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導語:有元一代,穆斯林開始有一定規模的遷居內蒙古地區,伊斯蘭教也隨之開始了它在內蒙古地區廣泛傳播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從宏觀上來說,元代內蒙古地區伊斯蘭的發展反映出中國伊斯蘭教在這一時期傳播發展的共同點,即由穆斯林人口的大規模流入推動伊斯蘭教的傳播,但也鮮明的體現出由於地理環境、民族關係和邊疆條件因素所形成的內蒙古伊斯蘭教歷史的地方性特點。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內蒙古地圖

伊斯蘭教傳入內蒙古地區留下了一些歷史文物和宗教遺蹟。特別是在元代,回回先民在內蒙古的東部、中部、西部都留下了居住生活的歷史印記,這些印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與統治階層的關係和當時伊斯蘭教的社會影響。

本文就從元代內蒙古地區部分伊,斯蘭教遺蹟和信仰伊斯蘭教的代表性人物為例進行分析說明,以呈現元代伊斯蘭教在內蒙古地區傳播發展的一些情況。

一、元代內蒙古地區部分伊斯蘭教遺蹟

1、史料文本中的"回回寺"與"回回司天臺"

(1)回回寺的記載

元上都遺址坐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在元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朝實行兩都制度以大都(今北京市)為首都,上都為夏都。從忽必烈時期開始,一般每年夏曆二、三月從大都出發,"

北巡"上都,八、九月返回大都。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伊斯蘭教寺廟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上都聚集大量西域商賈,也有許多穆斯林聚居此地。據史料記載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五月丙子,毀上都回回寺,以其地營建帝師殿。"

至今尚存的為數不多的元代地方誌《至順鎮江志》記載"元仁宗、元英宗時期元朝在全國各個路、府、州城為紀念八思巴而建立帝師殿",當時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為營建"帝師殿"而"毀回回寺"。

但過了三年後,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癸亥,朝廷又下令"作禮拜寺於上都及大同路,給鈔四萬錠。"說明當時上都也有數目可觀的穆斯林,他們的勢力在元英宗時期受到抑制,原因是元英宗極度的崇信佛教,對喇嘛教更是推崇備至,而對色目人則極端歧視。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古代殿類建築

到元泰定帝時,為了籠絡人心,在泰定元年又撥款重建禮拜寺(即清真寺),伊斯蘭教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恢復和發展。但從"毀回回寺"以營建"帝師殿"不難看出,伊斯蘭教的勢力隨著政治鬥爭而起伏,但總的來說其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是走下坡路的。

(2)回回司天臺的記載

元代統治者較為重視天文曆法工作並重用穆斯林天文學家,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曾命人觀測研究天文。忽必烈繼帝位後,在今內蒙古正藍旗建開平府,後升開平府為元上都,在元上都還設立了一些掌管不同領域工作的官署,其中就有管理天文曆法方面的。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司天儀器

元上都承應闕遺址曾建有"回回司天臺",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天文臺之一,也是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據史料記載,"至元八年(1271年),以上都承應闕宮,增置行司天監","至元八年,始置(回回)司天臺,秩從五品",至元八年七月"設回回司天臺官屬,以札馬魯丁為提點"。

回回司天監的級別為從五品,回回人紮馬魯丁被任命為提點,即負責人。此後,從西域甚至中亞、中東地區而來的穆斯林天文學家們紛紛走進這裡。

在阿拉伯天文學家紮馬魯丁的帶領下,以其淵博的知識和精湛的科學技藝,出色的完成各項天文歷算工作,逐年頒行回回曆書。製造並使用精密的阿拉伯天文儀器進行觀測研究,主持纂修全國地理圖志,就是後來的《至元大一統誌》。

(3)回回司天臺的影響

元上都"回回天台司"從至元八年(1271)正式建立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被毀,存在了87年,它的作用和影響不可低估。關於元上都"回回天台司",大部分人都認為"元上都天文臺據現在所知可能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非漢族傳統天文臺,特別是天文儀器與中國傳統天文儀器差異甚大,不能不使中國人耳目為之一新。……它對中國傳統天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元代的穆斯林在中國天文歷算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中國天文歷算學的長足發展,也促進了中阿文化的深層次交流。"回回司天臺"作為元代穆斯林官員主持和管理下的科研機構,對元代的影響不僅僅侷限在天文曆法方面,它也是中阿文化交流的一箇中心。

