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生活圈子裡總有部分人喜歡長篇大論,明明一句話就能說清楚?

A簡約3


我身邊還真有這麼一個人,不管是平時交談還是彙報工作,總是長篇大論誇誇其談,明明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非得從公元前開始說起……

一開始,我總忍不住會打斷和提醒他,讓他挑重點說,別老以為別人聽不懂(還有,這樣長篇大論實在浪費時間),後來就漸漸放棄了,因為他根本改不了。沒辦法,這就是他的性格。

隨著瞭解的深入,我慢慢發覺他的長篇大論還真不是什麼壞毛病。他為人非常熱心,愛幫助別人,對誰都很有耐心,一件事可以不厭其煩的去和別人溝通和解釋,直到事情圓滿結束,直到人家滿意為止。

既然他的長篇大論是善意的,有用的,既然我看到了他的善意和效率,那麼,我就努力去調整自己,學會如何去適應他。

事實證明,換個角度去理解,懂得欣賞,比習慣性的批評,要來的事半功倍多了。


堆積生活


《黃帝內經》有句話叫: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意思就是:如果真正知道事情的要點或者重點,就不會囉裡囉嗦的說一大堆,而是切中肯綮,直接點名命題關鍵,讓人明白。

但是(原因一)往往說的人一兩句話說的明白的事情,提問的人可能真的就聽不明白,所以為了舉例子或者用其他更通俗的說法去解釋明白。還是得長篇大論,這些看似廢話的解釋還是相當佔字數的。

我舉個例子:

比如:橫折鉤有兩種形態,一種是長的,豎比較直:

一種是豎比較短而傾斜的橫折鉤

那麼這兩種形態的橫折鉤分別用在哪裡呢?平時教小朋友或者哪怕是教大學生的時候,讓他們去說去總結,往往這些人還是總結不出一個大概,而只會舉例子,他們往往會說:國、周、圍、門等等包圍結構,要用長直的橫折鉤,“而、面、南、向”等用扁橫折鉤。那我又要問了:“力”字呢?“方”字呢?例字舉例是舉不完的。

方法訣竅一定是短小精悍,方便運用的,不可能記一大堆。

所以我常常對中醫針灸學裡的穴位主治動不動就一大版的記法,抱十分鄙夷的態度,這不應該是針灸學它“易用難忘”本該有的樣子。

回到橫折鉤:長方形的字用豎直的橫折鉤,而扁的、圓的,長條形的字,用豎斜的橫折鉤。

一言而終,其實還是很佔字數不是嗎?

原因二:說的人本身並沒有這個概括能力,沒有辦法用一兩句話點明關鍵,所以只能囉裡囉嗦一大堆。

現今人們書面語言的表達,還是很差勁的,單是從我們看到的一些初中作文來看,其中病句很多,口語化十分明顯,詞不達意。

雖然我們不排除一些優秀的學生,他們的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很強。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從父母或者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鍛鍊不夠(這句也是病句哦,您發現了嗎?),他們只會用口頭語去表達,而這些口頭語往往是有很多病句的。比如小朋友會這麼跟老師說:“老師,(我要)上廁所。”等等。

如今孩子們讀書的細緻程度也遠遠不及我們當年。比如他們會把善良的“善”認成善良的“良”,“狐假虎威”會記成“狸”假虎威。

現今大多數人的語文實在是太差勁了。到底什麼是語文,可能還有很多人直到大學畢業甚至已經退休都還沒有明白。而我有幸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傢什麼是語文?

語文就是語言與文字,正確的含義應該是: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讓別人聽明白,如何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讓人看明白。

但是我們的主科中往往大家最容易忽略或輕視的,還是語文——這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試想一下從你開始喝奶起到二十來歲,如果你餓了只能用哭來表達。這麼哭一輩子怎麼辦?長大了別人也聽不懂你的意思,沒有了語文其實你什麼也做不了。

最簡單的語文就從你會跟爸媽說“我餓了、我要上廁所”開始的。

所以學好語文,其實是把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然後閱讀理解你別的更廣泛的知識,而建立與這個世界的連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舉例子說事情的時候常常會“換一句話說、簡單的說、說的好聽點、說的難聽點”等等,我們企圖用這種方式讓聽的人能明白我們所說的話,這樣我們的概括才有意義。

你想一下醫生和你說你的病情,用的是一大堆專業術語,你能聽懂嗎?

