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在乔致庸的时期到底多有钱?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追剧乡巴佬


乔致庸是乔家的第四个当家,山西晋商的代表人物,他接手自己家族生意的时候,已经是一堆烂摊子,乔致庸非常刻苦努力,也表现出极高天赋的商人潜质,在他当家期间,乔家的事业日益兴旺,尤其是“复字号”可以说是垄断了包头商业,民间就有这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接下来乔家又有了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此时的乔家已经是富甲一方,大家都称乔致庸是“亮财主”,乔家在全省排名靠前,家产千万,商业遍布全国各地,之后乔致庸开始购买房屋地产,由于他精心的谋划和经营,乔家的家产越来越多。

1906年,也就是乔致庸去世前,此时的乔家可谓是巅峰时期,虽说当时八国联军侵华,国家混乱不堪,但是乔家的生意却是获利甚丰,主要是因为清廷解除了山西票号的禁令,

先看一组数据:1884年,乔家大德通票号每股分红是850两;1888年,增加到了3040两;1908年,高达17000两;

可以说在1900年乔家的资产越来越多,就连清廷户部的银两大多也是存在山西票号中,但是辛亥革命后,乔家山西票号开始崩溃,但也还有其他票号坚持。

如果以乔家鼎盛时期算的话,乔致庸都富可敌国了,肯定算的是上富豪,据统计,乔致庸顶峰时期有资产四五百万辆,实际上这只是现金,要知道乔致庸在全国各地都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几百处,当时的商业无非就是粮食、茶叶、丝绸、盐、铁、油六门生意,除了政府管控的盐、铁生意之外,乔致庸其余的都涉及,单单是流动资金就高达一千万两,还有自己的不动产,仅仅在包头就有房屋一千多间。

如果按照当时光绪十五年的粮食价格来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1石=100斤=70公斤,粮食价格大致是2元人民币每公斤,也就是说一两白银大概值现在的18元左右,保守估计乔致庸的资产有3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他大概拥有6亿元人民币的家产,6亿元在现在也是个大富翁。

乔致庸从一个文人到一个商人,他的经商之道无疑是成功的,他一生都在与钱财打交道,但乔致庸不同于其他商人,他在晚年的时候更加喜欢资助百姓,他认为自己有钱不能忘了乡里,这可能和乔家的祖业家训有关。

据说乔致庸家族拥有的资产是当时清政府的一半多,就连清廷都需要找乔致庸借钱,左宗棠西征的时候乔致庸还出资资助、乔致庸还给北洋水师捐赠过一艘军舰,从这里也能看出乔致庸实力雄厚。


史鉴鉴史


虽然乔致庸属于晋商翘楚,但谈不上世界级富豪。

乔家鼎盛时期的总资产接近3000万两白银,当时清朝年收入不过7000万两白银,由此可见乔家的财富。但论世界级富豪,想必乔致庸算不上是代表,比如伍秉鉴。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这六人中,唯独一人的身份与众不同:他就是晚清富商伍秉鉴,被称为“中国首位世界首富”,据统计,他的财富相当于晚清王朝半年的财政收入;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保险等业务,许多美国富豪的发家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金钱联系,他是西方人口中的“天下第一大富翁”。

超前的经商理念,独到的形象宣传,使伍秉鉴的企业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商人,他的悲剧命运注定是时代的产物。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捐资救国却无法摆脱“汉奸”的世俗禁锢,与陷入清王朝“敲诈”的经济困境,最终郁郁寡欢身死家败。今天,让我们褪去历史的尘埃,再看“中国首任世界富豪”的悲喜人生。

  • 天子南库,伍家首富。

封建王朝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即使伍秉鉴富可敌国,仍旧是封建王朝的私有财产。尽管他拥有高超的经商手段,但在朝廷看来,这无非是“屈身拾起金苹果”的举动。这里的金苹果就是被誉为“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名为十三,实则并无定数。起初,类似广州十三行的机构全国共有四家,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乾隆的“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广州十三行由此垄断清朝的海上贸易,成为暴富群体。

广州十三行的富有在当时有诗为证“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而十三行中最闻名遐迩的莫过于怡和行,怡和行的扬名天下与它的主人息息相关,他就是伍秉鉴。

