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在中国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这个历史阶段不需我们来评判,一个时代自有它的时代背景,也有它的历史意义。在这个特殊时期,城里的孩子停学,去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和农民一起耕作学习。

突然的身份转换,突然的信仰冲击,自然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发生,让人防不及防。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阿城的《孩子王》,写的就是一个知青在上山下乡时,当了一个多月乡村老师的特殊经历。

外号“老杆儿”的知青,让农场选中去学校教书,因为这批知青中,只有他上过一年高中。知青都羡慕得不行,老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啊,即使在城里,这也是值得人尊重的。

老杆儿就满怀希望地去报到了。结果学校安排他教初三,着实吓了他一跳!学校说没有关系,你教着就是了。和学生一接触,他发现,孩子们一没书本,二认不得几个字,上课先得抄课文,一篇课文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他们都不认识,只有一个叫王福的孩子除外。

王福认识他所学过的课文中的三千四百多个字,还有其他地方学到的四百多字。他将所有的字都抄在小本子上,后来甚至每天抄老师的字典。只因他的哑巴父亲固执地认为,他比父亲有力量,因为他认字。

老杆儿开始无所适从,准备也来个“先教分段,再看中心思想”。可是他的学生,上了八年学,却无法用文字写清楚一句话,这让他很吃惊。他马上找到了目标。他要教会孩子们写作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用学到的字,来表达每天发生的事情。

他坚持了下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都能记一些豆腐酒数的口水帐了,他的老师生涯也让公社给终结了:他没有按课本上课,不符合要求,必需回生产队接受再教育。

孩子王的生活结束了,老杆儿却一点也不伤感。他平静地回生产队去了。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些信念又回来了。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01知青:即便生活是苦的,他们依然能自娱自乐

上山下乡运动是席卷全国的运动,全国知青同步参加。知青们被下放到乡村,不仅要和农民们一起承受繁重的劳动,还和他们一样吃粗粮伙食。这样的生活,对于习惯了城里的好日子的青少年们来说,几乎是不能接受的。从城市的安稳生活,转到农村的日日耕种,辛苦艰难,几乎能压垮人的意志。

在《孩子王》中,这些知青并没有断了希望,并没有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玩世不恭。他们坦然地接受着日常的贫苦,互相取暖。如所有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向往,他们会偷听一些英国的中文广播,去了解这个让他们困苦的世界,还有什么不同的存在。除了红色宣传外的信息,还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还能自嘲和自我幽默,在自嘲中省思。

老黑说:“识了字,还是文盲,非得读懂了文章,明白那里面的许多意思,才不是文盲。”

大家都愣了,疑惑起来,说,“这才怪了!扫盲班就是识字班嘛。识了字,就不是文盲了嘛。我们还不都是知识青年?我想一想,说,“不识字,大约是文字盲,读不懂,大约是文化盲。老黑听的这个,有道理,但好像大家都不这么分着讲。”

很多知青并没有上多少学,就给上山下乡了,虽然叫做知青,也只能说是多识了几个字。在他们的心中,对现状还是有疑惑和茫然。还好,没有文化却还能自知,虽也有人认命地认为,“即使有知识也用不上”,但还有老黑这样的知青,他们很清醒地知道,要真正地拥有知识,有能读懂文章的能力,才算是“知识青年”。

听到老杆儿要去教书,胖姑娘来娣马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先是自荐她会识得简谱,想去当一个音乐老师,后又想通过谱一曲成名,去学校教音乐。为此,她不惜将非常珍贵的字典送给老杆儿,一心求合作一首曲子一展宏图。

抓住机遇,让生活过得好一点,让自己有用武之地,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害怕失败。

知青们的年轻人所固有的好胜心,也未因生活的艰苦而泯灭。看个电影,他们都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化个妆容,和隔壁村的知青比个高下。生活从来不会看不起努力的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是越来越好的底线。