這座天文臺不僅設有阿拉伯天文儀器用於日常的觀測研究,還有很多從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引進的珍貴書籍。後來成立的專門管理科學文化工作的秘書監對這些書籍進行了清點,保留了珍貴的"

回回書籍"目錄。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王士點《秘書監志》

"據元王士點、商企翁編《元秘書監志》卷7載,當時秘書監所藏'回回書籍'即回回司天臺合用文書經計經書242部",涉及天文、曆法、數學、化學、醫學、歷史、哲學、地理等諸多方面。

2、考舍發現中的部分伊斯蘭教遺蹟

(1)上都地區

歷史上,元上都不僅建有"回回寺"、"回回司天臺",而且還有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回回商賈經常往返貿易抑或留居生活,故上都宮城的部分建築中也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據考古研究"上都宮城內經發掘的1號宮殿建築基址,其上層堆積為一座明清時期的喇嘛廟遺蹟,喇嘛廟在修建過程中使用了很多城內的元代建築構件,有數件為伊斯蘭教石刻。1塊石條三面平齊,弧面陰刻5行古阿拉伯文,兩端亦各刻有2行,內容為《古蘭經》的有關章節。"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上都遺址

"另有幾件石條形制基本相同,其中1件上端弧面浮雕對稱的花卉圖案,粗端面浮雕太陽,細端面浮雕新月",這些石刻的內容均與伊斯蘭教有關,即有伊斯蘭教經文,也有體現伊斯蘭文化的紋飾。

(2)白城子地區

此外,在距元上都不遠的元代古遺址——白城子,考古人員發現了數座元代穆斯林的墳墓,說明在元代元上都及其附近地區都有回回人聚居。

元上都遺址還有一座形制頗為奇特的磚砌無樑伊斯蘭風格建築,被稱為"忽必烈紫堡"。該建築"是一座磚砌正方形穹窿頂構築體,四面牆上的正中都闢有凹廊拱門,為雙圓心券,其上門牆略高出於其他牆面;穹頂較低,沒有鼓座,牆面有拼磚飾帶,未見琉璃面磚痕跡。"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白城子遺址

"紫堡"具有10至13世紀中亞伊朗突厥式伊斯蘭建築的典型特徵。這座忽必烈時期(1260—1295年)的建築,專家考證為蒙元時期信仰伊斯蘭教的皇親國戚進行宗教活動的殿堂,可能是迄今為止所知我國境內最早的伊期蘭教建築實例。

(3)大寧路地區

大寧路遺址的元代穆斯林墓頂石也是元代回回先民留下的重要遺蹟。大寧路治所在今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鎮鐵匠營子村的大明城古城。大明城最早為奚王府所在地,遼中期建中京,府稱大定。

金朝初期仍為中京大定府,貞元元年(1153)改稱北京路,置北京留守司。蒙古滅金後,仍稱作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改北京路為武平路。二十七年,武平路發生強烈地震,二十九年改名為大寧路。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中京遺址

延裕五年(1315),大寧路劃歸遼陽行省管轄。在今寧城縣大明城的大寧路遺址內的"土山城",發現有兩塊長條形墓石,形制與阿倫斯木古城內的景教徒墓石相似,但沒有鑿刻十字架和古敘利亞文,而是在頂部刻出一行古波斯文。

該"墓頂石,系長脊狀,長150、寬50、高55釐米,前側刻有禱告詞,死者姓名和年齡,頂部有一行阿拉伯文,意為'安拉是我們唯一的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其餘各邊側雕刻有牡丹花卉圖案。"

由此可見,元代回回人分佈在全國各地,伊斯蘭教也隨之到處傳播,大寧路遺址中所見的伊斯蘭教徒墓石,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

