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导言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东京审判vs纽伦堡审判

透过一张“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对比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战后德国和日本战犯接受审判的情景

其中德国一方,空军元帅戈林赫然在列,他身旁的原“副元首”赫斯,如果不逃到英国,想必也是“空军元帅”。而日本一方,在座的几乎全是陆海军的将领

日本的空军高官在哪里呢?难道他们犯下“珍珠港事件”、“重庆大轰炸”等等罪恶还不用受审吗?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陆军的“一式战斗机”和海军的“零式战斗机”

答案很简答,二战时期的日本帝国根本没有独立的空军,海军和陆军各自拥有独立的航空兵,并不存在空军元帅这样的首脑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日本的“空军”是怎样被海军和陆军一分为二的。

为何没有独立的空军?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小豆”坦克沦为军迷的笑柄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日本人之所以不建设独立的空军,是因为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工业实力跟不上既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建设和德国、苏联、英国那样的强大空军。就像日本人对待装甲兵的态度一样,没有实力装备规模宏大的装甲集群,只能把薄皮坦克安插在步兵中配合冲锋。

实际上这并不准确,二战时期日本的确是短缺钢铁和石油资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发展壮大自己的航空力量。日本军方很早就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早在一战时期就开始发展空中力量,但当时各国的空军都还不具备与陆军、海军并列的资格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英国空军100年

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1918年英国率先建立了独立空军,从此世界军事史上出现了与陆军、海军并列的第三个独立军种。日本第二年就开始向法国人取经,学习空军的建设经验。

为何日本如此重视空军的力量,却不集中进行发展呢?

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 其一,独立空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等价于空军的强大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二战中美军拥有最强大的空中力量

以二战中的主要大国来看,日本并不是唯一选择分散航空力量的国家

,强大的美国也是在陆军和海军中分别设立航空兵

霄林天认为,二战时期不同国家对空军建制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陆海军的配比方式。

可以明显地看出,二战时期,选择空军独立成军主要有英、法、德、意、苏,其陆海军并不是平衡状态,或是如英国一样海军占主导,或是德国一样陆军占主导;而选择在陆海军分立航空兵的美、日两国,陆海军是均势的分配,即陆海军中没有绝对的主导

空军作为较晚出现的军种,自然会受到海陆军形势的影响。海军或陆军独大,空军就会独立,并和其中弱势的一方共同成为辅助;海军、陆军平分秋色,各自需要不同的航空力量,空军就会分成两支。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英国专注于海洋利益

因此国情造成了军种的自然分配,美国和日本都是海权大国,而美国拥有广阔的北美大陆、又需要参与欧洲事务日本则觊觎东亚大陆、企图发动陆地战争。海权和陆权对美、日两国来说都很重要,自然就出现了

海军和陆军分治的情况。

反观其他大国,英国注重自己在全球的自治领和海洋利益,在欧陆积极推行均势政策,海军压过陆军;而法国、德国、苏联,都是传统的陆军大国,他们的利益主要集中在欧陆,自然是陆军压过海军。

  • 其二,日本陆海军水火不容,不会共建航空兵,更不容许另一个独立军种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长州藩和萨摩藩的大佬们

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分歧,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的“长州藩”与“萨摩藩”之争。萨摩藩在与长州藩的争斗中失利,彻底退出陆军,完全控制海军,从此“海军马鹿”和“陆军马鹿”再无友谊可言,纷争不止。

二者在军备发展、扩张方向和外交关系上不断爆发分歧和矛盾,争执不休。

为了压倒对方,陆海军不断争夺首相位置和内阁权利,还互相给对方制造障碍。陆海军不可能完全独立作战,陆军需要登陆舰船,而海军则需要装甲车辆进行岛屿作战,而双方却都不肯给予对方便利,这就引发了荒唐的“陆海军军备竞赛”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实际上拥有“两支海军”和“两支陆军”

陆军为了解决登陆问题,自建造船厂和船舶。到美日开战前,陆军掌握的船舶排水量达到210万吨,而海军只有150万吨。更超乎想象的是日本陆军居然建造了自己的航空母舰,他们以“输送舰”、“特殊舰”为幌子,偷偷建造了四艘航母,当然最后还是被海军发现,在二战后期由两军协调使用