怡和行创办人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他早先曾在广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账房,后来接受粤海关的委任,1783年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

如果说伍国莹开启了怡和行的新纪元,那么伍秉鉴则开创了广州十三行的新时代。1801年伍秉鉴接手怡和行,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后来成为广州行商的总商。

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产业,而且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得益于伍秉鉴在货物中都会放上自己的肖像画,虽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生活的广州,但他的肖像却随着货物走到美洲、英国以及印度,成为重要的商业标识。

伍秉鉴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他曾与美国人福布斯合作投资兴建了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和密苏里河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从中收益巨大;长期投资福布斯在中国成立的旗昌洋行,到光绪十七年旗昌洋行破产前,伍家先后投资100万美元,每年的利息所得超过4万美元,成为伍秉鉴留给子孙的丰厚遗产。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和银行家。

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与此同时,伍秉鉴的财富累积到2600万银元(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万),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因他在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伍秉鉴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 美国教父,中国善人。

约翰·默里·福布斯,美国昔日的铁路大王,17岁时来到怡和行做学徒,因天资聪慧被伍秉鉴收为义子。当他25岁准备回美国时,伍秉鉴给他50万墨西哥银元用作投资,福布斯用这钱在美国投资修建铁路,逐渐成为横跨北美大陆的泛美铁路的最大承建商。

同时,伍秉鉴还大力扶持福布斯入股的旗昌洋行,这是19世纪美国在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代理商行,后成为美国对华贸易的最大商行。虽然旗昌洋行后来破产了,但它的发展与壮大远远离不开伍秉鉴的帮助,美国人把伍秉鉴称为“教父”。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历史上美国排位第4富有的人,曾向伍秉鉴借款7.2万两白银做茶叶生意,结果运送茶叶的货船毁于太平洋的风暴中,当他因无力偿还货款向伍秉鉴请罪时,伍秉鉴却拿出借据,撕得粉碎说,“你只是运气不好,却不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你可以重新开始了。”

阿斯特双膝跪下给伍秉鉴磕了一个头,用这样的礼节来表示对这位中国商人的敬重,而伍秉鉴的行为也让他的豪爽名声在美国脍炙人口达半个世纪之久。后来阿斯特常说,“华盛顿给了我一个国家,而伍秉鉴给了我全部人生。”

伍秉鉴除了在美国享有慷概大方的名声,在中国也是急公好义。嘉庆年间,伍秉鉴捐金数千,在洋行会馆设立种痘局,救活婴儿甚众。道光初年,伍秉鉴捐银十万两,修筑南海、顺德两县桑园围石堤,这是珠江三角洲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后应美国传教士伯驾之邀,在广州创办眼科医院,免费治好许多中国人的眼疾,其中就包括林则徐。

当时,许多小的商行因政府不断逼迫,最终走上向洋人借款的境地,然而洋人借贷利息高,导致小商行大多倒闭,欠款也落到了十三行的头上。伍秉鉴放贷200万银元,资助濒临破产的其他行商度过难关,他还帮助那些因经营不善而触犯国法被流放的商人。

  • 未有香港,先有怡和。

提到香港的早期发展,则不得不说英国人创办的怡和洋行。这里的怡和洋行是1832年由英国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借用伍秉鉴“怡和行”的老字号在广州创办的。鸦片战争后迁往香港,成为远东最大的财阀,洋行对香港早期的发展举足轻重,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

怡和洋行创办人之一的威廉·渣甸,可以说是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他成功说服了英国国会对清朝发动战争,并制定详细的战争计划、战略地图、战争策略、保障和政治需要,甚至军队和军舰的补给,这个计划称为“渣甸计划”,其主要目的是把香港作为贸易据点。

如今,怡和洋行在香港仍然相当活跃,仍是香港仅次于政府的最大雇主。属下子公司包括:置地、牛奶公司、文华东方酒店、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车。投资的业务包括有:建筑、地产、航运、零售、投资银行、酒店、保险等等,员工总数超过十万。

