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李自成都难以解决明末财政问题,为何满清却解决了?

Anne_心语


崇祯无法解决明末财政问题是因为无法打碎自身的利益集团,大明皇帝是大明地主官僚阶级的总代表,崇祯如果打土豪分田地就真成孤家寡人了,你会相信蒋介石主动铲除四大家族革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命吗?

李自成没解决明末财政问题是因为大顺刚来得及打碎,还来不及重建新的财产资源分配体制。李自成从西安进军北京仅用了不到一年,在北京城也只待了23天,整体的新王朝转型还来不及展开。

大清能解决明末财政问题是因为李自成先做了铺垫,旧的利益集团被打的分崩离析,北京城外以及整个北直隶的皇庄旧勋贵的田产可以名正言顺的被夺取,大清对大明宗室的田产追索一直都持续到了康熙末年,顺治年间的奏销案当年三甲探花欠一文钱的税都能被直接降贬了两级,大明士绅们不纳粮的特权在满洲太君的屠刀下灰飞烟灭。到了雍正时期士绅一体纳粮,持续几百年的大明老爷们可以优免粮税,粮税只能泥腿子们缴纳被大清彻底终结。


远处吹来阵风


满清解决什么问题了?清初也还是用比明朝还重几倍的赋税来弥补财政赤字,到了顺治八年才290万顷耕地,还不到万历时期的一半,康熙五十年也还没赶上,还不是靠抢夺和苛捐重税。清军刚刚入关,曾经下诏,税务征收借鉴前朝万历会计录,照这么算,当年征收本该800万两,但是满清“收”上来2100万两,外加500多万石粮食......无论清朝、明朝,最倒霉的永远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明朝的灭亡在于体制僵化积重难返,大清也还是封建王朝的延续,换汤不换药,无论大明王朝还是大清王朝,他们同属帝国家天下,都是以大大小小私利集团的利益为主,明朝要钱,清朝要命。

清初,如果非要说解决,那也只是解决了不听话的人而已,他所解决的并非财政问题,抗税直接就活剐了,大家又都不想死,所以收上来的钱就多了。纳税人直接面对的选择就是----要钱还是要命?完税户多了,钱自然不会少。

明末清初这段时间,两届王廷所作所为,对经济发展都不具建设性,这是客气的说法。满清刚入关不久就开始圈地运动,也可以说是八旗运动或圈地令,北京通州就被满贵霸占一空,没有一寸土地是原先农民的了,雄县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

朝廷来人了,连农田带房子都是我们的了,农民爱哪儿去哪儿去,没活路?好吧,你甘心当农奴么,甘心的话还在这儿种你的地,但是收成都是我的,至于你的收益,你原先的房子我赏给你,我还可以保证不饿死你。查史料一看,皇帝倒是下旨给补偿款来着,好感动,征地给补贴,朝廷这作派还蛮正的嘛,但是,补偿款这东西,谁见到过?从多尔衮到顺治然后一直到康熙年间抢劫行为才停止。

由上可以看出,利益损失方并不只是农民,包括清政府也同样被“剥削”了利益,当然,也是他自己乐意,大规模的圈地造成税田转变为旗田,而丁额变为私人农奴,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形势的恶化,所以开篇我说明末清初的政策基本都是破坏性的,而后期的改变也无非是为了维持自家王朝稳定性罢了,这种情况到康熙七年才宣告结束,而在第二次圈地运动中,其范围已经蔓延到遵化......赵率教“支边”的地方。

特权阶层、占地等等,明清都是一样的,都好不到哪儿去,明朝近300年到末期,皇族人口膨胀到100多万,满清一入关不也养了100多万满族人口么,明清这对兄弟,都像一个婴儿,其成长也都有着从婴儿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这是个过程,也是规律,明朝如此,清朝也一样,灭亡并不奇怪,所以各位朋友有扼腕叹息的工夫不如想想晚上吃些什么。

多尔衮下的谕令,免了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您还真信呐:

......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自顺治元年为始......尽行蠲免......混征暗派者......必杀无赦!

升斗小民们是否被感动到痛哭流涕山呼万岁呢?

但是......您确认免了?别说多尔衮,就是顺治亲政、康熙归天三饷也还收着呢,并且转入正赋!

饥饿的盛世,康熙王朝号称永不加赋,很多人看后“哇~”赞叹一片,然后呢?真正的数据资料谁去查过,清朝的税比明朝要重得多。

明史学会副会长陈支平先生:“心平气和的分析,

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三饷的征缴时间也就辽饷较长,征收了26年,其他二饷时间很短,清兵入关仅到顺治二年,年征收税银就达到了2200万两。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则认为:十六世纪的明帝国,税收不超过总产量的10%。这也符合明帝国“藏富于民”的基本国策。

所以我说明亡亡于僵化的体制,钱、土地兼并什么的都不是直接原因,这些因素只是体制僵化思维固化不思变通带来的恶果,体现形式不同而已,小冰期属于全世界,包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同样忍着呢。为何大清得以建国,偏大明要亡国呢?

