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具体表现在哪?

枫叶红蓝紫


酒文化下的中国人,热情与豪迈,悲伤与落寞。

酒,一种烈性的液体。既为液体,又何与文化扯上关系?

有人的地方并有江湖,江湖有酒,并有了故事;江湖有故事,并有了文化。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䟽仪狄。杜康作秫酒。

一斤酒, 一瓶液体,因为江湖,赋予了她特殊的文化。

一、酒文化之酒桌规矩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国人特别看重礼仪,把一个人是否懂得礼仪作为评判一个人品行的一个标准。而白酒在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从“酒”字诞生并有了酒,国人在饮用的时候有很多规矩,即酒文化。酒桌上包括斟酒和敬酒两部分,各有讲究。斟酒时,如果是主人到宾客桌斟酒,那作为宾客必须起身并点头示意,而主人不能只给该桌中的某一个人斟酒,并且如果该桌坐着主人的领导,那主人得先给领导斟酒,讲究主次。当然了,这里的斟酒因为地域差异文化,也有可能个别地区不是这样的规矩,或者有的地区得首看地位尊卑,再看主客之别。

敬酒时,一般先从本桌的长者、尊者开始,且敬酒时必须站立起来以表敬重,若长者或尊者示意坐下,那遵从意思即可。一般敬完本桌的长者、前辈,就顺着敬下去即可。最忌讳的敬酒方式,就是毫无章法,东边敬一个,西边敬一个,不分主次,不讲顺序。敬酒时,右手拿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敬酒时要有说辞,不可干巴巴地就说“喝”,除非是要好的兄弟朋友,说辞以感谢的话为主,特别是给领导敬酒。

二、酒里映射人生百态、人情世俗

酒桌上常看到,有一两个看起来关系不错的人,说着“感情深一口闷”“千言万语,一切都在酒中”这样的语言,我称之为“酒语”。如果一个酒桌上十个人,九个人喝酒,大家都说着“酒语”,谈天笑地,无不快哉,你是那个不喝酒的人,你会显得一场尴尬,因为你融入不进去,那个烟雾缭绕,侠义江湖,快意恩仇的世界,你是吃瓜群众看热闹

酒后看一个人的人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酒后有人哭泣,有人欢笑,有人低头沉默不闹。我有个别朋友喝酒前,寡言少语,喝酒后便开始夸夸其谈,乐此不疲,瞎说乱说,这种人一般是内向型,自尊心较强的人。酒后极容易耍疯,发脾气之人,一般是生活压力太大,憋的太久,并且无处诉说,借助酒劲发泄。酒后安静,酣睡不醒,这种人喝完酒就睡觉,性格随和,宽容度高,容易与人相处,不会因为小事与人斤斤计较。

三、酒文化里的文人骚客、英雄美人

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并有好酒之人。酒能助兴,酒可以给人灵感。若不是酒,何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何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当然酒也害人误事,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好处多多,当然坏处也多。每个人身边的例子都是不胜枚举的,也不足为举。

适量饮酒,有助身心健康,可以作为交际的工具。但是,喝多了就是酗酒,并会酿成大错、悲剧。物极必反,适量饮酒才是长久健康的生活方式!


岸上须


中国酒文化的具体表现:

1,“酒后道真言”。在没有喝酒的时间,很少有人说出推心置腹的话,大部分人保持着:“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酒席筵前一坐,开始推杯换盏,三盅下肚心里话象“竹筒倒豆子……一干二净。”再继续喝下去就是酒逢知己千杯不少,舌尖打颤!

2.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当然酒是粮食的精华,但饮酒不可过量,湖北黄石劲牌酒厂的广告词:“劲酒好喝,不要贪杯哟!”酒喝适量是养人的,酒喝的过多发酒疯、打架、骂人,那就是没有了人性!

3.酒可以焕发人的精神。在这里我说一个小故事,70年代在我家乡有一个很能喝酒的人,那时候我家乡都是用镰刀割小麦,一般早上露水未干是不会割小麦的,露水干正常在十点、十一点钟。到了十一点他就叫他的小孩给他拿一瓶酒来,酒拿来了又不要菜,咕嘟咕嘟几下就喝了。浑身是劲、精神抖擞一中午把一亩多地小麦割完了!

