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碗鸳鸯茶!回顾百看不厌的喜剧经典《虎口脱险》

干了这碗鸳鸯茶!回顾百看不厌的喜剧经典《虎口脱险》


中文名 虎口脱险

外文名 La Grande vadrouille

出品公司 Les Films Corona

制片地区 法国、英国

导演 杰拉尔·乌里

编剧 Marcel Jullian / 杰拉尔·乌里 / 达妮埃尔·汤普森

制片人 Robert Dorfmann

主演 布尔维尔,路易·德·菲耐斯,玛丽·杜布瓦,贝诺·斯德泽巴赫

上映时间 1966-12-08

对白语言 法语 / 英语 / 德语

发行公司 博伟电影公司


  1966年,父女俩打造的《虎口脱险》成为法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经典作品。1700多万观众人次令它占据法国影史票房冠军宝座32年。《虎口脱险》的影响超越国界,超越时间。


一句对话促成经典


  丹尼尔·汤普森的父亲热拉尔·乌里,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他决心当演员,在法国国家戏剧学院500选5人的新生招考中脱颖而出。毕业后,他活跃在话剧舞台和大银幕上。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二战”爆发,有着犹太血统的他为逃脱盖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带着自己的奶奶、母亲和已怀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内瓦偷偷地继续表演事业,这一经历可以在他日后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战”结束后,乌里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60 年改行当导演,但他的前三部电影反响平平,年近半百的热拉尔·乌里郁闷彷徨。一天,在与片场一位跑龙套的小配角聊天时的一句话,让他突然顿悟,“你实际上是个喜剧片作者,只有承认这点,你才能真正的表现出你自己。”说这句话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脱险》中指挥家扮演者)。乌里继而转攻喜剧片,1964年他自编自导的《暗渡陈仓》大获成功,主演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喜剧名角布尔维尔和“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德菲奈斯,“黄金三角”组合由此形成。


一部经典改变命运


  从跑龙套到喜剧之王,路易·德菲奈斯这个小个子、神经质的喜剧大师,因《虎口脱险》永远被中国观众记住,只要说起“指挥家”,观众就会浮现出会心的笑容。鲜为人知的是,在拍该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岁,从影20年参演电影120部,但几乎全是群众演员或跑龙套。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他建议导演乌里拍喜剧片,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德菲奈斯在《暗渡陈仓》里第一次担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戏份少于绝对主角布尔维尔而闹过一次罢工,直到导演答应为他专门补一场戏才罢休。《虎口脱险》上映时,他的片酬已达100万法郎,还有票房分红,让老来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这部电影我赚了不少钱,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与一部电影票房分红,1.4%。”


一部艺术电影创造历史


  1966年5月,经过8个月筹备,《虎口脱险》正式开机。1400万法郎的投资令该片成为当时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虎口脱险》在宣传上打出“一部艺术实验电影”旗号,影片拍摄精益求精。拍摄油漆桶溅到德国军官身上那场戏时,道剧组用炼乳代替白油漆,这段戏共拍了12条才过关。每条拍完后后,军服还要送去蒸汽熨烫,仅为这个镜头就花了3万法郎!对细节的苛求最终保证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对导演乌里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布尔维尔和德菲奈斯的对手戏,他在回忆录中记载:“有的演员是那种上来第一条就发挥很好的,就像布尔维尔,你反复越多,他的感觉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于是两人一个越演越糟,另一个却越演越好。幸好这种状况没持续很久,在互相了解后,他们各自都作了些调节,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德菲奈斯指挥大乐队的那场戏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学好指挥,他事先接受了专门培训。不过实拍那天,当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专业乐师面前时仍感到一丝怯场。当《匈牙利进行曲》乐声响起,他立刻投入角色。乌里在回忆录中写到:“他的动作潇洒自信,丝毫没有落后于乐声,他像真正指挥那样带领乐队演奏。一曲终了,他向乐队鞠躬致意,所有乐师自发地全体起立为他喝彩。这时德菲内斯转过身,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泪光,我也一样。”

  1966年12月,《虎口脱险》在香榭丽舍高蒙影院举行首映式。电影放毕,

  剧组上下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观众涌过来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从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厅出口的14节台阶,他们足足用了30分钟。随后,法国观众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这部杰作。该片接着在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连连打破票房纪录,横扫欧洲,风靡全球。


票房成绩


  1966年,是人类近代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法国宣布退出了北约组织,那一年,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风雨飘摇,那一年,列侬宣称“披头士乐队比耶稣更加流行”,那一年,法国银幕上出现了一部将被永远记入史册的卖座喜剧片——《虎口脱险》。

  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令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法国影史票房冠军,直到1998年,才有《泰坦尼克号》以2000万的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纪录,但它仍是法国影片的票房纪录保持者,直至今日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中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上译厂的老艺术家们对影片台词所做的二次创作,只可用绝顶精彩来形容,相信很多观众都能大段大段的背诵片中的精彩对白。


译制片黄金时代 《虎口脱险》来到中国


  《虎口脱险》诞生16年后,该片终于来到中国。1982年7月,《虎口脱险》经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在国内放映,反响强烈。