海军自然也不甘示弱,他们先后制造了“特内火艇”两栖坦克、短十二厘自走炮、九三式装甲自动车等装甲力量

甚至连螺丝的方向都是海军向右拧、陆军向左拧,分家分的如此彻底,新生航空兵的命运自然可想而知。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陆军省

谁说了算?——日本航空部队的管理模式

既然是分治,陆海军就需要各自建立完备的航空军事力量,首先要构建从上至下的管理体系

军事力量的管理,主要有军政和军令两套体系。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美国军事体制中的“军政”和“军令”

军政军队常规编制军官人事、后勤保障、武器装备、战争研究等日常政务,军令则为作战部队的临时编制作战方案的制定作战指令的下发、战争动员以及情报等战争事务。

日本师从德国的“二元制”军制,将“军政”和“军令”严格区分,再加上陆海军的分裂,天皇治下的日军中央首脑,实际上由四部分组成。

  1. 陆军大臣
    领导的陆军省,负责掌管日本陆军的军政
  2. 海军大臣领导的海军省,负责掌管日本海军的军政
  3. 参谋总长领导的参谋本部,负责掌管日本陆军的军令
  4. 海军军令部总长领导的海军军令部,负责掌管日本海军的军令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早期日军航空力量组织架构

相对应的,日本航空部队管理机构,在陆海军中各设两套体系——即负责各项航空事务的行政管理单位,和负责作战事务的军事管理单位

但同为两套体系,具体的内容又有很大差别。

早在1920年,日本陆军提议建立独立空军时,就有很多反对派。他们认为海陆两军对航空兵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海军偏重于空战和反舰、反潜攻击,而陆军则偏重于对地支援

这种差异,最终在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组织架构中得以体现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陆航的“最后挣扎”——“疾风”战机

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架构

首先来看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组织架构,它受到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的统属

  • 行政管理

负责陆军航空兵行政管理的,是陆军大臣直属的“陆军航空本部”。陆军航空本部与当今的“民航局”十分类似,只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战争准备的工作。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对外侵略的欲望促成了航空业的快速发展

1、发展和规划

二战前的航空业以军事航空为主、民用航空为辅航空本部实际上成为了航空业的主管机构。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对日本而言主要是外向侵略的需求),航空本部对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和引导

2、政策和监管

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航空本部需要出台相应的航空法规和政策,促进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同时对现有的航空力量进行管理监督,确保其具备有效的战斗力。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航空业的重要资源——铝合金和燃油

3、费用和资源

航空业是十分“烧钱”的,航空本部需要筹措经费,管理各种采购、制造和维修的费用,并协调铝、燃油等航空业必须的资源。

4、技术和保障

航空本部下辖“航空技术研究所”,他们负责航空科学、航空制造、航空维修以及空战理论的研究,为航空业和空战提供技术支持。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二战时期的航空制造场景

而飞机的生产制造和维修保障,则由军工厂和民间的航空企业共同承担,统一由航空总部管理

陆军省下属的军工厂本身就具备机体和发动机的制造能力,其中东京工厂炮具制造所名古屋工厂热田兵器制造所负责生产机体名古屋工厂千种机器制造所负责生产发动机

民间航空企业主要有“中岛”、“爱知”、“三菱”和“川崎”,他们都同时具备机体和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民间航空企业同时接受陆军和海军的订单,并与陆军省、海军省下属的各种军工厂竞争

,促进了日本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32年日本军方在民间航空企业的订单金额,甚至达到当年军费的53.1%。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三菱战后依然是日本航空制造业巨头

5、人事和教育

航空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仅研发制造需要

大量技术人才,飞行和空战同样需要大量专业人员

日本军方为军事教育开设了教育总监部,其首脑教育总监,与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并列为“陆军三长官”按理说教育总监应该主管一切军事教育,但大多数航空学校不受教育总监的管制。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陆军仙台飞行学校学生

陆军的航空学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陆军士官学校(航空分校)”,从属于教育总监部,主要负责培养陆军航空兵的指挥官。

二是“陆军航空技术学校”,从属于航空本部,主要负责培养飞机设计人员参与制造、维修的工程人员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二战时期的日本飞行员

三是飞行学校,从属于航空本部,主要负责培养各类飞行员。根据飞行任务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飞行学校,分别负责“操纵”、“侦查”、“战斗”和“轰炸”等科目

