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前期,廉頗為什麼打不過王齕,他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嗎?

丘十八


所謂的名將,並不是靠陣前單挑取勝的,不是百戰百勝,而是不爭一時勝負,著眼於戰爭大格局。雖然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是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時,趙國本土最拿的出手的將領。但他的對手秦軍主將王齕也不是泛泛之輩。在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頗以後,秦昭王才秘密地用白起取代王齕擔任秦軍主將,以王齕為副將,這也說明王齕在當時秦軍中可以排在僅次於白起的地位。

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時接連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當年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尉官。但這並不能說明趙將廉頗本身能力比王齕差,畢竟軍隊之間的勝負不完全取決於主將個人能力的高低,特別是像長平之戰這樣關乎趙國國運的戰爭,趙國一時的失利並不要緊,關鍵要看最終的結果。事實上,戰爭初期短暫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秦將王齕久經沙場,指揮水平很高。提起王齕,知道其戰績的人遠不如戰國四大名將,甚至還不如樂毅田單等人的事蹟廣為流傳。但是,從秦昭王在長平之戰初期把傾國之兵交與王齕指揮就可以看出王齕的過人之處。即使在白起被逼自盡,王陵率秦軍圍攻趙國邯鄲久攻不克的情況下,秦王還是第一時間想到了讓王齕救急,看得出來王齕是深得秦昭王信任的宿將。

二是長平之戰秦軍兵力更多實力更強,在士氣正旺之時小勝幾場不足為奇。在長平之戰前,秦軍接連在與楚國魏國韓國的戰爭中取勝,並在長平之戰前期集結了傾國之兵,而趙國屬於被動應戰一方,廉頗也有試探對方兵力實力的意圖。在小負幾場之後,廉頗果斷調整戰略,後撤至更加險峻穩固的防線。

三是初期失利後廉頗果斷調整戰術,顯示名將風采。在初期試探進攻失利後,廉頗也並不是沒有收穫,他探得了對方的實力強勁,就果斷後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穩固的防線,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用時間拖垮對手,最後伺機再進攻。應該承認的是,這是國力相對弱的趙國能採取最合理的戰術,也是秦軍最不願意面臨的情形,顯示出廉頗名將風采。


滄海拾遺錄



長平之戰,起初是王屹率領的60萬秦軍與廉頗率領的45萬趙軍交戰。雙方僵持一年多。秦軍取得了幾場戰鬥的勝利。攻破了趙軍幾條防線。趙軍先鋒和幾位校尉戰死。

後來趙軍換帥後,趙括主動進攻。連戰連勝。消滅秦軍30萬。而趙軍傷亡不及秦軍的十分之一。

雖然45萬趙軍的戰鬥力略強於60萬秦軍。但也不至於如此懸殊。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秦軍除了正面與趙軍交戰。左右翼遭到了趙軍的夾攻。

也就是說,趙括接手趙軍時,局勢對趙軍有利。之前廉頗的接連失敗。是廉頗放的煙霧彈。

若趙軍不換帥,廉頗肯定還會再敗一兩次。等廉頗反擊時,會利用地形將秦軍四面包圍。60萬秦軍將被全殲。最終統一天下的,將是趙國。

長平之戰,若廉頗一直擔任主將。肯定能全殲60萬秦軍。但趙王不明察秋毫。趙括紙上談兵。最終趙軍慘敗。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名副其實。只有王翦名不副實。


楊朱學派


軍事問題最好做一次沙盤推演,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軍事愛好者,必竟戰爭是殘酷的,戰死沙場的將士也應該得到尊敬。



我們來推演一下如果王齕從南往北打會怎樣:首先,上黨以南是秦國在佔領的韓魏土地上剛成立的河內郡,這裡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是攻擊上黨的非常理想的前進基地,後勤基地。但這裡平川萬里,緊靠韓魏,沒有山川之阻,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只有一條太行徑通往上黨。很明顯從這裡攻擊上黨,仰攻費勁,且容易遭到諸侯的干涉,就是攻入上黨,由於澤州盆地南北狹長,東西短粗,趙軍可節節抵抗,逐步退守北邊有利關隘防守,如果諸侯攻佔野王堵死太行徑,秦軍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結論:看似最理想的攻擊路線,實則是最糟糕的!



