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在抗戰劇《亮劍》中,經常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嗎?如果真有這支部隊,戰鬥力究竟如何?

旅團也是日本陸軍特有的編制,介於師團和聯隊之間,大致相當於其他國家的旅級單位,編制兵員約5000人,旅團長一般為大佐軍銜,少數為少將軍銜。也有特例,被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阿部規秀中將,就是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因為他不是陸軍大學畢業,而在日軍中,不是陸軍大學畢業能晉升到將軍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所以給他晉升中將本來是作為榮譽性待遇,馬上就要調回國退出現役轉預備役,結果就給八路軍幹掉了。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在真正的歷史上,日軍還真有第4旅團,而且還有兩個第4旅團,一個就是第4旅團,還有一個則是“獨立混成第4旅團”,多了“獨立混成”四個字,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所謂“獨立”,是指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師團。所謂“混成”,則是表示由多兵種混合編組而成。

先說第4旅團,就是第2師團下轄的第4旅團,第2師團也就是仙台師團。日俄戰爭時,日軍只有七個常備師團,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擴編,以第4旅團為基幹,組建第8師團,第4旅團番號也被帶到第8師團。後來關東軍又以第8師團為主,組建關東軍第3軍。在1939年末,第8師團由四單位制師團調整為三單位制師團,改為直轄三個步兵聯隊的第8步兵師團,所以,這個第4旅團的番號,也就此消失了。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這樣的話,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晉西北肯定是在1939年以後了,所以獨立團的老對手,就只能是獨立混成第4旅團,歷史上確實有這個番號的部隊,是日軍1938年2月在石家莊組建,作為華北方面軍的直轄部隊,參加過徐州會戰,然後被調到山西,隸屬日軍第一軍,負責正太路沿線的治安警備工作,下轄5個步兵大隊(番號是獨立步兵第11到第15大隊),以及旅團直屬炮兵隊、工兵隊、通訊隊,總兵力大約有5000人。主要裝備包括135挺輕機槍、20挺重機槍、135具擲彈筒、4門山炮和8門野炮。

日軍的混成旅團有臨時編組和非臨時編組兩種。

臨時編組的混成旅團,如“九一八”事變時,日軍第20師團抽調了兩個聯隊,再配屬若干炮兵、騎兵、工兵、輜重部隊組成混成第39旅團。再如“七七”事變後,關東軍第1師團抽調第2旅團部隊組成混成第2旅團;第2師團抽調部隊組成混成第15旅團、混成第3旅團;第17師團抽調部隊組成混成第13旅團,這些臨時編組的旅團都投入了中國戰場參加了侵華戰爭。1938年6月這些臨時編組的旅團又都歸還關東軍序列。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非臨時編組的混成旅團,是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後,由於感到重炮和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後方的佔領和應對游擊戰,為了應對在中國的戰爭擴大化和長期化,陸續從各師團抽調軍官、士官為骨幹,再加上預備役兵員,編成了多個獨立混成旅團,充當佔領區的治安作戰任務。其作戰對手主要為八路軍、新四軍和在敵後的國軍。

一般一個獨立混成旅團編有五個步兵大隊,一個山野炮大隊(三個中隊),旅團通信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兵力五千人左右。

由於日本侵略戰爭不斷擴大,日軍的一些獨立混成旅團擴編成為師團,而同時,新的獨立混成旅團仍然在不斷組建。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編成了23個混成旅團,到日本投降時共編成了104個獨立混成旅團,其中改編成師團的有26個。

如果說戰鬥力,日軍十七個常設師團無疑是戰鬥力最強的第一方陣甲種師團,其中尤以最早建立的七個師團為主力中的主力,戰鬥力最為強悍。

但是,由於日本是以地域成軍,也就是以來自同一個地區的兵員編組部隊。這樣,兵員來自東京的第1師團和來自大阪的第4師團,因生活條件較好,商業發達,民風不夠強悍,所以戰鬥力一般。而精選各地精兵組成的近衛師團,由於一直駐守國內,養尊處優,備受照顧未參加過惡戰,戰鬥力也未能體現。所以,最兇悍的就是來自貧窮地區的第2、第3、第5和第6師團。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1938年後重建的四個師團以及序號21-57的的乙種師團戰鬥力處於第二方陣。同時,還應包括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組建的二十三個混成旅團(有些混成旅團後來擴編為乙種、丙種師團)。

