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乡情乡村游,长治振兴村,从破旧落后到最美中国式乡村的升华


都说城市里套路深,想要回农村。最近几年,乡村旅游日渐兴起,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走进山川田野,采摘新鲜果蔬,体验乡村生活,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体验新鲜和野趣。乡村旅游在大江南北迅速兴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游玩。在山西长治就有这样一座让你看不够也逛不够的中国式美丽乡村——振兴村。

来到振兴村,最显眼的是这座红色记忆馆,有些像故宫角楼的造型。和故宫相似的是这里处处都有文化。地处中原厚土,让这座古老的小山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王莽赶刘秀”、“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汉文化传说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翠岩古刹、槐荫寺等古建遗迹保存完好,著名的雄山书院至今流传着三阁老讲学传经,教化村民的故事。

实至则名归,正是因为重视文化的传统民风,振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小康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中国乡愁公园”、“中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国乡村度假示范区”、“全国农业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并从2013年起连续四年入围“中国避暑小镇”百强榜,近两年名至榜首。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缩影,美丽乡村也是一个地方乡情乡韵的体现。振兴村既是一座城市化的农村,也是田园化的城市,她的特色在于突出了三个“美”,即山水相依的生态美、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和古今对话的和谐美。春到振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夏到振兴,清风凉爽避暑山庄;秋到振兴,硕果累累五谷飘香;冬到振兴,雪山素雅温泉疗养。

振兴村原名关家村,40年前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这个山高路陡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破旧落后小山村用大胆的改革魄力和数年的努力奋斗改变了村里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建设成一处生态宜居的新家园。

为实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现代功能的开发,振兴村保护恢复古建院落九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了极富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


振兴村在建设改造的过程中,按照三“不”原则,既对原有生态植被不破坏、对原有山水景观不改变、对原有古建遗迹不拆迁。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为配合旅游开发,振兴村还新建村民别墅式庭院569套,为确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中式屋顶和西式阳台、窗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

村中建有一座红色收藏馆,收藏了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像章、画报五千余件。在每年的毛主席诞辰日、烈士纪念日,村民们都要在红色广场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村里还有一座戏台,上演最小众、最民间的说唱艺术,村里的老少听着戏,回味那一段段过去的岁月。


振兴村对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进行命名,并在前面加上崇字头,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村里新建了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真正实现了看古品今,古今对话的和谐统一。

大山脚下的振兴村,苍松滴翠,碧水中流,在确保原有生态和良好的自然风光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既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

振兴村依托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以“特”为先、以“文”为魂、以“旅”为径,实现了文化内涵和经济产业和谐共赢,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旅游及服务与农业增收相互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振兴村这座美丽乡村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户户有桥,绿树与溪水的映衬下,形成“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听雪”的美好景致,建成了“绿树灰墙红花,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休闲乡村。

守住根脉与记忆,以体验农耕文明、民俗特色为主的“金”色文化;以传承革命精神、先烈遗志为主的“红”色文化;以牢记传统美德、历史根脉的“古”色文化,使之成为了乡村乡愁乡情的永恒记忆。这也许就是我们爱上乡村旅游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