園裡過的是集體生活,班級裡的小朋友多,老師對他的關注度遠遠不及家裡人時時刻刻的關注。所以不同環境的影響,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首先要相信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他本就具有積極向上、向善、向好的本能,家長信任孩子,孩子自然能夠樹立好他能面對的諸多日常事務。家長必須要樹立信任孩子的意識,更何況這裡家長還提到,孩子在學校很乖,事實也證明,孩子是值得信任的。



那麼家長會疑惑了:孩子現在在家表現出的狀態,我們不敢信任啊,怎麼辦?

沒錯,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遠遠好於在家的表現。這確實很奇怪,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場景從學校換成了家庭,孩子卻判若兩人。那麼孩子在學校裡很乖,家長的意思是說,孩子在學校裡吃、喝、拉、撒、睡都好,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做作業。這樣看來,問題只能出在家庭和家長身上了。那麼出了什麼問題呢?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是孩子本身沒問題,只是學校和家長對於孩子的行為的判斷標準不一致,所以採取的應對方式不一致。比方說,在校孩子愛吃飯的,在家就需要喂——不喂就不吃,事實是,學校老師在孩子不吃的時候,沒有選擇去喂,而是相信孩子,選擇了等待孩子自己動手。一開始,學校老師等待孩子的時間也許是15分鐘,到第13分鐘孩子耐不住了就自己吃了;而家長耐不住,等到第2分鐘就開始動手了,自然而然的孩子養成了習慣,就等著家長來餵了;



第二是家長面對問題的方式需要調整。同樣以餵飯為例,等到第5分鐘,孩子還是沒有吃飯,另一部分家長的應對方式是做到了堅持不喂,但是採取了另一種錯誤的應對方式,一開始勸導:“寶寶,乖,吃飯長身體”,然後提要求“快吃!不吃不給買玩具”,再然後要求不行就罵,再不行就打。起初,孩子還在醞釀愉快進餐的情緒,結果還沒進入狀態就被打斷了,在這種場景下,孩子怎麼可能願意主動吃飯?


上述關於餵飯的這兩種場景,核心都是因為父母沒做到“相信孩子”、沒有耐心、沒做到等待和忍耐導致的。“催上學”也可以套用到這個場景裡面來。

所以我們說要相信孩子,多等一會,多忍一會,哪怕他一餐不吃,最後也還是會吃的,哪怕他不去學校,最後還是要去的,更何況,提問的家長也說了,孩子還是愛去學校的。

其次,既然孩子在學校能做到很好,那麼家長在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妨向老師諮詢請教,比如說“孩子在家不愛吃飯,在學校就說吃得很香,老師有什麼妙招嗎?”“孩子很喜歡去學校,就是上學需要催,老師有什麼好方法?”老師更瞭解孩子,應該能夠提供很好的方法。



總之,改變孩子在家和在校表現不一樣的狀態,核心在於家長的學習和成長。希望家長從此拋棄功利和浮躁,積極參與家校合作共育,一起培養孩子成長。

教育無處不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裡,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是教育自己,自我學習,提升能力,努力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影響他人。


莫曦


這和孩子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我家寶寶有和你家寶寶相似的經歷,所以我願意來回答這個問題。

1,在幼兒園裡比較乖的孩子,通常是願意聽老師的話,與同學相處融洽的。屬於人們常說的乖寶寶,這些孩子能夠適應集體生活,是很容易相處的孩子類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值得讚揚的好性格好表現。

2,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乖,在家裡卻展示出種種不乖的表現呢?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兒園裡吃飯很好,在家裡卻不願意自己吃飯。有的在幼兒園裡愛清潔講衛生,在家裡卻拉里邋遢。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後來慢慢地我終於明白了。

其實孩子在幼兒園裡表現好,表現乖,比如自己吃飯很快或者自己飯前便後洗手,實際上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讚揚,或者是同學們都這麼做,自己也隨大流,或者是為了表現出色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驕傲感,總之,孩子表現的很乖,其實都有其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而在家裡表現不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家庭裡的環境和氛圍較為寬鬆,孩子有些隨心所欲了。比如,在家裡吃飯就要大人餵了,或者懶得飯前便後洗手了。作為家長我覺得對孩子的行為首先要能夠理解,這是孩子較為放鬆的狀態,也可以說是孩子和家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因為孩子有時更會通過各種不乖的行為來與家長互動,獲得語言和行為上的溝通,這有時只是孩子與大人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難道孩子要坐下來乖乖找大人談心麼?還不是通過調皮的方式獲得大人關愛。