香港的一些地标也仍以怡和洋行及其创办人命名:如渣甸山、怡和街、渣甸街、渣甸坊、勿地臣街、怡和大厦和怡和午炮。

  • 捐资救国,身死家败。

从史料上看,怡和行向来做的是正经生意,茶叶贸易是其最主要的业务。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一方是朝廷官府,另一方是多年来贸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伍秉鉴只得向清政府献出巨额的财富以求短暂的安宁。

鸦片战争爆发前期,伍秉鉴曾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鸦片问题,却未果。战争爆发后,伍秉鉴和其他行商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政府仍全线溃败。

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清军无力亦无心抵抗,于是让行商前往调停,最终《广州和约》签订,协议中英军提出600万赔款。这600万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计110万元。

遗憾的是,这次“赎城之举”没有给伍秉鉴带来荣誉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议。从战争伊始,这些行商就被国人涂上了“汉奸”的阴影。同时,英军在得到600万赔偿后,撕毁和约扩大战争,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的签订,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被勒缴100万元。

1843年,伍秉鉴在心灰意冷中病逝。有历史学家统计,1801年至1843年,怡和行仅送礼、捐输和报效的银钱达1600万两。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州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而伍家的命运也如同广州十三行的衰败一样,随着伍秉鉴的去世逐渐走向没落。

伍家的后人去哪儿了?根据伍家后人伍凌立描述:“伍氏后人有的转向仕途、文人墨客、艺术人生;有的转向学习洋技科学,崇尚科技强国;有的面对外国列强侵略战争,走向投笔从戎的道路,从军救国;而有的则过着寄生性的生活,挥霍无度,几代人未干过工作,结果,终因丧失生存能力,靠变卖财产渡日;更有甚者,好逸恶劳,瞒天过海,欺诈、政治投机,缺德败家。”

很可惜,中国难有百年的家族企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多半是封建王权所导致的。伍秉鉴在晚年时,曾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


五味社


作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乔家大院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它共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被称为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据说,当年乔致庸修建这座乔家大院,共计耗费近200万两白银,按照粮食的购买力来算,当时一两银子所买的粮食量数,与我们现在人民币450元钱所买的粮食量数大制相同,亿此来换算的话,当时的200万两白银,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9亿人民币。

当然,这只是乔致庸不动产中的房产而已,当时他们乔家在在中国各地都有票号、当铺、钱庄以及粮店,合计约200多家,这些资产的价值加起来,差不多有近1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45亿人民币。

另外,乔致庸是一个非常重视现金流的商人,再加上他们主要以票号和当铺生意为主,自然更加重视现金流,所以乔家基本常年都存有大量的现金在府上。

据统计,在乔致庸最鼎盛时期,乔家的现金资产高达到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90亿人民币。 这样粗略算下来的话,在乔致庸最鼎盛的时候,他的全部资产加起来差不多约3200万两白银,折合我们现在的人民币约144亿。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富豪榜排名,这个财富差不多可排在120名左右,似乎算不上超级有钱。

但问题是,如果考虑到以当时社会生产力所能创造出来的财富来算,乔致庸的这个身价,可就不得了。

当时,清政府每年税收大约为1亿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450亿人民币。这样算来,乔家的财产相当于清政府一年收入的32%。

现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的年财政收入都保持在1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我们现如今的第一首富的全部资产加起来,也不过2500亿人民币,只占我们国家一年收入的2.5%。

从这层意义上说,乔致庸在清朝的时期所拥有的财富,实际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3.2万亿人民币,也就相当于将中国富豪榜前300名的财富加起来之和。由此可见乔家之富裕,也难怪乔致庸被当时的人们誉为“亮财主”。



另外,还可以给大家做个对比,在同一时期,清朝组建的七万北洋新军,其福利待遇算是所有军队中最好的,他们当时还装备有数百门克虏伯大炮,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和数万杆各式枪械。

这些武器每年的维护保养、添置更新费,再加上这七万北洋军人的工资,其每年的耗费也不过600万两,约为乔家财富的五分之一。

所以,当时的乔致庸,绝对是清朝最顶尖的富豪之一。至于他在全世界富豪中的水平?我们可以来做个简单对比:当时全世界公认的第一富豪,就是那位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的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1870年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高峰时期曾经垄断了美国90%的石油市场。他的财富在1914年达到巅峰,约为9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财政收入只为7.2亿美元,也就是说,洛克菲勒的财富比美国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比乔致庸家族还夸张!

