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项羽如何分封才能长治久安?

守镯


大家好,我是洞见历史智谋。最近恰好攻读《史记》,下面具体分析下,项羽如何分封才能长治久安。

基于问题假设,我从项羽真实的分封、分封漏洞和分封最佳策略三个方面回答。

一、项羽真实的分封

在灭秦后,项羽及各路诸侯将领的共同利益由消灭秦国,转变为瓜分土地的诉求,项羽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必须进行分封。

首先,从身份上看,项羽及各将领只是各自诸侯国的大将,比如项羽名义上要听命于楚怀王。而这群人是灭秦的功臣,可以称之为新军功集团,客观需求是裂土封侯,但臣子的身份是个制约。

其次,从价值观看,项羽和多数将领是分封制度的维护者,主张恢复为战国割据的状态,当然这符合他们现实的利益。

最后,从当时形势看,楚怀王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项羽和多数将领分封的诉求受到了限制。按照约定,只有刘邦有资格做王,但这只符合刘邦的利益,不符合大多数的利益,而刘邦又不是最强的,最后只能是打破。

基于以上三点,项羽代表的新军功集团必然进行全国分封。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地,自封西楚霸王,继而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将旧秦国、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一分为二或为三,表面形成了“西楚独强、诸侯皆弱”的局面。

二、项羽分封的漏洞

项羽的分封实际上考虑了自己如何制衡其他诸侯,但表面合理,实际漏洞很大。

1.舍弃关中,定都彭城。在冷兵器时代,基本是得地利者得天下。关中阻山带河,土地肥沃,易守难攻,但项羽却因思家的小情,而舍弃成就帝业的基础,定都彭城。彭城基本无险可守,又是四战之地,直接将自己暴露在攻打范围内。这是项羽最大失误。

2.低估刘邦,高估秦将。项羽对刘邦心存疑虑,本将其分在巴蜀,后因项伯接受贿赂,在项羽那里争取到了汉中,但项羽将关中分封三个秦朝降将,本意是锁死刘邦出关。但刘邦任用韩信、借助东归士兵的气势,从汉中一鼓作气平定三秦,具备了统一天下基础。这是项羽第二大失误。

3.分封不公,怨声四起。项羽因个人喜好和军功标准的不公,有意无意的漏掉了三个豪杰田荣、陈余和彭越,这三个人有能力、有军队,不分封肯定是搞事情的。结果三人串联,直接使项羽陷入征战泥潭,为刘邦还定三秦创造了机遇。这是项羽的第三大失误。

4.迁徙义帝,陷入被动。项羽分封诸侯后,不仅借口迁徙义帝到蛮荒之地,更是指使临江王等人杀死义帝,使自己失去道德制高点,陷入楚汉战争的被动局面。

三、项羽分封的最优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羽是必须分封的,从他的漏洞可以推论中最优选择。

首先,占据关中,众建诸侯。项羽必须要占据三秦之地,得到最大的地利,同时广泛施恩,扩大分封范围,有大功者大封、有小功者小封,诸侯越多,自己控制越容易。分封之后,大家肯定为了利益相互征伐,而项羽独占地利,实力最强,其他诸侯肯定惟项羽马首是瞻。不听话的就灭了,听话的就留着。

其次,佯尊义帝,号令天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项羽的最佳策略。楚怀王为天下名义的共主,需要牢牢控制在手中,凡是不义之举推到义帝身上,凡是施恩之举自己占有,则天下慢慢归心于项羽,义帝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将来随时可取而代之。

最后,选贤任能,治理国家。基于问题假设,需要将项羽视为一个政治家,那就需要选拔人才,重建国家制度,任人唯贤,治理国家了。

如果真是这样,项羽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洞见历史智谋


项羽分封天下十九王,自称西楚霸王,因做错一事,犯了个致命的错误。这埋下了他日后孤军深入作战,兵败乌江自刎人生结局的伏笔。这个错误,有人曾经提醒过他,被他一怒之下煮死了。那人是这么跟他说的:“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何为关中?关中始名于战国,因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函谷关、北有萧关而得名,又有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秦、汉、唐等13个王朝都建都于此。

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诸侯,把关中分封给三个秦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是,自己却选择了楚国故地,这是他最大的失误。

项羽若能以关中为本位,据四关守天险,当能因地利而号令天下。后来楚汉相争,他从西楚转战千里,粮食补给困难,客场作战异常辛苦;而刘邦从巴蜀还定关中,牢牢占据了如围棋天元位置的王者之位,地利之便是汉能胜楚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项羽如何分封才能长治久安?