我們再看看王齕從高平關突破情況會如何,這一路在狹谷穿行路確實不好走,但由於秦軍是在本土行軍,安全,保密,由於山川阻礙諸侯難以干涉,行軍速度反而更快,失敗了也可徐徐退入秦境,不用擔心被諸侯抄了後路,那就只剩一個問題了,就是如何把趙軍從進攻方向上調走。野王所在的河內郡正好有秦軍這裡是秦軍防範重點也威脅的重點。防範好理解,威脅怎麼解釋,我們知道秦軍從野王東進繞過太行山從南面攻擊邯鄲,這一路沒有山川阻隔,對於秦軍這樣的部隊非常有利,所以在上黨南部常年駐紮大批趙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河內秦軍稍有異動趙軍反應便很緊張,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王齕的軍事行動肯定得到了河內秦軍的策應,吸引了趙軍的注意力,這才導致了廉頗初戰失利,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的通,沙盤推演也顯示這一切是完全可能的。




這才是的廉頗初戰失利的原因,也是趙王恣意議和的原因,丹水對峙廉頗非常不利。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其一,長平之戰由上黨之爭而起,前期趙國並沒有計劃到要和秦國開戰,所以準備不充分。

其二,王齕作為白起的副將,也是久經沙場的秦國宿將。當白起不在軍中時,通常由王齕代為指揮軍隊,深得秦王和白起的信任,可見王齕軍事能力也很強,並不是什麼默默無聞之輩。

其三,廉頗以善守著稱,野戰似乎沒有太大優勢,打打燕國那些酒囊飯袋還可以,面對極擅長野戰的秦軍就不行了。

先這麼多的,後面的補充。。。




網絡水軍大都督


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沒錯,但是,大家也不要陷入一個誤區,也就是說並不是說因為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他就能碾壓一切對手。

戰爭一般講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即使是名將,若是在這方面不佔理,這個仗他也不可能打勝。

當然了長平之戰,並不能說是誰對誰錯?

他們之說以會有這一場戰爭,主要是韓國在其中搞事情。

再說了在這一戰中,廉頗也沒有打不過王齕。

要知道有的時候,戰爭防守就是最好的進攻,廉頗就是擅長打防守戰,既然秦軍來攻打長平了,那麼只要廉頗能守住這裡。

這就說明廉頗就是打勝了。

畢竟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想打持久戰的。

因為戰爭打的就是錢,就是糧食,就是士兵。仗打的時間越長,花費的錢就會越多,糧食消耗的也會越多,同樣士兵傷亡的也會更多。

因為廉頗和王齕在長平這一打,就是幾年的時間。如此長的消耗戰,儘管趙國吃不消,同樣秦國也吃不消。

正是因為在這樣耗下去,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秦國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想要利用離間計,看看能不能把廉頗給換下去。

對於秦軍來說,這個廉頗真的是太厲害了。

他的作戰經驗十分的豐富,且他的防守戰滴水不漏,任誰想攻克他的防守,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在方面看來,廉頗應該是勝利了。

說實話後來若是趙王不換廉頗,秦國的離間計,若是不能得逞,他們肯定就會撤兵了。那時候秦國的目標,是雄霸天下,吞併六國。

把時間和國力都消耗在趙國上,並不是他們想做的事情。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連一個趙國都拿不下,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雄霸天下呢?

所以對於秦國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保存實力,待機而動。

可是,事實上是趙國尤其是昏庸的趙王,成全了秦國,因為他們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趙王把名將廉頗給調走了,然後換來了富二代趙括。

廉頗一走,長平之戰,秦國就看到了希望,他們覺得自己即將要打一場勝仗了,因為趙括是小白,沒有任何作戰經驗。

所以,秦國方面也把王齕給換掉,換成了戰神白起。

白起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趙括這個公子哥,當然不是從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白起的對手了。

最終,白起截斷了趙國的糧道,然後又把趙軍給截城了兩短,讓他們首尾不能相互呼應。在斷糧幾個月的情況下,趙括組織敢死隊,想突出重圍,但是,最終失敗,趙括也被殺,主將趙括戰死之後,趙國四十萬士兵,投降了白起,然後白起無情的把這些放下兵器的士兵,全部給處死了。