关于酒文化的具体表现,我也没有想的那么多,欢迎网友们添加、指导,批评!



正常运转


喝酒,古人又叫吃酒,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也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

通常研究这门学问的都是英雄好汉,文人侠客,乃至圣人名师。

所以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英雄是好酒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行走江湖的标配,鲁提辖大闹五台山,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借酒发飙;

侠客也是好酒的。“侠无酒不显其壮,酒无侠不显其烈”。萧峰在松鹤楼与段誉喝酒相交,在聚贤庄与群豪喝酒断交,一欢喜,一悲壮;令狐冲对于朋友的敬酒总是来着不拒,“我干杯你随意”,所以他的独孤九剑,可以如此洒脱自由;李寻欢生病咳得弯下了腰,等直起身来,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摸他的酒葫芦;

文人也是好酒的。 “百年诗酒风流客,皆是乾坤浪荡人”。陶渊明好酒,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酒,就常常到亲朋旧友家里蹭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诗仙李白也是“酒仙”,杜甫说他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喝起酒来也是“浩浩荡荡,磊磊落落”,自嘲是天下第一不能喝酒之人,又是天下第一好酒之人(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甚至于,连圣人都是好酒的。“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说的就是圣人的海量。孔子说:吃肉要有节制,但是喝酒是可以不节制,只要别借酒乱性就好(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鉴于孔夫子与酒的特殊感情,后世袁宏道甚至干脆誉孔子为“酒圣”、“觞祖”、“饮宗”。

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吧。







文士野


中国的酒文化,渊源流长,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夏朝之前,这在《礼记》《尚书》中都有反映。我们的先人,在发现酒曲加在粮食中可以酿造出美酒后,便以此做为宴会的助兴珍品,也是贵族身份的像征,夏朝未代帝王桀和商朝昏君纣,便有酿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奢侈行为,为后人所垢病。这种风气逐渐延伸到诸侯和士大夫等贵族阶层便流传了下来,漫漫的在民间形成了一种风气。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各诸侯国都有自已酿的美酒。酒作为除金玉贵金属,土地之外的粮食为酿酒原料,所以也十分珍贵。酒除了能疗疾病外,还有麻醉人的神经作用,故士大夫阶层在官场生活的不如意时,大多以此来麻醉自已,逃避现实,所以很多文人便以此借酒浇愁,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我国著名文人大多与酒有源,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连著名的政治家曹操都有诗篇,三国时的杜康,晋时的阮籍,唐朝的李白,连清朝的曹雪芹都睹酒如命,很多诗文字画大多与酒相关,到了近现代发展成“无酒不成宴”之说。酒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种象征。


狼烟一九三一


酒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也是人类智慧文化文明的一种体现和展现!酒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饮品、饮料!中国酒类品种众多,品牌名酒群英荟萃,驰名海内外。



中国民间的酿造制酒历史,可以追塑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独创酒曲复式发酵酿制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这是最初开始阶段。大约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酒侵浸、渗透在整个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文学艺术创作角度、文化、娱乐、休闲,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有不可或缺重要位置。



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酒的酿制业历史源头

最先酒的来历,传说是有户人家把吃剩的饭放在桌上,天热几天后发酵成酸中带甜的液体,后来渐渐演变成酒,然后用糯米加酒曲酿制成上好的米酒;再到后用蒸馏法酿制白酒成功。

酒的酿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具备一定制造技术和改进发明创造并日趋完善化!古代制酒群落有:酒坊、酒槽、酒场、酒店、酒吧等等群体制酒业部门。



在哪无酒不成欢的古代时期,多少英雄豪杰对酒有一种特别的喜好和亲睐,它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特别是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吉日,更是豪饮不止,喝酒更是不醉不休、不醉不归的豪迈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侠都头武松在景阳岗喝酒大醉的情景,“三碗不过岗”并不是真的三数,有大小碗之分,估计这里是小碗盛酒,三三逢九,应该是喝酒不能超过九碗。可武松连着叫店小二盛酒来吃,连着吃了三次,共计是一十九碗之多。其实古代买酒的酒驿盛酒的碗容量不大,只是广口喇叭形,不是哪种大肚型装量大的碗,商家当然只以数来充量买钱!



