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首先恭喜周深隔离完毕,这意味着,比赛的公平性,将会更大程度保障。


云录制第三期,所有歌手都已经完全适应,从一开始的摸爬滚打,一直到现在能够随意尝试自己的音乐理念,既是歌手能力的进步,也是人类与科技之间,交互的进步。


接下来逐一点评每位歌手的唱功表现: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01

萧敬腾《好的晚安》


五期听过来,酱酱认为萧敬腾现在应该掌握了两套发声模式,一套是之前批判过的高喉位扁平化发声,一套是现在面对抒情歌曲的时候喉位稳定的发声。第二套发声模式当然是极好的,演唱《那女孩对我说》的时候,便游刃有余地使用过。不过,那首歌曲实在不够好,所以,反响平平。这首《好的晚安》,歌曲本身的质量,终于给萧敬腾第二套发声模式,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



那么,为什么萧敬腾会采纳两套发声模式呢?许多朋友或许会觉得,一套发声模式拿来唱摇滚,一套发声模式拿来唱抒情。但是,这种观点并不确切。上礼拜那首《纯金打造》,便是一首抒情歌曲,萧敬腾还是使用了第一套发声模式。


酱酱认为,萧敬腾之所以会采纳两套发声模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音域的限制。萧敬腾第二套发声模式,也就是喉位稳定的发声,是非常漂亮的。但是,对于萧敬腾来说,这一套发声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唱不高。通常面对Bb4的时候,便会开始发撑,充满极限感。所以,如果萧敬腾想要获得更高的音域,或者是在换声区持续输出,就必须转换为第一套发声模式,也就是高喉位扁平化的发声。暂且不说这一套发声模式,会让声音发生哪些故障,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实在是简单粗暴地满足了萧敬腾上高音的目的。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所以,透过萧敬腾的选曲,基本上就能够判断声音呈现将会如何。


这首《好的晚安》,对于萧敬腾第二套发声模式来说,实在再合适不过。最高音A4,并且还是单音,不需要在换声区持续输出,既保障了歌手舞台应该有的高音刺激点,又保障了声音的安全性。


饶是如此,萧敬腾的声音质感,还是比酱酱预料之中更好。张口便是一个极为入麦的气声,似幻似虚的气流感,仿佛夜幕下窗外朦胧的城市灯火。



入麦,就是萧敬腾这个表演给予酱酱的最直观感受,不论自然声区的常规闭合状态,还是换声区的声带拉紧状态,每一个音,全部被麦克风牢牢吸收,说明声门相互之间的拍打,具有相当规律性。此外,萧敬腾将喉头居中,稳定下来,更是顺势激活了广阔的胸腔共鸣。明亮度与空间感,兼而有之,漂亮极了。


这是萧敬腾五期以来,唱得最好的一次,声音完全规范化,并且质感浓郁。希望他能够一直这样唱下去。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02

周深《Monsters》


去年十月份,便已经听过周深在“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演唱这首歌曲。发声状态,整体来说,酱酱认为歌手版,相比我歌版,还是略逊一筹。


前段,周深的弱混声与平衡混声,一如既往漂亮。律动也非常不错,“hide hide hide”,“smile smile”;如果不看视频,酱酱甚至都能联想周深像一流的R&B歌手那样,使用手掌击打着节奏。对于唯美系歌手来说,这样子的律动感,还是比较难得的。



问题在于,歌手版的伴奏,实在太满太大,副歌部分,电吉他一响,周深音量也好,声压也好,全部盖不住。但是,周深又不希望人声被伴奏掩盖,于是,索性加强气流对于声门的冲击。如果冲击过于大,将会导致的结果,就是冲出腔体。所以,相比我歌版,被面罩共鸣完整包裹的混声来说,歌手版,就显得过于扁,过于白了。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当然,能够在歌手舞台,看到周深如此自如的歌唱,还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情。后段的超级头声吟唱,也就是假声男高音发声,质量也完全在线。希望以后的表演,能够与编曲老师,包括伴奏团队协商好。竞技舞台上,团队对于人声的了解与配合,实在太重要了。


03

黄霄云《连名带姓》


酱酱觉得黄霄云参加歌手以来,不安全感应该一直萦绕心中。资历的定位,舆论的导向,都是这样一个98年的姑娘,目前来说,不应该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事情。但是,面向公众,她不能流露任何情绪。所以,四期以来,她急切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借此冲淡不安全感。凡是自己掌握的发声技术,不论是否掌握成熟,全部拿出来秀一遍,质量上的矛盾感,也就涌现了出来。其实非常惋惜。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很高兴这首《连名带姓》,黄霄云的技术使用,变得节制了起来。不是说不应该炫技,关键是歌手对于自己的技术能力,应该具备清晰认知,不然就会暴露短板。