所以說長平之戰的失敗,是和廉頗沒有任何關係的,並不存在廉頗打不過王齕的這一說法。


史學達人


戰役的勝負並不是由幾場戰爭決定的,甚至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決定的。如果整體戰略目標達成,前期的幾次失利並不能影響最終的結果。當時趙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是接收上黨地區,防禦並擊退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國都之間的聯繫,韓國欲割地求和,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求放過。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轉而把上黨郡獻給離自己近的趙國,趙王笑納了這一禮物,惹來秦軍的進攻,長平之戰爆發。 對陣的雙方是秦國左庶長王齕,趙國名將廉頗。

對於趙國來說,前期戰事並不順利,趙軍主動進攻,失利;防守,還是失利。廉頗依據地形建立營壘,終於擋住秦軍進攻,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相較於秦國同時期的白起和司馬錯,王齕在大多數現代人眼中沒那麼顯眼。王齕進攻趙國時擔任的是左庶長,就是商鞅開始變法時擔任的職務,是實權職位,屬於秦國二十等爵為的第十等,秦法規定按軍功受爵,王齕就不可能是無能之輩。

公元前261年,秦軍又攻佔韓國兩座城池,牽制住了韓軍;而王齕也率軍攻佔了上黨,此時的秦軍士氣正旺,銳不可當,趙軍正面交鋒失利也屬正常。

外行指導內行,遠程指揮作戰。當時的趙孝成王年輕氣盛,秦軍剛到,氣勢正盛的時候,他命令廉頗出戰,結果失利;廉頗堅守時,他多次命令廉頗出戰,本身不善於指揮作戰,又不肯放權、信任前方將領,過分干涉戰事,只能導致趙軍的失敗。

廉頗後來的戰術還是頗見成效。堅守不出消耗秦軍銳氣,秦軍遠道而來,給後勤補給帶來困難,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可趁之機。

而其他五國不會坐視秦軍擴大地盤,也會出手助趙國,局勢會朝著有利於趙國的方向發展。 可最終的結果是,趙孝成王先慫了,主動求和;求和失敗後,又臨陣換將,犯了兵家大忌,最終導致長平之戰失敗。

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期只是短暫失利,對於這些失利,趙王至少要負一部分責任。


寒星針


最起碼從春秋戰國時期戰場的地形看長平實在不該是個打仗的地方因為長平是山地,翻翻戰國史主流戰場是平原野戰和城池攻防戰,規模大一點兒的山地戰除了公元前270年趙奢在閼於之戰重挫秦軍其他基本上沒有了。山地戰到今天都是個專業活兒,不少國家專門組建了山地師。在戰國時從將帥的職業技能到士兵的武器素養對山地戰的適應性都差的很。廉頗打山地戰也不例外的是低能,閼於之戰時趙惠文王要發兵援救閼於先問的廉頗,廉頗表示沒信心這才該派趙奢率兵出征。趙軍因“胡服騎射”擅長的是輕騎兵作戰,秦軍擅長的是重裝步兵集團大方陣,都需要寬闊平坦的地形和通暢的交通道路。長平的地形缺乏這些條件,何況長平之戰規模空前,秦趙兩軍總兵力最高時超過了百萬,複雜的地形利於防守而不是進攻,趙軍無法高速機動的突襲衝鋒,秦軍無法保持隊列陣型的完整,比的不是誰厲害而是誰更差勁。秦軍主將王齕名氣地位雖比不得廉頗可也不是平庸的人,幾次擊敗趙軍,廉頗發揮了善於防守的長處,深溝高壘避而不戰,王齕也攻不動沒辦法了,由此形成曠日持久的僵持對峙。廉頗在長平的表現乏善可陳,可是隨後的邯鄲之戰盡顯名將鋒芒。長平之戰45萬趙軍被坑殺,精銳重兵集團盡喪,廉頗在邯鄲城裡指揮烏合之眾的趙國軍民硬是扛住了30萬秦軍大約3年(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的圍攻,一直堅持到魏楚聯軍來救援,裡應外合重挫秦軍於邯鄲城下。秦軍大敗退走,趙國趁勢收復了包括長平在內的上黨地區。公元前251年,燕國趁火打劫攻趙,廉頗以少勝多大破燕軍兵臨燕國首都,迫使燕國割5城向趙國求和,燕趙大地一馬平川,廉頗因功還代理了趙國的相國,赫赫有名的藺相如沒有擔任過相國職務