答案肯定是,项羽自己王关中。在冷兵器时代,地理位置是决胜的关键。项羽如果能以关中为大本营,就牢牢地占据了足以号令天下的优势。占有关中之地,既有接受秦国故地的象征意义,又能因地利之便号令天下,是成就王图霸业的上上之选。


秦人的威胁都是来自东方,项羽如果选择了王关中,日后最大的挑战也来自东方。无论天下十八路诸侯何人来攻,即便攻破函谷关之后,还有潼关可守。以西楚霸王用兵之神勇,又有四关可依仗,即便天下诸侯联手,也未必能够破关而入。


为何这么肯定?天下诸侯的背弃,大多数是从刘邦从汉中还定三秦开始的。项羽没有选择关中,一步错棋满盘皆输。诸侯们本来就是哪方有胜算就站哪方,如果项羽懂得关中的好处:一是对天下百姓的政治号召力,二是固若金汤的四关守护,刘邦即便有心争雄,天下也翻不出项羽的手心。


除了项羽自己王关中这步先手棋要走对了,还要防范刘邦。想要得天下,最好是把刘邦分封在巴蜀,千万不要给他汉中。有了汉中,刘邦就有喘气的出口了,轻易能从汉中出发,还定三秦。


千夜看世界


项羽在历史上可算是一个奇迹,幼年时是学啥啥不成,看到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就敢说要取而代之,而后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率五路诸侯只用三年时间灭了秦朝,最后却落得死后尸体都要被人分割用来领赏的下场,实在是个悲剧。不过,就霸王这一身武学,威猛盖世,若是可以从起事时重来一遍,他又能否独得天下?我们从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上略一分析就能明白。 项羽此人乃是个武学奇才,端的是剽悍勇猛,看他作战常是气势汹汹,一往无前,横推各路英豪,这一点只看他在楚军钜鹿受阻,项羽救援,“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大胜,再到最后一战,自刎前独自拼杀掉汉军几百人就可见其确实是英勇无比。 但是项羽虽英勇,却仍是有着刚愎自用,易起疑心等种种影响他执掌天下的致命缺陷,这大略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较大的关系。自少年时就这不学,那不学,学到自己喜爱的兵法却又不求学成,凭着双拳打得吴中年轻一辈服服帖帖,骄横跋扈的帽子这个时候就已经摘不掉了,这辈子都不可能摘掉了。 再看他率军咸阳屠城,火烧秦王宫之时就有人说关中地区山河阻断四方,天然利于防守,土地又肥沃,建为都城真是不二之选。可项羽先是看看被自己烧得稀烂的王宫,又想想带着那么些抢来的珠宝美人不回老家显摆显摆,别人都不知道,实在对不起自己霸王这称号,立马拒绝了,妥妥的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自项梁项羽斩杀会稽郡守起事后不久便一路跟随为其出谋划策,为他图谋天下也算是殚精竭虑了。可项羽在鸿门设宴等那刘邦来认错之时,席间他曾数次示意项羽擒杀沛公,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又着项庄舞剑以图刺杀沛公,也因项伯这内鬼横加干涉未能成功。要说霸王对此一无所知大概是侮辱他的智商了,说到底还是他的妇人之仁又或者狂妄自大给自己惨遭横死埋下了不小的隐患。范增在项羽屯兵鸿门之时就曾说刘邦本是那贪财好色之徒,现在种种反常必然图谋甚大,可惜项羽仍然没听进去,再到后来陈平只是略施小计便成功离间二人,而范增告老还乡病死途中也预示了项羽日后的种种纯属必然。 再说到楚汉两家划鸿沟分天下。当时正是项羽三军疲乏,韩信在其后方攻城掠地,彭越又在不停地阻断楚军的粮草供给,原先分封的各路诸侯又纷纷造反,内忧外患,疲于应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居然把刘邦的父亲妻子儿女这些人质统统都放还给了他,接受盟约率军回返,结果又是陈平和张良献计,转身就撕毁盟约,刘邦与彭越,韩信取得共识后并淮南王英布兵分三路追着项羽屁股后面打,最后围困项羽于垓下,这又是项羽妇人之仁,早已失去破釜沉舟的锐气而屈服于其时之多重困局,兼又天真地错估了刘邦的品性。 项羽在突围后,原本也想渡过乌江回到江东,结果大概是乌江亭长的话刺激了他。亭长说你且先渡江去,守着江东几十万人,可以他日再图起事。这一下戳着他的痛处,不说老婆先死了,又想想自己带的八千子弟兵没一个活着回去,一下子就没了活下去的念头,回过头去一个人就砍死了汉军几百个人,又再挥剑自杀。这是死的勇气都有,却独独没有暂避锋芒,徐徐图之的思量。 项羽的短暂一生,纵横沙场,所向披靡,乱军中取上将首级真如探囊取物,真可谓是盖世英雄,却因刚愎自用,又喜无端猜忌,妇人之仁,最后失意之下黯然自刎,他的人生也实在可说是一场天大的悲剧,大概也是吃了从小没文化的亏,但凡能卧薪尝胆,徐徐图之,加之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未必不能成事。所以《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即便让项羽自起事起重来一遍,料想结果依然一样。


