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我頭腦裡總是憧憬著另一種生活,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這是《無聲告白》中女主角瑪麗琳的內心獨白。


作為一名母親,瑪麗琳似乎是失敗的,十六歲的女兒在過完生日一週後選擇投湖自盡,卻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來了一場無聲告白,而這也是書名。作者意圖表達女兒莉迪亞對父母無聲的反抗。正如書的封面所言:“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沒錯,《無聲告白》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達在父母過度期望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內心有多痛苦,多無助,以至於絕望透頂。以此來警示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並告誡讀者,一定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母親瑪麗琳也同樣適用這句話,瑪麗琳這一生都在意圖擺脫她母親給她設定的軌跡,儘管她非常渴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做出一番事業,但最後她依然妥協在世俗與社會中。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在瑪麗琳身上,我們清晰看見一個女人的掙扎與救贖,以及最後將夢想轉移給孩子的過程,而這也是害得女兒不堪重負的關鍵原因。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瑪麗琳身上,有我們很多人影子,也是許多當代女性的真實寫照與印證。因為孩子,她們不得不迴歸到家庭中,忘記自己曾經的夢想,做飯洗衣,照顧孩子和老公,然後再暗暗把自己曾經的理想寄託轉嫁給孩子,渴望孩子代表我去實現夢想,卻告訴孩子,你有權利決定你的人生。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措辭讓他無法呼吸。


《無聲告白》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書從籌劃到面世用時6年,出版後,立即引起了極大轟動,獲得了許多榮譽和好評,書中把關於種族、父母與孩子,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種種較量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我認為,書中更值得探討的是母親瑪麗琳,她代表了許多母親的樣子,堅定勇敢、能幹果斷、成熟睿智,有著獨立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理想,但為了家庭而不得不放棄這一切,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她們深愛孩子,但總不知不覺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因為,她們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


所以,我想從瑪麗琳來談談現代女性應如何平衡夢想與現實。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一:悲劇之後,是母親的覺醒


女兒莉迪亞死後,瑪麗琳怎麼也不肯相信女兒會自殺。她一直不肯相信那個一直十分乖巧的女兒會這樣,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


不管怎麼樣,這是一個悲劇,他們全家由此失控,日子混亂不堪,另外兩個孩子也嚇得失魂落魄。瑪麗琳天天待在女兒的房間裡,到處翻找女兒留下的東西,但什麼也沒有得到。


所以,瑪麗琳更加難過痛苦,她覺得女兒那麼聽話,那麼聰明伶俐,明明自己一直告訴女兒,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夢想。但,太過懂事的莉迪亞面對母親的要求,關於以後做一個醫生的夢想,從來都不拒絕。


莉迪亞對母親的要求言聽計從,從來不會否定。是因為,她以為這樣就能讓母親高興,就能獲得幸福開心的家庭。為了學習,她從不跟其他人出去玩,也沒有朋友,所有時間都用來做母親喜歡做的事,但這導致了莉迪亞內心極大的壓力,終於有一天,她承受不住,而選擇放棄。


最後,瑪麗琳面對丈夫的出軌,愈加崩潰,打翻了女兒的書架,才發現原來女兒根本就不喜歡自己給她設定的夢想“最後正是它們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


莉迪亞的離去終於讓瑪麗琳開始懂得自己犯了什麼錯。如果女兒不用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反抗,瑪麗琳會一直驕傲與自豪,因為莉迪亞高一就在修高二的課程。


痛苦難過之中,瑪麗琳終於覺醒過來,渴望能再次重新開始,她一定不會再這樣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女兒。


很多母親的覺醒和頓悟,都是在孩子用極端的反抗中才有的。如果孩子不反抗,母親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會明白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的行為有多愚蠢。


電影《獅子王》中有句臺詞:“過去是痛楚的,但我認為你要麼可以逃避,要麼可以向它學習。”


很多父母都會犯錯,但生活遠不如小說那般極端。所以,從母親瑪麗琳的覺醒中,我們可以看見,倘若不要想生活出現真正的悲劇,就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學習過去和別人的錯誤,不要以為父母的夢想就是孩子的夢想。