立志成蟲


  齊宣王統治時期,齊國強大,齊宣王自恃國強,恣意插手別國內政,為此還逼死了燕王噲。燕王噲的兒子燕昭王繼位,發誓要為父親報仇,為燕國受苦的百姓報仇。他啟用了縱橫家蘇秦,派蘇秦遊說各國聯合抗齊,並讓蘇秦離間齊國。

  在秦國和趙國兩國的幫助下,加上齊湣王自己自作自受,齊國獨吞宋國,各國忌憚其強大的實力,只能選擇抱團,合縱攻齊。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五個國家分開的能力可能很小,還不敵齊國,但是五國實力合併,那實力可就大了去了。齊國這些年東征西戰,已經消耗了大半國力,雖然齊國的領土增加了很多,但是那些被霸佔,被滅亡的國家的子民對齊國都是有怨恨的,齊國成為眾矢之的

廉頗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載了: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也就是說,廉頗率領趙軍大敗齊軍,並攻佔了齊國的陽晉,威震諸侯,一戰成名。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帶領五國合縱攻齊。他們從各個方向攻打齊國,齊國很快就丟掉了七十幾座城池。廉頗是趙國方面派出的將軍,從趙國出發攻打齊國,佔領了齊國的陽晉之地。這場戰爭,使得齊國從一等強國迅速淪為了二等國家,再不能和秦國相比,反而被後起的趙國取代了強國的地位。

  趙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很多利益,光是土地就有很多,還有齊國的財寶,更有國際地位的提高。不過,能夠取得如今的輝煌成果,趙國自身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趙武靈王時期,趙國儘量不參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鬥爭,也不發動對外戰爭,一門心思整“胡服騎射”的改革。就連秦國的秦武王去世,秦國國內內鬥這種事他都沒有插手,只是將質於燕國的公子稷送回了秦國。

廉頗

  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最大的改變是在軍事方面,作用和效果最大的也是軍事方面。趙國人學習了胡人的服飾和騎射功夫,作戰靈活又勇猛,成為戰場上的一匹黑馬,迅速殺出了名聲,殺出了威望。

  加上趙國有良將廉頗和趙奢,其他國家都不敢輕易招惹趙國。由於趙國的強大,秦國東出計劃被推遲了整整十年時間。

  但是,雖然過程被推遲了十年,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終究是會有一場大戰的,這場戰爭關乎著以後誰是霸主地位,誰才有說話的權力。這場戰爭因為韓國的上黨之爭順利到來了,但是誰也沒能打得過誰。儘管廉頗一開始就失利,而丟掉了上黨,但是他在長平固守不出,組織士兵們修築壁壘,依託有利地形,大大提高了趙國長平的防禦能力。

  可是,廉頗為何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打不過王齕[hé]率領的秦軍呢?

王齕

  關於這一點,要考慮到很多方面。首先就從秦國和趙國的國家實力來說。秦國早在秦孝公時代就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在秦孝公時代就已經很是強大,秦國也因此而成為了七國中的強國。商鞅變法是關於各個方面的,並不是指的某一兩個方面,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秦國的這次變法改革很徹底。商鞅變法的影響範圍廣,效果顯著。

  反觀趙國呢?趙國是什麼時候強大起來的。準確的說,趙國的強大是在趙武靈王時期,就是在趙武靈王進行了改革以後,趙國才開始變得強大,這些從對外戰爭的勝來看就可以看出。困擾趙國多年的中山國的問題就是在這一時期被解決掉的。但是,趙國的改革比起秦國來說晚了很多年,範圍也縮小了很多,影響和效果實在有限,趙國國力不如秦國。

  再來看秦國和趙國雙方的準備,秦國本來就是衝著上黨去的,對上黨已經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所以仗也打得很順利。趙國則是臨時任命,臨時想出來的作戰方法,比不上秦國對上黨的熟悉,因此,廉頗打不過秦國王齕。


多讀書有好處


王乾也是當時的秦國名將,水平比名將廉頗差不了多少。在雙方旗鼓相當情況下,誰露出破綻,誰就可能失敗。打仗講究的也是時機,廉頗固守也是在等待時機,時機沒到盲目出動只能失敗。趙括就是很好的例子,趙括接任廉頗後,改變了廉頗以守為主的作戰方案,主動出擊,結果被包了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