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

人生就是那样地无奈,岁月就是那样地无情,爱情总是那样地微妙,缘分总是那样地飘忽。

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我们爱在不对的时间里。

千古名句“恨不相逢未嫁时”,正是表达了人们这种无法释怀的遗憾。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乐府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你明明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要送给我明珠。我感激你的深情厚谊,也谢谢你的阔绰赠送,只好把明珠系在红罗衫上。


我家的院子紧挨着皇宫,我丈夫是皇宫里的警卫。我知道你对我的爱恋像太阳一样璀璨,像明月一样澄澈,可是我已经把真爱给了丈夫,还发誓要和他同生共死。


实在没法子啊,只好把你送给我的明珠还给你,太遗憾了,如果在我没有嫁人之前遇到你,那该有多好。

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节妇吟》的本意是张籍不愿与割据一方、飞扬跋扈的节度使李师道为伍,借忠贞不渝的女子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流传至今,却被后人理解为男女之间的婚恋,真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那句俗语。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不管是“恨不相逢未嫁时”,还是“恨不相逢未娶时”,写尽了那种欲说还休的绵绵情意,这种感情都让人伤感,让人唏嘘。

恨不相逢未嫁时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著作《廊桥遗梦》(上世纪90年代曾改编为电影)就讲述了一个“恨不相逢未嫁时”爱情故事。

书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一名中年家庭主妇,她过着平淡无奇与百无聊赖的生活。

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为了拍摄廊桥的风景,来到了弗朗西斯卡的家乡,两人一见钟情,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于是双双坠入了爱河。

在丈夫与孩子们外出不在家的几天时间里,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整日厮守,如胶似漆,情意缠绵,一起度过了短暂却又令彼此都刻骨铭心的一段浪漫时光。

怎奈家人即将回来,弗朗西斯卡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忍痛与罗伯特分手。

他们虽然分开了,但是对彼此的思念之情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若干年后,弗朗西斯卡获悉罗伯特离开了人世,并且收到了他给她的项链、手镯,还有当年她订在桥头留给他的纸条。

悲痛之余,她默默地把这些东西放在了一个木盒中,每年的生日时,轻轻拿出来翻看上一次。

恨不相逢未嫁时

多年以后,弗朗西斯卡也走到了人生尽头,在遗嘱中,她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也就是她与罗伯特第一次邂逅的地方。

生前,她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家庭,但死后希望能与知心爱人的灵魂相伴一起。

两个相爱的人未能走到一起,一直品尝分离的苦酒。但这能怨谁呢?只能怪上天安排他们相遇的时间不对。

恨不相逢未嫁时

假如,他们能早些相遇,赶在他们年轻时,赶在都未结婚前,那该有多么地美好!岂不成就一段绝世姻缘?

但是,人生无法重来,生命也不能倒带!

人们会用一分钟的时间去认识一个人,用一小时的时间去喜欢一个人,再用一天的时间去爱上一个人,到最后呢,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恨不相逢未嫁时

苏曼殊,近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他才华横溢,也很有个性,他一生曾三入三出佛门。

有一次,在东京的一个小型音乐会上,曼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因相似的命运与遭遇,两人是一见如故。

但苏曼殊当时已看破红尘,一心向佛。面对红颜知己的柔情缱绻,他垂泪挥毫写下了:“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他在说,对于你的厚爱,我能给你的只有无情的泪水,恨只恨我没有在剃度以前能遇到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痛心的事情不是死,而是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一个“对”的人,留下的永远是一生无法释怀的遗憾!

人生有着太多这样的爱恨情仇与命运交错,有着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我们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埋怨月下老为何要在彼此相逢时打瞌睡,这就是命,一种自己无能为力的宿命。

恨不相逢未嫁时

然而,尘世中固然纷纷扰扰,却也只能在彼此的错过中,重新远行。

世界上也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也许和我们相濡以沫的并不是我们最爱的人,但还是要和最爱却不能相守的人相忘于江湖。

还有句话叫做:人生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最美好的。

有时,残缺何尝不也是另外一种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