一向急切展示能力的黄霄云,演唱这首《连名带姓》,竟然会在定调上,降低一个半音,可见她已经心无挂碍,并且完全了解了自己演唱体系之中,最具价值的东西。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最为突出的,便是她的低位置。并没有像那些宽大厚的女歌手一样,玩儿命似的扩宽胸腔共鸣。黄霄云的低位置,表现在喉腔通畅,以及口腔包裹,所激活的暗沉音色。没有走大发声体积的路子,她在低位置的基础上,或者说暗沉音色的基础上,渗入环甲肌,渗入边缘振动,由此获得了一个充满了醇厚感的轻机能音色。


且看黄霄云丝滑的声线,将这层充满了醇厚感的轻机能音色,穿针引线般贯穿下去。修饰技巧天衣无缝地点缀其中,鼻滑音更是精妙,第一段副歌,“只剩你没拆穿我”,“拆穿我”三个字,令人窒息的美感。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纵观全曲的声音表现,不论是整体走向,还是细节雕琢,全部尽善尽美。喉外肌的松弛度,音色的弹性与光滑,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最令酱酱感到震撼的,还是这首歌曲之中哭腔的使用,虽然是一首情歌,但是,黄霄云的哭腔,容纳的情感,仿佛是将一个月以来,受到的委屈,不甘,全部倾述在其中。联想到《你的答案》与《打开》,技术的疯狂使用,其实也就是她面对委屈与不甘时的倔强,在这首《连名带姓》之中,终于舍弃了倔强,完全宣泄了出来。太令人动容了。

完美的表演,一想到这个速度化的时代,一位98年的姑娘,能够这么认认真真地唱歌,就令人感动。


04

秦凡淇《不透气的房间》


这首歌曲比较像是周杰伦《爸,我回来了》的“温柔版”,粗暴的家庭暴力,在这首歌曲之中,变成了压抑的冷暴力。电子的编曲,迷离的节奏,更是加深了这层压抑感。令人不禁联想到电影《狗十三》,那一层令人透不过气的烂透了的青春。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歌曲本身酱酱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是,秦凡淇的竞技性,实在不够强。演唱缺少亮点,全部都是口腔共鸣,发声十分常规,就像说话一样。虽然足够完整地诠释她所创作的歌曲,但是,论及高级感,论及雕琢感,也完全寻找不到踪迹。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另一方面,歌曲实在太平。其实,秦凡淇的演唱能力,跟第二期刘柏辛,差不了多少。但是,刘柏辛的竞技性一定会更强,原因就在于,刘柏辛的歌曲,充满了噱头,充满了攻击性,演唱上也更聪明,知道使用哪些巧思来提升表现力。


秦凡淇这首青少年气息浓郁的歌曲,她的呈现,实际上也正如青少年一般老实,规矩。她更适合的应该是音乐节的舞台。


05

袁娅维《凄美地》


袁娅维的演唱,除了技术上的先进性,还有艺术上的先锋性。


这首《凄美地》,袁娅维一改往常气若游丝的细腻唱腔,主歌部分,使用了更为竖向的发声。但是,没有扩宽胸腔,而是注重口腔,并且,保持声带边缘振动。所以,声音呈现上,音色黯淡,但是,发声体积,却又显得格外轻盈。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这是迷幻感浓郁的唱腔。酱酱个人之前倒是从来没有听到过袁娅维这么唱过歌,虽然从技术性来说,只是口腔共鸣方向的简单调整,并不算多么难。但是,折射出来的意义,却是让我们发现,袁娅维对于自己的声音,究竟多么了解。