吃人肉不是明朝的专利,后金也一样吃,他们一样短缺基本的生活资源,银子都不值钱了,200两买一匹良马,抢来的银子缺乏经济发展,没有贸易手段无异于一块块趁手的砖头,打架行,而且还能算激情犯罪,但是要活命可不能当饭吃。

至于钱,大明根本不缺钱,只是收不上来而已(还是没钱^_^)。大明如果缺钱,大清一入关即便是那哀鸿四野的萧条样子,苛捐重税之下,也收了几千万两银子的税款,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大明开国之初本想藏富于民,但是没想到被皇族、官员、士绅、地主们偷税漏税外加合理避税减免干净了,所以分摊到小民身上,小民们扛着几份税,今天完税,明天要饭,自然要造反,于是就更加恶性循环的没有钱。谈到土地兼并,归根结底也还是体制和执行力问题。明末,大明王朝就像个垂死的病人,他已经没法很好的控制身体,更别提下达政令如臂使指了。

而清初别说百姓,就是士兵也有饿死的,欠饷也不是大明专利,降将孔有德所率清军就差点崩盘,10个月欠发,缺乏粮食,叛逃的、饿死的情况时有发生,看,多么相似。

大清在财政上得以脱困,完全就是因为下手够狠,没有什么施政管理水平可言。

比如江阴,“满城杀尽,然后封刀”,17.2万个鲜活的生命陨灭,财产呢?还用问么。扬州十日屠杀近80万人,全扬州城的财富哪儿去了?嘉定三屠后当地财富哪儿去了?财产流向不言而喻。

《中国农学史》论述:“‘大兵所至,田舍一空’......扬州、江阴、嘉定、苏州、嘉兴、金华几个经济繁盛都市,差不多都被焚杀精光”。

在大屠杀背后,明末清初的流民现象变得更加严重,比如南京的轻易投降,原因无非就是得知了扬州的惨剧,不想再沦为下一个受害者,清军所到之处,有接到消息的地方,百姓富户们提前就都开始迁徙,也有人为了抗拒薙发易服甚至逃到了海外,对屠杀的恐惧,让人不敢以命尝试那并不知比率大小的安全。

南方被洗劫一空,那北方就安生了?咱们再来看看北方,官员们给皇帝的奏疏是怎么写的:

“大江以北,积荒之地......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几二十年矣”。

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财政问题的?《清世祖实录》“以一二亩之地,而纳五六亩之粮,荒多丁少以荒地累熟地逃丁累见丁。”

有朋友恐怕要提屯田开荒,好吧,康熙曾经和朝臣做过专项讨论,探讨题目就是----为何顺治朝的开荒屯田毫无效果,朝臣没有明说,但隐含的意思就是不管不顾的横征暴敛不会有好结果呈现出来,养猪也要养肥了再杀,还没什么起色就加上重税,政令自然没有好的结果喽:“科拆太急,而富民以有田为累。”税收的太急迫了,连富民们都觉得拥有土地是一种沉重的负累。

还有其他敛财手段,尤其是火耗,从明朝开始,明廷就没有有效手段解决这个问题,清初也一样,穷地方的火耗能加到两成,老百姓活不下去,官员们再苦再难也要靠贪污活下去,于是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到了雍正时期才有所规范,但并没有降低百姓的实际负担,只是不允许再向上调整而已,可以说是个倡议的形式,这个政令并不强制。

崇祯和李自成都难以解决明末财政问题,为何满清却解决了?

破而后立,前明的桎梏全消失了,重新洗牌,就这么简单。而这牌崇祯洗不动。满清洗得动?还是一样,核心利益换手而已,他也在重蹈覆辙,中期还好,到了末期一样的糜烂不可挽救。不得不考虑篇幅,所以先写到这里,敬请关注,非常感谢。


古今通史


大清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曾经废除三饷,难道多尔衮不怕陷入财政危机吗?不是,多于多尔衮来说,清朝刚刚入关,人心未定,所以必须要采取一些对老百姓的让步政策,以达到安定民心、恢复生产的目的,废三饷就是让步政策之一。

但是钱从哪来?清朝入关前曾经五次破关,搜刮来的财富已经劫掠了大量的财富,仅仅第五次破关就收货了黄金两千多万两,明末一两黄金可以兑换差不多八两白银,这两千多万两黄金就是一亿多白银。那么这就说明清朝入关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财政储备,至少可以应对入关后的统一战争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费用。

