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祕

本文字數4500,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時間簡史》。


本書作者是斯蒂芬·霍金,當代最知名、最活躍的物理學家,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時間簡史》是霍金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普經典,暢銷1000多萬冊,被翻譯成了40多種文字。


時間有初始嗎?它又將在何地終結呢?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霍金在《時間簡史》中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涵蓋範圍很廣,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霍金都有所涉及。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01、奇點理論


在20世紀之前,人們一直深信,宇宙是靜止的。即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說明,不同的物體之間會相互吸引,但人們還是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來維護宇宙靜止的設想。


愛因斯坦在1915年就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提出時空是可以彎曲的,宇宙並不是靜止的。但是愛因斯坦認為,這肯定是不對的,所以就在自己方程裡強行添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這樣根據方程看來宇宙就是靜止的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1、宇宙在膨脹


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在觀測其他恆星時發現,很多恆星都發生了一種叫做“紅移”的現象。也就是說,這些恆星都正在遠離地球。本來人們以為,這些恆星的運動只是隨機的,可能有些恆星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些恆星離我們越來越近。


但1929年哈勃發表的結果表明:甚至星系紅移的大小也不是隨機的,而是和星系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或換句話講,星系越遠,它離開我們運動得越快。這表明宇宙不能像人們原先所想象的那樣處於靜態,而實際上是在膨脹;不同星系之間的距離一直在增加。


這種情形很像一個畫上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認為是膨脹的中心。此外,斑點相離得越遠,則它們相互離開得越快。


愛因斯坦在得知這個觀測結果後才發現,自己方程里加的那個宇宙常數,完全就是多餘的,宇宙不是靜止的,而的確就是在膨脹的。所以愛因斯坦後來說,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2、奇點


發現了宇宙膨脹之後,科學家們就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基礎,找出了一個新的模型,來描述這個膨脹的宇宙,這就是弗裡德曼模型,因為它最早是一位叫亞歷山大·弗裡德曼的科學家提出的。


科學家通過計算就發現,在弗裡德曼模型中,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推,那宇宙就會收縮,如果一直倒推到150億年前,那麼所有的星系之間的距離就會變成零,就好像是整個宇宙被緊緊地擠壓成了一個點。這個點,就被稱為奇點,它就是宇宙時空的開端。


奇點的性質非常特別,我們沒辦法直觀地去想象這是個什麼東西。但是通過數學計算可以發現,奇點的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無限大,密度無限大,引力也無限大。但數學其實是沒辦法真正地處理無限大的計算的。


這也意味著,雖然弗裡德曼模型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的,但是包括廣義相對論在內的理論,卻都在奇點處失效了。奇點的出現就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也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因為在宇宙最開始的那一刻,它失效了,廣義相對論本身崩潰。


在奇點這個理論剛被提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不喜歡這個說法。愛因斯坦自己都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他認為,如果我們把時間一直往前推,不同的星系也不會碰撞到一起,而是會恰好錯開。


還有兩位蘇聯科學家也試圖證明,說奇點這個東西,可能只是一種小概率的特殊情況,在實際的宇宙中並不存在,在很久以前,不同的星系之間雖然的確靠得很近,但並不是剛好在同一個地方,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奇點。


但霍金在讀到了數學家羅傑·彭羅斯的一些研究後認為,奇點理論應該是成立的。經過幾年的研究之後,他和羅傑·彭羅斯一起,利用嚴謹數學方法。


最後證明了,假定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包含著我們觀測到的這麼多物質,則過去一定有過一個大爆炸奇點,這就是宇宙的開端。這個理論,就被稱為“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有些人一開始不願意接受霍金的研究結論,因為他們不喜歡宇宙有一個開端的說法,還有些人覺得,這個結論違反了科學決定論,糟蹋了完美的廣義相對論。


然而,人實在不能辯贏數學定理。所以我們的工作最終被廣泛接受,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假定宇宙是從一個大爆炸奇點起始的。事實上在宇宙的開端並沒有奇點——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一旦考慮了量子效應,奇點就會消失。


霍金和彭羅斯的貢獻就在於,他們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就必然誕生於這樣的一個奇點,這就是宇宙的開端。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02、無邊界宇宙模型


科學家們證明了奇點理論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宇宙是誕生於一個奇點之中的。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被稱為“大爆炸”,這個奇點就是大爆炸奇點。


在大爆炸模型中,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的體積被認為是零,溫度無限高,之後宇宙開始迅速膨脹,溫度開始降低:在大爆炸1秒鐘之後,宇宙的溫度降低到了100億度,這大概是氫彈爆炸時能達到的溫度;100秒之後,溫度繼續降低到10億度,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到了一起,組成原子核。


之後宇宙的溫度繼續降低,持續膨脹,在100萬年之後,宇宙溫度降低到了幾千度,原子開始形成;隨著宇宙溫度繼續降低,星系、恆星這些物質開始形成;到現在,宇宙已經膨脹了很多倍,溫度也已經很低了,只比絕對零度高上一點。


但是,宇宙的各個地方還是殘留著當初大爆炸的能量,而且我們還能觀測到,科學家們叫它“微波背景輻射”。


那我們現在宇宙所遵循的規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那就是無邊界宇宙模型”的事了。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無邊界宇宙模型”就意味著,宇宙沒有開端,也沒有誕生的時刻。在20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大發現,也是當今物理學最核心的兩大基礎理論,一個是相對論,另一個就是量子力學。