小时候看见母亲制作糯米酒的过程,至今仍然沥沥在目,难以忘怀!

整个制作米酒过程如下:

①把一定数量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木桶内,然后放进锅中蒸煮二个小时,以糯米熟透成饭为止起锅。

②把蒸熟的糯米饭冲水到凉为止,然后放入缸内,依次洒上酒曲(酒曲按配比),搅拌均匀、压平,并在中间掏个窝口。

③在缸内放满清洗过的稻草,盖满为止、并盖上棉质的东西封严。

④几天之后开缸查看,酒窝中已有米酒液体渗出,再过几天整缸米饭随着酒液逐渐渗出浮起。

⑤这时的米酒,俗称酒娘子,不加水的原浆原汁,再经过几天封存之后,沥去酒糟,加适量的水封好坛口。

⑥封好坛口的酒坛子存放一段时间后就可启封舀酒喝了,随舀随喝,方便无比。



酒的商业化利益

酒是一种品质性饮料,适合大众化的口吻。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酒的产出和外卖,逐渐向商业化倾斜,如谈判桌上、酒宴上、婚庆上、小到一场家宴……好多谈不成的事放到酒会上就谈成了,在古代上至皇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士大夫、文人,三教九流等等,对酒这种饮品,都比较适口、喜欢和追捧。酒能壮胆,酒也能乱性!



酒文化传承发展

酒作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饮料,情深长远,爱不释手,人们是欲罢不能、欲弃不能!酒作为一种文化,它须要传承发展、交流、发扬光大,如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畦、苏门答腊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这是古人不辞辛劳的一种丝绸之路远行,它传承的是一种文化,酒自然也在其中之例!

酒虽然为人们所喜好热爱,但在历史上多次被酒禁,在最初战国时代的大禹治水时期!



①最初大禹时期的禁酒令是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几乎是伴随着酒的产生而同时出现的。据《战国策》记载,“帝女”,即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将仪狄酿的酒进献给禹,大禹品尝后觉得很好喝,并说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

②周朝、周成王时期的禁酒令:周公和成王认为禁酒令势在必行,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诰》形成了。因为卫国是原商朝统治核心区域,告诫人们不可放纵饮酒误国误己。

③秦朝商鞅时期的禁酒令, 我国历史上还广泛存在一种禁酒令,不单为了节省粮食,而且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早对酒课以重税的人当属商鞅,他没有明文禁止酿酒和卖酒,但提出政府要对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赋税。所以,酒对于秦国的老百姓来说,有点太过奢侈了。



酒在四大项中(酒、色、财、气),排位第一,足见人们对它的喜欢和崇敬,酒利用的好,适渴而止、是物有所值,否则,过量而饮;造成酒精中毒,是得不偿失的。


浮盖山


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从中国五千年前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就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还有《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可以说有酒的诞生就有了酒文化的存在。中国的酒文化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它融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歌舞戏剧等艺术为一体,集政治、经济、哲学、民俗、礼仪、医学、饮食、青铜器、陶瓷等方面为一堂,综合体现了悠久的东方文明。

一,酒文化与政治的关连:主要体现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汉刘邦曾为泗水亭长,是名地方无赖,好酒及色,常常醉卧酒家,有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雉为他妻;后因醉酒而斩白蛇,而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后又因酒之名得识"高阳酒徒"郦食其。该人在刘邦创业初期成为重要谋士,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立下不少功勋。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为了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会晤,以饮酒、歃盟的形式,用强行和推让的举动争当盟主,以发号司令成风。据文献可考春秋549年中就有39次之多。如公元前704年楚王令诸侯酒会于沈鹿。公元前701年齐,卫,郑,宋酒盟于恶曹……等。再者后周王朝时的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的故事。就是经策划的一场酒的闹剧。而后在赵当上宋皇帝后,使他日夜难寐的兵权始终不在他手上。公元961年7月他摆酒设宴,请军权在握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赴宴,借酒一番言语,让他们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周公瑾佯醉骗蒋干“也是酒文化的故事。