但是陆军士官学校(航空分部)的毕业生,还是要受到航空总部的人事管理,所以最终陆军航空的人事和教育,仍然是以航空本部为主。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第一个飞上天的飞行员——徳川好敏——曾任“航空兵团司令”

  • 作战指挥单位

日本陆军对航空作战的领导和指挥,有更多微妙的权利纷争和复杂的编制变化

起初日本陆军设立“航空兵团”,原则上航空兵团司令官直属于天皇,统属陆军的所有航空部队。但实际上他的地位却与“航空本部长”平齐,低了“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一等。

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名义上的从属关系,但本质上“航空兵团”受到“参谋本部”的节制。毕竟参谋总长身兼天皇幕僚长,更是曾有闲院宫载仁这样亲王身份的人担任,连

海军军令部都不得低上一头,航空兵团自然只能听从调遣。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华北事变”前日本陆军航空兵主要编制

况且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定位是“配合陆军作战”,随着日本对外侵略规模的扩大,航空兵团不再是航空兵唯一的的最高级作战指挥

最初航空兵团统属了全部的十二个飞行联队,分为三个飞行团——第一驻本土)、第二(驻朝鲜)和第三(驻台湾),以及两个直属联队。后来关东军方面设立了“关东军飞行集团”,下属五个飞行联队,不受“航空兵团”的统辖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发生后,由于侵华战争的扩大化,参谋总长依据陆军首脑会议的决定,又组建了“临时航空兵团”。从国内抽掉了第一飞行团和四个独立中队,一共十八个中队(侦察机六个、战斗机五个、轻轰四个、重轰三个),派驻到山海关、锦州和大连一带的机场。

到了1938年4月,“临时航空兵团”升格为新的“航空兵团”,统属关内和关东军的航空部队,原先的航空兵团则改称“留守航空兵团”。

与此同时,下属各级航空部队的编制也在不断的变化。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陆航飞行编队

日本陆军航空兵最初的编制是“中队”→“大队”→“联队”→“飞行团”→“航空兵团”。中队是最基层也是最稳定的作战单位,根据飞机种类分为侦查、战斗、轻轰和重轰,通常一个战斗机战队有12架在编机和8架预备机。

中队以上的编制不完全一致,通常是两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两个大队组成一个联队,但也有联队直辖2-3个中队的情况。1938年7月,为了适应侵华战争的需要,日军将大队和联队裁撤改为“中队”→“飞行战队”→“飞行团”。同时在“飞行团”和“航空兵团”之间设立“飞行集团”,第3飞行集团就是长期在关内配合侵华日本陆军的航空部队。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虎!虎!虎!——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飞行集团”更名为“飞行师团”,各“航空兵团”改称“航空军”,陆军航空兵编制变更为“中队”→“战队”→“飞行团”→“飞行师团”→“航空军”

为了配合空中作战,各级编制中还会包含地勤、高炮和通信等辅助部队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辅助航空作战的日军

以“临时航空兵团”为例,它的编制中包含了两个飞机场勤务中队,两个野战高射炮队(原属第一师团),两个无线电信小队,一个兵站汽车中队,以及一个野战航空厂。这些非空战单位,随着战线的推移和战斗任务不断变化,有些甚至是从同地区的陆军作战部队中调配的

陆军航空兵一直在适应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变化,没有独立的最高级作战指挥单位。直到1945年日本实现“本土决战”前,才将所有航空部队统编,建立了独立的“航空总军”。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联合舰队”

海军航空兵的组织架构

再来看海军航空兵的情况,它统属于海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部长和联合舰队司令

  • 行政管理

海军航空兵的行政管理与陆军类似,由海军大臣直属“海军航空本部”,具体职能也与“陆军航空本部”相近。但是在技术保障和人事教育两方面,海军与陆军存在一定差异。

1、技术和保障

海军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飞机本身。陆航只需要在地面机场起降

,而海航还要考虑在海面和舰艇上起降

因此,海军航空的技术和保障,大部分都是与海军舰艇相配套的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

1919年日本开始建造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同时也提出了

为航母配备舰载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的要求,由三菱承担该任务。

随后,海军方面开始实行竞标机制,鼓励三菱、中岛、爱知、川崎等民间航空企业相互竞争,模仿欧美并逐步建立自己的飞机研发能力。而且从1933年开始,海军又决定,飞机的制造主要由民间航空企业承担,海军的军工厂则主要承担修理任务。这不同于陆军方面的军、民并行生产,进一步加大了对民间航空企业的扶植。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珍珠港”事件中的日本海军飞行员