有句話說:“有一種緣,放手後成為風景。有一顆心,堅持中方顯真誠。”


你的夢想終究需要靠你自己去完成。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二:少年時的自我同一性缺失,是成年後找不到定位的重要原因


瑪麗琳為什麼會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很大原因是因為她少年時的自我同一性缺失。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其中青少年時期所處的階段因為自我意識萌芽和外部環境的不相符,而極易導致角色衝突,如果這時沒有從外界得到與內心相同的肯定,這一階段就會暫停成長,“自我感”發展不夠充足,就完成不了自我同一性的接納。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


而瑪麗琳的青少年時期恰好就是這樣。少年時的瑪麗琳成績優異,長期拿最高分,在老師的建議下,她主攻化學。儘管別人嘲笑,輕蔑她,但她的實驗總是做得最好,最精確,實驗報告也是最完美的。


可她的母親卻並不希望她這樣。瑪麗琳的母親是學校的家政課老師,經常告訴她的是:一個女人,做好手工,能把一個雞蛋做出6種吃法是她以後的本職工作。


這些話讓瑪麗琳極為困惑,但她內心極力想擺脫母親的束縛,做好一切向醫學院進軍的準備,她用功苦讀,想象自己以後成為醫生,帶著聽診器的樣子,而這些讓她倍感榮耀和驕傲。


可是,大三那年,她遇到了優秀的男人,墜入愛河後,瑪麗琳很快懷孕。結婚時,瑪麗琳告訴自己,我只是再等等,等一等再去繼續修後面的課程。但婚後的生活完全跟她預期的不一樣。瑪麗琳每日沉浸在照顧孩子,養育孩子的重任中,一晃過去了8年。


母親去世後,瑪麗琳回去收拾母親的遺物,驀然發現,自己離當醫生的夢想越來越遙遠。於是,她下定決心做出抗爭。她悄悄報了社區大學去學習,丟掉孩子和丈夫。但僅僅只過了兩個月,計劃被迫中止,因為瑪麗琳又懷孕了。


回到家後,女兒莉迪亞十分懂事地把母親的烹飪書丟掉了,瑪麗琳突然發現,可以讓女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那以後,瑪麗琳把所有精力都用來培養女兒。


瑪麗琳青少年時期的自我同一性缺失,讓她搞不清楚自己想成為醫生的夢想是為了擺脫母親,還是她真正想當一名醫生。但這個夢想始終牢牢佔據了她的心,但又無力實現,於是她只能把希望給到孩子。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母親也是這樣。總以為自己青少年時期那些稚嫩的夢想非常偉大,而後卻隨大流結婚生子,再也沒機會,就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


但本質是,這夢想也許不過是女人青少年時一個未成熟的簡單想法而已。不管究竟怎樣,很多女性被困在家庭的束縛與瑣碎中,內心柔弱的夢想小火苗在面對孩子時卻格外清晰和強大。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性格。


同樣的,少年時未完成的夢想,也是很多人成年後苦苦讓下一代去完成的重要原因。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三:時代洪流中,女性的困境與出路


(1)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環境制約了女性的發展


其實,瑪麗琳之所以會困住在世俗與家庭中,自己的夢想沒有一絲實現的可能,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社會環境。七八十年代,社會的普遍共識就是,女性的唯一任務就是當好家庭主婦,照顧好孩子。


如同瑪麗琳的母親那樣,她母親在大學教書,但她父親早早就離開了母親。如同鄰居傑克的母親,作為一名醫生,她長期忙於值班,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孩子就被稱為野孩子。


我認為,作者將故事設置在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用意:社會背景是限制女性夢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人人都生活在社會世俗中,受到普遍思想的制約和影響,很少有人能跳出這個框框。


還好,時代在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現在,很多女性都走出家庭,勇敢追求自己的事業,所有小小的夢想都有了實現的可能。


今天的社會已經足夠開放與透明。雖然,女性想要在婚後照顧好孩子的同時,還能堅持自己的夢想有一定難度,但遠比過去好了很多。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2)平衡夢想與家庭,是當代女性的必修課題


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特定的環境與特徵,對於當代女性來說,如何平衡好夢想與家庭,是一門必修課。


正如有人經常說的那樣:“女人到底應該怎麼平衡家庭與事業?”


