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約1毫米!11萬支皮內針送往湖北“扶正祛邪” 四川鍼灸專家解讀背後的奧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振宇)提到針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將幾釐米長的毫針刺入人體肌肉。其實,臨床上還有很多淺表刺激的的針灸療法,它們源於古代的“毛刺”法、“半刺”法等,歷經千年傳承至今。 “皮內針”就是其中的一種。

連日來,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和日本清鈴株式會社共同捐贈的11萬支針灸皮內針,陸續送抵湖北多所醫院,供一線醫護人員治療使用,發揮中醫針灸在抗擊疫情中“扶正祛邪”作用。

面對“兇惡”的病毒,這種長僅1毫米多的針具將如何發揮作用?成都中醫藥大學的針灸專家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長度僅1毫米上下,貼壓入皮膚後長時刺激穴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醫在治療和預防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藥、針灸、推拿、養生功法等都展示了獨特的功效。

自古以來,針灸預防和治療瘟疫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一套理論完備、方法獨特的治療體系。據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反饋,在病人救治過程中,耳穴按壓、穴位注射、灸法等針灸治療方法都發揮了積極的效果。此次,用“短小”的皮內針參與戰“疫”,也是基於其便於操作且作用時間長,避免了使用長針進行針刺操作給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帶來操作不便。

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院長曾芳說,皮內針療法也叫“埋針法”,是將顆粒型或者撳釘型皮內針埋藏於穴位皮下,留置一段時間,利用其對穴位持續的刺激作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 可以說,皮內針療法是古代淺刺法與留針術相結合的產物,對慢性疾病患者、年老體弱者和不便於每天到醫院就診者尤為適宜,在臨床有廣泛的運用。在治療中,醫生將患者不同情況,將皮內針固定於不同穴位,時間2至3天不等,以起到對穴位的持續刺激作用。

曾芳還告訴記者,目前使用較多的皮內針是撳釘型皮內針,也叫“撳針”。這種長度僅為0.3毫米-1.5毫米的皮內針,針身短小纖細,刺入深度有限,操作簡單,便於疫情期間一線醫務工作者操作治療。

健康人群也可居家自行操作提升免疫力

為給予前線戰鬥的醫務人員更多的中醫藥支持,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皮內針操作國家標準的起草者餘曙光教授帶領的中國針灸學會皮內針專業委員會迅速啟動,與天津中醫藥大學郭義教授帶領的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齊心協力,共同制定了《皮內針預防和輔助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指南。

成都中醫藥大學和日本清鈴株式會社還共同向湖北一線捐贈價值140多萬元的皮內針。截至目前,三批11萬支皮內針和300冊專用操作手冊已陸續送抵湖北多所醫院,供一線供醫護人員治療使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中醫力量。

據悉,據悉,受援助單位收到這批物資後,已將皮內針用於新冠肺炎患者輔助治療,目前正在密切關注其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撳針的外觀就像圖釘,在進針刺入皮膚後,可粘貼固定在皮膚上,因其針身短小纖細,並不影響埋針部位的肢體活動,使用者還可自行用手垂直按壓埋針點以加強刺激。曾芳說,“除了患者、醫學觀察者,健康人群正確辨別穴位後,也可以居家操作,提升自身免疫力以抵禦病毒。”

基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熱、乏力、乾咳、胸悶、重則咳喘、憋氣等主要臨床表現,以及寒溼鬱肺、疫毒閉肺、內閉外脫以及肺脾氣虛的證侯演變特點,《皮內針預防和輔助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指南提出預防和治療干預意見:

——居家預防期:扶正固本,調節機體免疫

穴位:體穴:足三里、合谷、中府、膻中、肺俞

耳穴:內分泌、肺、肝、脾

——確診病例之輕型:固護正氣、改善症狀、縮短病程

體穴:肺俞、中府、尺澤、大腸俞、大椎、合谷、陰陵泉

耳穴:交感、大腸、肺、脾、胃、內分泌

——確診病例之重症:扶正為主,驅邪為輔

體穴:肺俞、雲門、大腸俞、足三里、膻中、膏肓

耳穴:內分泌、交感、大腸、肺、脾、胃、腎上腺

——恢復期:補肺健脾益氣

體穴:肺俞、脾俞、足三里、膻中

耳穴:內分泌、肺、脾、胃

长度约1毫米!11万支皮内针送往湖北“扶正祛邪” 四川针灸专家解读背后的奥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