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最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许仙七世


刘备的儿子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禅,人称刘后主,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长子,童年时代因为父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一心逐鹿中原,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没钱没兵没地盘,有了立足之地还被曹操压制着,所以刘禅一直跟着刘备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小时候还曾遭遇多次危难,幸好有赵云两次相救。

刘备称帝后,便封刘禅为皇太子,重点栽培,让其掌握治国的本领,还让诸葛亮亲自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这些书让刘禅学习,还让他习武,可谓是用心良苦。

但是刘禅并没有继承父亲那般雄心壮志,他生性爱玩,既不爱好读书也没有心系天下的大志。刘备去世后,壮大蜀汉也只能寄托在后主刘禅的身上了,先主刘备的托孤让诸葛亮不敢有丝毫懈怠,继续对刘禅悉心教导、劝诫,但都成效甚微。

诸葛亮对其评价为:“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刘禅的评价和期许还是很高的,他豁达从容,气量如海,但是对于治理国家、掌管朝政这块儿却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才能。

所以诸葛亮作为丞相,又受先主托孤的老臣,朝中大事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基本上都是由诸葛亮决策的,刘禅很多事情也会像父亲刘备一样请教诸葛亮。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是如何实际执政三十年的?

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才开始独掌朝政,实际执政三十年,刘备曾给刘禅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也给刘禅遗言“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四十多年,是蜀汉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了,对于朝政和民生,他确实是在照着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位先辈的遗嘱来行事的,也算是中规中矩,如若是在一个王朝盛世,他也可以做一个太平天子,历史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明君,无奈他却生逢这样一个三国鼎立的乱世,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被奸臣宦官挑唆,开始怠慢朝政,外有曹魏虎视眈眈,刘禅想无为而治、做守成之君是不可能了。

刘禅和群臣商议如何应对魏军的时候,刘谌和霍弋都先后请求出兵坚守国家,但刘禅软弱并没有同意,最终选择了投降,其实这个投降是有些草率地。

当时曹魏大军压境之际,刘禅已经派人向孙吴求救了,而且孙吴也很快就采取了救援行动,动员了足够的力量,采取了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救援路线,但是曹魏大军的干扰加上刘禅实在是投降得太快了,孙吴都没有反应过来,大军都还在救援的路上,便收到了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无奈只能率兵返回,不知道刘备和诸葛亮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作为蜀汉的“投降之君”,刘禅的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像李煜那样,就算勉强活下来,曾经贵为天子的那颗自尊心和对亡国感伤总是会让自己不好过的,但是刘禅这个人却和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的余生过得和李煜相比算是相当惬意了。

这就要说说司马昭宴请刘禅的事了。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了蜀国的节目,在场的蜀汉旧臣们皆想起亡国之痛,刘禅却不然,反而看得津津有味,无动于衷,司马昭见此情形便趁机想试探刘禅是否有复国的想法,便问刘禅:“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听到刘禅这么说,司马昭也就放心了,不仅赏赐了刘禅土地和房屋财产让他在洛阳安定下来,还封他为安乐县公。

和其他亡国之主比起来刘禅算是安度晚年了,司马昭对刘禅的待遇也是不错的,日常生活也没有亏待。但是刘禅始终是作为亡国之君在别人家的地盘的,做任何事情也都是小心翼翼的,遇人也是谦卑有加。虽然有安乐县公的名号,但实际还是在别人的监控之下的,为了防止他有复国的想法和举动,他平常的活动范围很小,出入也都有人监视。

与李煜相比,刘禅投降后的生活过得很不错了,这也得益于刘禅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国大业,也便不再去想,老老实实的做个小小的安乐县公,也不用管理朝政,还真是少了很多烦恼,世人说刘禅“乐不思蜀”,其实也不过是个人的一种选择,而刘禅的这个选择也给他带来了安乐的余生。