原因三:故弄玄虛,顯己之能事。

這種人人一旦遇到自己熟悉的話題或者是比較得意的東西,或是抓到一個能借題發揮的,就要開始長篇大論,以此顯示自己的能力。

不得不說這種人在生活中確實挺多,信服他們的人也挺多。這個無非可用一個成語來說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就是指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一桶水悶聲不響,半桶水晃晃蕩蕩”。

但是存在即合理,這些人的存在,也是讓真理有“越辯越明”的機會,但是這樣的人還是少些吧,畢竟“三人成虎”,指不定什麼時候就“習非成是”了,那才是黑暗。


尚意書法


可能是,他怕別人弄不清楚,想充分說明白,讓別人一目瞭然。也有的人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存在感,讓別人知道他很有見解!有領導能力!生活中,能用一句話把事情搞明白的人。那可不多!這種人深藏不露。語出驚人。句句經典。充滿智慧!點穴式,判斷問題。果斷的能夠分析事物!這就是所謂的大致悟簡!道法自然。


雲飛自由


有些話不吐不快且不能不說,但又不好直說,只能拐彎抺角地說了,只於說多說少,為了什麼,那是從根本上看說者存心如何,別人不好妄斷……阿彌陀佛🙏


妙演2


優質文章的標準不是說要達到一千字以上嗎?而且還必須配圖。



楓樺葦岸


我覺得是幾個原因吧:

1、有些人的表達能力就是不行,沒法簡潔表達,明明可以兩三句說清楚,但是他沒辦法啊,所以只好囉囉嗦嗦說一堆

這種人在職場上尤其常見,我領導就經常會打斷其發言,說:“挑重點講,時間有限。”所以職場人士需要謹記。


2、有些人是喜歡分享。他覺著自己需要講多一些,講深一些,別人也能從中獲得更多內容。像我男朋友,程序員,別人問一個問題,他可以講很多。他覺著這不只是給一個答案,給答案很簡單,但是要對方清楚背後的邏輯是難的,所以我要講多一些,讓對方能理清思路。


3、可能是日常習慣問題。例如我們寫作,讀書寫作文也好,現在各種公眾號文章也行,動不動就是一千字,兩千到三千字,沒話可說只好多寫多說啊。說到底還是知識儲備不夠,要不然也不必一個意思反覆地說。


嘉麗欣


好友,這個很現實又長見。對這個我先亮明觀點,我不揚波。雙節來臨,朋友聚會,同學懇淡,是相互交流,互長時尚,相互問候,是個愉悅之事。生活圈議生活,各有見的,其樂融融,。也總有那麼一個,兩個,把見聞,抹一把色彩,八股文的A,B、c,一、二,三、。1,2,3。自己、津津樂道,沒看對象,別人己厭煩,耽誤了他人的交流,,這種津津的侃,那邊竊竊的語。實不諧和,這在長活圈長篇大論者是對自己的不尊,對他人的不重。


易行8


每個人的特質不一樣。有的人說話簡明扼要,有的人說話就是長篇大論。世間這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正是因為形形色色的人與人的差異,才有了五彩斑斕的世界。何必去糾結?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淡然的接受這些不同吧。因為不管你認與不認,他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你的喜好而有所轉變。做好自己才是最該考慮的事情。


以己度人斯


不是所有人,你是說北京人吧,或者一部分住在北京11環內的人吧……這種事情應該鼓勵,我們的習慣是沉默是金,而很多外星人喜歡交流,喜歡爭論,只有交流和爭論才能找出問題並有瞭解決辦法。

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學爭論,學交流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僅是工作能力,生活能力更應該提高!


盧哥say車


回答,一則性格使然,二則顯才買弄,三則拖延時間,四則唯恐別人不懂,這種人有點討嬸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