另外,当时的9亿美元,大约值14亿两白银,也就是说洛克菲勒的财富是乔致庸的46倍。相当于我们现在世界第一首富杰夫·贝佐斯(亚马逊创始人)与潘石屹、张欣夫妇之间的差距。

从这层意义上说,乔致庸的财富与世界顶级富豪相比还是有点差距。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我是赵帅锅


乔家兴起于乾隆年间,乔致庸是乔家第四位当家人,他是清朝末年有名的晋商,人称"亮财主",就连左宗棠见到他,也称他一声“亮大哥”!乔家到了乔致庸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时期。那么他究竟有多有钱呢?



从几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来:

一、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他所需军费,大部分由乔家票号存取汇兑,有时候军费紧张时,还向乔家透支借款。当西北平定后,左宗棠回京述职,经过山西祁县,还特意拜访过乔致庸,一见面就直接称:“亮大哥,久仰了!”


二、李鸿章在组建北洋舰队时,乔致庸也曾捐银十万两,在当时十万两白银不是小数目,但是对他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三、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向西逃窜,经济困难,乔致庸借给她白银40万两,后来“两宫回銮”后,乔致庸仅要了"福种琅环"一块牌匾,至于所借出的银两,一分未要。



四、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处,据建国后的研究估计,乔家的流动资金约有800万到1000万两左右。

五、乔家有土地、乔家大院等不动产约合一千多万两白银。

(乔家大院)

  • 综上所述,乔家在乔致庸时期,据保守估计,至少有白银2000万两。

那么20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清政府规定库平银1两等于37.301克。

现在白银的价格是一克4元左右,就按4元算吧。如下:

一两银子=37.301×4=149.204元

由上可得,那时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49.204元。

那么2000万两呢?

2000万两白银=2000万×149.204=29.8408亿元,将近30亿元!

这个数目在现在也是令人惊叹的,何况当时物价便宜,所以说2000万两白银的实际价值要高于现在的30亿元,高的绝对不会是一星半点!

那么乔家在当时的世界上算得上富豪吗?

答案是:肯定算!

乔致庸的前辈伍秉鉴,是广州的世界首富。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近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他被一些学者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华尔街日报》评价他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约有2800万两白银,再加上他的不动产,据专业人士按照国际银价换算,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而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也仅有700万两白银,他的遗产是2000-3000万美元,也就是现在十几亿元钱。

让我们来捋一下:

世界首富伍秉鉴50亿;

美国首富十几亿;

乔家将近30亿。

如此看来,乔家在当时的世界上肯定算得上富豪啊!而且还名列前茅!您说呢?


小姐姐讲史


祁县乔家,山西晋商八大家之一,发迹于乾隆年间。

乔家始祖乔贵发,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穷困户。乾隆初年,因生活所迫,他与一位姓秦的结拜为兄弟,然后一起远走内蒙古,在这期间他先是在一个吴姓的当铺当了伙计。十余年后,在稍微有点积蓄后,乔贵发就在包头西脑包开了一个草料输,开始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



1755年,清朝各地农业丰收,粮价低落,此时乔贵发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开始用低价大量买进黄豆,最初他是准备用这些黄豆拿来做豆腐的,但是没曾想,过不了多久,黄豆价格猛涨数十倍,乔贵发将这些黄豆高价卖出后,身价那是猛增。不久他利用这笔钱就开起了一个叫“广盛公”的商号,后改“复盛公”。

而后随着包头的快速发展,复盛公的商业版图也越来越大,衍生出了复盛西、复盛全、复盛油房、复盛菜园、复盛西店(客栈)、复盛西面店等等19个门面,经营项目上到票号、店铺,下到粮食、布匹,那是无所不统,无所不揽。复盛公是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号,当时坊间百姓都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之后传到第二代、第三代时,乔家商号已经发展到了呼和浩特的大城归化,在这里乔家开设了通和店、大德店、德兴店、德兴长等粮店,大广顺恒、晋泉源、德中庸等钱庄,通顺店等皮毛、百货,大德通、大德恒等票号。