史论纵横




投降后,刘禅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怀帝,刘备与甘夫人长子,在位四十一年。刘禅自幼多磨难,出生不久就有刘备长坂坡兵败,幸亏赵云舍生忘死相救,刘备入川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为皇帝,拜诸葛亮为相父,先后多次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掌握军权,刘禅又先后九次支持姜维北伐,但后期因为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颓废,忠臣多被残害,刘禅多年不理朝政,蜀国逐渐衰落。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听取光禄大夫譙周的建议,率文武百官投降邓艾,蜀国灭亡。蜀国灭亡后,刘禅受到怎样的待遇,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移居洛阳。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县安乐公,司马昭率军入蜀后,把刘禅极其家眷,还有蜀中重要文武大臣一起押送回洛阳。在洛阳刘禅受到严密的监视,刘禅因善于隐忍,司马昭并没有加害。而是为刘禅建立了一个安乐公国,食邑万户侯,定都安乐县。司马昭用意也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刘禅能安乐度过早年,不要惹是生非,乖乖做自己的安乐公,刘禅也不服重托,终日歌舞升平,只知道享乐,没有任何进取心。


其次司马昭试探刘禅,刘禅却乐不思蜀。司马昭多疑,担心自己死后,刘禅会谋反作乱于是就宴请群臣,同时也款待刘禅。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歌女跳蜀舞,蜀汉旧臣看后,都泪流满面,唯独刘禅镇定自若,好不悲伤。司马昭见刘禅没有反应,便质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放下酒杯道: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的部下郤正私下告诉刘禅:司马公若是在问起是否思念蜀国,您就先注视宫殿上方,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眼认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无一日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会放我等回蜀地。司马昭看二人在下面嘀咕,就又问了一遍:安乐公真的不思蜀?刘禅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回答。司马懿听后很诧异的问:此话可是郤正所说?刘禅大惊道:公何以得知?满座大臣都哈哈大笑,唯独司马昭笑的最是开心,便对左右说:刘禅如此忠肯,我无忧矣!刘禅因善于隐忍,老实本分,也因此幸福快乐的度过了晚年!


再次刘禅之死。刘禅成为安乐公后,由于偏爱刘恂,便立他为世子。魏国灭亡后,司马炎建立西晋,刘禅继续做他的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病逝,谥日思公,享年六十四岁。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的一生?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也是曹魏帝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启动伐蜀之战。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征讨蜀汉,蜀汉实力不济,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于263年10月底宣告灭亡。蜀汉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刘禅出城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和蜀汉的文武官员被押解到曹魏都城洛阳,司马昭对刘禅还不错,并没有杀他,还封他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安排蜀汉宫女来跳舞助兴,在场的蜀汉旧臣都感到十分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还问刘禅,是否思念蜀汉,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一些人觉得这是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如果刘禅也表现一番哀伤的表情,那么司马昭可能会杀了他,于是刘禅装傻充愣,故意说乐不思蜀。

这显然是没把历史学好,刘禅只是个阶下囚而已,不会对司马昭构成任何威胁。即便刘禅表现一番哀伤的表情,司马昭也不会杀他。司马昭这么做,只是为了羞辱刘禅和蜀国官员而言,至于刘禅作何反应,司马昭是不care的。

大局已定,司马昭此时被封为晋王,是曹魏帝国的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和皇帝相差无几。刘禅在司马昭眼里,如同蝼蚁一般,无论刘禅是什么表现,司马昭断然不可能杀刘禅。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篡魏立晋,建立了西晋王朝,仍然没有杀刘禅,刘禅也安安心心地做他的安乐国,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坦。

刘禅被俘后,他的人生都是在洛阳渡过的,虽然是个囚徒,但是衣食无忧,性命无忧,逍遥自在。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因病去世,享年64岁,也算善终。