1942年之後組建的丙種師團、獨立混成旅團與番號10-120之間的特設師團的戰鬥力屬於第三方陣。雖然特設師團1938年就開始組建,但是由於其兵員和基層軍官都是預備役人員,不但年齡大,而且基本都已經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業,因而戰鬥意志不強。但是,相比較日軍其他部隊,軍紀更差,搶劫、強姦、殺人就數這些部隊為多。

戰鬥力最弱的就是戰爭後期,特別是1945年組建的丁種師團和混成旅團。

因此,就是混成旅團,也有好幾種情況。相對來說,早期編成的獨立混成旅團,由於是從常設師團抽調骨幹而編成,雖然減少了炮兵、錙重,但是適合山地作戰。而且戰鬥意志頑強,戰鬥技能優秀,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日本在中國戰場的中國派遣軍下轄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後撤銷)、華南方面軍(後撤銷)、第六方面軍,其中,華北方面軍下轄第一軍、第二軍、蒙疆駐屯軍,而獨立混成第4旅團是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一軍的直屬部隊。該旅團於1938年2月組建。從組建時間上就能看出,這是日軍最早組建的一批混成旅團,其戰鬥力當屬於日軍第二方陣。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團都沒有聯隊編制,旅團直轄大隊,主要用以擔負佔領區的警備治安任務。武器裝備方面,重武器也不多,機動工具更是幾乎沒有,完全是用來進行靜態守備,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在敵後的國軍部隊主要就是和這類部隊作戰。

雖然在訓練和裝備上,獨立混成旅團肯定優於中國軍隊,如獨立混成第4旅團,可以壓制國民黨軍兩個正規編制的師級單位,但在日本軍隊中,確實只是二線部隊。獨立混成旅團的編成,一般就是從一線的野戰主力部隊,抽調1箇中隊為骨幹,再補入預備役人員,組建成成一個步兵大隊。再由這樣的五個步兵大隊,配屬一個由炮兵工兵通訊兵合編的混成大隊,組成獨立旅團。

二戰期間日軍陸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大部分時間都沒怎麼動用,就在東北傻等著防備蘇聯的進攻,後期才陸續調到太平洋戰場。戰鬥力再差一些的野戰部隊,大部分時間都在長江中游地區與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華北地區已經算日軍後方,大多部署三流的警備部隊。這些三流的警備部隊裡,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就是戰力一般的地方駐防警備部隊,另一種則是直屬華北方面軍的機動部隊,這一類的機動部隊固然比不上主力野戰部隊,但也是矮子裡挑高個子,從警備部隊中選拔出來的相對精銳一些的打擊力量,由方面軍直接指揮,戰鬥素質確實要強於一般的駐防部隊。

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願打能打肯打,但是受限於缺乏後勤保障,以及與日軍在訓練和裝備上差距過大,大家都知道,訓練不是知道怎麼訓就可以的,高強度的訓練,必須要有充分的營養保障,八路軍當時的情況是不餓死人都已經不錯了,餓著肚子怎麼上高強度訓練?

《亮劍》中提到的日軍第4旅團,真的存在嗎?戰鬥力究竟如何?

裝備則是農業國家和一個現代工業國家的區別,八路軍就更不用說了,是受蔣介石排擠甚至敵視的,裝備別說和中央軍嫡系相比,連勢力大點的地方系部隊如晉綏軍、桂軍都不如。然而1942年侵華日軍向國內報告,用的統計數字表明,當年他們收斂的敵軍屍體十一萬具中,共產軍七萬,超過了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俘虜七萬三千人中,共產軍則不足兩萬,加之數百萬中國軍隊當中,共產軍尚不足五分之一,有如此之犧牲,如此做作戰意志,說明中國方面戰事,作戰重點需向共產方轉移云云。

李雲龍當然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完全是虛構的,但說的歷史事件基本都有原型,電視裡也有大掃蕩時期獨立團很艱苦的歲月,亦有後來發展出八個營的壯大成長,到1943年,真正歷史上的山西日軍,也是被髮展起來的八路軍搞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再次進行擴編,把獨立混成第4旅團的全部,再補充人員,擴編成第62師團,下轄第63、64旅團,所以從這時起,獨立混成第4旅團番號變為第63旅團,獨立混成第4旅團也就不復存在。而第62師團,1944年調離華北,駐防沖繩,在1945年沖繩戰役中,全軍覆沒,其中也就包括第63旅團,基本上死傷殆盡。當然,在沖繩戰役中,美軍也付出了很大傷亡。美軍在掌握著海空優勢和壓倒性火力優勢的情況,尚且如此,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這支日軍部隊戰鬥力還是相當強的。反過來,當年裝備遠遠落後於日軍的八路軍,和日軍作戰,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