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才会让信念倒塌,从此一蹶不振。

特殊时代的沈从文先生,也是如此乐观。在无人理解的日子里,他会说“我知道自己是谁就够了”。他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可认识“人”

这个“自我”使得他即使身处凄苦现实中,也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趣味,对美的欣赏和敏锐感知。当时很多老友不堪受辱选择自尽,沈从文还能和妻子一起听民乐,听贝多芬。

挨批斗时,有人把写着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贴在他背上。批斗结束后,他把纸条揭下来一看“在我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破屋漏雨,他还能饶有兴趣地记录了漏雨那夜,“时有蟋蟀青蛙窜入屋内,各不相妨”,并感叹“七十岁得此奇学习机会,亦人生难得乐事。”

总是有这样一种人,不如意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反倒多了份对生活的忍耐,和对人世间的美和温柔的珍惜,对生活中的快乐更为欢欣和向往。

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对生活还有信心,生活从来不会慢怠他们。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02 王七桶:他吃过的苦不叫苦,只要儿子比自己有力量

老杆儿能坚持教孩子们认字和写作文,颇受了王福这个孩子的影响。王福父子是《孩子王》中的重要人物。王福代表了农村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代表了试图了解更多知识的期盼,也代表了不服输的坚强。

他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一直在默默努力,他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倔强,一种认定了某事就不放弃的倔强。

王福的父亲则是一代农民的代表,他叫王七桶,外号“王稀屎”,老杆儿曾经在运粮时见过他。这是一个有一身力气的哑巴,一直被生产队的人欺负而不反抗。他身处社会最底层,甚至因为太老实和不能说话,会让村民们欺负他,叫他多做事,他并不在意。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他将这个信念传达给了儿子,那就是:读书就是力量。

这样普通甚至正在为世人所怀疑的理念,却让这个哑巴执行得非常到位,他的儿子王福将读书识字当成了金科玉律,一丝不苟地完成着。他将学过的每一个字都记在本子上,也记在了心里,分成课内学的和课外学的,他用心地抄字典,打算每天抄一百页,用500多天抄完。

王福写作文非常用心,从开始的“我走路,我没有表,我看见了雾,”到后来那么让人惊艳的文字,体现了他们父子的对知识的深情厚爱。如果有良师教导,无疑这个孩子将会用学习改变命运

,相信他后来等到了那一天,让知识成了他的力量。

王福为了赢得老师的字典,和老师打了个赌。他们父子先连夜将二百多条竹子砍好,然后写好作文等待老师的到来。当被告知“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他或许有失望,但并不强辩,而是愿赌服输,选择抄字典。质朴诚实的气质略显一斑。

也许哑巴父亲用自己对生活不公的坦然态底影响了他,也许是父亲对知识的尊重和向往激励了他,也许王福天生就是个领悟力很强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生活再难,人们的歧视再强,他都不怕。他的眼里,既有大自然的美好,早上有雾,也有白太阳照在身上。

他还看到了白太阳中父亲的高大和坚强。看到了父亲在苦难生活中的坚持和坚韧。即使生活给了他们重压,他也能看到希望的光芒。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03 老杆儿:即使改变不了很多,我也要努力试一试

《孩子王》中的主人公老杆儿,是个性格柔和却有主见的知青。他被通知去当老师了,却不舍他的刀和锄头,在他心里,劳动在下乡生活中是必须的,不论是当了老师,还是在知青点干活,他都不能少了这些劳动工具。

他敏感。国家供应不了孩子们的课本,却能一张不少地发放“批判学习材料”。孩子们能对十一社论张口就来,却不知道如何写一篇“上学”为主题的作文。可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成长过程中的热情和朝气,被教育的落后引导成了笨拙和呆滞。他感觉到了这些时代赋予的重压,他想要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们。

这是他对生活的热爱,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命运让他远离了舒适的生活,他还能坚持帮助别人成长。村长家的儿子读了初三,却写不了一封信,他颇为感慨,决心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解决。

