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來源 | BioWorld


在國內,幾乎各大科研機構和高校都會對發表SCI論文進行獎勵,尤其是在國際或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比如說自然科學領域頂尖學術期刊的代表:CNS(Cell、Nature、Science),發表一篇CNS論文,有些單位的獎金高達60萬人民幣。


然而,在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中,這種SCI崇拜導致的弊端再次暴露在大眾面前,上週,中國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佈文件,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2020年2月2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雜誌發佈了一篇名為:China bans cash rewards for publishing papers(中國禁止對發表論文進行現金獎勵)的新聞報道。


該政策旨在削減對SCI論文的過度獎勵,之前的獎勵措施鼓勵科學家發表大量論文,而不是專注於有影響力的研究。


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學在7月31日之前修訂其評估政策。對於繼續獎勵SCI論文的科研機構,將暫停特殊項目的資助。


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科技部、教育部聯合發文


上週,中國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發佈文件,要求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應用,樹立正確的論文評價導向。


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中國科學和教育部還表示,科研機構不得僅根據發表的論文數量或論文引用數量來鼓勵或招募科研人員。科研人員對此政策表示歡迎,但也表示該政策可能會降低中國在科學領域的競爭力。


史上最嚴政策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引文索引》(SCI)在美國誕生,上世紀80年代末,南京大學率先使用SCI量化指標來衡量科研人員水平,並被國內廣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廣泛沿用,這對於引導國內學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提升中國科研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當時是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目前,SCI已經成為評職稱、分配科研資金,對科研機構進行排名的最主要指標之一,在這種評估和考核指標下,一些科研機構通過現金獎勵的方式鼓勵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從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中國科研工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數量12萬篇增加到了45萬篇。


對此,復旦大學的科技政策研究人員唐莉指出:“新政策的目的不是要阻止中國研究人員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而是要制止不正當的發表和引用。”


但是,也有人認為,雖然這種新舉措可以減少低質量或欺詐性論文數量,但也有可能導致國內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下降,甚至可能會使得中國大學的國際排名下降。


據悉,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學在7月31日之前修訂其獎勵政策,該措施將適用於中國大學、研究機構和研究醫院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員們,對於那些堅持獎勵在SCI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機構,教育部表示將暫停對這類院校的項目資助!


獎勵或導致學術不端


眾所周知,高校的論文發表數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科研實力,也決定了其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綜合排名,如果高校不能展現出一定的科研實力,甚至會影響到生存問題。


以CNS為例,許多學校都明文規定了所得的獎勵,基本上都是在每篇50萬的現金或基金獎勵,例如,重慶大學獎勵60萬元,武漢大學、鄭州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則獎勵50萬元。


有證據表明,這種獎勵措施鼓勵了科研人員以質量為代價大量發表論文,這種獎勵措施也導致了學術不端行為的增加,例如論文剽竊、學術造假,以及論文不當引用。


在過去幾年裡,國內發生了許多影響惡劣的學術不端事件,並且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就在前幾天,Elisabeth Bik博士近日爆出驚人消息,他們發現了412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論文,似乎都是由同一個“論文工廠”產生的,而這些論文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這些論文被質疑是為了完成考核指標而“批量生產”的。


據Nature報道,截至 2017 年,中國貢獻的科研論文數量佔到全球的 8.2%,但撤稿的論文數卻佔到了全球的 24.2%。


一篇CNS獎50萬?Nature報道:中國將禁止對SCI論文進行金錢獎勵


新的評價標準


作為新政策的一部分,現在需要使用研究質量作為指標來對科研人員進行評估,例如這項工作的創新性,它是否代表著重大科學進步或對解決重要社會問題有所貢獻。


這些評估還應更多地依賴專家同行的專業意見,而且不再侷限於發表在國外高水平SCI期刊上,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研究成功也同樣可以。


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新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次兩部委聯合通知的文件裡缺乏替代現行體系的具體實用建議。


新的評價標準,可能有助於減少低質量或造假論文數量,但是為了獲得學位、升職稱等的壓力變小,也可能導致中國的SCI論文總數下降。


中國的SCI論文減少,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科研競爭力,不在這些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情況下,國際科研人員可能不太願意與中國學者合作,SCI論文數量的減少也會使中國大學的國際排名下降。


而且,科研人員在中文期刊上發表的工作難以評價,中國以外的科研人員很難及時瞭解這些科研成果,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國科研人員與世界科學界隔離開來。


此外,新的評價體系過於依賴同行評議,而同行評議是主觀的,可能引起利益衝突或過於強調人際關係。如果沒有一個透明、公正的評價體系來鼓勵科研人員和分配科研資金,那麼就無法有效地進行評估。


據瞭解,這項新措施將適用於中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研究型醫院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


各部委已要求研究型大學在7月31日之前修訂其評估政策。對於繼續獎勵SCI論文的科研機構,將暫停特殊項目的資助。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4-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