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研究历史的人喜欢明朝?

Dawn-远


我喜欢明朝,不是因为什么君王死社稷。我喜欢明朝,和我的家乡有关,和我家乡的人民有关。

我的家乡是山西大同。今年是是建国七十周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今年是大同城破三百七十周年。

我的家乡大同,在明朝是九边重镇,汉子英武善战,姑娘柔美动人。明朝典籍记载,大同姑娘和扬州瘦马并称双绝。大同军马甲天下,大同城因为和蒙古互市,商贸极其发达。蒙古回族伊朗西藏各地人来大同做生意。大同是当之无愧的塞上明珠。

大同为中华统一斗争不息,大同为大明战斗到最后。三百七十年前,在江阴八十一日之后,大同姜瓖带领大同人民反正,将清军八旗主力困在大同,他的势力过了山西到了河南陕西河北山东,配合他的有明军浙江鲁王张名振,福建郑彩,广东李成栋,江西金声桓等人民,还有原陕北老家闯军,当时在川东的李自成军忠贞营李过高一攻,福建郑彩甚至准备北上天津登陆,和姜瓖会师北京,鸦片战争差点提前二百年出现。这个时候,台湾郑成功,云南李定国都是辅助人物。大同人为明朝争取了最后一个机会。

姜瓖反正的主要原因是多尔衮圈地。恰好,三百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也在中国圈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满蒙开拓团。圈地,就是中国人亡国灭种的政策,三百年前它不会实现,三百年后它同样不会实现!

姜瓖失败了,为了一些原因。自此大同破败不可收拾,清朝期间,大同人过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里再不是塞上明珠,而是人间地狱。清朝不发展大同,甚至不发展山西,山西在清朝北方,流民是最多的,饿死人是最多的。大同更惨,大同就不要女孩子,生出来直接掐死。

我们大同人不依靠谁,只相信自己的双手。虽然那个美丽的大同不见了,但是大同人从不屈服。他们在等待,不是救世主,而是自己人!

抗战时期,大同城在1937年就投降日本人,和北京时间一样。但是大同地区是晋察冀革命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察冀边区也是在1937年成立了。大同人民为了民族兴亡,和圈地的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到底,最终获得了胜利。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依然是三百年前的兄弟,有河南陕西河北山东,有浙江福建广东江西!

我们共同等待了三百年!

而今年,是这个最终胜利七十周年。我们大同人深有体会,我们盼了三百年,终于盼来了自己人,带领我们走出苦海!

因为我们大同人知道,自己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了这一刻,苦苦等待三百年!我们跟着共产党,又奋斗了七十年。

我们希望在中华复兴的今天,重塑大同明朝美好形象,重现九边重镇的美好形象。那时的汉子英武善战,那时的姑娘柔美动人。


梦香寒冰



朱元璋,爱民如子,杀尽天下贪官,下令民可告官,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郑和七次下西洋,贸易开放四海各国都来朝拜,朱棣的永乐盛世。非清朝康乾盛世能比。

在明朝期间火炮,火枪很普及了。神机营就是专门搞火枪火炮的,有人猜想明朝天启大爆炸就是制作火药不当导致的。

红夷大炮,是引进海外的威力非常强,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
之所以喜欢明朝就是,明朝有探索精神,爱创新,唯一不好的就是明朝皇帝太会玩了。


霸气一样的我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明朝可谓是最有风骨气节的一个朝代了。

翻看明朝战史你会发现,无论面临多么危急的战况,明朝都不会向汉唐时那样与少数民族联姻,用女人来换取和平。就算暴民乱军压城,瓦剌进逼北京城,英宗皇帝被俘等紧急时刻,也绝不会认输,不会割地赔款, 更不会像两宋时期那样缴纳岁币。



或许你听说过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钧有多么荒唐,但明朝皇帝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是软骨头,它始终保持着万方来朝的大国姿态,从未与其他国家或势力签订过任何不平等条约,也从未向任何势力屈服过。

明成祖朱棣可以为了守住国门,自南京迁都北京,坐镇国防第一线;崇祯皇帝至死也没有舍弃都城逃跑,他可以自杀殉国,也绝不向李自成、向后金投降!