二、元代內蒙古地區值仰伊斯蘭教的代表性人物

伊斯蘭教在元代內蒙古地區傳播中留下的不僅有器物印記,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值得一書。本文所說的人物,是指與元代內蒙古伊斯蘭教歷史文化發展或多或少有關係的人或是在一段時期曾留居此地的一些重要的穆斯林人物。

1、元代著名的穆斯林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

賽典赤·瞻思丁(1211-1279年)是元代著名的回族政治家、理財家。他的全名是賽典赤·瞻思丁·烏馬兒。"賽典赤"意為榮耀的聖裔,瞻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烏馬兒"意為長壽。

他出身於伊斯蘭教宗教世家,原是布哈拉人(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對於賽典赤·瞻思丁的身世,《元史》中有較明確的記載,如《元史》本傳說:"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太祖西征,贍思丁率千騎,以白豹文鶻迎降。命入宿衛,從征伐,以賽典赤呼之而不名。太宗即位,授豐、靖、雲內三州都達魯花赤。"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賽典赤·贍思丁像

在《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一文記述:"窩闊臺汗和蒙哥汗時,贍思丁任達魯花赤、燕京斷事官、燕京路總管等職。忽必烈汗時,於至元元年(1264年)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拜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居雲南六年推行儒化,立州縣、設館驛、興水利、教耕種、建學校,同時推行伊斯蘭教。至元十六年(1279年)逝世在雲南任上……"

據上述史料和學者的研究可知,瞻思丁的六世祖所非爾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率族眾投宋,族人留居於淮水、泗水之間。

"大約在1211年至1218年間,瞻思丁投元,因其功,封其父為雲中郡公。……遼、金、元三朝概未置雲中郡。雲中郡始由戰國趙國武靈王所置,治所在雲中縣,即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城東北的古城村。"

"北魏置雲中郡,治所在盛樂縣,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西北的土城子村。唐時曾改雲州為雲中郡,治所在雲中縣,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僅十年即複名為雲州。因此,馬哈木受元所封雲中郡公,當時其轄屬地區應在今呼和浩特境內及其毗鄰地區。

"

儘管馬哈木所受的封號,雲中郡公僅僅是中國榮譽性封號,並非實職,但元既定滅金,古云中地已為元軍佔領,必當有人駐守,並安置一方百姓,因而馬哈木及其族人可能有在所封地區生活。

而瞻思丁本人"早年充任成吉思汗的帳前侍衛,隨從征伐。窩闊臺即汗位後,他任豐、靖、雲內三州(今大同市西北、呼和浩特市一帶)的都達魯花赤,主管三州民政。"

豐、靖、雲內三州曾是金朝防禦蒙古的軍事重鎮,也是各民族貿易互市的重要地區,因戰爭多次受創。瞻思丁執政豐、靖、雲內三州時期,實施惠民政策,積極恢復生產,促進商業繁榮,定會吸引不少回回商人來此經商貿易。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賽典赤·贍思丁墓

賽典赤家族具有顯赫的政治地位和尊貴的聖裔出身,其家族在呼和浩特及其毗鄰地區執政、生活想必會對當時內蒙古地區伊斯蘭教的傳播產生一定影響。

2、元代後期博學能文的穆斯林政治家贍思

元代,居住或執政於內蒙古地區的回回人除了上面提到的賽典赤·瞻思丁家族外,見於正史的還有贍思一族。贍思(1277-1351年),字得之,其先祖為大食國(即阿拉伯)人。

13世紀初,贍思的祖父魯坤隨蒙古軍從中亞遷人中國,初居豐州(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後因太宗窩闊臺汗授官而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在豐州居住時間不長。贍思自幼聰穎好學,九歲時便能每日記誦儒家經傳至千言。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元朝官員

弱冠之年,就學於翰林學士王思廉之門,由此博極群籍,並注重篤實之學。贍思謹於經學,而《易》學尤深。泰定三年(1326年)後,步入仕途,曾被任陝西行臺監察御史、僉浙西肅政廉訪司事等官職。

贍思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執法公正、為官期間打擊了一批貪官汙吏,平反了諸多冤假錯案,深入體察民情,頗有政績。