就如馬伊琍曾在採訪中,面對記者的提問,回答說:“想要兼顧家庭和事業,肯定是不能平衡好的。”這番話,獲得了大家的認同,也說出了很多女性的心聲。


尤其是很多剛生完孩子,而自己又要忙於工作的年輕媽媽,她們覺得做好這個平衡真的太難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

這也許又是另一種幸運,女性不必再因為自己的夢想不能實現,而把這份重擔轉嫁給孩子,造成孩子極大的壓力。


不管夢想有多大,女性都有了實現的可能。雖然不一定會兼顧好所有,但能夠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做,這樣的肯定與接納才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媽媽因為眼前的一些困難,選擇暫時性迴歸家庭,但現在,各種機遇層出不窮,給了女性很多實現自我的可能。


比如很多媽媽在帶孩子的同時,邊做微商;還有很多媽媽,在做自媒體;還有很多媽媽在做各種兼職。


機會一向都是很多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找到自己夢想,踏實去做就好。


但是,有些媽媽可能不太清楚自己的夢想到底是什麼,總以為培養好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你給孩子的夢想到底是孩子的夢想,還是你的夢想,需要每一個母親仔細權衡好,不要再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交給孩子,因為今天的時代給了你實現夢想的機會。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1: 擺脫原生家庭,找到真正的夢想,


每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會萌芽出一份夢想,而這份夢想是否是自我感同一性的體現很難確定。成年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認真想想自己青少年時最渴望最簡單的原始訴求,跟自己的父母無關,只是年幼時最樸素最真摯的願望。


就拿我來說,我少年時家庭貧困,母親總是告訴我要節約,多存錢。長大後,我總以為掙錢了就是拿來存著的,而不是拿來改善自己生活的。


直到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我喜歡存錢是因為年幼時自我同一性缺失所導致的。於是,我才開始試著改變,掙錢了先用來生活,要生活的足夠舒適再考慮存錢。


所以,有些女性在結婚生子後,主動放棄工作迴歸家庭。但一邊又不甘心,覺得自己的夢想被耽擱了,十分難受。但這夢想到底是不是你真實的夢想一定要好好衡量,認真思考清楚,也許,你的夢想原本就是想有一個溫暖的家,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而已。


因此,認清自己是第一步,找到真正的夢想才能更好地活出自己。


伍綺詩說:“讓過去的事情過去,停止問問題,向前看,決不向後看。”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2:結合現實與家庭,分段做出簡單清晰的目標。


好在,現在社會給了女性各種發展的空間。不管迴歸家庭是主動還是被動,女性都能自己做主,不再受環境的壓迫。


就算是迴歸家庭,女性也有各種機會去實現夢想。而我們要做的是,結合現實與家庭,給自己一個簡單清晰的目標,把目標分段,根據現實環境設置成多個短期的目標。


也許當前迴歸家庭是為了好好照顧孩子,等陪伴孩子到足夠的時間再出去工作也不遲。


所以,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這樣才不會在迴歸家庭中感到痛苦難過,而把壓力交給孩子。


《無聲告白》:淺析自我同一性缺失下,女性應怎樣平衡夢想與家庭


3:接納自我,放棄的不糾結,選擇的就做到最好


一旦真正迴歸家庭,選擇以孩子為重,就不要再患得患失,慼慼不安。因為,你的夢想還有實現的機會,就算照顧孩子,你也可以一邊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真正應該做的是,放棄的不糾結,選擇了就做到最好。糾結與轉移壓力給孩子並不能改變你的現狀,也不能給孩子任何好處。


因此,接納自己的選擇,接納自己所做的決定,並用盡全力把目前的一切做到最好就可以。


孩子自然有他想要實現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依然可以靠自己去實現,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機會,也是自己給予自己的選擇。


正如書中所言:“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學會跟自己和他人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因而,愛孩子就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他想要的人生。自己心中那想要實現的夢想,就要勇敢堅持,不管目前在做什麼,只要堅持不放棄,一定會有實現的可能。


參考資料: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無聲告白》伍綺詩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認知心理學》,200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