西楚霸王FJ


这个问题本身有些矛盾。首先,项羽属于莽夫类型,只适合征战沙场,却不适合统治国家。他缺乏政治头脑和长远谋略,既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不适合做一个统治者。其次,分封制已经过时。刘邦老奸巨猾,采纳各方面意见,照顾各方面厉害关系,大封同姓诸侯,仍然免不了有七国之乱,这样的细活根本不适合项羽做。项羽以军事起家,头脑简单,最好组成军事政权,以强有力的军事统治巩固自己的政权。乘着一统天下之威,大封军事功臣,分给他们土地,却剥夺他们兵权,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将军们得到了封赏,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却消磨了意志,无力反抗;军中的统帅资历浅,没有根据地,成为职业军人,也没用什么威望,没有反抗的资本。这样军事斗争就能基本得到平息。慢慢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谁还愿意打仗。最后,封建制更方便统治。一个王朝建立之初,一定要积极进行建设而不是进行破坏。反观项羽灭秦后,焚毁秦王宫殿 使自己无家可归,失去了最好的定都地点;东征西讨,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放弃封建制,改用分封制,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反观后来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封建制非常稳定,甚至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都相安无事,这种傻瓜式政权最适合项羽。专业的事要有专业的人来做,项羽只适合打天下,不适合治天下。项羽如果能学加里波第,可留万事世不朽名!


阿本郎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但方式与主角没太大关系。换句话说,是否能够长治久安,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而不在于由谁分封。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都是分封制。即由周天子代表王室分封有功之臣或姬姓宗亲。发展到东周,各国之间相互兼并的情况越来越厉害,最终形成战国七雄。但即便是如此,国家治理的主要制度安排还是封建制。即按照各等级逐渐分封土地。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豢养士人为自己效力。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以郡县制代替了封建制治理国家。郡县制的好处是对国家伤害小,而且确保中央的政令可以不走样地传达到全国。而一旦分封出去,诸侯国难免会有自己的小心思,与中央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甚至是会发生直接的对抗。

在封建制与郡县制的选择问题上,历史是走了回头路的。项羽虽然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但是他在基层搞的还是郡县制,是以封建制为主,郡县制为辅的政治制度;而刘邦灭掉项羽后,也搞了分封,但是比较稍小一些,国家以郡县制为主,封建制为辅。但是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表面上看是汉景帝与晁错做事操切,逼得各诸侯王狗急跳墙。但背后反应的逻辑是诸侯国与中央的利益冲突。

所以,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以郡县制的方式治理国家,而不能搞封建制。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做,而不是谁来做。如果不搞郡县制,项羽不管怎么分封各国,最后都会开启下一个乱世。


即将有文化的新青年


许多人看到项羽分封迅速败亡,就认为分封制是错误的。问题是周朝分封制持续了八百载,秦朝不分封坚持了十五年,显然分封制更能保证长治久安。至于李斯反对分封制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焉不知同姓子弟关系疏远那也是几代人以后?秦朝如果实行分封制,岂能十五年而灭亡?项羽如果实行分封制,就应该全面借鉴周朝的“游戏规则”。