  据该片的译制导演苏秀回忆,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头那场戏哼唱了一段被影迷传唱的小调:“鸳鸯茶、鸳鸯品,你爱我、我爱你……”但原文中歌词 “Teafortwo”最初被译为“情侣茶”,虽然意思不错,但怎么唱怎么别扭,老厂长陈叙一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厂里把“情侣茶”改成“鸳鸯茶”。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这部译制片在配音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脱险》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配音标杆之作。


主要配音演员


  尚华(乐队指挥史丹尼斯拉斯.拉福)

  于鼎(油漆匠奥古斯德.布卫)

  杨文元(中队长雷金纳德)

  严崇德(飞行员麦金托什)

  施融(飞行员皮特库宁汉)

  翁振新(阿赫巴赫少校)

  童自荣(德军司令、士兵)

  程晓桦(朱莉叶特)

  丁建华(修道院嬷嬷玛丽-奥黛尔)

  乔榛(斗鸡眼、动物园管理员、纳粹军官)

  赵慎之(老板娘)

  盖文源(旁白、歌剧院地下党、邮递工人、纳粹侦察机飞行员)

  周瀚(朱丽叶特的外公)

  戴学庐(副官斯切特)

  杨成纯(纳粹军官)

  孙渝烽(纳粹将军)

  胡庆汉(歌剧院地下党、纳粹士兵)

  译制导演:苏秀


译导自述

用心译配《虎口脱险》


苏秀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一份过期的中国电视报,上面有一整版介绍世界战争影片八部经典作品的文章。在介绍法国电影《虎口脱险》的末尾,编者写了这样几句话:“感谢上海电影译制厂,感谢配音演员,感谢八十年代。”没想到,至今还有人这样喜爱这部影片。我非常感动,非常欣慰。

  八十年代,我们上海电影译制厂制度最完善,演员班子最齐整,可以说,生旦净末丑样样齐全,同时也是翻译、导演、演员最成熟的年代。

  八十年代,那是我们厂最辉煌的年代。

  《虎口脱险》又是我最珍爱的一部戏。

  在全厂第一次看原版片时,大家听到枪炮声,看到飞机上的法西斯标识,都以为是一部严肃的战争片。可忽然响起了节日欢快的音乐,被德军打落的飞行员,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老虎山上。全场不由哄然大笑。想不到还可以用这种喜剧样式来表现那么严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我就特别盼望厂里把这部戏交给我。这部戏情节、人物极度夸张;对白幽默、机智,我觉得非常有搞头。

  《虎口脱险》情节荒诞,人物都是漫画化的。特别是由法国著名喜剧大师德·富耐尔扮演的乐队指挥家,利用敌人不太懂法语,就以东扯西拉、胡言乱语来与敌人周旋。他的台词一惊一乍,节奏变化特别快,口型极难掌握。例如有一场德国法西斯军官审问指挥家的戏——指挥家事先想好要以拖时间的办法来对付他,竟脱口说了出来:“我想拖时间,不不不不,我不想拖时间。”又拖着悲天悯人的哭腔叹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共打了四年,四年哪。”弄得法西斯军官也不由跟着他哀叹道:“四年哪。”由于台词必须极其纯熟才能做到脱口而出。为此尚华累得血压升高到一百九,还不许我向领导汇报。

  为喜剧配音,不能光从形式上学原片,不能光学原片演员的怪腔怪调。同样要理解人物说话的动机,配音时,同样要有真情实感。例如:于鼎配的油漆匠由于实在太累了,不想再逃,可法西斯就在后面紧追,所以指挥家不得不像哄孩子一样哄他,他也就像孩子一样撒起娇来。他说:“我不要圆刷子,我要扁刷子。”我跟老于说:“你要像个幼儿园的孩子,在向母亲撒娇。”

  法文翻译徐志仁不但可以法译中也可以中译法。他翻译的剧本,本来就十分精彩,但是在做口型本的过程中,导演、演员仍然和翻译一起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包括我们的老厂长陈叙一,有一天也兴冲冲地跑到放映间来。他说,我昨天晚上帮你们想了一句好词:“‘Tea for Two’可以翻成‘鸳鸯茶’。”这样既通俗易懂,唱起来又上口——鸳鸯茶,鸳鸯饮,我爱你,你爱我。

  那些年我经常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就是最近几天,和一个朋友在一起吃饭,提到《虎口脱险》时,他还会哼唱那几句“鸳鸯茶”。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时的上译厂,并不是只有尚华一个人那么敬业,也远非《虎口脱险》一个剧组那么追求完美。我们曾经生产了一大批被观众喜爱的译制片。《简·爱》、《追捕》、《生死恋》、《英俊少年》、《佐罗》、《巴黎圣母院》、《斯巴达克思》……那应该是一个长长的名单。还有,北京译制厂,由冯宪珍配音的《办公室的故事》和长春译制厂,由向隽殊配音的《复活》(八十年代重映)也都是非常优秀的。

  那就是我们的八十年代!

  我跟尚华说:“我把这张电视报复印几张,我要到老陈和徐志仁的墓前去焚化。我要告诉他们,至今仍然有人记得他们的工作并怀念他们。”

  尚华说:“好,可你别忘了,还有于鼎。”

  当然,除了于鼎,还有不在《虎口脱险》剧组的邱岳峰、毕克、胡庆汉,他们知道了都会含笑九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