“脑袋在肩上,文章在靠自己”,学了这么久,总该学会将一件事说清楚。让他们真正学会记录和感情他们的世界。

在他心里,有用的才是必须学会的。既然不要考高中,就教些以后用得上的吧。

但我认为识字为本。语文课自然有作文项目,初中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到半夜。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读来令人瞌睡,想想又不是看小说,倒也心平气和。只是渐渐怀疑学生们写这些东西于将来有什么用。

虽然有人提醒了他,总场教育科已经注意到他没按课本上课了,老杆儿还是我行我素,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认字,每天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直到被公社辞退回去生产队,他都是坦然面对。

他让孩子们的世界多了许多缤纷色彩,红色世界又将他们压回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世道如此,单凭个人力量,改变的总是很难很小。还好,王福的作文证明了他小小的胜利。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上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在这个动不动就上岗上线的年代,能这样顶风教学,老杆儿承受得不是一点儿压力。他却这样坚持了,为什么?一种不屈服的小小信念。身为青春年少的知青,他们不能做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大事,也希望能通过自己做出一些奉献。他希望能通过自己来改变一些东西,哪怕只是一丁点。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生活得有爱

04阿城其人,聊天第一高手,写作画画音乐全才,汽车翻新能手

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作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孩子王》的作者阿城,何许人也?

勿庸致疑,阿城曾是个知青。唯有经历,才能理解。还有一层背景,阿城的少年时期,在中宣部工作的父亲打成了右派,他们几兄妹成了少有人理睬的孩子,阿城开始去旧书店看书,去古玩店、画店、博物馆闲逛,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号称“行走的百科全书”,其知识面之广经常让人叹为观止。

阿城上山下乡后,因为身体原因,被调去农场子校教书,哪门少老师就教什么。他带的书最多,每晚都给知青们讲故事,练出了绝佳好口才,回城后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口才相结合,让他成为圈中有名的“聊天第一高手”,相见之后无人能忘。

在他的文学作品红遍全中国,甚至流传到了国外时,他受邀请去了美国,放下身段,刷墙,送外卖,教钢琴,尝试了许多工作。他的汽车翻新,让王朔佩服得五体投地:买来一台几十上百块的旧车,一本汽车杂志,一堆汽车配件,就这样亲自安装,摆弄出来一台让人着迷的汽车!

写小说,做编剧,画画,弹琴,翻新汽车,做一桌好菜,这样一个随性的阿城,让人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不知道阿城是人生憾事的阿城,就这样用最简洁的文字,花三四天时间写出《棋王》,又《树王》《孩子王》,用生活写生活,自在而精炼。

05 结语:

《孩子王》整个的笔调都是平淡的,简短的。没有华丽的词藻,轻轻淡淡的文字,读来却觉得灵魂深受震动。既有对知青的心疼,有着千般理想,却苦于无法施展,在疲惫中寻找着有色彩的太阳,寻找明天的力量,又能在这重压下看到了一点希望,看到他们尽量让自己的世界多了一点色彩,除了红太阳,还有早上的白太阳。

我不知道阿城的作品算不算伤痕文学。在阿城的作品里,我没有读到颓废,只是在读完后有些许淡淡的感伤,一种回味中的感伤。如阿城所说:“老老实实地面对人生,在中国诚实地生活。”这样的诚实,是生活的真实。

汪曾祺评价说,大多数知青看问题比我们这一代现实得多。他们是很清醒的。

现实主义者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他们只是较少不着边际的幻想,不会不着边际的感伤。他们更能将理想融入现实中去,在有点悲苦的生活中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保持着活着的希望,和爱,和执着。

那么,身在好时代的我们,身在现代洪流中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诚实地生活,还是随波逐流,漫无目标?

我们心中还有信仰,还有理想吗?还有能给予我们力量的白太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