而在这些商号中以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发展的最好,大德通票号最初资本6万两,中期增银12万两,最后增至35万两,大德恒票号资本10万两。这二个票号鼎盛时期在全国各地拥有20多个分号,当时西至兰州、西安,东至南京、上海、杭州,北至张家口、归化、包头,东北至沈阳等地,均设有乔氏票号。



此后,乔家在乔致庸时代走向了鼎盛时期,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乔家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遍布北京、太原、太谷、祁县、西安、兰州、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张家口等地,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在乔致庸时代,乔家的财富名列山西省前列,在清朝也已实数顶尖的,毕竟清末首富盛宣怀他的总资产也就是数千万两白银。但是如果放在全世界来说的话,乔家的财富不算顶尖的,但至少也是前100的。要知道清末清朝一年的GDP大概就只有数十亿美元,而英国的已上百亿美元,美国更是高达三百亿美元,如此乔家的财富在全球来说,的确是算不上顶尖的。当然如果要问乔家在当时的世界算不算富豪的话,那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富豪。



不过正所谓盛极而衰,乔家在乔致庸时期达到了鼎盛,但至乔致庸之后也走向了衰落。1905年随着清朝设立户部银行,开始整顿币制,推行纸币时,乔家赖以生存的票号开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乔氏票号业务开始被官办银行所夺走,公私存款大幅度减少,于是乔家又不得不将票号改组为钱庄。此后随着清朝的灭亡,依附清朝的乔氏商业更是大受打击,损失惨重。



1926年,冯玉祥在奉、直军联合进攻下被迫通电下野,其军队也被迫北撤,而此时冯军撤退所用的饷粮皆由包头商号垫支,作为包头商号的龙头乔氏商号更是摊派极重,乔氏复字号因此损失粮食500万石,现洋150万元,元气大伤。1937年,随着包头被日军侵占,乔氏商号皆被日军收没,自此乔氏再无复兴的机会,只能是静静地等待着消亡。


澳古说历史


山西人乔致庸,出生于18 18年,他有幸成为乔家第4位大当家,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晋商代表,家境殷实的他,在享受别人享受不了的荣华富贵的同时,这一生也注定坎坷不平。

乔致庸作为乔家生意转危为安的关键弃文经商,说起他的经商能力,最直接的衡量尺度就是乔致庸时期,他为乔家直接创造了多少财富和利润?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时全国共有乔家的钱庄、票号、当铺和粮店200多家,何况是那个在那个国力不济的大清朝,资产预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为何如此的优秀,不仅能够让乔家转危为安,而且让乔家的资产再创新高,甚至在当时世界上都很有排面。

能让乔家拥有在世界财富上面排行的身份,这里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乔致庸为乔家做了什么?

出生于商人世家的乔致庸,除了接受优秀的学校教育,还深受其家庭经商的影响,庆幸他生在了这样的一个家庭,但是上天却偏偏让他自幼失去父母,最终由他的兄长乔致广拉扯他长大。

也可能上天为了降大任于他,专门来考验他,兄长也在他少年时期病逝,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下决心要改变家族命运。

乔致庸掌管乔家生意期间,乔家生意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富甲一方的富豪。要说当时的乔致庸有多厉害,不光他本人被称为“亮财主”。

就在他下属的复字号也有“雄包头”的美称,乔家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影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足以用遍布全国商界要地来形容。

作为乔家大院的修建者本人,乔致庸一改“不治家宅”老传统。

从1862年开始,就在他此前居住的家院附近,开始大肆购买地皮、木材,为了修建豪华的乔家大院下足了功夫,这一伟大的功绩也是他晚年被人称颂的典型事件。

流传至今的乔家大院,也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景点,由于其具有浓厚的山西建筑特色,极具观赏性和历史研究意义。乔家到底有多有钱,看看乔家大院,你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乔致庸一生共娶6个妻子,也算是典型的名门大户,6位妻子分别为他生育6个儿子,到了孙子辈高达11个之多。

为人谦和的他做生意也讲究以诚信为本,除了有极高的经商天赋,他也有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在那个天灾不断的年代,乔致庸不止一次打开粮仓救济灾民。

