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引言

女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为矛盾的一个群体,其矛盾性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一是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大都是由男性作者所塑造的,因而女性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女侠自然也不例外;二是女性在生理上与侠存在先天抵牾,女侠虽是脱胎于侠,但又隐隐与侠相对立,女侠这一称呼多少带有一种“男护士”的意味。

这种双重矛盾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侠身上时常带有一丝怪异,如花木兰经历了两次性别转换;如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等人身上带有双性同体的特征及依附性;如《水浒传》中的顾大嫂和孙二娘被男性化,而美人儿扈三娘则几乎完全丧失言说权力。即使到了晚清,在《儿女英雄传》这部以女侠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中,十三妹亦带有极深的矛盾性,其主要体现为十三妹由侠女向妻子的身份转变。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儿女英雄传》书籍封面

事实上,“儿女英雄”这四个字本身就是矛盾的,正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此时存在一个问题,作者文康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部矛盾的作品?本文即通过分析十三妹形象的矛盾性,以透视文康的创作思想。

一、十三妹形象的矛盾性

《儿女英雄传》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容侠义、言情及社会暴露为一体的长篇小说,作者文康更是“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但这部作品却未能真正得到经典化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主人公十三妹形象的矛盾性,即由侠女十三妹向贤妻安夫人的身份转变。

十三妹为将门之后,自幼修习家传武学,有着非凡本领。其父何杞因拒绝将十三妹许给大将军纪献唐之子作妾而遭陷害,不幸含冤死于狱中。年幼的十三妹不得不携母逃跑,自此流落江湖。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十三妹先是帮助邓九公制服了匪徒海马周三,不仅帮助九公保存了颜面,更是保得一方平安;之后又以一己之力歼灭能仁寺凶僧,救出了安骥及张金凤一家。最后,安骥一行凭借十三妹的弹弓震住群匪,平安到达淮安。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十三妹插画形象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妹行侠仗义完全是不图回报的,可谓是将侠女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十回中的这段心理描写即可为证:

我从来看了世界上这些施恩望报的人,作那些春种秋收的勾当,便笑他是有意沽名,有心为善;所以我作事作起来任是潮来海倒,作过去便同云过天空。即如我在能仁寺救安公子、张姑娘的性命,给他二人联姻,以至赠金借弓这些事,不过是我那多事的脾气,好胜的性儿,趁着一时高兴,要作一个痛快淋漓,要出出我自己心中那口不平之气!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十三妹戏剧形象

可是,这样一位古道热肠、尚侠任义、快意恩仇的侠女十三妹,在嫁给安骥之后变成了贤妻安夫人。在第三十回中,我们见到了一位希望成为被公婆认可的好媳妇儿的安夫人:你我若不早为之计,及至他久假不归,有个一差二错,那时就难保不被公婆道出个‘不’字来,责备你我几句。在三十三回中,我们又见到了一位操持家政、精打细算的安夫人:

有了执照不愁找不出四至的,按着四至不愁核不出顷数来,凭着顷数不愁查不出佃户来。佃户一清,那户现在我家交租,那户不在我家交租,先得明白了。便可查那不在我家交租的佃户名下,地租年年都交到甚么人手里;查出下落来,如果是失迷的、隐瞒的,怎能便由他隐瞒、失迷?

十三妹的这种转变,不仅不符合当今读者的阅读期待,更是使得十三妹形象呈现出了前后割裂的矛盾性。事实上,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和胡适便对这种十三妹形象的矛盾性提出了批评。如鲁迅虽对《儿女英雄传》作出较高评价,但却指出了十三妹“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

”。而胡适则因十三妹的转变而批判作者文康的落后思想:

这位超人这一跌未免跌的太低了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超人的堕落,这不过是那位迂腐的作者的马脚毕露。这位文康先生那里够谈得上“人味儿”与“超人”味儿?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胡适

不难看出,鲁迅主要是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十三妹形象的矛盾性,而胡适则是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分析。不可否认,鲁迅和胡适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十三妹形象矛盾的本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十三妹的整体形象中除了前后对立矛盾之外,还有前后照应的统一。

二、十三妹形象的统一性

1. 侠女十三妹形象中的理性

在阅读《儿女英雄传》前半部时,我们往往会被十三妹的至情至性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她身上带有的理性。事实上,侠女十三妹虽然轻视钱财、一腔热血,亦有除暴安良之心,但却也是一个为理性所约束的传统女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忠孝二字从始至终约束着十三妹,二是十三妹仍会展现出女儿情态。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十三妹影视形象

十三妹最大的敌人乃是有杀父之仇的纪献唐,按说她最该除去的便是纪献唐,这也是复仇型侠义故事的一般模式。不过,十三妹明明有报仇能力,但却选择了携母逃跑,而非行侠仗义、替父报仇。促使十三妹做出这种选择的,正是忠孝二字:

一则,他是朝廷重臣,国家正在用他建功立业的时候,不可因我一人私仇,坏国家的大事;二则,我父亲的冤枉,我的本领,阖省官员皆知,设若我作出件事来,簇簇新的冤冤相报,大家未必不疑心到我……我有个短长,母亲无人养赡。