2、人事和教育

海航和陆航在人事和教育方面的差别,主要在于飞行员

一是海军舰载机飞行员的要求高航母的起降难度远大于地面,只有最优秀的飞行员才能符合条件。

二是训练成本高,陆军只要有普通的机场跑道即可,海军却不得不专设训练航母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丧心病狂的“神风特攻队”

三是海军飞行员的损耗远高于陆军,战机飞行员往往可以通过跳伞来逃生,但是大海茫茫,飞行员落水后撑不了多久。再加上日本海军的战场搜救能力不足,导致很多跳伞的舰载机飞行员得不到及时救助。

因此,日本海军除了一所土浦海军航空学校外,主要通过海军专设的“练习航空队”培养飞行员。“练习航空队”既是作战单位,也是培训机构,主要招收江田岛海军学校的毕业生,以及海军中的在役士官

他们需要经过基础的航空飞行培训,满3年才准许上初级教练机飞行,再经过一个月的舰上实习,才算完成预科练习生考核。预科练习生再经过7个月的初级和中级飞行训练,最终分配到相应的战斗部队中。

所以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培养,实际上是海军航空总部和海军部队共同管理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太平洋战争转折点——“中途岛”海战

  • 作战指挥单位

海军航空兵的胃口比陆基航空兵大得多,他们兼有陆基和舰载两种航空力量

但是无论是陆基飞机还是舰载机,所有的海军航空部队都与海军的舰队编制“绑定”在一起,并没有类似陆军中“航空兵团”或“航空总军”那样的最高指挥机构

海军航空部队的编制分为“航空队”→“航空战队”/“联合航空队”→“航空舰队”/“舰队”,下面我们看看每一级编制的具体情况。

其一,航空队。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华北事变”前日本海军“陆上航空队”部署情况

“航空队”是基本战术单位,与陆航的“中队”相对应。在1942年“瓜岛海战”以前,航空队以驻地命名,比如最著名的“横须贺航空队”、“木更津航空队”等。“瓜岛海战”后,日本海军更换了航空队的命名规则,按照飞行的类型给予3-4位的编号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华北事变”前日本海军“陆上航空队”基本编制

根据驻地的不同,航空队分为“陆上”和“舰载”两大类,但这并不意味着“陆上航空队”的飞机完全是陆基起降的。“陆上航空队”的种类很多,包括舰载的“爆击机队”、“攻击机队”、“战斗机队”,以及陆基的大、中型“攻击机队”,甚至还有“飞艇队”、“侦察机队”和“练习机队”、“研究用机队”。

“陆上航空队”覆盖了“舰载航空队”的作战范围,并通过大型的陆上攻击机实现对内陆深处的轰炸,甚至远超陆军航空队的作战半径。侵华战争爆发时,陆航方面的“九七式重爆击机”最大航程不过2500km,而海航的“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航程已达到4550km,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重庆大轰炸

这使得日本海军航空兵作战范围大大超过陆航,侵华战争时期他们多次参战,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多次与英勇的中国空军对战

他们还从1938年开始,多次向重庆、成都等腹地发起大轰炸,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

其二,航空战队和联合航空队。

“航空队”的上级编制并不稳定,根据日本海军的战况不断变化。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华北事变前日本海军舰队编制

华北事变以前,日本海军将舰载机航空队编组为第一、第二两个“航空战队”,并分别配属给联合舰队下属的第一和第二舰队

陆上航空队则分驻于本土的基地,并没有更高级的编制单位。

华北事变以后,为了应对侵华战争的扩大化,日军开始加强在中国大陆的航空力量。陆军方面组建了“临时航空兵团”,海军也抽调本土的陆上航空队,编组为数个“联合航空队”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日本航母和舰载机

“航空战队”+“联合航空队”的组合,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除了少数培养飞行员的联合航空队外,在外作战的所有航空队,统一编组为“航空战队”。其中第1-5航空战队为航母舰载机,每个航空战队编组有2-3艘航空母舰;第6、7、11、12、50五个航空战队,编组有水上飞机母舰或训练用航母;其余所有的航空战队都是由分驻在各地面基地的陆上航空队编组而成