乔致庸不仅自己会赚钱,他更懂得利用人心打造赚钱机器。

曾经粮店里的一个小掌柜,硬生生被他打造成了赚钱魔王,当时大德通票号的高钰,也悉数为乔家赚取几十万两白银。

当时可以说垄断包头市场,花钱资助学堂,更让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社会化营销手段被他用到极致。

当时李鸿章急需军费,拜访山西富商乔致庸,当时见到乔致庸都尊敬的称他一声:亮大哥。出手阔绰的乔致庸在李鸿章临走前,顺手就给划了10万两白银。

乔家既会赚钱更会花钱,错综复杂的收支结构,再加上甚是稳定的现金流,每年分红收益更是不计其数,称他为中国的乔布斯也不为过。

虽然当时在清政府的管辖之下,但是他的财务状况明显要优于清政府,并不是说他有多么会压榨剥削,而是作为经商的金融世家,对经济和金融的把握掌控程度。

在当时那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地位,说不上不富可敌国,但是称之为富豪确实绰绰有余的,在世界上也能排得上号。


大国布衣


乔家只是晋商之中的翘楚,而整个晋商体系更是庞大到牵一发而动全国,各晋商血肉相连,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乔家的当铺、粮店、商铺和票号遍布全国,多达200多处,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这个和清朝连根的商业帝国最终还是陨灭在历史之中。乔致庸对乔家财产积累的贡献是巨大的,从他接手乔家到他去世之前,乔家的产业在他手上翻了200倍。乔致庸可以算是半个红顶商人了,朝廷国库没钱了,慈禧都要去找乔致庸借点钱。乔家到底有多少钱,固定自产千万两白银,流动资金只能大致估算在700-1000万两白银,最后还有不可估价的不动产、票号、门面。当时的美国学者曾经谈及太谷,说这里是中国的华尔街。



在乔致庸当家之后,他通过各种手段大力发展起了自己的家族产业。他在发展商业的时候,是非常讲究原则的,他当时把各种儒学融入了商业中,在既赚钱的时候,保留下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将自己与寻常的奸商划分了一个档次。在乔致庸时期,乔家的产业囊括了各种各样的行当,当时家产一度达到了数千万两之多。而乔家大院就是在他那个时期建造出来的。

乔致庸有这样的家底子,在世界上肯定能称得上富豪了。看看乔家大院,大院一共有313个房间,而且据说乔致庸在修房子的时候,每一块砖下面都要放一枚铜钱的,这样的房子在当时到底值多少钱?当时世界上除了最高统治者和他们手下的高官王亲,有多少商人能造得出这样规模的大宅呢?



他在当时的清朝有钱,但乔致庸在世界不算是顶尖,但也排名靠前。虽然当时的清朝与列强有差距。就拿清末GDP来说,当时大清为十几亿,而英国的已上百亿美元,美国的更是高达300亿。据粗略计算,乔致庸的流动资金大概在1000万两左右。而当时经过了洋务运动的大清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大约2亿两左右,这乔致庸一个人的流动资产就有经过改革后整个大清一年财政的二十分之一。

而如果我们要说到乔致庸时期的乔家在世界上属不属于富豪的话,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当时世界上的富豪状况。 乔致庸是1818年出生、1907年去世的,而与他同时期的恰好也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大富豪。 这个人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代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此人是1839年出生、1937年去世的,虽然他们二人的年龄相差了十几、二十岁,但是在年代上却是相同的。 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他通过自己在石油领域的翻风搅雨成为了美国当时最有钱的人,也是美国当时唯一超过亿万资产的富豪,在当时世界上除了一些君主级的人物之外,世界上就数他最有钱。 洛克菲勒虽然被人称为亿万富豪,但是他的资产却并不只局限于一个亿,他当时所积攒下的资产是即将接近十个亿的,远远超过了其他连一个亿都没有达到的富豪们。


乔致庸还投了大量的钱在赈灾与军费之上。特别是军费,左宗棠安定西北和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的很大一部分军费就是出自乔致庸之手。左宗棠对乔致庸也是相当感激,曾亲切的直称其为“亮大哥”。做商人能做到让左宗棠称其为大哥的地步,不可谓不成功啊!