袁卫宇


说起刘禅,大家都认为刘禅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是一个安于平庸,胸无大志的继承人。不仅败光了刘备辛苦打下的江山,而且在投降后,居然没有报仇复国的想法,沉迷于酒色之中。历史上留下了与他最相关有名的故事,赵云就阿斗的故事,以及后来蜀国灭亡之后,刘禅投降之后,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其实,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电视剧刻意的丑化了刘禅的形象,很多名家也对刘备评价不高,经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胸无志向,安于平庸的人。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知道刘备死后,刘禅继承王位以后,也进行了长达约三十年的统治,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

我想刘禅投降后,更多选择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蜀国已经无法与魏国抗衡,蜀国被灭亡也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保留有生力量,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因此整日莺歌燕舞,迷惑司敌人,以此保全自己。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志气的表现,他应该宁死不屈,带领蜀国宁誓死顽抗,保存自己的名节。但是,人的选择不一样,他选择求生也并不是错误的。他起码避免了蜀国更多的流血牺牲,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生灵涂炭。从这一点说,刘禅选择在敌人监控之下,苟延残喘度过余生也许也实属无奈,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


峰哥谈史


魏国将领邓艾和钟会攻至成都之后,蜀汉后主刘禅选择不抵抗投降,但是在一开始,曹魏政权制定的计划中,是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让他仍然管辖这一地区。所以邓艾在接受了投降之后就把刘禅留在成都自己返回。

结果在第2年,邓艾就被关押起来,钟会也跑到成都附近来扯杆子拉大旗作乱,最后当然还是被曹魏政权平定。在经历这一次混乱之后,曹丕选择将刘禅举家迁到洛阳,并将其封为安乐公。

曹丕在封刘禅为安乐公的时候,说了一大段话,大概意思是:

这天下的安定是最重要的。

当年汉室统治十分腐败,导致天下不明,所以曹操趁机兴起,安抚百姓,逐鹿中原。而刘备趁机割据才得以偏安于西南一域,建立蜀汉小朝廷。

前面说了,天下安定最重要,所以我继承了我爹曹操的遗志,继续平定天下。

幸亏刘禅你识时务,懂得天下大事,投降才是正途。你看你多好,投降之后就不用再委屈自己,承受治理国家带来的烦恼。

总之你干的是很棒的,我要奖赏你。

所以,曹丕对于刘禅的态度还是不错的,他也遵守了他的诺言,赐给刘禅及其后人大量的赏赐。封刘禅为安乐公,邑万户,同时还赏赐绢绸万匹,婢女百人。刘禅的后代们被封为侯的一共有50多人。

直到晋朝泰始七年,刘禅才在洛阳安详去世。

刘禅在投降之后过的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曹魏政权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来看,刘禅应该过得也不错。

当年汉献帝去世的时候,曹魏国主可是亲自为其披麻戴孝,这待遇没得说。


一盘拉条子


刘禅的余生应该是过得不错的,不管是装傻还是真傻,总之待遇很好。

投降时

公元263年,刘禅听从谯周的劝说,决定投降魏将邓艾。当时只有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自杀殉国。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随即,邓艾接受蜀汉的投降,刘禅自缚双手,自带棺材,前来请罪归降,可以说屈辱至极,愧对刘关张和相父诸葛亮谆谆教诲。

后主兴榇自缚,诣军垒门。

邓艾可以说非常意外,同时也对刘禅非常客气,史书上记载,邓艾替刘禅解下绳缚,并烧掉棺材,礼请入营相见。还秉承魏主的圣旨,封刘禅为骠骑将军。

东迁洛阳

等到钟会和姜维的叛乱被平息,刘禅踏上了迁往魏国首都洛阳的行程,毕竟你一个蜀汉原先的主人,现在投降了,魏国是不会允许你继续留在蜀地的。

到了洛阳后,魏主册封刘禅为安乐公,这是爵位,比肩已经禅让退位的汉献帝山阳公,可以说差不多平级了,待遇也还行。

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但是很快,刘禅就闹出了笑话,记录在裴松之注里面。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说是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让人献上一出蜀国人的表演,结果所有跟随刘禅东迁洛阳的蜀人们,都哭得一塌糊涂,只有刘禅独自嘻嘻哈哈,看不出一丝丝伤感。然后司马昭就对旁人说,说泯灭良心竟然可以到这种地步。