其三,舰队和航空舰队。

“舰队”是日本海军中的中坚力量,编制有战列舰、航母、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

等各种水面舰艇,在规模上接近如今的“航母舰队”。它同时也是海军航空兵的最高级编制,这是海空一体性的必然结果。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联合舰队”下属的“第一舰队”

舰队中的航空力量,包括航母舰载机,战列舰、巡洋舰、水上飞机母舰上的水上飞机

,以及舰队作战区域内的陆上航空队

但是日本人的海战思想十分陈旧,不满足于在将航空兵分散在不同舰队中。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海军一直寻求机会进行“决战”,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败美国海军。

为此,日本海军开始组建所谓的“航空舰队”,集中航空力量。有意思的是,1941年成立的第一个“航空舰队”——“第11航空舰队”全部由陆上航空队组成,水面舰艇仅有一个无法携带舰载机的“第34驱逐舰队”.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第一航空舰队”的八艘航母

第二个成立的“航空舰队”——“第1航空舰队”,却显得有些丧心病狂,一口气编制了8艘战斗航母,除此外仅有少量驱逐舰。但是很不幸,水雷战专家南云忠一成为了这支航空舰队的司令,成立仅一年后它就在“中途岛海战”中报销

此后日本海军不再有实力编制完全由航母组成的航空舰队,残余的航母被编入第2、3航空舰队。直至1943年又再次出现第1航空舰队的编制,但是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包括第1航空舰队在内,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后共建立了9个航空舰队,它们被分配到日本海军的不同“方面舰队”中,向不同地域的日军提供空中支援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海军的“紫电”vs陆军的“疾风”

结语

日本航空兵在海空军的分治局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海空军都很热衷于航空力量的建设,他们向民间航空企业发出大量的订单,不仅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也激励这些企业的相互竞争,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航空科学和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海军的中岛“连山”重轰与美军的B-17很相似

但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分裂。在陆海军的长期对峙下,航空技术不交流、航空资源不共享、航空作战不协同,造成了严重的内耗和浪费

民间航空企业同时接收陆海军的订单,但是陆海军却要求他们分开生产,从生产线到原材料一律不能共用。为了在技术上压倒对方,他们疯狂地研发各种新式战机,陆军研制了37款共52型战机,而海军则研制了53款共112型

其中大量的战机还没来得及量产和形成战斗力,就被内部军备竞赛给淘汰,结果原本就稀缺的航空铝合金有45%成为废料。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诺门罕”战役中的日本陆军航空兵

实际上,即使不成立独立空军,陆军和海军在航空力量上完全可以进行交流和互补。

  • 虽然陆军和海军在战机的功能上存在差异,但是气动布局、电子通信、结构材料、空战武器、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完全是共通的,完全可以建立统一的航空技术单位,统筹民间航空企业一起攻关航空技术。
  • 舰载机对飞行员的要求极高,需要从普通飞行员中选拔优秀成员进行培养,但海军单方面能募集的航空人员十分有限。相比较陆航对飞行员的要求低很多,完全可以从陆航飞行员中选拔人才培养为舰载机飞行员,这可以解决日本海军飞行员短缺的窘迫。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美国陆航B-29

  • 陆军和海军可以避免重复研制同样功能的飞机,比如海军研制了“陆上大型攻击机”,陆军研制了“重爆击机”,二者都用于远程战略轰炸,完全可以共同研制,避免浪费
  • 砍掉重复的飞机项目,海陆军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工海军可以专攻对舰攻击和反潜的舰载机,陆军则专攻辅助地面作战的强击机和进行远程轰炸的重轰炸机,并共同研讨空战事宜。既避免了浪费,也很好地调配了战争资源。
二战中的日本,实际上拥有两套“陆海空”

太平洋上空的日美空战

美国之所以在同样采用陆海军分治航空兵的情况下,发展出强大的航空力量、牢牢把控制空权,就是十分重视技术交流和作战协同,分而不散。

争强斗狠的日本人根本觉悟不到这一点,他们的战争理念落后、战争资源有限,在疯狂扩大对外战争的同时,还“坚持不懈”地搞内斗和消耗,实在是自寻灭亡。


  • 《日本陆海空国防观》
  • 《申报丛书·日本的陆军》
  • 《申报丛书·日本的海军》
  •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 《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