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淄川地圖

【地名由來】

淄川區得名沿用了淄川縣的名稱,源於原淄川縣境內原山北麓的淄河而得名。《元和·郡縣誌》雲:"淄水出淄川縣東南原山"。據《淄川縣·山川》記載:"原山,去縣東南七十里益都縣境內,淄水出其陰。""淄"之含義據《括地誌》:"俗傳雲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淄河流域

淄河,山東省中部渤海南部入海河流的支流。發源于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東部,流經淄博市博山區、淄川區及青州市(界河)、臨淄區、廣饒縣,北入小清河。淄河河長155.1公里,流域面積1500.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3.7/1000。

淄河屬季節性河流。過去常年流水,水質良好。20世紀70年代,太河水庫建成蓄水後,水庫以下長年乾枯。自1980年代以來,中游河內大量採沙,河床坑窪不平,礫石裸露。 淄河泥沙較大, 在下游鹽鹼低窪處大量沉積,加之水質甘甜,對下游鹽鹼地改良極為有利,俗有"一碗淄水一碗油"之說。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淄河

淄河自古無舟楫之便,也乏引水灌溉之利,然沿河地區的地下水,仰賴淄河水滲漏補給,為井灌提供可靠水源。

淄河被稱為淄博市的母親河。該河中游地區為古代齊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游西岸的周代都城臨淄即因東臨淄河得名。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淄川風光

淄川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淄博市中部,南鄰博山區,西接章丘市,北與周村、張店、臨淄三區相連,東傍青州市,東南與臨朐、沂源兩縣接壤。介於東經117°41'—118°14',北緯36°22'—36°45'之間,東西長49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960平方千米。

淄川區有蒲松齡故居、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慘案發生地、清"大漢德主"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蹟還有蘇相墓、楊寨塔、聊齋園、淄川遊樂園等。

截至2018年,淄川區下轄4個街道、9個鎮 [2] 。2017年,淄川區戶籍人口64.0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41.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8.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5.0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28:55.84:42.88,人均生產總值99644元。

【尋歡文史】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淄川最大的ID應該是蒲松齡。這個落第秀才兼段子手官場失意,但卻給淄川,給中國,乃至給整個華人文化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財產,那就是那本"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齋志異》。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聊齋志異》郵票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歷史沿革】

夏商為青州之域。

秦屬齊郡。

西漢初建般陽縣,

南北朝,元嘉五年(428年)為貝丘縣。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為淄川縣。

唐初置淄川郡。

齊魯地名探究——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淄川

宋置淄川郡屬京東東路。

元設般陽路,治所在淄川城。

明初設般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縣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為淄川縣,屬濟南府。

清沿明制。

辛亥革命後,廢府設道,淄川縣屬濟南道。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轄十路改為九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淄川縣全境解放,轄11個區。

1955年4月,淄川縣制撤銷,原縣境內建立楊寨、洪山、崑崙3個區。

1956年2月,撤銷崑崙、楊寨兩區,設淄川區。

1958年4月,洪山區撤銷,歸淄川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