大老二爷


乔致庸生于1818年卒于1907年,他接手乔家的产业之后,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最后使乔家的财产增长了200倍。

单是修建乔家大院,就耗资200万两白银,这座被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庄园共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传说当年修建这座豪宅的时候,每一块砖下面都压了一枚铜钱,可见乔家的财富。

乔致庸这么有钱肯定少不了和清政府打交道,连慈禧太后没钱了都向乔家借银子,1900年慈禧太后逃跑,借了乔致庸40万两白银,最后一分没有讨还。左宗棠平定西北的饷银和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的费用,很多都来自乔家。

鼎盛时期,乔家的产业遍布中国,当时在全国共有乔家的钱庄、票号、当铺和粮店200多家,资产预估千万两白银,乔家的票号就相当于现在的银行,这是需要巨大财力才能开办的,但是乔家的票号的运作已经有了现代银行业的雏形了,客户把银子存入甲地的票号,会得到一张票号开具的类似存款单的凭证,带着这张凭证客户可以在异地去取银子。这已经比较先进了。

与乔致庸同时代的盛宣怀也是个大资本家,他生于1844年,比乔致庸年轻26岁,卒于1916年,比乔致庸晚去世9年,基本上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人。盛宣怀凭着李鸿章的支持,一边当官,一边做生意,从轮船招商局,到铁路建设到邮政建设,还有小火轮公司,还有进出口贸易。

盛宣怀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他还不断升官,最后官拜清朝邮传部尚书,从一品,已经是位列封疆了,因东南互保有功他被赏加太子太保衔。1916年去世的时候,光是办丧事就花费了30万两白银,聘请专业人员清点他的财产,经过两年半的清点最后确定他的财产高达20亿两白银。

乔致庸1907年去世,他的产业大多还在,据后来估计,乔家的产业价值2000万两白银。这和盛宣怀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盛宣怀比乔致庸晚去世9年,财产总数相差百倍,这个差距就是非常大了。

由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交流不如现在的顺畅和频繁,所以这些富豪的财富都是一小部分人知道,具体有多少也只是个数字,具体谁多谁少很难判断,所以即便像盛宣怀这样的大富豪也没有过世界富豪的头衔。

要成为世界富豪要有大格局和大胸怀,首先要认识世界,才能走向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富豪。由于古代航海技术落后,世界被海洋分割成孤立的地区,所以想成为世界富豪几乎不可能,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富豪。

这些富豪既是中国富豪也是世界富豪,从明朝的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到清朝先后出现的乔致庸、盛宣怀、胡雪岩等,这些人的财富虽然各不相等,但是的确是非常有钱,就拿乔致庸来说吧,那个乔家大院的造价200万两银子,有价格专家考证,清朝的1两白银折合当今的660元人民币,按照1两银子600元计算,可折合成人民币约在12亿左右,这已经很豪华了!试问当今世界有几个人可以打造这样的豪宅?

当年比尔·盖茨的豪宅也不过是6000万美元,咋也不值12亿人民币,所以,乔致庸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的富豪,但他称得上世界级富豪。


小小嬴政


用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来形容乔致庸多有钱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有人粗略估计了一下,他拥有的资产比当时清王朝的国库资产一半还要多,总资产更是高达几千万两白银。以这样的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有资格称得上富豪的。

一、乔致庸的经商之道

乔致庸,山西祁县人,因兄长病故,他弃学从商接管了乔家的生意,成为了乔家大掌柜,乔致庸颇有经商天赋,在他的带领下,乔家生意覆盖了各个领域,资产更是数不胜数。

他的经商首先遵循儒学之道,他多次强调,经商要以“信”为重,其次是“义”,最后才是“利”,这也是乔致庸的经商理念,这是靠这个 “信”字招牌,红利才会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其次乔致庸在经商方面善于用人,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像复盛公号的小伙计马荀,善于经营,头脑灵活,乔致庸破格提拔他为包头大掌柜,为乔家每年收进了几十万白银,像大德通票号大掌柜高玉也是这样,为乔家的生意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这是乔大掌柜的经商原则,而乔致庸正是靠着这样的经商心得创建了他的商业帝国。