再者,大清作为新朝,必然要清算明朝的勋贵集团。明朝早在嘉靖年间,北京周边勋贵就圈占了二十多万顷土地,再加上那些皇庄,鬼知道这帮吸血鬼剥削了多少民脂民膏。而崇祯之所以没钱,当然是因为他不能割这帮人的肉,只能从穷鬼嘴里抢食;而经过李自成的折腾之后,这帮人基本上也被李自成给杀绝了,然后大清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剥夺这帮人的财产用做军费。

再加上,大清足够强势,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给自身提供稳定的税收。所以自然大清能够挺过难关,笑到最后。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崇祯作为明朝皇帝,很难推动改变明朝的基础体制。由朱元璋设立的官僚体系,税收体系,作为其后代的崇祯无法动它。否则就是百官力荐,无人响应的状态。再加上明朝官场早已是腐败不堪的状态,崇祯杀掉了魏忠贤后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根本控制不了官员。崇祯的旨意只要出了皇宫,就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

李自成这边,作为一个底层出身的李自成坐天下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短到他根本无法好好思考怎么治理天下。本来肚子里就没多少墨水,身边还都是只懂得杀人放火的家伙们,知识分子都跑到南方拥立南明去了,剩下的里边连个像样的人才都挖不出来。刚站下中原,山海关又告急,李自成只能引军迎击,可惜这一次也成了李自成最后一场战役。他从坐天下到失天下,根本没来的及想这个天下要怎么坐。

相对于上面两个,清朝就轻松多了。打天下的时候已经是等级分明。打天下的皇太极打下半壁江山后撒手而去,接下来的摄政王又不是顺治的老爸,顺治根本不需要恪守他的那一套。等摄政王挂了,顺治可以好好坐天下了。作为获得过良好教育的皇帝,基础经济部分更加慎重的处理,基本没有大错,到了康熙手上时,康熙也可以大展拳脚,在原来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并推出一些新的措施弥补不足。自然能把经济做好做强。

其实,李自成抛开不谈。崇祯作为皇帝,却没能好好解决明朝经济问题,而清朝后来的皇帝们都没受到经济问题的困扰,最大的原因就是两个朝代的立朝皇帝的政治水平差距。朱元璋打歪的地基,后面越来越歪,顺治打好了地基,所以后来就算有点歪,也能补回来。


金晶林


简单一点回答,很多人把朝代更迭的矛盾点关注在皇帝昏庸,大臣腐败等政治层面上,而忽略了人口问题。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低下,如果生产力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就会出现粮食危机,资源危机。中国古代如果一个朝代政治稳定的话,基本都要三四百年,在和平年代必然会导致人口增长,当人口到达上限,再出现个自然灾害年,就立即饿殍千里,民不聊生,从而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大明崇祯皇帝也曾发愤图强可惜回天乏术,原因在于造反的(没活路的农民)太多政府根本没能力安置。李自成的起义军多次接受过朝廷招安,招安后又再造反,原因很简单,明朝政府本质上安置不了他们,还是饿肚子。所以李自成和崇祯都无法解决人口和生产力矛盾问题。清朝能做到的原因是他的角色是先扮演了侵略者,先杀李自成的起义军,再杀南明政府军,还杀张献忠的起义军(包括传说张献忠自身也嗜杀,四川人几乎被自己杀光)。这几次杀下来,人口锐减,自然灾害也挺过来了,开始人心思定,休养生息。


刘军易溯科技


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大清的政治体制相对来说要比李自成的大顺政体完善的多,因此可以有条不紊的该收税收税,该打仗打仗。可以发现,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对于北京的行政管理要比李自成强得多,至少没有出现顺军的粮草补给,之后对官员进行考略一说。

第二,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清的实力够硬。你不服我打服你。清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成功的击败了李自成,并且吞并了整个华北地区和关中地区。在作战中,清军可以以战养战,通过对顺军的军事物资进行掠夺来补充自己的损失。



对于不乖乖配合的地主、商人和官员,清军也会直接把刀架他们脖子上,要钱要命,自己选吧。出于对武力的恐惧,这些吃软怕硬的人也只能就范。

第三,明末清初战争频发,再加上饥荒和瘟疫,人口下滑迅速,这样一来土地反倒是变得充裕了。而清军入关之后,小冰期开始结束,北方逐渐回暖,从1646年开始,关中地区的雨水增多,而先前1627年的关中干旱、寸草不生的景象也就不复存在。百姓能吃饱,也就有能力上税,因此清朝接盘接的压力要小了很多。



此外,清朝还对明朝存在的弊政进行了改制。比如说对藩王的约束,使得财政不会被这些寄生虫吸走,而是进入国家的腰包。此外裁撤了庞大的军队,将大量的军人解散,遣送回籍,这样一来可以增加生产力,二来也可以保证军队质量。