相對論說的是宏觀領域,比如,星系運動。量子力學是微觀領域,比如,粒子運動。在研究一般問題的時候,這兩套理論井水不犯河水。但霍金認為,在研究大爆炸奇點的時候,就必須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奇點定理其實已經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在大爆炸奇點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已經不能很好地去描述宇宙了。在這個時候,就必須考慮到量子效應。


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宇宙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存在無限長的時間,要麼就有一個大爆炸奇點這樣的開端。但如果把量子力學引進來之後,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可能:也就是一個“有限無界”的宇宙。


有限無界的意思就是說,宇宙時空是有限大的,但卻是沒有邊界的。


比如,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有限大的星球,我們知道它的直徑和大小。但地球是沒有邊界和開端的,我們在地球上一直走一直走,也不可能找到一個邊界,不可能掉到地球外面去。


無邊界宇宙模型裡的宇宙,是一個空間和時間交織在一起所組成的四維宇宙。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範圍上是有限的,但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


時空上的每一個點,就跟地球上的某個點一樣,沒什麼特別的,科學規律在任何一個時空點上都適用,不會發生崩潰。


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一個特別的奇點,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響,沒有什麼創生和消失的時刻,它就是存在本身。


無邊界宇宙模型目前還只是一個設想,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爆炸模型。但無邊界宇宙模型也不是瞎想,它是試圖將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所結合起來的一種嘗試,而且也是可以被檢驗的科學理論。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03、黑洞


黑洞這一術語是不久以前才出現的。1969年美國科學家約翰·惠勒,為了形象地描述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一個觀念時,杜撰了這個名詞。那時候,共有兩種光理論:一種是牛頓贊成的光的微粒說;另一種是光由波構成的波動說。這兩者都是正確的。由於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認為是波,也可認為是粒子。


舉個例子:


物質之間會產生引力,而且質量越大的物體,所具有的引力也就越大。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就具有非常大的引力,恆星受到自身引力的影響,會有一個向內,也就是向自身坍縮的傾向。

但這麼長時間過去了,太陽還是那麼大,那是因為太陽內部還存在著一種支撐力,可以跟引力相平衡。太陽內部溫度很高,原子序數是1的氫原子之間激烈碰撞,就會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序數是2的氦原子,這個過程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就相當於是太陽內部有無數多的氫彈,不斷地爆炸,這就會給太陽提供一個支撐的斥力。


當太陽的引力和支撐力相互平衡之後,恆星就可以保持穩定了。所以太陽至今也沒有坍縮。但當這些燃料,一旦燒完,恆星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坍縮。


如果恆星的質量較小,就會停止收縮。引力就能跟內部粒子的斥力相平衡,最終變成中子星或者白矮星;如果這顆恆星質量巨大,那麼它內部的任何斥力,都不足以抵消它的引力,這樣的話,這顆恆星就會一直坍縮,變成質量極大,體積極小的黑洞。


黑洞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引力,任何物質,包括光在內,只要進入某個臨界區域,就永遠也不可能逃出黑洞。從外面看來,如果連光都無法逃出的話,黑洞當然就是全黑的。


黑洞這種吸引一切的性質,會跟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衝突。根據這條定律,黑洞也應該有溫度,有溫度的物體就會向外發出輻射和粒子,黑洞也不應該例外。那粒子是怎麼跑出來的呢?


霍金髮現,黑洞的確會發射出粒子,但這些粒子,並不是從黑洞裡面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的空虛的空間裡,變出來的。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1、不確定性原理


當我們對粒子或者引力場、電磁場的行為進行測量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對其中一個物理量測量得越準確,那麼對另一個物理量的測量就越不準確。


比如,對粒子的速度測量得越精確,對粒子的位置就瞭解得越模糊,人類不可能同時掌握粒子的精確位置和精確速度。


根據不確定性原理,即使是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空虛的空間,在微觀上其實也是波瀾起伏的。如果一片空間是完全空虛的,那就代表其中的引力場或者電磁場的強度是零,變化率也是零,這兩個物理量就同時被確定了。這顯然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是不可能的。


2、“霍金輻射”


在空虛的空間裡,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成對的粒子。為了保持能量守恆,這些粒子有的帶有正能量,有的帶有負能量,它們碰撞到一起,又會同時湮滅。


黑洞的邊緣雖然看似是虛空的,但其實在一刻不停地產生成對的粒子。其中帶有負能量的粒子,就會被吸到黑洞裡去,但還有一些帶正能量的粒子,可以幸運地從黑洞的邊緣逃脫,跑到其他地方去。


如果我們站在黑洞外面看的話,就好像是黑洞在不斷地向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霍金輻射”。正是因為有這種輻射的存在,霍金才會說,黑洞其實並不是完全黑的。


霍金輻射在物理學上,是一個極富價值的理論。因為黑洞的誕生,是利用廣義相對論算出來的;黑洞的輻射,又跟量子力學有關。也就是說,霍金輻射是把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起來的一次嘗試,所以雖然霍金輻射目前沒有被觀測到,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雖然黑洞引力極大,連光都逃不出去,但黑洞也並不是完全黑的。根據量子理論中的“不確定性原理”,黑洞邊緣的虛空中會不斷地產生成對的粒子,負能量的粒子會被黑洞吸收,但有些正能量的粒子卻從黑洞邊緣逃脫了。


在外界看來,這就好像是黑洞一直在往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霍金輻射。


最後的話:


這本書中最重要的就是霍金提出的“奇點定理”和“霍金輻射”這兩個學術貢獻,以及試圖解決宇宙起源問題的“無邊界宇宙模型”。


《時間簡史》:宇宙起源1個模型,2個學術理論,帶你瞭解宇宙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