这里我认为刘禅逢场作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嘻嘻哈哈的表情举止大概率是故意装出来,原因是为了保命。

福泽子孙

那么刘禅的小命保住了吗,保住了,而且子孙中很多人都封了候,多达50多人。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不仅如此,刘禅自己也领了不少封赏,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这食邑万户非常多了,要知道邓艾历经千辛万苦攻下蜀国,也就封了2万户,而蜀汉投降时,全国总户数也就28万户。


李杜文


正如曹魏给刘禅的封号安乐公一样,刘禅的晚年过得非常安乐和舒适。当刘禅说出来“此间乐,不思蜀”这段话的时候,曹魏就已经把他从危险人物名单移除了。曹魏和西晋都需要让刘禅做一个榜样,为以后招降东吴打下基础。因此刘禅晚年过得非常安逸舒适,比历代亡国之君都要舒服的多。

刘禅是一个小人,也是一个昏君,却不是一个白痴,他只是把别人治国的头脑,用在了其他的方面。刘禅的个人能力很强,远比曹魏后面的几个君主厉害得多。假如把曹芳换成刘禅,司马懿想要专权根本不可能。从诸葛亮去世到蜀汉灭亡,蜀汉又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这一段时间里面,蜀汉一直托管在费祎和蒋琬以及后来的姜维手中,刘禅把军权和政治交给别人,自己趁机吃喝玩乐,当起了甩手掌柜。不得不说刘禅是很懂得权谋的,从来没有让蜀汉任何人能够一家独大,让自己稳居权力中心。在这一点上,刘禅比诸葛亮还要高明,诸葛亮把自己活活累死,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利,刘禅斗个蟋蟀的功夫就解决了。

反过来说,刘禅这个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昏君,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人。大好的国家不去治理,只知道去享乐,一点没有他父亲刘备的英雄气概。刘禅统治后期,蜀汉四相全部都已经去世,军事依靠着姜维勉强支撑,政治经济情况一片混乱,刘禅当了几十年甩手掌柜,也不肯站出来管理,最后蜀汉到了“入其朝而无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尴尬境地。

当刘禅投降之后,面对着司马昭的质问,刘禅竟然表示“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都不思念蜀国”。刘禅说出来这句话,的确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司马昭再也不考虑杀刘禅的问题了。然而这句话说出来,一方面说明刘禅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小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刘禅的确是一个昏君,父亲的基业说丢就丢,自己还感觉理所应当。刘禅的晚年虽然享受到了荣华富贵,却无法抹灭他小人的形象,更无法改变他昏君的定位。


史海泛舟摆渡人


有人说刘禅是一个懦弱之人,就是他一手将蜀汉江山给葬送了,罗贯中先生就在他的小说《三国演义》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很多人都愿意相信刘禅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的学者,或者历史爱好者认为,刘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而他投降也是当时的最好措举。

在此,笔者就不谈个人对刘禅的见解了,我们就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度过余生。

蜀汉投降

蜀汉一开始确实还可以抵抗魏军,不过当时很多的大臣已经有不同的意见,姜维等力主征战的大将都在外征战,因而朝中主张投降的人居多,刘禅踌躇再三,才听从了谯周的主张,选择投降。

投降之后,他被魏国人安排住在了洛阳,还得到了封侯,是为安乐侯,而他的部下大臣们,大多也得到了一定的爵位。

总的来看,他的生活待遇也不会差,虽然没什么人生自由。

乐不思蜀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刘禅居住在洛阳,司马昭还是有些不放心,亲自去问他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当然选择说不思念啊,这是无疑的。

只是后来他上了厕所回来,司马昭再次问是否思念蜀国。这次他却说:“父辈皆安葬在蜀地,没有一天是不思念的。”

这是郤正安排他这么说的,这种口气,一下子被司马昭认出,于是问:是不是郤正叫你这么说的?