二、乔致庸的商业帝国版块

乔致庸接管乔家生意之前,乔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接管生意后,首先是复兴包头复盛公号,复盛公号主营油米面为主,后来又兼营酒、衣服等等,后又在包头广开分号,像后来的复盛西、复盛锦等都生意不错,这样一来在包头主营的生意完全处于无人能撼的地位。

包头生意稳定后,恰逢南方太平天国起义,战乱导致茶路、丝绸路中断,没有人敢去南方做生意,当时乔家的茶生意在晋商中并非最大,乔致庸不远万里来到武夷山贩茶,更历经千险把茶贩到了俄罗斯的恰克图,大赚一笔,他的大德兴丝茶庄生意也越做越大。

除此之外,乔致庸还广开票号,当时战乱不断,土匪横行,商人携带银两非常不方便,而汇票即使被劫,没有密码也兑不了银两,而乔致庸正是瞅准了这一商机,用乔家的资产开通了两大票号,他开办的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全国,而为了做大,乔致庸还把所有的红利投入到资本中,据建国后研究统计,光乔家的流动资金就有1000万俩,这还不包括票号,开设票号也实现了乔致庸汇通天下的梦想。

所以乔致庸的商业帝国汇集了店铺、钱庄、当铺、粮店、茶庄、票号等各领域生意,从他接手,乔家的资产据史料记载也翻了200多倍。

三、当时世界上有钱的家族对比

乔致庸(1818-1907),活了89岁,他的人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代王朝,他的流动资产就有1000万俩,还有各种行当,加上他费劲心血建造的乔家大院,粗略估算也要有2000万俩,折合到现在也得30多亿人民币,因那时候物价远比现在便宜,所以要乔家资产远高于30亿。

我们看几个同时期的有钱家族。

1. 约翰·洛克菲勒(1839-1937)预估资产3000亿美元

他是美国石油巨头,在相当长的时期控制着全美的石油资源,他的财富在当时约占美国GDP的1/65。

2.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预计资产2800亿美元

他是钢铁大王,他与洛克菲勒、摩根并列,是当时美国经济界三大巨头之一。

3.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1794-1877)预计资产1700亿美元

他开创了纽约渡轮湾德业务,船只有上百艘,他还投资了新兴铁路,成为了美国铁路行业德最大巨头。

4.伍秉鉴(1769-1843)预计资产50亿人民币

他主要做中西贸易,涉及丝织品、茶叶、瓷器等。他的资产据粗略统计有2600万俩白银,折合人民币50亿人民币,他也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的1000年最富有的50人之一。

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的1000年最富有的50人,虽然乔致庸没有上榜,可能和西方那些有钱家族有所差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与伍秉鉴的差距不大,,所以乔致庸时期乔家在世界上是可以称的上富豪的。


坐看云起时1218


乔致庸家族是典型的晋商,乔致庸是乔家第四代传人,连续几代人经营有方,让乔家到乔致庸时期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土豪。到了乔致庸时期,乔氏家族共有店铺、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家,业务涉及全国,据说总资产有数千万两白银。

在乔致庸时期,清政府每年的税收大约为1亿两白银。假如乔家当时的财产价值3000万两,那么相当于清政府一年收入的30%。在同一时期,清朝组建了著名的北洋新军。这支军队人数大约7万,装备了数百门克虏伯大炮,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和数万杆各式枪械,这些武器每年的维护保养、添置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大亨,他通过自己在石油领域的翻风搅雨成为了美国当时最有钱的人,也是美国当时唯一超过亿万资产的富豪,在当时世界上除了一些君主级的人物之外,世界上就数他最有钱。

洛克菲勒虽然被人称为亿万富豪,但是他的资产却并不只局限于一个亿,他当时所积攒下的资产是即将接近十个亿的,远远超过了其他连一个亿都没有达到的富豪们。

乔家只是晋商之中的翘楚,而整个晋商体系更是庞大到牵一发而动全国,各晋商血肉相连,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乔家的当铺、粮店、商铺和票号遍布全国,多达200多处,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这个和清朝连根的商业帝国最终还是陨灭在历史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