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群婴斗草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说起斗草,现在人们大都会感到陌生,但很可能你在小时候就玩过。在北京它叫“拔根儿”,东北则说“勒筋儿”,江苏、浙江一带说“斗老将”,四川凉山说“打官司”。在我国古代它是一项人所尽知并且为之喜好的娱乐活动。

斗草的一种方式是两人各拿一植物的茎,两手分持茎的两端。双方交叉使植物的茎勾搭,然后分自用力,谁断了即为输家,没有断开的就是赢家。这样的方式也就是“武斗”。

“武斗”多见于儿童与之间。唐代白居易《观儿戏》描述:“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宋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写:“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道尽儿童斗草酣兴不知疲倦。

除了诗词记录,古代也有很多有关斗草的画作。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金廷标《群婴斗草图》。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清·金廷标《群婴斗草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作生动细致的描绘了孩子们斗草的场景,十个小男孩,左下方的三个,一个蹲下身子拔草、两人面对站着全神贯注地斗着,他们手中的是斗草常用的车前草。图中部,五个男孩围城一圈,中间两人在斗,其他人在旁助兴。一人篮中满满,一人将空。画的右侧,男孩怀中满满正赶去找对手。不经让人想起欧阳修诗“共斗今朝胜,盈襜百草香。”

说完“武斗”,对应的另一种斗法就是“文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87版《红楼梦》电视剧剧照

这便是文斗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文斗方法也有很多种。有比谁认识的植物多;有要讲得出名字由来、历史掌故;再有以这些植物为题,吟诗作对,将斗草变成了诗文盛会的等等。

“斗草”最早有记载是唐代韩鄂《岁华纪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起源已无从可考。但可以推测,与先民五月习俗“蹋百草”有关,或由之演变而来。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唐代校刊《荆楚岁时记》,在《初学记》载:“四人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

“蹋百草”的习俗又与中医药学有直接的关系。民间有踩踏百草露水,可以祛毒去热的说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三》说: “阳春二三月, 相将蹋百草。”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用草药治病的方法。夏朝形成了五月初五到郊外草药的习俗。夏代历书《夏小正》:“此日(五月初五),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究其原因,一是五月为春夏之际,节气转换,蚊虫滋生,易患疾病,需要草药防治。《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易经》之中也有五月五毒之说。

二是此时气温适宜,各种草木生长茂盛。易辨认采集,药性充足。后来,五月初五亦被定为端午节。南北朝时称为浴兰节。菜药便是节日里的一项重要活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们结伴到郊外采集药草。于采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相互比对。“斗草”也就产生了。宋代探究事物原始之属的《事物纪原》说:“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梁代王筠《五日望采拾》:“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折花竞鲜彩”也就说明梁朝的时候“斗草”这一形式就已经有了。明代画家仇英《汉宫春晓图》中就有画有女子折花比艳的场景。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的斗草场景

斗草这一活动到了唐代已经盛行,简直可以说是沉迷其中。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这样一则故事:谢灵运生了一部美须,谋反罪被杀以前。将美须布施给了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塑像做胡子。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端午日斗百草,便派人去剪了些来,但是又担心剩下的被别人所得,就剪净丢掉。从此,谢灵运的胡子就在世界上消失了。

安乐公主怎么用谢灵运的美须,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一种可能,众人在比奇斗艳时,安乐公主拿出美须。说地上的草哪比得上名士谢灵运的身上“草”,出奇制胜。另一种可能,当时有人在斗草时将人或动物的毛发掺在草茎,让草茎更有韧性,不易折断。

崔颢《王家少妇》还塑造了一个沉溺与斗草之戏的少妇形象。“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王家少妇贪恋斗草之戏,竟顾不上梳妆打扮了。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则记载:“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皆用千金市名花植于庭院中,以备春时之斗也。”如此我们可以略窥唐人斗草的盛况。

唐时的斗草,不仅用斗草来寻开心也有了“赌”的色彩。李高隆《代应二首》诗:“昨夜双沟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唯喝绕床声。”郑谷《采桑》诗:“晓陌携笼去,桑林路隔淮,如何斗百草,赌取凤皇钗。”李白更是把皇宫内斗草赌博之风写得淋漓尽致《清平乐》诗:“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逮自宋朝,斗草之风日炽,时间也不再局限于端午。从清明节前后开始,一直延续到夏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社日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说的是春社日的斗草;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说的是寒食斗草;柳永《木兰花慢·清明》“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说的是清明节的斗草;而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将宋人斗草的情趣活龙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明·陈洪绶《斗草图》

元明清也还留有“斗草”习俗。元代黄子常《绮罗香》:“绡帕藏春,罗裙点露,相约莺花丛里。翠袖拈芳,香沁笋芽纤指。”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一带裙腰绣早春,踏花时节小园频。斗它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诗中的“远志”“宜男”都是花草的名字。“远志”是中草药之一种。“宜男”,又名“忘忧草”“萱草(谖草)”“金针草”。萱草之所以又叫宜男草,是因为民间传说,当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会生男孩,故名叫宜男。

明清“斗草”除诗词中可见以外,小说、戏曲中也有详细的记载。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红楼梦》。戏曲如阮大诚的《双金榜》传奇,第十四回整篇写《斗草》。《镜花缘》第七十六回写:紫芝一面思忖,已进了百药圃。只见陈淑媛、窦耕烟等八人都在那采花折草,倒像斗草光景,连忙上前止住道:“诸位姐姐且慢折草,都请台上坐了,有话奉告。”众人都停了手,齐到平台归坐。

陈淑媛道:“妹子刚才斗草,屡次大负,正要另出奇兵,不想姐姐走来忽然止住,有何见教?”紫芝道:“这斗草之戏,虽是我们闺阁的一件韵事,但今日姐妹如许之多,必须脱了旧套,另出新奇斗法,才觉有趣。”窦耕烟道:“能脱旧套,那敢情妙了。何不就请?”紫芝道:“若依妹子斗法,不在草之多寡,并且也不折草。况此地药圃都是数千里外移来的,甚至还有外国之种,若一齐乱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随便说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着字面对去倒觉生动。”

毕金贞道:“不知怎样时法?请姐姐说个样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对名对对得最好‘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假如耕烟姐说了‘铃儿草’,有人对了‘鼓子花’,字面合式,并无牵强。接着再说一个,或写出亦可。如此对去,比旧日斗草岂不好玩?”

风靡古代的游戏——斗草

清绘本《镜花缘》斗草

斗草可算是古代人们一项老少皆宜,男女都爱的一项娱乐活动了,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对人们都大有裨益。踏青郊游采集花草锻炼身体;报花草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习性;以植物为题写诗文陶冶性情。但是这一项风靡古代的斗草之戏,到了今天除了民间乡村中保留原始质朴的面貌,而且多是流行在儿童中间,几乎已经绝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疏远。我们再难体验到“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诗里那种寻草、斗草过程中的乐趣以及取得胜利的喜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