刘禅连答是的。其中刘禅是不是在同郤正演戏,我们不得而知。

最终的结局是,刘禅就这样度过了余生,留下的名声不太好,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他的陵墓还被推平了。


小吴阅历史


你好,我是逐梦,我们一起在史籍中找答案。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三国志》

刘禅投降后,司马家给他的待遇不低,封为安乐公,享有食邑万户,服侍的奴仆有数百人。还赏赐绢万匹,其他的东西不计其数,子孙当中封侯的有五十多人。

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三国志》

史书上记载刘禅投降后的生活很少,只交代他在泰始七年死于洛阳,也就是公元271年,距离他投降263年,投降后又生活了8年,至少衣食无忧。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郄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西,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郄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汉晋春秋》

这是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来源。

刘禅的子嗣后代都死于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07年-313年)


带志逐梦


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后主刘禅便被掳往洛阳。作为亡国之君,刘禅并没有吃什么苦头。相反,他的待遇还非常优厚。据《三国志》记载,投降后的刘禅食邑万户,还被赏赐了万匹锦绢,奴婢百余人。蜀汉皇室还有五十多人被封侯。就这样,刘禅悠哉悠哉地在洛阳度过了余生,直到公元271年寿终正寝,活到了64岁。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军由司隶校尉、镇西将军钟会、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别率领,兵分三路攻打蜀汉。钟会夺取汉中后,与姜维僵持在剑阁。而邓艾出其不意,率部经阴平进入涪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狙击邓艾。但诸葛瞻抵涪后,没有采纳黄权之子黄崇抢先占据险要地势的建议,致蜀军兵败退守绵竹。诸葛瞻在绵竹兵败殉国,而刘禅听从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决定开城投降。他令侍中张绍(张飞次子)向邓艾献出御玺,又令太仆蒋显通知姜维向钟会投降。自此,蜀国灭亡。

蜀亡后,刘禅及一些蜀臣被掳往洛阳。由于刘禅是在有防御能力的情况放弃抵抗,所以司马昭并没有为难他,给予他一定优待。刘禅被封为了安乐公,衣食无忧。

蜀国虽已灭,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刘禅,担心他有复国之念。有次在宫廷宴会上,为了试探一下刘禅,司马昭命乐手弹奏起蜀国的音乐。蜀臣异地闻听故国之音,纷纷落泪。唯有刘禅谈笑依旧,心如止水。司马昭见状忍不住问他难道不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也成了刘禅的“千古名言”。

司马昭见刘禅这副乐不思蜀的样子,不禁感慨,刘禅确无心肝。即使诸葛亮再世,也无力辅佐他,更别说姜维了。

刘禅身边的旧臣郤正给刘禅支招,下次晋王司马昭再问您这样的话,您就说亲人的墓地都在蜀,很想回去给亲人上坟尽孝。说不定司马昭还真能放刘禅回蜀。

司马昭再问刘禅是否想回国时,刘禅果然如此作答。郤正教刘禅作答,早就有人密报了司马昭,因此司马昭就说此话好像郤正的口气啊!刘禅马上一脸崇拜地望向司马昭,就是他教我的,你怎么会知道?

自此以后,司马昭对刘禅彻底放心。

刘禅的不战而降历来被后世诟病。但有人认为这是刘禅的“大智慧”。刘禅在位41年,在最位时间最长的三国君主。在诸葛亮死后,没有了诸葛亮的辅佐,他还干了30年的皇帝,所以他并不是民间相传的那样一无是处。他的开城投降只是顺应形势,为免涂炭百姓,不得已而为之。至于在洛阳的乐不思蜀,更是刘禅在装疯卖傻,以明哲保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