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红楼梦》不愧是中华文化的荟萃之典,各种各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几乎都能在书中折射出它独特的影子,就连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也在看似普普通通的游戏中,展现无遗。这种寓深邃的文化内涵于简单游戏之中的艺术精妙,读来真是增人闻见,启人心智,令人惊叹不已。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一】簪花斗草,猜名行令。《红楼梦》用简简单单的花草游戏,引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文学大师曹雪芹,知识渊博,爱好广泛,对诗、书、画、园林、民俗等都有所研究,堪称中华文化集大成者,各种中华传统文化都被他信手拈来,注入到《红楼梦》中,使《红楼梦》成为内容恢弘,包罗万象的文化百科全书。随便品读其中的一段,都能引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就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描写贾宝玉初进大观园生活的几句话:

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其中只用“斗草簪花”4个字,就引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传统民俗文化,是指由民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风俗文化的统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累积了许多魅力无穷的传统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斗草,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游戏,即用草作为道具进行比赛,属于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

簪花,是斗草的一种形式,即在头上插花,插得多者为胜。

曹雪芹不仅非常高明地用寥寥4个字,引出了“斗草”这种民俗文化,还巧妙地在第六十二回中,植入了一个香菱和各屋的丫头“斗草”的故事情节,来说明斗草的玩法: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还解释说“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最后香菱赢了。

这个“斗草”的故事情节植入,不仅刻画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突出了香菱的聪慧机敏,渲染了热闹气氛,还非常明了地说明了一种“斗草”的玩法,就是用对仗的方法报花草的名字,谁肚中装的花草知识多,报得花草名字就多,谁就获胜。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二】斗草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到现代,从儿童到成人,从尊贵朝堂到寻常百姓家,其朝代之久,范围之广 ,影响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斗草又称斗百草,最早起源于周代,是一种儿童的斗草游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南·芣苢》,就是对儿童斗草之戏的描写: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中的“芣苢”,就是车前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长茎是斗草的好材料。这时的儿童斗草,只是简单的游戏,用植物的枝茎互相比拼,分出胜负。

西汉对《诗经》颇有研究的经学大师、“鲁诗学”的开创者——申公,在《诗说》中也解释说:

《芣苢》,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斗草演变为端午节的一种民俗文化。当时人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于是在端午节,女子们就纷纷相约到郊野采集艾叶、菖蒲、草药等百草,用它们的气味,驱除邪气,消解病毒,同时在采集百草的过程中,进行娱乐式的斗草游戏,斗草便自然而然地流行起来。

这时的斗草除儿童外,采集百草的女子也参与其中,斗草初步实现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化。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宋代史学家高承编撰的,专门探究事物原始之属的史料《事物纪原》,记载了古代斗草娱乐的起因与形成:“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明朝著名诗人罗颀所著的,主要介绍我国古代先民发明创造的书籍《物原》,对魏晋南北朝这种斗草文化也有所记载: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到了唐宋,斗草盛极一时。这时的斗草,已不仅仅是妇女儿童的最爱,成年男子也对此颇有好感。同时斗草不仅盛行于民间,也流行于宫廷朝野,深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斗草的形式不再是简单的比草的韧劲,而发展成为比植物名称、比诗联,比才学,同时也渐渐超出娱乐的范畴,带有一种“赌”的色彩。

唐朝诗仙李白在词《清平乐》中写到道: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可见,这斗草在成年人中,变成了以物品或者金钱作为赌注的娱乐。

明清时,斗草花样翻新。斗草游戏不但很流行,而且花样百出,有斗植物名称的、斗诗词楹联的、还有的将斗草应用于行酒令中。

酒令,又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谚语,违令者或输者罚饮。明清时就常常把斗花草植物用来行酒令,将斗草和酒令柔和在一起。

明代还出现专门描写“斗草”活动的作品,如黄子常的词《绮罗香·斗草》和吴兆的长诗《秦淮斗草篇》就非常著名。

到了现代,随着端午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斗草也和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民俗一样,成为其中的一个非遗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承达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

从周代起就演变为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斗草,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成为端午节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非遗元素,可谓是名至实归。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三】从“武斗”,到“文斗”,从比坚韧持久,到比知识文采,斗草文化在娱乐比拼中,具有了非凡的教化意义和独特的魅力

斗草分为武斗和文斗两种。

武斗只是简单地比草的韧劲。一般在小孩子中进行,用植物的枝茎作为道具,互相拉扯,坚韧持久的为胜,称为“武斗”。

文斗则比的是植物的知识和吟诗作对的文采。文斗在文人墨客和成年女子中进行,起初是比谁认识的植物多,说出花草树木名字多者获胜,后来演变成不但要说出名字,还要讲得出名字由来、历史掌故,再后来则演变成以这些植物为题,吟诗作对,将斗草变成了诗文盛会,称为“文斗”。

《红楼梦》中描写的香菱和丫鬟们的斗草,就是比赛对植物的名字,以对仗形式说出花草树木的名字,说出多的一方获胜,就属于文斗的一种。

从最初的“武斗”,到最后的“文斗”,从比植物的坚韧持久,到比植物知识的多寡,再到比诗联文采,斗草文化在娱乐比拼中,具有了非凡的教化意义。

教化,指良好的行为和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形无形的向人们灌输一种正面的道理和影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启发,行为发生改变。

