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聖——地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聖——地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巴勒斯坦地區地圖 耶路撒冷位置圖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聖——地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耶路撒冷地圖(2004年)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聖——地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耶路撒冷地圖2009年)

耶路撒冷(英語Jerusalem、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地理位置】

耶路撒冷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地理座標為北緯31°47′、東經35°13′E。耶路撒冷的西面60公里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公里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Ma'ale Adummim),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扎伊夫(Giv'at Ze'ev)。

【地形】

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谷與乾涸的河床所包圍,只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谷:汲淪谷、欣嫩子谷和泰羅普河谷,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谷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谷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向南-東南注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谷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谷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氣候】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迴歸線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名稱起源】

耶路撒冷名稱的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產)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裡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裡的亞伯拉罕祝福。

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加冠詞ال‎,特指聖城耶路撒冷。

【面積】

耶路撒冷市130平方公里。大耶路撒冷麵積652平方公里。

【人口】

耶路撒冷市89萬人(2013年)。大耶路撒冷人口103萬(2013年)。

【行政區劃】

(一)耶路撒冷舊城

耶路撒冷舊城是位於現代耶路撒冷城市內一塊麵積為 0.9 平方公里的區域。1860年代以前,這一區域就構成了耶路撒冷的整個城市。舊城擁有一些重要的宗教聖地:猶太教的聖殿山及其西牆,基督教的聖墓教堂,以及伊斯蘭教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

傳統上,耶路撒冷舊城被分為4個區域:穆斯林區、基督徒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

亞美尼亞區是舊城4區中最小的一個。雖然亞美尼亞人也是基督徒,但是亞美尼亞區與基督徒區是分開的。

基督徒區位於舊城的西北角,聖墓教堂位於該區。

猶太區(HaRova HaYehudi)位於舊城的東南部,南面是亞美尼亞區,東到西牆和聖殿山。自公元前8世紀起,該區幾乎一直有猶太人居住。1948年,住在該區的大約2000名猶太人被包圍,被迫全體離開。該區被阿拉伯人洗劫一空,古代的猶太會堂也被摧毀。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的空降部隊從外約旦手中奪取該區。此後該區得到重建,到2004年人口為2348人。

穆斯林區是4個區中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位於舊城的東北角。

(二)東耶路撒冷

東耶路撒冷是中東地區一個歸屬有爭議的地區,通常是指1967年六日戰爭以後被以色列佔領的耶路撒冷的東部市區,其中包括了耶路撒冷舊城和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一些最神聖的聖地,如聖殿山和聖墓教堂。現被併入耶路撒冷區。東耶路撒冷麵積335平方公里,人口328601。

(三)西耶路撒冷

西耶路撒冷是耶路撒冷城中,自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由以色列管轄的區域,與東耶路撒冷以綠線相隔。英國及美國等西方國家認識到西耶路撒冷是屬以色列管轄,但未給予法律上的承認。

(四)耶路撒冷都會區(大耶路撒冷)

面積652平方公里。

【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鑑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 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蹟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佔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蹟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蹟。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歷史】

根據考古發現,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版。

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征服了該城,向南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拉冷)”。他將約櫃(古以色列民族聖物,存放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契約的櫃)遷到耶路撒冷併為約櫃建立會幕,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一)聖殿時期

公元前975年,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後,在北部十個支派(流便、西緬、以薩迦、西布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瑪拿西、以法蓮)稱為“以色列”,南部的兩個支派(猶大、便雅憫)稱為“猶太”。這次分裂,是以色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970年,大衛王之子所羅門(Sulayman,阿拉伯發語發音為蘇萊曼)成為以色列國王。他歷經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聖殿(史稱“第一聖殿”或“所羅門聖殿”)。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

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閃族北支亞述人所建)擊敗以色列王國,亡國的猶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這便是猶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國(閃族人北支巴比倫人所建)也佔領了猶太王國,猶太教聖殿也被異族燒燬,至此,“第一聖殿時期”結束。

公元前60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史稱“巴比倫囚虜”),也被稱為猶太人第一次流散。在西底家(猶大王國的末代君主,約雅斤的叔叔)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佔領。

公元前58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大軍圍攻耶路撒冷。18個月後,巴比倫軍隊佔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牆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俘獲了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著帶到巴比倫。關押在獄中,直到去世。

