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粗茶淡飯,素食齋飯,最能修身養性,心平氣和,心曠神怡。”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正是著名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之口。而同他一生的學術成就一樣為眾人所知的,還有他的“三不”養生術,即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季老出生貧苦,從小吃高粱米長大,常因吃不飽導致營養不良,比其餘孩子更體弱多病,青年留學正逢二戰,飽受轟炸、飢餓、思鄉的煎熬。歸國後執教北大,中年經受批鬥折磨,在牛棚中幾欲尋死。

如此多災多病的一生,卻平安活到98歲,晚年依舊精力充沛,頭腦靈活,他是靠什麼方法得以長壽的呢?這個問題不禁讓所有人生疑,直到知曉其三不養身之道。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不挑食、不忌口

挑食是當代幾乎所有青少年共有的不良習慣,青少年正在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挑食則會直接影響智力和身體組織發育,並且導致營養失衡,攝入不充分。

在飲食上季老一貫秉承的態度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補品。全家也是同季老一樣,一日三餐家常便飯,身處繁華都市,心向家鄉飲食。早餐幾片烤饅頭或者麵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美味佳餚則是常人看起來再樸素不過的綠豆小米粥。

而這些比起如今普遍的大魚大肉的飲食結構才最是養人,除此以外,少食多餐,吃的食品種類多而雜也是季老的一大飲食習慣,從而保證了各種營養充足,均衡補充身體,人的身體需要多種多樣的營養物質,酸鹼性、蛋白質、無機鹽等是基本所需,所挑之食也許正是蘊含了其餘食物所沒有的營養。

季老先生說過:“年紀大了,當然需要忌口,但是沒必要大動干戈”。

而此類現象存在於老年人身上也就罷了,如今的很多青年人也紛紛有眾多忌口的習慣,有的是身體原因的限制,但更多的是盲目的跟風認為特立獨行,這就對健康的日常所需強制性地構成阻力。

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大量缺乏該量元素,營養失衡。其中心態也十分重要,很多剛至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士,因擔心身體健康不吃蛋黃,不吃內臟,戰戰兢兢,以此心態求長壽實在是南轅北轍。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反對鍛鍊而鍛鍊

不鍛鍊作為三大養生術之一,在如今倡導多運動、各大健身機構遍地開花的時代,聽起來令人費解,不去鍛鍊身體真的能延年益壽嗎?其實不然,季羨林先生反對的不是鍛鍊本身,而是為了鍛鍊而鍛鍊。

除了鍛鍊外就無事可做的“鍛鍊主義者”,認為如果將工作這一人生的頭等大事與鍛鍊本末倒置才是真的於身心健康有害。體育鍛煉固然好,但過量則有害無益,適可而止才是最佳狀態。

老年人骨質疏鬆,劇烈的不但容易骨折,因關節已不太靈活還會出現脫節的情況。運動是為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和心臟的能力從而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抗壓力,過量的運動,反而造成身體組織過多消耗,加速加快器官的衰老,長期下去,也會造成心臟功能衰退。

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季老也會擠出時間去北大未名湖畔閒庭散步,空閒時刻也會游泳和打打乒乓,他說這些有助於他鬆弛身心,養精蓄銳,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寫作和教書育人。人的大腦的生命週期有長有短,

但勤于思考是鍛鍊大腦的最佳方法,這也是季羨林先生即使人至晚年,仍然精神抖擻,看似不知疲倦的原因。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不嘀咕

看到不嘀咕這三個字時,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不閒言碎語,私下咕噥,其實不嘀咕指的是季老先生心胸開闊,從不去糾纏那些想不開的事,從不為自己的健康怕這怕那。

如今很多的“倡導健康生活人士”百般禁忌,擔心膽固醇,害怕細菌過多,如此嘀咕來嘀咕去,不僅耗時費力,還給身心添加負擔,也不能安下心來享受美食,享受生活,反而最後瘦骨嶙峋,營養不良。“心裡沒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自然百病不生了。”季老的話醍醐灌頂,道出所存怪象,顯出出世境界。

同時,季老也不糾結壽命長短,他的一生所願就是盡其所能做完對祖國和人民有利的工作,其餘的順其自然,順應天意,至於長壽放平心態,既來之則安之,這種灑脫開闊的胸襟和超脫世俗的境界才是他長壽的秘訣之一。

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先生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樸素真誠四字,就是最凝練的概括,季老文如是,人如是,對於健康長壽的態度亦如是。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生活規律

除了眾所周知的三不養生法,生活有規律也是長壽的奧秘,季老平時的生活就是極其規律。每日三四點起床,學術研究或寫作,早餐七點多結束後,開始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午餐後在書房的舊藤椅上小憩片刻。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午睡的習慣,崇尚午睡養神,但其實很多都會出現睡過頭的現象,反而導致醒來渾渾噩噩,彷彿根本睡不醒,這就是午睡時間過長的表現,

一般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

工作累了的時候,季老也會起身走動一番,為窗臺的花草澆水鬆土,尋求內心的平靜和秩序。但現代人往往就是一坐到位置上開始工作便一動不動,長此以往頸椎和腰椎也受到巨大壓力,到了老年身體機能自然衰落後就容易出現頸椎病和腰椎盤突出等疾病。

季羨林:晚年多災多病,卻平安活到98歲,首創“三不”養生術

晚餐過後,老人就會收聽新聞、閱讀報刊和收到的新書,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晚上十點準時就寢。這雷打不動的生活作息,除遇到極為特殊的情況,不然從不改變的。

現今的“夜貓子”多數沒有形成良好作息,深夜過零點常能看見其活躍在各大社交平臺,這就直接導致超過身體排毒時間,造成身體極大負擔,白天也精神不濟,無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如今在互聯網普及的信息時代,各種養生之道和生活作息層出不窮,然而每一套都有適合的人群,切不可生搬硬套,必須找到最適宜自己身心健康發展的那套,選對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