那么,艺术上的先锋性,又体现在哪里呢?酱酱认为就是她不论怎么演唱,始终弥漫着一股国际化气息。作为从《中国好声音》脱颖而出的元老级女歌手,其实,在中国好声音舞台,包括中国其他选秀节目的舞台,不少女歌手,都希望令自己的声音变得洋气。于是,她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大量翻唱英文歌曲,并且,音色怪异化,或是撑大腔体强行制造欧美Diva的声音。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但是,袁娅维不一样,她深知一种声音形象,哪些东西是浮光掠影,哪些东西是追根溯源。所以,她不在意噱头,踏踏实实地在声乐方法上费功夫。根源的巩固,才能够承接华丽的包装。所以,对于功力深厚的袁娅维来说,她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去挤声带,撑腔体,强行追求欧美diva的声音。该怎么唱怎么唱,口腔稍微调整一下,立刻获得国际化音色。并且,不论她的口腔如何调整,音色上,不论是像前几期那样细若游丝,还是像这一期这样迷幻朦胧,那层国际化的气质,都挥之不去。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当然,这个表演,在演唱上,并不是没有瑕疵。高音区的不少闭口音咬字,略微有些发紧。尤其是最后一段副歌,“仅有的温柔”,“仅”字,下巴十分用力,导致了声道堵塞,以至于发声点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凝聚,散开了。


当然,瑕不掩瑜,依然是一个技术性十分高超,先锋前沿的表演。


06

吉克隽逸《Power To Forgive》


噱头感十足的表演来啦。

能够奇袭成功,还是不难以理解的。歌曲本身的质感非常好,时尚,性感,野性,前沿。吉克隽逸的演唱,更是疯狂堆料,假声浅唱,高音输出,全部拿出来秀了一遍。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但是,如果讨论唱功本身,就差了很多意思了。


中低声区,缺少共鸣,音色又干又扁。此外去,气流不能够规律性输出,加深了声音的顿挫感,声线无法延展开来。她的咬字又是很重的。当这一系列因素,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最终的声音呈现,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发炸的声音。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以酱酱对于吉克隽逸的了解,她几乎不具备在换声区持续稳定输出的能力,一方面,共鸣跟不上,另一方面,喉头稳不住。所以,这首《Power To Forgive》,吉克隽逸很聪明地在后段加入了两个Gb5的高音,既避免了暴露换声能力的短板,又不会显得声音表现没有说服力。


饶是如此,这两个Gb5高音,质量也是堪忧的。气流强冲的痕迹太明显,声带险些没有闭得住,被气流冲开,自然也谈不上发声点小与喉外肌松弛。尤其是第二个Gb5,听得人提心吊胆,喉头不停上下乱蹿,差点大破音,还好扛住了。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酱酱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表演。能够理解它的野性,攻击性。但是在酱酱看来,这个表演,就像一栋建筑华丽的楼房,但是,地基不够牢固,所以,不论这栋楼房造型多么别致,灯光多么绚丽,它也是摇摇欲坠的。


07

米希亚《深情包围》


不论音乐,还是演唱,都是本期最爱。


留意了一下风评,许多朋友认为,米希亚在这个表演之中,展示的节奏律动,并不像欧美纯正的R&B歌手那般轻盈灵动,而是重拳出击的。事实上,如果大家听过这首《深情包围》1998的原版,便会发现,米希亚早期的唱法,也是走轻盈灵动的路子。


但是,酱酱丝毫不觉得歌手舞台上的重拳出击,逊色于原版的轻盈灵动,此时此刻的米希亚,向我们展示着一位年过四十的女歌手,拥有什么样的素养,能够散发什么样的魅力。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序幕拉开以后,直接一个Gb6——Ab6的哨音,掀开高潮,毫无保留地释放大招,自信地告诉听众,这是一个从头到尾不会让你喘息的表演。


深沉的胸腔共鸣,施予的厚重音色,完全没有影响米希亚声线的铺展,她踩塌的节奏,拍打的律动,连接的间隔,全部被这一块又一块犹如磐石的声音给填满。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听现在的米希亚唱歌,听的就是她的通道,听的就是她的共鸣。这首《深情包围》,米希亚则是在告诉我们,即便自己拥有如此强悍的共鸣与通道,一样不妨碍R&B的拿捏。是的,何必轻盈灵动。面对节奏律动,一般R&B歌手轻盈灵动,米希亚重拳出击;一般R&B歌手宛如流星划过,米希亚宛如陨石坠落;一般R&B歌手将声音化为一条音波,米希亚将声音化为一阵音浪。


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首《深情包围》,米希亚的演唱,并不是绝对完美。年龄所限,使得她面对动态这么大的舞步,演唱到后段,不难发现气息有些跟不上。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但是,她的思维是这么年轻。她使用高级却又并不完美的演唱技术,跳动着不灵活甚至有些生硬的舞步,而在她的神采之中,依然洋溢着绝对的快乐与自信,这是出道二十多年以来的沉淀与释放,更是41岁的米希亚向我们谱写出来的她的青春气息。令人震撼并感动。