1、项羽应该自己控制半数郡县

秦朝最初36个郡,王国维考证最后发展到48个郡。项羽真要分封,就应该借鉴周朝大分封,将至少18个郡特别是秦地、魏地、楚地、齐地作为自己的“直辖区”。这也就意味着项羽建立的王朝例如楚王朝,占据着最富庶的中部地区。项羽还应该实行“两都制”,即使彭城作为首都,也应该洛阳作为陪都,便于控制西部地区。当然,如果项羽能够把首都放在关中,当然更是稳固。

2、项羽应该保证亲信控制剩下大部分郡县

周朝初年大分封,周天子的亲属即同姓诸侯占据了三分之二。按照这种模式,剩下的18个郡应该“分拆”为至少72个诸侯国,项羽的亲属占其中三分之二即48个诸侯国。这48个诸侯国处于燕地、赵地、蜀地、吴地富庶地区,他们与项羽是亲属关系也能保证“三代以内”大家关系亲密。即使以后出现关系疏远,那也是数百年后的事情。

3、项羽应该消灭不听话的田荣并分封功臣

周朝大分封将功臣分封到各地,项羽也该如此。24个诸侯国分封给刘邦、英布等功臣,这些功臣最好与项家诸侯安置在一起,相互监视相互牵制。田荣当年拒绝与项羽一起救赵,更拒绝与项羽一起入关,项羽第一件事就应该将这样“不臣之心”的田荣诛灭,从而以儆效尤。

4、项羽应该遵守二王三恪制度

项羽应该遵守二王三恪制度,例如以楚王熊心、秦王子婴为“二王”,以夏商周的后裔为“三恪”,这些诸侯可以分封在楚王朝中央直辖区旁边,当然楚王该封为荆王,秦王该封为雍王,夏商周后裔该封为侯爵,这五家诸侯与楚王朝是“宾客”关系,其中“二王”建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无需朝拜。

5、项羽应该遵守联姻关系与人质关系

项羽应该与异性诸侯联姻,甚至按照西周初年齐国、鲁国、燕国都是始封诸侯进京辅政(其实也是人质)模式,让刘邦等强势诸侯派儿子到封地治理国家,刘邦等人则留在京城协助项羽处理政务,给予公卿头衔。这样一来,至少能够保证百年内无法撼动楚王朝。

6、项羽应该明确诸侯礼制

按照西周的制度,诸侯应该听从天子的安排。一则诸侯拥有的军队不得超过5000人,且骑兵不得超过500人;二则诸侯的首都城墙高度与周长不得超过天子首都的三分之二,且不得设立瓮城;三则诸侯需要每年进京朝觐,向天子汇报工作并进献礼物,还要推荐人才。

如果按照西周的制度,谁能说项羽的分封制会导致天下大乱?纯粹郡县制的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纯粹分封制的项羽王朝只存在了三年,这说明“走极端”的制度才导致王朝短命。刘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这就是“郡国制度”,结果汉朝存续了两百年,而且通过东汉、蜀汉不断重建。如果项羽身边的谋士懂那么一点历史,按照西周的模式实行分封制,哪里会有身死东城为天下笑?范增不靠谱,难怪被苏轼批评。


一梭烟雨江湖行


咸阳的一场大火,和秦朝皇室被屠杀殆尽,宣告秦朝就此灭亡。此时的项羽,开始面临和秦王嬴政一样的局面。

项羽和嬴政一样,都是结束了一个格局,然后又开启了另一个相反的格局。嬴政是结束了割据的格局,开启了统一的格局。项羽则是打破了统一的格局,面临着一个群雄割据的格局。

一个是从无序走向了有序,一个是把有序变成了无序。毫无疑问,项羽面临的形势要比嬴政严峻的多!