还有一点,就是明朝和大顺的战争,已经对国内的腐朽势力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比如说李自成对北京官员的考略政策,其实他自己倒是没享有多少好处,在撤出北京后都留给了清军。而前朝官员在这次劫难后,也是老实了不少,就乖乖的给新的大清王朝卖命了。


火器工坊


三个原因:

一、经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滿清入关,朱明皇族百万人囗受到了无情的杀戮,他们的巨额财富流入清朝国库,李自成、张献忠所掠夺的财富也有很大一部份被清军夺取;

二、经过暴力革命的铁血洗礼,好多官僚、地主被杀,他们的土地空荒出来,为生产关系的调整提供了条件。尽管清初也实行了"圈地"等恶政,但新兴八旗贵族人囗毕竟不多,不如庞大的汉族权贵丶官僚、地主,因此人民负担较轻,这样有利于恢复生产;

三、清朝统一后,已没有必要再征收"三饷",所以取消了,更进一步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迅速发展,政府的收入隨之增加。

所以,明末严重的财政困难,到康熙朝已不存在,初步出现了一些繁荣景像。


阿斌270202161



125878215蜂獾


事实并非如此。

一、明末财政问题。

明末财政问题,是李自成解决的。

明末严重通缩,以至于多尔衮入主中原,明朝百万大军由于缺饷调无可调。

最后是李自成在东林党家中搜出7000万两白银,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500万两。

二、满清解决的是人心问题。

人以类聚,曹操能聚集郭嘉、荀攸、荀彧一大批智商顶级的谋士;崇祯只能聚集东林党一批人渣。

因此,康熙才能聚集施琅、姚启圣,洪承畴、王万祥,一大批汉人顶级谋士和武将的相助。

康熙8岁登基,内有鳌拜未死,三藩未平,台湾未收,天地会反清复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尔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说小康熙如何统一大中国?

反观国内: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陕西多叛乱。

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1、西安人李自成。

乌合之众,没有战略意识,分不清孰轻孰重。

手下不能管理,导致吴三桂临阵倒戈。

李自成三攻开封不下;满清入关,李自成作鸟兽散。

2、明末西安人张献忠,屠川作《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清末入川的,只有张献忠一批人马,和吴三桂所部清军。

吴三桂虽然降清,但却是“复君父之仇”(崇祯死于李自成),誓对南明政权“不忍一矢相加遗”。

张献忠试图“坚壁清野”倒是极有可能。

3、台湾郑克爽。

与冯锡范,为夺位杀陈永华(陈近南)。

天下仁人志士,所归何处,一目了然。


用户67724358697


简答:崇祯朱由检(1611-1644),明末代皇帝,1627-1644年在位,虚34岁,在位十七年。崇祯继位时,社会危机深重。皇室、官僚、土豪、劣绅广占民田,苛捐杂税、官徭民役繁多。水旱蝗雹等自然灾害流行,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著名的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关外满清军兵逼近长城,虎视眈眈。崇祯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企图挽救明王朝的灭亡,杀魏忠贤,罢黜阉党。然朱由检生性猜疑,刚愎自用,启用另一批宦官,怨杀著名抗后金(满清)将领袁崇焕,造成山海关外的土地丧失。对外(满清)卑躬屈膝,对内(农民起义)残酷镇压。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亲杀两女(长平公主臂断幸存,昭仁公主气绝而死)后,自缢煤山(今北京景山)。你说,他不愿管皇亲国戚,土豪劣绅占农民良田的事情,又没有治理堤坝的决心。你想他能搞活财政吗?若能搞好财政,农民还会起义吗?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米脂人。1629年(崇祯二年)随闯王高迎祥起义,1636年高战死后,李自成继任闯王,故世称李闯王。1644年3月19日攻克北京,终于推翻了大明统治。由于农民军流寇思想作怪,并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加上李自成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讲得很清楚了,在此不多赘言),部下更是肆无忌惮,刘宗敏因陈圆圆的事情,遭到降将吴三桂的报复,引清军入关。吴、清联军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败走,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被地主武装杀害。李自成做大顺皇帝只有二十多天就走人了,你想,他能做什么财政的事情?再说,他如果不骄傲自大、不纵容手下干这些荒唐的事情,能有这个结果吗?他能否做好财政事情不知道,历史没有给予他这个机会。

满清统一中国,那时国家财政几乎从零开始。这里,我们只讨论清太宗皇太极吧,皇太极登基后,极力纠正其父努尔哈赤所犯的错误:强令迁民,分田占房,强征粮草,轻薄文士,屠杀汉人等。推崇满汉一体,重用儒士,礼待汉臣等。特别是治国理政,他努力选拔合适人才,并委以重任(从礼待洪承畴就可以看出)。皇太极最大的特点就是精通文韬武略,擅长(长远)谋划。为后来的大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大清的财政在皇太极手中萌芽,在顺治身边成长,在康熙院内开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