斗草之中的“文斗”,就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大家在斗草比赛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量的学习、识记植物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记住了许许多多花草树木的名字、传说和典故。更为精彩的是,为了在斗草中取胜,还学到许多对仗等诗联技巧和文学知识,增加了诗文才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斗草文化中的对仗,和吟诗作对中的对仗相同,是非常严格的。

对仗,又称排偶,是古诗词格律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上下两句平仄相反,相对的句子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词语所属的词性要相一致。

如《红楼梦》中,豆官说的“姐妹花”,香菱对的“夫妻蕙”。都是三个字,“姐妹”对“夫妻”,“花”对“惠”,句型相同,结构和词性一致,上句姐妹花的“花”字是平声,下句夫妻惠的“惠”字就相反是仄声,平仄刚好相反。

由于对仗严格工整,语言独具魅力,使得斗草成为人们智慧和文采的比拼载体,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斗草无形中成了自然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不但蕴涵着丰厚的自然知识和民间智慧,承载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植物学文化和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充分彰显了教化的功能和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比法律强制还管用。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曾感慨地说:

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四】追本溯源,每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对斗草这种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繁荣兴盛原因的分析和思考

斗草文化,从小孩子的娱乐游戏,演变成上至朝野,下到平民百姓的全民参与的竞赛活动,从简单的比草韧劲的“武斗”,到比知识文采的“文斗”,可谓一经产生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兴盛。

究其个中的奥妙,发现斗草文化自有其兴盛的原因。

生活单调乏味,因娱乐的需要,催生了斗草文化。在古代,劳动人民过着忙碌、贫乏、单调而又乏味的生活,大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重复着简单的劳作,默默无闻地度过一天又一天。《诗经.七月》就记载了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一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带着妻儿去下地

三月修剪桑树枝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火星向西落.....

随大人们一起到田地里的小孩子,没有玩具,就用野草野花玩耍娱乐,渐渐的就发展为用草为道具进行比赛,将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因娱乐而产生的游戏,就叫斗草。后来在端午节时,妇女们会带着孩子到野外采百草,休息之余,为了娱乐,也和孩子们一样玩起斗草游戏。

这样,为打发单调无聊的生活而进行的斗草游戏就产生并流行起来。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社交匮乏,因交友的需要,发展了斗草文化。任何朝代都需要朋友和交流情感,而在社交非常匮乏的古代,就需要一种活动为载体,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和情感,而斗草比赛,就成了交友的一种活动载体。

不单小孩子们交友玩耍靠斗草,女子交友和结伴游玩,也靠斗草,就像《红楼梦》中的香菱她们,就是用斗草来交友娱乐,增进友谊。在外出踏青时,更是呼朋引伴、赏花斗草,将斗草比赛发挥到极致。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就描写过自己和女伴们斗草的情景:“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当然,斗草也不仅仅是小孩和妇女的专利,也是男子交友的喜爱游戏,他们常常以吟诗作对来进行斗草比赛,赢取物品和财物。李白和李商隐就是斗草的铂金玩家,李商隐的诗句“如何斗百草,赌取凤皇钗”和李白的诗句“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就说明了这种斗草受欢迎程度。

可见,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男人还是女子,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以斗草来结交朋友,增进友谊和交流情感,致使斗草文化得到蓬勃发展。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朝廷的认可和文人士族的广泛参与,兴盛了斗草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昌盛,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斗草中的“文斗”,逐渐在朝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中盛行,朝廷也对这种文化进行认可和默许,许多朝堂中人也纷纷参与这种比赛,斗草文化彰显了独特的魅力。

相传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常常在吴宫中斗草嬉戏,致使夫差玩物丧志,不理国事。五代时,南汉主刘钺每值春深,就会组织宫女斗花取乐,以谁采的花草种类多为胜,负者献出金银作为宴会的费用。

除了宫廷中人,文人墨客更是对这种斗草比赛青睐有加,在吟诗对词,斗智斗趣斗文采中,兴盛了斗草文化。

斗草诗和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弘扬了斗草文化。文人墨客在斗草比赛中,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斗草诗和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都多有描写斗草的诗文。白居易的《观儿戏》就描写小孩斗草情景: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崔颢的《王家少妇》则描写妇女的斗草状态: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写道: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这样的斗草诗词不计其数,小说中也争相反映这种斗草文化。李汝珍的《镜花缘》就对斗草有描写:才女们欢聚一堂,吟诗作对,行酒令,猜灯谜,斗草是诸多比赛中的一场。大家以“半夏”对“长春”,“玉簪花”对“金盏草”,“水仙花”对“木贼草”,玩得不亦乐乎。

文学大师曹雪芹更是在《红楼梦》中,将斗草文化巧妙地应用到极致。贾宝玉在大观园的开心惬意用斗草来表现,香菱和丫鬟们的快乐热闹用斗草来表现,香菱对爱情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斗草来表现,就连宝玉对死去晴雯的怀念和悲伤也用斗草来表现,在《红楼梦》中,斗草文化元素,可以慨括地反映悲喜人生。

这些各具特色的斗草诗和文学作品,对斗草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地弘扬了斗草文化的别样魅力。

从《红楼梦》里的花草游戏,看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

结语:曹雪芹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旷世名著《红楼梦》中,只用寥寥4个字,就巧妙地引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斗草,而且用香菱斗草、宝玉祭晴雯等情节植入,绝妙地说明了斗草文化的形式和寓意,让斗草间接地折射了《红楼梦》女子的悲喜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