在结束战乱之后,嬴政是拥有着绝对的权力的。秦国已经施行了郡县制多年,权力集中在嬴政手中。此时的嬴政只是面临着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抉择问题。只要决定了采用郡县制,就可以立刻推行下去。

在推翻秦朝之后,项羽只是在实力方面占有优势而已,并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此时的群雄,都是通过兵马掠地称王的。此时整个天下到处充斥着自封自立的王!秦朝就是一块大蛋糕,此时被分割的零零碎碎。没有人会把到手蛋糕再送到项羽的手中。

项羽根本就没有能力施行郡县制。说的好听点,叫做论功行赏,说不好听的就是分赃。在这种形势之下进行分封,也是无奈之举。

是不是项羽就没有其它的选择了?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个时候,项羽手中有两个烫手山芋。虽然烫手,但是却能果腹。这两个烫手的山芋,一个是子婴,一个是楚怀王。

如果项羽能够顶住压力,从子婴手中继承法统的话,形势便会大不一样。后面那些朝代,无论是夺取还是篡位,都要尽可能走一下禅让的程序。在中国的历史上,法统的力量是巨大的。从种种迹象来看,处死子婴未必就是项羽一个人的主意,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这条路可能走不通。

当时大家都是聚集在楚怀王的旗下,所以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还是楚怀王。楚怀王实际上已经是项羽的傀儡了,项羽完全可以把楚怀王提升到周天子的地位。项羽“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让楚天子禅位给项羽,则需要根据后面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从战国开始,诸侯们一步步地僭越,从侯到公,又从公到王。直到嬴政统一了全国,还要迫不及待地搞出“皇帝”的名号。这都是有着维护统治的现实意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好大喜功!

项羽主持分封,自己只是获得一个“霸王”的称号。既没有与诸侯拉开距离,又没有使自己的权威获得提升,反而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这个称号看似高于其他诸侯王,实则没有一丝作用。如果不是项羽没有意识到,或许就是实力不足导致!

周朝之所以采用分封制存在那么久,皆因为有天下共主的存在。没有天下共主的分封制,不是周朝以来的分封制,只是各霸一方的割据。项羽在实力不足以做天下共主的情况下,施行了分封制,这才是导致天下再次大乱的根本原因。

如果再继续互相打下去,项羽就有机会摆脱这种局面。项羽在当时好歹也是纵长这种角色。项羽每领导一次讨伐,威望和实力便会增长一次。

项羽这些人都在咸阳,为了分封互相讨价还价。此时还有一个重量级的角色没有到场。这个人就是田荣。

在反秦的战争中,田荣多次在义军与秦军作战时袖手旁观。田荣遭遇章邯的大军之时,项梁前去解救。田荣却趁项梁与章邯征战之时,自己跑去与田氏宗亲争权去了。项梁被章邯包围之时,派人向田荣求救。田荣却在这危急关头提出杀死自己的宗亲田假,由于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田荣拒绝发兵,导致了项梁兵败被杀。所以项羽分封时便没有田荣。对于这一点项羽应该能够意识到,田荣必然会反!

此时项羽以纵长名义,联合诸侯讨伐田荣。讨伐之后田荣所占之地,再行分封。那些田氏宗族必然会同意!其他诸侯为了能够分一杯羹,也必然会参加。个别不愿参加者,就是下一个田荣。

假如群雄都是迫切要求分封,那就要把天下分得更细一些。除了项羽自己的嫡系,其他诸侯的手下,都要给予封地。总之要把天下封的越碎越好。项羽自己的嫡系,除了封地,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如果事非得已,不得不分封,就把他们穿插在那些诸侯王中间。

刘邦入住关中之后,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颇受秦地百姓爱戴。刘邦占据这块地域,实力会慢慢地增大。只要有点政治头脑,就应该知道不能把秦地封给刘邦。秦地应该封给自己的嫡系。

项羽在分封中想保证自己占有绝对优势,恐怕暂时不太可能。只有先借消除田荣这个引子,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项羽没有处理好子婴和楚怀王,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看待项羽的分封,对于项羽的失误不可片面的指责。我们研究这段历史,重新设计当时的分封,也是为了从历史中有所借鉴!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项羽真是没什么眼光,能不能学刘邦那样,随便免个几年赋税,乡里人也能知道你出息了!

管你项羽怎么封,只要你自己在关中,那就稳了,就算关东乱成狗,你一个关中王还不是笑看天下,要是不喜欢关中王,还可以自号"西楚霸王"的吗,只要你实力强,让其他十七路喊你爸爸都行!