他直言極諫,針泛時弊頗,曾給皇帝進諫,要皇帝"法祖宗,攬權綱,敦宗室,禮勳舊,惜名器,開言路,復科舉,罷衛軍,一刑章,寬禁綱","皆一時群臣所不敢言者",體現了他作為一名政治家不為一己之私,不畏強權,敢於諫言,關心朝政,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贍思也是一位博通古今、學識淵博的大學者,著有《審聽要訣》等執法方面的專門著作,還在天文、地理、鐘律、算數、水利及異域文化等方面頗有研究,可謂著述等身。

贍思的著述有《五經思問》《四書闕疑》《老莊精詣》《奇偶陰陽消息圖》《金衰宗紀》《正大諸臣列傳》《鎮陽風土記》《續東陽志》《西域異人傳》《西國圖經》《審聽要訣》《河防通議》,另有文集三十卷等。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古代典籍

這些書,只有《河防通議》和五篇文章(見《常山貞石志》)流傳下來,別的書都失傳了。民國年間由鄭裕孚纂修的《歸綏縣誌·藝文志》載有詹思生平,所列上述著作均署名"豐州詹思撰",可見後人亦將詹思視為豐州(呼和浩特)人。

3、元代著名的穆斯林理財家阿合馬

阿合馬,元世祖忽必烈垂青和重用的色目人,元代著名的理財家,出生於花剌子模費納喀忒城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生卒不詳。

史載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阿合馬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主要掌管財政。中統五年(1264年),阿合馬兼任上都同知(屬元朝樞密院官職,正二品)。同年,左右部併入中書省,阿合馬升至中書平章政事,主政十多年。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元朝官員

統一全國後,蒙古貴族急於發展經濟,增加財稅收入,作為善於經商的色目人,阿合馬精於理財。他在位期間主要掌理財政,但因史料缺乏,他在理財方面所做的具體事情不詳。白壽彝先生認為,元世祖時期重視農業生產;重視鼓鑄之利;元代鹽、茶、酒、醋以及金、銀、鐵冶等項由國家官賣,徵收多種課稅或都與阿合馬有關。

此外,阿哈馬當政時,還是用"經理"的辦法,從中央派官員到地方理算錢穀,避免地方逃稅漏稅、官員貪汙。他還正式規定了各級官員俸祿和職田;制定"鈔法"(即紙幣流通制度)為朝廷積累財富,頗有成效,且這一制度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值得一書的。

阿合馬當政時的諸多舉措使元初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因此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寵信。但他的種種財政措施也引起其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不滿,後被武官王著等人密謀設計刺殺。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元史》

關於阿合馬出任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同知的政績如何,相關史料未有詳盡記載。但從他的出身、履職情況以及後來在理財方面的政績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相當有才幹的穆斯林官員。"但漢文史書中對阿合馬之評價似乎有所不公,如《元史》就把阿合馬收錄於'奸臣傳'裡面,有'益肆貪橫'、'內通貨賄'、'外示刑威'等等

"。

近年來隨著史學家們對阿合馬的深入研究,對他評價也逐漸公允,肯定了他在任期間特別是在財政工作方面的成績,認為他是元朝主持財政工作眾多色目人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

雖然元代伊斯蘭教在內蒙古地區傳播所涉及的穆斯林著名人物並不多,但這些人物的知名度都很大,而且都是有代表性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如賽典赤·瞻思丁和阿合馬都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理財家;贍思既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

元代內蒙古地區的伊斯蘭遺蹟與代表性人物

元朝統治者

結語:雖然在中國歷史中,大部分歷史的開創者都是漢人。可是在多變的歷史中,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都在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如今想要認知地方史或者是民族史,這些推動歷史發展建設的建築和人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在內蒙古地區,在元朝時期,這批伊斯蘭教遺蹟,以及傑出的人物代表,就證明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參考文獻:

宋濂《元史》

李興華《中國伊斯蘭教史》

魏堅《元上都》

賈洲傑《元上都調查報告》

楊懷中《元代東來的回回世家》

白壽彝《回族人物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