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道德經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道廢仁出,慧出大偽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提倡仁義。

智謀機巧出現了,才會產生狡詐虛偽。

六親不和了,才提倡孝慈。

國家動盪不安了,才出現忠臣。

心得

1.本章中,老子繼續闡明自己的辯證思想:事物的產生總有其原因。因大道不存,才提倡仁義;因六親不和,才提倡孝慈;因國家昏亂,才提倡忠君;因前者缺失,才產生後者;因為提倡智慧,才產生了巧詐。老子認為,無為而治是最高明的,所有人為的措施,都不過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2.老子洞察萬物,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就其觀點來看,儒家所提倡的仁義、孝親、忠君、圓融等,也不過是一種對道體之外的補充,是人們對大道不存所做的努力。

3.人類發展到現在,科技文明已經夠發達,但社會能否得到長足的發展?人類能否獲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我們不停地創造文明,但是否在背道而馳?是否得不償失?路在哪裡?這個問題似乎變得越來越沉重。

4.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法天效地、順應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在今天這個人類損害自然、物質破壞精神的時代,顯得更有積極的意義。

經典故事

春申君納忠義之才

楚國的春申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因為他以才德會友,所以門下有許多為他效力的門客。

一天,有個叫汗明的說客來拜見春申君,但他登了三個月才見到春申君。

兩個人談完後,春申君非常高興。汗明想再繼續談,而春申君卻說:“我已經瞭解先生了,請回去休息幾天吧。”

汗明不安地說:“我想問問您,但又怕您責備我無知。您和堯相比,誰更聖明?”

春申君說:“先生這話太過分了,我怎麼敢和堯相比呢?”

汗明說:“那麼先生您看,我可以舜相比嗎?”

春申君說:“先生就是舜的化身啊!”

汗明說:“不對,請讓我把話說完。您的賢德不如堯,而我的才能也不如舜。可是,舜侍奉堯,三年後兩人才彼此瞭解。現在您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瞭解了我,這不說明您比堯還聖明,而我比舜還有才能嗎?”

春申君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命人把汗明的名字登記在賓客本上,汗明每隔五天就能受到春申君的一次接見。

汗明說:“千里馬的故事您聽說過嗎?千里馬拉著車前往太行山。他的四蹄伸展,兩膝彎曲,它的尾巴低垂在兩股之間。當走到半山腰時,便架著車轅,輾轉不前,爬不上山。這情景讓路過的伯樂看到了。他跳下車,拉著馬痛苦起來。然後,他脫下自己的麻衣,蓋在千里馬的身上。千里馬向他低下頭,喘著粗氣,然後抬頭嘶鳴,其聲撕心裂肺,震天動地,這為何呢?因為千里馬感動於伯樂的知遇之恩。現在,我雖沒什麼才幹,卻困厄在底層,住在窮鄉僻壤,飽嘗生活艱辛。您能為我洗去塵埃,擺脫厄運,傾聽我在梁國受到的冤屈嗎?”

春申君聽了,十分感動,重重地點了點頭。就這樣,汗明被春申君拜為上賓。

戰國時期,群雄並起,社會動亂,此時,道義喪失,聖人不見,所以出現了說客往來的縱橫聯合局面。忠義與奸猾俱有,平庸與才德並存,此時,禮教、忠義、才德的宣傳和作用,便為必然。汗明毛遂自薦,自認千里馬,春申君知人善用,甘當伯樂。體現了一種忠義相濟、才德並用的和諧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