此外,十三妹面对敌人之时毫无畏惧,但却在歼灭凶僧后露出胆怯,这不仅展现出了传统观念对十三妹的约束,也为后文其与安骥的结合埋下伏笔:

不好,我大错了!我千不合万不合,方才不合结果了那老和尚才是。如今正是深更半夜,况又在这古庙荒山,我这一进屋子,见了他,正有万语千言,旁边要没个证明的人,幼女孤男,未免觉得……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十三妹插画形象

2. 贤妻安夫人形象中的侠性

在讨论十三妹形象之时,我们时常会忽略一个重要问题:文康所作的是《儿女英雄传》而非“侠女十三妹传”。事实上,文康仅仅是花了七个章节描述十三妹的侠义事迹,但却花了十六七章描述十三妹的变化过程,此后才是安夫人的“正传”。而即使在侠女十三妹变成了安夫人之后,她身上的侠气也并未完全消失,只是这种侠气不再是驱使她行侠仗义,而是帮助她果断处理家中事务。

十三妹(安夫人)劝诫安骥之时,安骥曾想“乾纲振起来,熏他一熏”,若是换成张金凤说不定马上就委曲求全了,但十三妹可完全不吃他这一套,书中这样写道:

再不想这位十三妹可是熏得动的?他却也不怎样,只把嗓子提高了一调,说道:“听得进去,莫讲咱们屋里这点儿小事儿,便是侍奉公婆,应酬亲友,支持门户,约束家人,筹画银钱,以至料量薪水米盐这些事,都交给我姊妹两个……”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十三妹劝夫

此外,十三妹虽然变成了安夫人,但她作为女侠的警觉性和身手都并未落下。在成亲那天面对响箭之时,十三妹便心想“大约再一箭,姑娘便要施展他那接镖的手段”。而在成亲之后,家中遭贼,十三妹不仅最先察觉更是以一己之力制服了群贼:

只听得院子里吧喳一声,像从高处落下一块瓦来,那声音不像从房檐脱落下来的,竟像特特的扔在当院里试个动静的一般。他心下想道:“作怪?这声响定有些原故!”便蹑足潜踪的闪在屋门扇后面,静静儿的听着。

三、由十三妹形象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十三妹形象呈现出了矛盾性,同时我们还发现这种矛盾中又潜藏着内在的统一。这种矛盾中的统一,一方面使得作为英雄的十三妹带有儿女之情,另一方面也使作为儿女的安夫人带有英雄之情。事实上,在《缘起首回》中,文康就表露了要统一“儿女”与“英雄”的决心:侠烈英雄本色,温柔儿女家风;两般若说不相同,除是痴人说梦;儿女无非天性,英雄不外人情;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文康《儿女英雄传》

此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未解决,那就是文康为何要使“儿女”与“英雄”相统一?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女侠的归宿安排;二是救世的理想。

1. 对女侠的归宿安排

在“引言”中,笔者简略谈到了古代小说中女侠身上存在的怪异。事实上,花木兰的两次身份转换的内因无非是她需要以男性身份才能得到世俗认可,功成之后则“事了拂衣去”;聂隐娘身上双性同体的特征及依附性则是因为她无法以女性身份独立生存;《水浒传》中丧失表达权力的扈三娘尤为值得注意,她完全是在宋江的安排之下以成“忠义”之名的。于是我们看到,花木兰最终恢复了女儿身以融入正常生活,聂隐娘最终不知所踪,扈三娘宛如提线木偶。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扈三娘影视形象

文康在创作十三妹这一人物时,面对的一个重大困难无疑就是十三妹的归宿问题。其实这也是文康迟迟不肯让十三妹替父报仇的原因所在,因为如果十三妹真的要去刺杀纪献唐,即使功成身退了,那必然因“犯禁”而遭追捕,这是文康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即使在十三妹之母去世之后,文康也没让十三妹前去报仇,而是选择了让朝廷制裁纪献唐。当然,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失去信念支撑的十三妹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文康选择的是让十三妹由英雄向儿女(妻子)转变,并且花了极多笔墨描述这个过程,使之尽可能显得合理。

当然,以当今的眼光来看,十三妹的最好结局当然不是变成安夫人,而是与另一位侠客浪迹江湖。

2. 救世的理想

文康是满族旗人,早年“家世余荫,门第之盛,无有伦比”,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这种人生经历和曹雪芹是非常相似的。不过,文康并没有选择和曹雪芹一样去创作反映封建社会衰败的作品,而是选择了去描写一个理想的世界。这就是鲁迅所说的:

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

透过《儿女英雄传》中十三妹形象的矛盾及统一,看文康的创作思想

曹雪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康创作《儿女英雄传》的年代亦极为特殊。此时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及天平天国运动的清朝,正迎来中国封建史上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同光中兴”。如果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为的是警世的话,那么文康最迫切的任务则是救世。

侠女十三妹成为贤妻安夫人之后,做了两件极为重大的事情:一是劝诫安骥将心思放在功名一道上;二是雷厉风行地核查家中田地。对于岌岌可危的安家来说,科举之途和抓住经济命脉无疑都是复兴的必经之路。家国一体,文康无疑是想要通过安家的复兴,来实现自己救世的理想。

参考文献

  • 文康 《儿女英雄传》.春风文艺.1994版
  •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1版
  • 胡适 《胡适文存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