08

华晨宇《我们》


这个表演,应该称得上Live的一镜到底吧,并且还是全程对焦,对于演唱者的心理素质还是有所考验的。


这段时间以来,阅读到了不少业余人士,对于华晨宇的演唱总结,大概内容为:一段平铺直叙,一段吟唱,一段说唱,最后,吼两嗓子高音,所以,非常公式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样子的总结,令酱酱联想到了许多年以前,也有不少业余人士,将郑淳元与黄绮珊的演唱,总结为三段式结构。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乍看之下,似乎有理有据,但是,如果从逻辑角度,进行思考的话,便会发现,一切宏观视角的批判总结,都是混淆视听。宏观视角,当然就是结构。然而,构成结构的元素,本身一只手就能够数得过来。按照这些业余人士的逻辑,《诗经》,包括许多古诗词,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从宏观视角上来看,先是赋,再是比,后是兴,非常公式化呀,非常三段式结构呀……你们说是不是混淆视听。


专业分析,一定都是从微观视角,进行挖掘的。声乐的微观视角是什么呢,当然就是那些细致的发声技术。作为评论者,不谈演唱技术,去谈演唱结构,那么,谈一圈下来,其实所有歌手都是大差不差。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即便从演唱结构来说,相比一般实力歌手,华晨宇的演唱结构其实已经相当复杂了。是呀,说得没错,华晨宇的演唱,就是一段平铺直叙,一段吟唱,一段说唱,最后,吼两嗓子高音。但是,一般歌手的演唱结构是什么呢,主歌平铺直叙,副歌先轻后重。


正是复杂的演唱结构,才使得华晨宇的演唱,许多朋友听不懂,难以从微观视角进行赏析。但是,这首《我们》,华晨宇终于将演唱结构,简单明了化,跟一般歌手一样,主歌平铺直叙,副歌先轻后重,乃至爆发。这也就方便了我们剖析华晨宇声音之中的那些微观成分,或者说,告诉了大家,当华晨宇的声音变得主流化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子。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唱得实在太好了。主歌部分,扎实的胸腔共鸣,与浓郁的口腔共鸣,相互辉映,不需要依靠过多的装饰音打扮,仅仅是留意一下咬字轻重,再适量渗入气声,便将人声的意境,完善铺展了开来。


副歌部分,不必撕裂,不必高喉头,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华晨宇的压缩技术多么强大。“还能做什么呢”,高音到达G4,锋利而又充满光泽,喉外肌完全放松,通道也打得很开。随后,“只是不愿承认”,一连串A4,以及Bb4,声带进一步压缩,牺牲部分通道的宽阔度,从而获得一个更为锋利明亮的金属音质。


这是一个完全主流化,并且规范化的演唱。我早就说过,华晨宇“非主流”的演唱,其实依然蕴藏着强大的控制,是有别于许多真正不科学发声的歌手的。而对于控制能力如此强大的华晨宇来说,他想要主流化,规范化演唱,实在是轻而易举。《我们》证明了酱酱的观点。


09

徐佳莹《言不由衷》


唱得非常好,满是细节之美。


一张口就是良好的弱混声,气声也非常规律,没有漏气,轻重的控制,语气的拿捏,令人十分迷醉。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间奏的弱声也十分唯美,高音达到了C#5与D5,声带闭合依然完善,喉外肌也保持着完全的松弛度。



最重要的是,在这首歌曲之中,徐佳莹的发声,不再完全平面化,前段的弱混声,实际上已经触发了不少高位置所带来的灵动感。



但是,徐佳莹唱得好的地方,主要还是表现在细节拿捏上,而不是发声能力上。从发声能力上来说,徐佳莹的支点还是比较浅,支撑比较弱,弱混声虽然唯美,但是也缺少底部支撑的踏实感,感觉随时就会飘走。后段情绪变得浓烈,需要加强一定力量的时候,由于徐佳莹完全不会压缩,所以只能增加气流,撑大音量,这样子的声音,本质上当然还是散的。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徐佳莹的演唱意识真的非常好,她需要一个优质的发声机能,来承载她的演唱意识。


上个礼拜,酱酱表示第四期,是《歌手·当打之年》目前为止最精彩的一期。想不到一周过去,第四期的风头,就完全被第五期给抢过了。


是的,第五期十分精彩,不论是黄霄云化繁为简的演唱,还是华晨宇规范化的人声展示,亦或是周深与米希亚有别于前四期的曲风尝试,都向我们展示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歌手”。


《歌手·当打之年》第五期 唱功技术分析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评论上方)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