满清入关后,南明小朝廷也坚持抵抗清朝达38年之久。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那句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都能看到明朝人不屈的骨气。



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你会发现,作者当年明月对明朝、明人维护之至,辅之以充足的史料论证。他是偏爱这个朝代,因为那背后有着完全充分并令人信服的理由。凭着这份热爱,他才有动力写下去,让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并喜欢上这个朝代。

明朝不是战斗力最强或者人民生活最富庶的朝代,但这个王朝有着最刚毅不屈的性格,有着开国至亡国一直传承不息的气节风骨。作为汉民族最后统治的封建王朝,它值得。


西安历史圈圈主


明朝的的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手工业,都达到顶峰,但是相对的资本主义高峰期的时候,威胁中央地位,不听中央领导,对内勾结文官集团,充当白手套,欺压百姓,对外勾结武官集团走私方便与外族勾结做生意赚钱大发横财,而且最后都让明朝皇帝来背黑锅,如果不听话,就下狠手,如明武宗,


谋世123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明朝,热度经久不退,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文学创作,都是重要素材。这就像一个明星一直处于聚光灯下,那么他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话题性,同时还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很明显,这两点大明王朝都做到了。

1、足够的话题性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像明朝这样,每一个皇帝都有奇葩举措能让人想象,而且隔代就会出现流量焦点。

朱元璋建立大明;

朱棣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江山;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丢了江山,夺门之变又夺回了江山;

朱见深时期万贵妃乱政;

朱厚照放飞自我,放荡不羁;

朱厚總玩弄权术;

朱翊钧时期的张居正改革;

朱由检的木匠活;

朱由校吊死煤山等等。

除了这些皇帝,还有大名鼎鼎的流量担当:锦衣卫、东厂、西厂、魏忠贤等等。

只要是这些话题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那么就会有大量的人去研究它,去创作它,造成了明朝热度居高不下。

2、优秀的出身

大明得国之正,历史无出其右。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名号,朱元璋赶走了暴虐的蒙古人,将中原大地重新归于王化之下。

而明朝灭亡后,又是外族入主中原,对于占现今社会绝对主体的汉人来说,与自己最近的700多年历史中,只有明朝不到300年是汉族统治,民族情结也让我们更加偏向于明朝。

同时,明朝在朱元璋、朱棣的影响下,号称最有骨气的王朝,她不像强汉盛唐,需要通过和亲来维护稳定,就算明朝中期蒙古人强势,明朝晚期女真人多次扣边,明朝都没有想着把女儿送出去;她也不像宋朝那样卑躬屈膝岁币和谈,就算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整个大明上下也没有屈服,而是不接受要挟,坚持与蒙古人斗争。

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崇祯的天子死社稷,都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也是明朝的气节所在。

相较于元朝、清朝,明朝更像是自己的孩子,更何况这个孩子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还非常有趣,研究她的人自然更多。

3、离不开优秀作品的烘托

作为大众最常见的几种文学形式,明朝都占有一席之地。

在网络小说中,明朝穿越文此起彼伏,不乏精品,例如《回明》、《极品家丁》、《大明文魁》、《明朝败家子》等都是以明朝为背景的优秀作品;

在影视剧中,上个世纪港台电影中的明朝大太监深入人心,神秘的锦衣卫,黑暗的东厂都是荧屏常客;

另外不得不提到《明朝那些事儿》,当年的火热程度可以说全民皆知,全民皆读,成功掀起了明热。


荣耀历史


提起明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汉人王朝,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明朝推崇备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么多人喜欢明朝呢?这个朝代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简单说一下。

首先,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由汉族建立的王朝,这从民族情感上增加了人们对明朝的亲切感,自从元灭宋后,中华民族就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在这百年时间中,面对元朝统治者对汉人极其不公平的待遇,更是将汉人分为最低等的民族,汉人是敢怒不敢言,作为中国第一大民族,面对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而正好,朱元璋所率领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得国名正言顺,并且解救了汉族人民与水深火热之中,重拾了汉民族的自信。

第二,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自朱元璋以后的君王始终奉行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祖训,无论后世的帝王多么昏聩,却始终牢记着这一祖训,当“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被俘,明朝始终没有屈服,而是另立皇帝,积极抵御瓦剌人对北京的威胁;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上吊自尽,临死前留下遗言“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这与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相比,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慈禧太后丢下自己的子民逃跑,孰高孰低,高下立判。而且,明朝皇帝无论国家多么穷,外敌多么强大,也始终“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当年万历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主动进攻,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明朝在期统治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同任何国家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这在之前的朝代,是绝无仅有的。

第三,明朝最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贸易中,始终处于领先,在隆庆至崇祯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达三亿三千万两,占当时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是发展进步的,万国来朝,稳坐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





小庄说历史


朝史暮想喜欢明朝,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类的东西。事实上,如果明朝在以上这些方面有足够的灵活和包容,他的结局很有可能是另一种写法。