家長們可以仔細想想,孩子不可能以不乖的表現在幼兒園老師那裡獲得同樣的愛的關注,所以孩子們就不會在幼兒園表現的不乖。

3,對於孩子在家庭裡種種不乖的表現,總體來說,家長還是以理解為主,並結合孩子的實際年齡和情況進行管教。比如,如果家長們無法接受孩子不能很好的自己吃飯!那麼就應該以明確的方式約束孩子,要求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吃飯的行為。比如,只要下了餐桌就不能再回來吃飯了。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就不遵守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那麼家長還是應該嚴格要求。不洗手不能吃飯。便後不洗手的話不能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孩子在家不願整理自己弄得一塌糊塗的玩具,那麼家長就應該停止他的所有活動,直到他能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為止。

總而言之,孩子在幼兒園裡乖,在家裡不乖,總體來說是好事,我支持家庭是相對寬鬆的氛圍,不是軍事化管理的部隊。但是,針對孩子具體的不乖的行為,要結合他/她目前的年齡進行適當的管教,畢竟過於寬鬆,毫無約束的家庭教育是必敗無疑的!




黎明陽光啊


剛好我經歷了一個和這個問題相同的例子:涵涵今年四歲半了,平常在家特別淘氣,經常全家都坐那裡吃飯,就他一個人跑來跑去,還把玩具翻的到處都是,到了午休時間,總是需要媽媽三催四請才不情不願地上床睡覺。

原本媽媽很擔心涵涵這個樣子是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於是她找機會想勸老師多包容孩子一些。讓她沒想到的是,老師卻反應說涵涵在幼兒園表現很好,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到了飯點就乖乖坐下來吃飯,到了午休時間也能乖乖上床,並不像涵涵媽媽說的那樣淘氣。

聽到老師這樣說,涵涵媽媽非常不解,為什麼老師誇孩子在幼兒園很乖,而事實上他回到家卻非常淘氣呢?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兩面派”?其實不光是涵涵,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也都判若兩人,這究竟是為什麼?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

1.父母比老師對孩子更包容

孩子在面對父母和麵對老師時,狀態一定是不同的,比如在父母面前會任性、會撒潑,那是因為他們清楚父母的底線,也明白父母多愛他們,即使他們犯了錯,父母也會包容很多。老師卻不同,老師每天要面對十幾個孩子,對於表現好的孩子會提出表揚,對於表現差的則會提出批評,而孩子為了討好老師,或者為了逃避懲罰,會選擇收斂自己的行為。

孩子從心底裡認為父母是愛他的,是能包容他過錯的,而老師卻不會,所以他自然會在老師面前乖乖表現,而在父母面前任性撒潑。

2.家裡比幼兒園環境更輕鬆

當孩子在自己家時,他的顧慮不會那麼多,基本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因為家裡所有的玩具都是為他一個人準備的,就算玩了不該玩的,也頂多挨頓罵罷了,所以我們經常能看見孩子在家裡使勁折騰,就差拆房頂了。

孩子進了幼兒園則不同,所有的玩具都是共同的,他如果想玩需要聽從老師的安排,需要顧慮其他孩子的感受,那自然就會拘謹一些。總的來說,家裡的環境比幼兒園更輕鬆,孩子也更能釋放天性,而一旦進入幼兒園則要面對很多同學,需要學會與同學、老師和睦相處,那自然就會約束起自己的行為來,不敢任性妄為。

3.幼兒園比家裡規矩更多

幼兒園通常老師少,孩子多,為了照顧好孩子,幼兒園就會制定一系列規矩,包括吃飯睡覺的時間、玩玩具的順序、各項活動的安排等,都有一定的章程可循。

當所有孩子都按照幼兒園的規矩執行時,自然能對孩子形成一種壓力,使其不由自主也跟著照做起來。任何一個集體都有其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矩,否則就會亂了套。

相反,家裡卻並沒有這些規矩有,孩子自然也不受控制,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也使家長覺得這孩子在家太沒規矩。

家長怎麼做,才能在家裡約束孩子的行為?

既然家長意識到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完全是兩個狀態,就該試著讓孩子改掉一些毛病,使其在家也能約束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健全的人格。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以身作則,如果要求孩子上床睡覺,那父母也必須關掉手機和電視機,陪著孩子一同去睡;

二是制定行為準則並堅決執行,不能朝令夕改,比如吃飯時不能看電視,說了就必須做到;

三是調整孩子的作息,即使週末休息在家,作息時間也要規律;

四是制定獎懲規則,做的好要賞,做的不好要罰,只有做到這點才能讓孩子心中有所畏懼,從而約束自身的行為;

五是積極鼓勵孩子參與勞動,讓孩子明白媽媽做家務的不易,要讓他懂得擔當,從而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好孩子。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贊、轉發,是對我們最好的認可。