二,酒文化与经济的关连:中国生产酒的地方在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尤其名酒不仅种类多,量也是惊人的。酒己经成为一些地方的主要经济耒源和支柱产业。如:贵州茅台酒与法国科湼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为世界著名三大蒸馏酒。据《遵义府志》记载134O年茅台镇”有烧房不下二十家",年产达一百七十吨之多。还有四川绵竹的"剑南春“;山西杏花村的”汾酒";江苏泗阳的"洋河大曲等等名酒佳酿都为当地创造了一定经济价值,带来了惊人的文化效应。

三,酒文化与古今往来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的关连:春秋齐国晏子喜嗜酒而不过,常常以酒争谏齐王,收效卓著。仅史书记载就有《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之京晏子谏》等六篇和晏子争酒谏有关联;《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周公瑾佯醉骗蒋干等都是书中精采片断;还有项羽醉酒别虞姬;酒仙李白;酒圣杜甫等他们无一不和酒有关联。他们使酒的名气越来越响,酒也使他们名垂千古。

四,酒文化与礼仪风俗:酒的礼仪不是随着酒的产生而产生,是在酒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始于殷商末期,成于两周(东,西周)。特别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之后,酒的礼仪日臻完善,甚至达到繁文褥节,等级森严之地步。用酒祭典天地,神明和祖先;祭酒的器具有等级之分。如"秬祭上帝,罍祭社壝,瓢以荣门庭,蜃祭四方,山川"等《订義》;周朝之初,民间就流行了"乡饮酒"的风俗和礼仪,而且是每三年开一次饮酒宴会,意义和目的是让乡亲们彼此亲睦,相尊敬,明长幼之序,习宾主之礼。有的地方至今延用。现在奠祭之饮,节令之饮,年节之饮,婚丧嫁娶之饮基本慰以成风。还有各少数民族之饮酒风俗文化更是举不胜举。

五,酒文化和诗词歌赋:诗言志,我国是诗之国。古今诗文之多,无与伦比。酒诗是中国诗文中的奇葩,比比皆是,代代有,广泛流传。如先秦《诗经.女曰鸡鸣.郑风》"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楚辞.东君》"操余瓢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汉诗《古诗十九首》“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别诗》"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酙酌,叙此平生亲。晋诗《咏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南北朝《咏怀》"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隋诗《因故人归作》“郎去何太速,郎归何太迟。欲借一樽酒,共叙十年悲。"唐朝王勃《春园》“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贺知章《夜宴安乐公主宅》"自有金杯迎甲夜,还将绮席代阳春。"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李白《留别贾舍人至》“劝此一杯酒,岂唯道路长。"《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轻肥》”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等,唐朝是写酒诗最多,写酒诗人最多的一个朝代。宋朝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陆游《夏日六言》"醉面贪承夕露,钓竿喜近秋风。"明朝吴承恩《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清末黄遵宪《古从军乐》夫婿昨伤死,还遣行杯酒。"当代郭沬若《访杏花村》"杏花村里酒如云,解放以来别有天。”可以看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诗都有与酒之作,尤其李白,杜甫,苏轼创作的与酒有关诗词更是精采绝伦,内容繁多,有些我们今天还朗朗上口。这里絮叨的只是历代诗,挂一漏万,九牛一毛。还有涉酒内容的词赋更是精采绝伦。

六,酒文化与美食:美酒配佳肴,才会锦上添花,使酒更有味道。酒文化直接促进美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酒菜种类就很繁多,颇为讲究。据《觞政》记载,古人酒菜大体分五类“一清品,如鲜蛤糟蚶酒蟹之类;二异品,如熊白西施乳之类;三腻品,如羔羊子鹅炙之类;四果品,如松子杏仁之类;五蔬品,如鲜早韭之类。"我国素有美食之都之称,南北菜系的形成,各种美食的烹饪加工技术无一不是和酒有关连。吃什么莱,饮什么酒,先上那道菜,后上那道菜也直接关系到饮什么酒和饮酒的方式方法,这也很有学问。如,白酒,威士忌等浓烈的酒配上京鲁菜和川菜气味浓郁,口味杂,多肉类的菜好些。干白,红葡萄酒,黄酒或低度酒则配上颜色清淡,清心可口,鲜活翠嫩的上海莱,江浙菜好些。清酒,日本烧则配上鲜活海鲜,鱼虾刺身最好。