公元前538年,巴比倫之囚70年後,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5年3月(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從而開創了“第二聖殿時期”。接著猶大總督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牆,使城市又恢復了繁榮。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領導的馬其頓王國征服西亞大片土地,並攻佔耶路撒冷。亞歷山大的統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國之間的隔絕狀態,各被征服國家的民族開始雜居交往。

公元前63年,新興的羅馬帝國攻佔了巴勒斯坦地區,並控制了猶太人。由於猶太人不堪忍受羅馬人的迫害,相繼發動了三次起義,但全都遭到殘酷鎮壓。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在此後的近兩千年間,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已無太大關聯。

公元66年,以色列地區發生饑荒之後,猶太人發動了“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起義被羅馬皇帝維斯帕先之子及其繼承人提圖斯鎮壓。如今,提圖斯凱旋門仍然屹立在羅馬城,其牆體上的浮雕描繪了攻克耶路撒冷的過程和運回羅馬的猶太燈臺等戰利品。因此,尊重歷史的猶太人都不會從該凱旋門內經過,而是選擇繞過這個猶太人歷史上的恥辱標誌。羅馬軍隊破壞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築,只留下了聖殿的一部分基礎,如今被稱為西牆。

(三)中世紀時期

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開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對猶太人的一些宗教習俗進行了限制。135年,羅馬人決定徹底將猶太人驅趕出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遭到鎮壓、殺戮或驅逐,這被稱為猶太人第三次大流散。為了加強對猶太人的統治,羅馬把猶大地區改名巴勒斯坦,把耶路撒冷改名為“Aelia Capitolina”。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牆前哭泣。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耶路撒冷在基督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10年,先知穆罕默德(以實瑪利後裔)宣佈創立伊斯蘭教,成為安拉神的使者。信仰安拉的人被稱為穆斯林,意為信仰安拉和服從先知。

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征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昇天接受《古蘭經》的。於是,在691年,阿拉伯哈里發阿布杜勒·馬里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裡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但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哈基姆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佔。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

1109年,十字軍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準入城。

1173年,耶路撒冷住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格魯吉亞人,只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

1187年,埃及穆斯林蘇丹薩拉丁又重新佔領了耶路撒冷。

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耶路撒冷城牆拆毀。

1228~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重新得到耶路撒冷。

1239年,腓特烈二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

1243年,基督徒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

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佔領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

1248~1254年,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

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克奪取耶路撒冷,該城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

1291年,耶路撒冷王國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被馬木留克人攻陷,耶路撒冷王國不復存在。

(四)鄂圖曼帝國時期

1517年,鄂圖曼帝國佔領耶路撒冷,但鄂圖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牆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

19世紀初,耶路撒冷只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猶太人主要住在哭牆上方的山坡上(東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絕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沖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對這座城市產生了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裡,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裡,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裡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甦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向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佔領了該城。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佔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複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1922年,國際聯盟批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託管巴勒斯坦,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託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並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

(五)以色列建國後

隨著猶太移民的增加,他們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9年,英國公佈了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戰後,由於從德國集中營裡解放出來的幾十萬猶太囚徒偷渡來到巴勒斯坦的壓力增加,英國既無法妥善處理阿以矛盾,而拒絕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又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時猶太人針對英國的暴力活動迅速升級,於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國被迫宣佈把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在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的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了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即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不過這個計劃從未實現。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時,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國佔領,而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外約旦(今約旦)佔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家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佔領。

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

1950年,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此後,以色列政府的所有部門——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包括總統府和總理府——均設在耶路撒冷市內。當時耶路撒冷分為2部分,分別由以色列和約旦管理,只有西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首都。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空軍對埃及進行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佔領6.4平方公里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佔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動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法案《基本法: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宣佈耶路撒冷(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並未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安理會478號決議(14票贊成,0票反對,美國1票棄權)宣佈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其成員國必須從該市撤出外交代表作為懲罰措施。大部分國家按照決議,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

1982年,耶路撒冷舊城被收錄於世界遺產名錄。

1984年,伊斯蘭會議耶路撒冷委員會特別會議決定5月18日為耶路撒冷日,以抗議以色列的佔領。

1988年11月,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宣佈成立巴勒斯坦國,定都耶路撒冷,並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承認。

1995年,美國國會以絕大多數通過了《耶路撒冷使館法》(Jerusalem Embassy Act),其中參議院93票支持、5票反對,眾議院374票支持、37票反對,決定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但是,新大使館的建造由於各種原因,加上總統的反對,已經一再宣佈延期。

2006年8月16日和26日,最後2個在耶路撒冷市內設立大使館的聯合國成員國——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先後宣佈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