幼教咖


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般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懂得了“察言觀色”,會對老師心生敬畏,所以在幼兒園“很乖”;

從幼兒園回家後,情緒上相對放鬆,喜歡通過一些“不當行為”在家長面前“撒嬌”,以此顯示自己的存在感。

孩子為什麼在幼兒園和家庭中表現不同,主要是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的差異造成的。

一. 不同的教育環境;

孩子在家庭中,雖然家長也會對他們進行家庭教育,會告訴他們做一個有用的人;不過,對於“做一個有用的人”的過程,家長往往不會“強求”。

孩子在幼兒園,老師會教育他們遵守規矩和秩序,這種教育不會因為孩子的“任性”而有所“迴避”。

孩子在家庭中是個體,有一些可以“不聽話”的資本,家長的話有時候不一定奏效;


在幼兒園,他們只是群體中的一員;孩子都有從眾心理,老師要求的事情基本上都會和其他孩子一起認真做到。

二. 不同的教育理念;

作為家長,首先考慮的是讓孩子吃飽喝足穿暖,然後才將對孩子的教育貫穿其中,比如有的孩子學習不怎麼認真,個別家長甚至會安慰孩子“沒關係,成績不好也餓不死的”;

幼兒園則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會預先制定一套完整科學的計劃,並一步一步的認真實施,以確保每個孩子都接受到最有效的啟蒙教育。

三. 不同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依靠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而給予孩子教育的人往往不止一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每一個孩子可以接觸的人,他們都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

家庭中每個人的思想觀念會不一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也各不相同,家庭教育的隨意性比較大,孩子“學到”的東西良莠不齊比較複雜。

幼兒園教育是通過一些寓教於樂的遊戲活動,讓孩子在盡情玩耍中學習知識懂得道理,具有很強的幼兒教育專業性。

就好像園丁製作盆景,盆景是很美麗的,讓人歎為觀止;其實這盆景本是一根很普通的樹木,經過園丁耐心細緻的捆綁、假以時日培育而成;

園丁在製作盆景前,對想製成的造型早已心中有數,不是隨心所欲的東剪一下、西剪一下;該保留的地方保留,不該保留的地方會毫不留情的剔除。

孩子在幼兒園很乖、回到家就不聽話,根本原因就在於一個原則問題。

家長的寵愛溺愛讓孩子明白他的“個性”會得到“寬容”;而幼兒園是一個講“原則”地方,孩子會“收斂”自己的不當行為。

家長如何讓孩子在家裡也和幼兒園一樣“乖巧”呢?

⒈ 家長要統一“思想”;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必須統一思想,不能一個“教訓”一個“護短”,孩子有了“保護傘”,會有恃無恐“無法無天”的。

正確做法是,一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另外的家長最好不要“插言”干預,有不同想法家長之間最好私下溝通。

家長的思想不統一,你讓孩子聽誰的好?

⒉ 與幼兒園的教育同步;

孩子都有一種表現欲,在幼兒園學習的東西一般都會“鸚鵡學舌”告訴家長,目的是引起家長關注。

家長應該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習慣,及時掌握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並配合開展同步教育;

  • 比如幼兒園要求孩子講究衛生,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垃圾入簍,或者飯前便後洗手等等;
  • 幼兒園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長就應該鼓勵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擺放整齊,把自己的房間整理乾淨……

當孩子“認認真真”做好這一切,家長要給他們一個大大的贊!

並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現與幼兒園老師溝通,讓老師在幼兒園進行“表揚”,這樣更能促進教育效果。

⒊ 對孩子錯誤的行為說“不”。

有些孩子在家中“不聽話”,可能與家長“關心”不夠有關,孩子的有些“叛逆”行為,其實是為了引起家長對他們“重視”;


真是如此,家長就該好好反省自己。

假若不是這樣,對於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一定要按“原則”辦事,堅決說不!

對孩子無原則的遷就,最終害的還是孩子。

  • 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能夠自己好好吃飯,回到家卻一定要爺爺奶奶來喂,爺爺奶奶“拗不過”這些“小祖宗”,只好“點頭哈腰”喂他們吃飯,這不是害孩子又是什麼?
  • 孩子在幼兒園不挑食,回家後卻這也不吃那也不要,家長為了“討好”他們,重新下廚幫他們炒菜、生怕孩子不吃飯會餓壞了,這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益嗎?

我們在埋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要認真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家長要愛孩子,更要懂得怎樣去愛孩子,樹立正確的育兒觀不是一句空話。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任重道遠!

我是@育兒清子說,以上是個人觀點。贊成我的回答,敬請點贊;如果您有看法,歡迎評論溝通。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