也不想想秦始皇的操作,把天下富户全迁到咸阳,以弱六国,关中还有奋六世之余烈的基础,简直就是白给的帝王之资,可惜项羽这个小年轻,非要荣归故里,跑到楚地去,鸟不拉屎的地方,还一分为四,就是全占楚地,也得被人揍成猪头。

身边没个谋士什么的,项羽就自作聪明瞎封,把原先强国全拆了,跟在自己身边的全封了,同时也把自己封在一个他认为很完美的四战之地!(谁反我我打谁)

总当其冲的便是田荣,陈余这两个实力派,田荣当年便能驱逐田假,如今便也能吞并三齐,项羽你分封不考虑实力派的吗?再说陈余,你要不封就不封,事后给了三个县意思一下,要知道,除余一向和张耳齐名,张耳是常山王,陈余只为侯,不患寡但患不均,难怪阵余不乐意!人家也是要脸的!

臧茶只是被韩广派来的援兵,项羽直接封燕王,前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项羽你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吗,韩广才是大哥好吗?

韩国这么弱你也要一分为二,真是打算让他们当炮灰使了!难怪投降那么快!

还有真不打算让刘邦出关的话,就使劲地削他,封汉王怎么连川蜀都给他了,要不就蜀王,要不就汉中王,项羽你要心狠才行。

三秦之地不如全给章邯算了,又分了两条杂鱼真是让章邯分心,打刘邦都扯后腿!

唯一可能有点用的九江王英布,可惜人家只想做个富家翁,从囚犯干起很不容易了,当了王后项羽就不要呼来呵去的,怎么说当年也是与项梁齐名的当阳君!

从分封的那一刻,乱局已定,项羽不占据有利位置(关中),跑这么偏,难怪一个荥阳你都磨不过去,实在是一个完整的大秦帝国太可怕!

范增多亏死得早,要是在乡下听到项羽这么分,估计气得想打人!


老白的历史课


题主的问法有误,郡县制是历史的趋势。

项羽这种开历史倒车、屠夫、刽子手,无论怎么分封都不会使天下长治久安。原因有三点:

1)分封制不可能有真定的和平,郡县制才是历史大势。如果说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或许分封制还有市场。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吃过肉,再让他天天吃素,他还能适应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只要还是分封制,就一定有野心家会掀起战争,想重新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新的战乱一定会来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历史也早已经证明,只有天下一统,才能维持两三百年的和平。

2)统一的王朝才能有效治理黄河、长江。中国有两条大河,长河和黄河,都是常年发大水,不好伺侯的主。如果像春秋时候那样分封割据,那么以邻为壑的事件将层出不穷。每个国家管着一段河流,怎么治理、如何治理就是个大问题。各国也会因为治理不善,引发战争。只有在统一的国家秩序下,才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虽然受制于生产力,但统一王朝对黄河的治理,显然大大强于战乱的割据时期。

3)从中国的地理条件,统一才能减少内耗。和欧洲平原不一样,中国的平原面积不足,但人口在秦国就超过3000万。随着人口的繁衍,人均耕地面积肯定是不足的,分封制下的诸候就会扩张土地,这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事实上,欧洲平原虽然面积广阔,但诸侯也是争战不断,没有所谓的长治久安。

项羽的短视与残暴,注定不可能带领华夏走向和平

项羽是楚国贵族,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更多的是带着分恨反秦。在进军咸阳的路上,带着楚军将士大量的屠城,坑杀秦国士兵。自从白起在长平坑杀赵人几十万人之后,秦灭六国的战争,便没大规模屠杀普通百姓的举动。项羽却带着分恨,动辄屠城,这种人有什么资格坐拥天下?他不会有施政的纲领,不会有与民休息的举措。说白了,他只是一个会打仗的莽夫,不可能带领华夏走向和平。

刘邦能得天下,除了自律,也利用秦人对项羽的仇恨。要说天下打仗厉害的群体,未必是项羽的江东子弟,关中子弟绝对是一把利剑。只是这群秦人在始皇帝手下是把尖刀,在秦二世手下变钝了。当关中子弟放下刀剑,以为迎来和平的时候,结果等到的是项羽的报复。当刘邦起兵反楚的时候,秦人就变成最锋利的那把刀。要知道,刘邦可是被项羽灭了N波,总是能够重新拉出一波子弟兵,就是因为秦人太恨项羽了,父亲死了,大儿子上,大儿子卦了,小儿子上,总之,要跟楚国死磕到底。