七,酒文化与医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把酒分为三类,即米酒,烧酒,葡萄酒。每一类酒与一定的药物配伍,就能起到医疗病症的作用。如,米酒和各种药物配伍出有医疗效果的药酒达60多种,象屠苏酒,五加皮酒,牛膝酒,枸杞酒,通草酒等。烧酒分别和一定药物配伍的酒可以治阴毒腹痛,呕逆不止,风虫牙痛等。葡萄酒有助于腹腰肾,驻颜色,耐寒等。当然酒文化还和书法,装饰,器皿设计等有许多关连,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孙举海sunjuhai


从曹孟德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豪迈到“古来圣贤皆寂寞,一番萧瑟禁酒中”的郁郁寡欢。从“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的颓废到柳永的“青春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风花雪月。给了中国酒文化增添了美丽的注脚。既然酒的传承有了千年的历史,我们一介草民安敢遑论是非功过?只不过劝君少饮酒,莫失态,车在手,别误了卿卿性命,也别因为酒驾而悔恨终生。

一句话“酒是要喝的,但是不要因酒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伤及他人”……



一壶浊酒观天下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酒位道家人所创,中国各地酒文化都深深的融入了儒道文化。谈酒文化就离不开酒场礼仪文化,离不开古往今来的大文豪,大诗人以及侠之大者。酒文化,实际上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华夏这个民族的血液里。国人的酒文化大俗大雅,上至庙堂,下至黎民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颜,国人遇有人生大事,如红白大事,孩满月,过生日,升学谢师,走亲访友等诸多民俗事项都离不开酒,狐朋狗友三五人相聚更加是无酒不欢,正所谓“酒是最好的沟通媒介”。酒品代表人品,酒量代表销量,生意场上的酒更加是赋予了生意和赚钱功能。

酒令,猜拳,划拳,斗酒诗百篇,酒吧把妹,国人已经将酒文化发扬之至高境界,无处不酒,无酒不成事了。煮酒论英雄的豪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气,温酒斩华雄的气势,醉张旭的狂草,哪里又能离得开酒呢?

烫一壶老酒,自得其乐的境界可远不是孔乙己能所比了。其实,当一事,一物上升到文化的层次,传承中弘扬光大也就是必然的。


传真道云之光


中国酒文化有俗雅之分。先说说雅的吧,譬如曹操、李白等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千古名句,豪放无匹。

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人狂放不羁,亘古未有。还有一位,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此公醉生梦死,无酒不欢。常嘱家人,持锸跟随,死则葬之,看淡生死,何等旷达?

再说说俗的吧。贩夫走卒,市井之徒,平民百姓,升斗小民。其中不乏嗜酒之徒。酒场殷勤相劝,干之又干,非把你灌醉不可,这就讨人嫌,招人烦了。与其说是酒文化,还不如说是糟粕。


老顽童374236889


与大多数其他民族相比,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十分独特,人家是喝多少要多少,自己喝自己的,咱们是你劝我,我劝你,尽量让别人多喝。无论下里巴人的划拳行令,还是阳春白雪的对诗身射履,都是赢的不喝,输的喝——输了还更有资格消费更多资源,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酒是用粮食酿造的,历史上老百姓经常缺粮挨饿,所以酒很长时间都属于奢侈品。奢侈品一般都是用来珍惜、节约使用的,但在中国的酒文化里,喝酒不是对一种饮品的消费,而变成了对奢侈品的浪费,喝多了吐,吐了再喝,大家好像跟酒有仇一样,竭尽所能把酒消灭掉。

喝酒还是一种仪式和行为语言,酒桌上的位次标示身价排序,话语权的分配取决于地位等级。酒的不同喝法即能表示敬意、又能代表惩罚,即能表示友好、又能表达敌对。同样的干杯,能干出快乐、豪情、义气、折磨、无奈、屈辱、伤害、仇恨等各种口味和感觉出来,还有举杯位置、端杯方式等讲究,有时还能上演摔杯掀桌等爆裂场面,世间纷扰、利益关系都能在酒桌上得到再现和投射,确定是“杯小乾坤大,瓶中日月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