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前段时间,朋友送了一袋槐花茶,制成干的槐花失去了原有的水嫩,淡淡的香气萦绕,却也远不如挂在枝头的清淡。

自从上班后很难回去家里了,更别说去采摘四五月份的新鲜槐花和榆钱叶,所以好久没吃过新鲜的了,馋的很。从前乡里到处飘香的槐花树与翠绿的榆钱树,想摘多少就多少,如今变成了几十元一斤,甚至有钱也难买的“稀罕物”了。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槐乡五月》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段那飘香四溢的槐花饭让人一直放不下。

“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相比原汁原味的槐花饭,我更爱蒸过后被油炒过,煸的有点焦香的槐花,融入花椒的麻与辣椒的辣,只需加上适量的盐,不需配菜也能吃的饱饱的,很满足。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南方小巷烟雨蒙蒙的时候四处飘荡的桂花香,是他们小时候的经典味道。我们小时候

那抹清新泛着淡淡馨香的槐花挂满枝头,盛开季节的槐花如同阳春白雪,在漫天绿色中那一片莹白,纯白与淡绿结合的十分完美。

“袅袅秋风多,槐花半成实。”嫩嫩的花瓣被淡绿的梗相连串成一串倒着的吊花,清新淡雅。合着的花苞别有一番风味,那完全绽开的花瓣饱满厚实,被孩童们用手从上往下飞快的一捋 ,花苞完好无损的扔进花篮里,余留下一根孤零零的细长绿梗。不过要仔细树上面的刺。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直到花篮里冒了尖儿他们才停下来。拿回家的花苞放在清水里轻柔洗过,嫩生生的花瓣直接吃也很好吃,连那淡绿色的梗也嫩的很容易就揉开,满嘴都是清香。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想起自己有好久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有好久没有自己采摘挂在枝头上新鲜的槐花,还有那翠绿的嫩生生的榆钱,清新绿意萦绕在周边,一片盎然美好。那时候,槐花与榆钱总是一起出现的,摘够了槐花又想着去摘榆钱,那一长串的绿色鳞片状围着长梗旋转而下。

摘下一片扔进嘴里,越嚼越甜,余留下原本叶子的清新绿意。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刘绍棠的《榆钱饭》里曾写过“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钱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担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上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 ,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那种“野味”生活如今也很难寻到了。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不像是文章里的这种做法,我们只是简单的蒸,然后和槐花饭一样的炒的香香的。不拘什么,笼统做法却还是很香。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槐花与榆钱树是四五月时的记忆。就像文章最后说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也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

五月飘香,从前漫山遍野,如今成了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