综上:项羽的性格和大局观决定了他不可能带领华夏走向和平。郡县制这块珠玉出现之后,分封制注定被淘汰,不可能有长治久安。


明析历史


简单来说,要保持自己的优势。

灭秦之后,项羽威震天下,名义上还有个楚怀王压在上面,实际上他已经是天下权势最大之人,但此时天下并不只有项羽一股势力,要想稳住天下,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强己,二是弱敌。

就当时情况而言,分封是必然举措,灭秦本身就是六国势力复辟的过程,再算上实行郡县制的秦朝十几年就进了王朝坟墓,不论是项羽还是后来的刘邦,都会考虑分封制对中央的巩固作用。

分封制想要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就是中央要对地方形成压制,这样天子才能号令诸侯,不然只能干看着诸侯混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项羽以霸主的身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在分封过程中,他对曾经的强国进行分而化之。

原秦国一分为四,分别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后三者封在秦国核心地区,合称三秦

原韩赵魏三分为六,分别为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

原齐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原燕国一分为二,辽东王韩广和燕王臧荼。

分割诸侯的确是削弱实力的良方,贾谊曾向汉文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再配合酌金律等最终解决了诸侯问题。

可问题在于,项羽连带着把自己也给削弱了,他把原来的楚国也一分为四,自己独领九郡,剩下的交给三个手下吴芮、共敖和英布,大有一番好兄弟一生在一起的意思。

可问题在于,没有永恒的兄弟,只有永恒的利益,楚汉相争时共敖不出兵,吴芮和英布更是跳槽到了刘邦那边,项羽落得个单打独斗的下场。

另外项羽的分封只考虑了分割削弱的问题,没考虑到安抚这些地盘上原本就有的实力派,比如韩广、陈余和田荣。

韩广原本是陈胜的手下,在燕地自立为燕王。项羽和秦军大战的时候,他派部将臧荼援助项羽。

项羽记住了臧荼救援,将臧荼立为燕王,将韩广赶到了苦寒之地辽东。韩广怎么能忍,直接跟臧荼硬刚,结果在分封的当年就被臧荼做掉了。

韩广太废,陈余和田荣可没那么容易解决,他们二人你一刀我一剑的,没少让项羽头疼。

张耳跟陈馀两个人是好友,灭秦之战做的事业差不太多,可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却只得了三个县的封地,连侯都算不上,心里那叫一个气啊,直接带兵攻打张耳,把张耳打得投奔刘邦。

陈余能够吊打张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田荣借了他不少兵马。田荣那可是个狠茬子,陈胜起兵称王的时候,他就跟哥哥田儋做掉了县令,扯旗反秦。

田儋战死后,田荣立侄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可项羽却没封他为王,田荣可谓怨气冲天,带着军队就干,揍得三王满地找牙,胶东王田市和济北王田安被做掉,齐王田都跑了,田荣自立为齐王。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分封的诸侯完全没做到拱卫效果,反而个个觉得他分封不公,心怀不满,尤以田荣做得最过火。出头的橼子先烂,项羽果断拿田荣开刀,数战定齐,杀了田荣。

在项羽专心攻齐的时候,刘邦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占领了关中,随即趁机东进,占了楚都彭城,项羽慌忙回师,大败刘邦,刘邦慌忙西逃,但经过数年苦战,他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回顾项羽的分封,其实有很不合理的地方,分割的确能够削弱诸侯,可分的不好就会引起诸侯怨恨,拱卫作用全无,还要忙于平叛。同时项羽留给自己的封地并不如何优越。

从土地面积和人口看,西楚很好,可地缘上,西楚处于四战之地,东南西北都能来搅和一下,项羽顾得了东,就顾不了西,他在东边打田荣,刘邦就在西边收关中、袭彭城。

项羽最理想的封地,恐怕还是关中,关中的地利非同一般,不论东进还是南下,都很有优势,防守也容易得多。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参照后面的刘邦,他就是以关中和蜀地为汉臣直属,先后剪除东方的异姓诸侯王。

关中由项羽独领,齐地和楚地适当分割,绝对不能全部交给一个外人,像刘邦就很担心韩信当齐王,给他改成了楚王,因为齐地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