图:明朝疆土


朝史暮想喜欢明朝,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有大量翔实的史料

因为年代相对较近,相对史料保存的完整度较高,留存渠道的多样性,我们对于明朝的历史,有大量翔实的史料可以研究。这是能够研究明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史料,包括明代官方修的,后世官方修的,明代民间写的,后世民间修的,明代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的笔记,杂谈,明代士大夫的回忆录,文集录等,形式多种多样,渠道五花八门。这些庞杂的史料可以互相佐证,能够相对客观全面地为后人还原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这是明朝相对以前王朝的一个巨大优势,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史家爱好者去研读明朝。


第二,近代史的悲惨,一直使我在回避清史

其实和第一点一样,清朝的历史资料也非常详实。但是历史是一个传承的发展,读清史,自然无法避开近代史。甚至从康熙朝开始,就已经埋下了很多近代史落后的祸根。

图:朱元璋 像


从愚民的角度来说,清朝做的可谓空前绝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思想的发展,反而没有明朝开明。因为这种那种原因,朝史暮想有意避开清朝的历史,所以明朝的历史是最佳的研读对象。


第三,明朝的士人身上,有读书人的精气神

中国封建历史上,明朝是最后一个汉家政权,在制度的建立上已经非常完善。清承明制,清朝更多的是在明朝基础上的发展和改良,创新性却不高。


而明朝的士人,有这么一股子精气神,是后世文人少有的。尽管有这种那种所谓“党争”的弊端,但是却不无法掩盖明朝士子思想的开放,气节的坚守,思维的发散。这种活力,在封建王朝是非常少有的。


因为有这种活力,这股精气神,我们有时候在看明代朝堂的那些红着脸争执着的士大夫们,忽然觉得有种特别的可爱和呆萌。

图:明代官员


基于以上原因,朝史暮想相对来说,更加喜欢读明史,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明朝在我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一个朝代,它上承蒙元下接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就值得研究,值得喜欢。

为什么那么多研究历史的人喜欢明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就是明朝的16位皇帝了,人物特色鲜明。举几个例子①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草根出身,祖上几辈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是问题,他给人放过牛,在皇觉寺当过和尚,由于蒙元的残暴统治导致汉人不被当人看,他毅然加入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反抗蒙元,从一个小兵开始后来一步步做到吴王,再后来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下推翻暴元建立大明。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他称帝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也体现出了他要做一个好皇帝的决心。

②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可以说是明朝争议比较大的一个皇帝了,后人对他也是褒贬不一。从过来说,首先他的帝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是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为了夺得皇位他发动靖难之役,使的国家陷于战乱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居无定处。但是从他的功绩来说:他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毅然迁都,从富庶的南京迁都到当时还是苦寒之地的北京,自己坐镇北京抵御当时北方瓦剌等游牧民族的侵犯。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另外他开创了永乐盛世,比后来清朝的康乾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就是他下令著作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

③当然还有其他的皇帝,比如木匠皇帝朱由校,蟋蟀皇帝朱瞻基,丹药皇帝朱厚熜,28年不上朝的朱翊钧等。这些都值得研究。

第二:就要从明朝的气节风骨来说了,明朝做到了不割地赔款,不纳恭和亲。没有汉唐时候的和亲,也没有两宋时的岁币。可谓是历史上最有风骨气节的一个朝代了。纵观明朝发生的那些战争,明朝始终保持着天朝上国,中央大国的气度气节,不论是英宗被瓦剌俘虏还是后来李自成的大顺或是后金满清雄雄攻势下,明朝都是始终如一有自我气节。

第三:①明朝的经济及科技发展方面,经济上郑和七下西洋,贸易开放,尤其是海贸更是盛行,各国都来朝拜,使明朝真正成为了天朝上国。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更不是后世清朝康乾盛世能比拟的!②从科技方面来说,明朝是一个很有探索精神的王朝,郑和七下西洋更是打开了明朝科技发展的大局面。明朝的时候火器已经很盛行了,比如火枪火炮等,神机营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尤其是后来引进的红衣大炮,更加让明朝在火器发展的路上走的更远。另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药医学方面都有不非的成就,比如天文方面的浑天仪,数学方面的《九张算法比类大全》,医药方面的《普济方》《针灸大成》《本草纲目》等。


古今上下


明朝是一个有血性的朝代推翻了元朝统制,是汉民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是明朝的特殊标志。


微风细雨aaa


元朝,清朝。就是亡国。当国家面临强敌人。男人们你在干什么。中国有多少女人明白,当战争来时,男人就象一座墙一样挡在你面前。而不是退缩。当你的男人退缩时。女人将面对强敌。历史的教训还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