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歷史文化民人——貢禹

貢禹(前124-前44),字少翁,西漢琅邪(今山東諸城)人。貢禹始從贏公學習《公羊春秋》,後又到眭孟處繼續學習。同時,貢禹又是《論語》齊學的重要傳人。

貢禹以通曉經術、行為端正著稱,被徵為博士,授涼州刺史,因病去官。不久,又被舉為賢良,出任河南令。任職年餘,貢禹因公事受到批評,被迫免冠謝罪,但心中很不愉快,認為“冠壹免,安復可冠也?”遂辭職還鄉。

濰坊歷史文化民人——貢禹

貢禹

元帝初,石顯受寵,因其排擠大臣,頗有非議。為欺騙輿論,證明自己並不嫉賢妒能,並且真正尊重士人,石顯推薦當時已頗有名望的貢禹做了諫大夫,並“使人致意,深自結納”,處處以禮相待。貢禹初進朝廷,不瞭解政治角逐的內幕,無意中做了石顯的“屏風”。開始的時候,蕭望之等正派大臣以外戚干政,痛恨宦官專權,曾計劃除掉他們,因事先走漏消息,導致蕭望之被免職,劉向入獄。不久,劉向利用親戚上書,重申此事,石顯等懷疑此事是受劉向指使,遂使貢禹等人主持調查,結果迫使蕭望之自殺。貢禹在此事中雖不是主角,但畢竟參與了石顯等人排擠正派大臣的活動,這說明他書生氣十足,不善於政治鬥爭。“元帝好儒”,很欣賞貢禹的學問和儒家士大夫風格,經常向他請教一些政治問題。在宣帝時代,貢禹和王吉是好朋友,二人在見解和行事方面有許多近似之處,“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王吉任諫大夫,提了許多建議,但被宣帝認為“遷闊”“不甚寵異”,王吉因受冷落而辭職。貢禹“年老貧弱,家資不滿萬錢,妻子慷豆不贍,餖褐不完”。如此境況,想不到晚年竟得到元帝的賞識,由諫大夫至光祿大夫、長信少府,不幾年,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貢禹有感於知遇之恩,懷著一片忠誠,針對當時國家積弊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議。

濰坊歷史文化民人——貢禹

金錯刀

貢禹任御史大夫只有六個月,上書即達數十封,內容非常豐富,約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減少口賦。“禹以為古民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二是重農抑末。“古者不以金錢為幣,專意於農,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飢者。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以上,中農食七人,是七十萬人常受其飢也。鑿地數百丈,銷陰氣之精,地藏空虛,不能含氣出雲,斬伐林木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自五銖錢起已來七十餘年,民坐盜鑄錢被刑者眾,富人積錢滿室猶無饜足。民心動搖,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稾稅,鄉部私求,不可勝供。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錢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源皆起於錢也。疾其末者絕其本,宜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無復以為幣。市井勿得販賣,阻其租鐵之律,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歸於農。”三是釋放官奴碑。“諸官奴脾十餘萬人戲遊無事,稅良民以給之,歲費五六鉅萬,宜免為庶人,廩食,令代關東戌卒,乘北邊亭塞候望。”四是禁止官吏與民爭利。“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五是除贖罪之法,貴廉潔,賤貪汙。“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闢地廣境數千裡,自見功大威行,遂從奢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並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史書習於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宄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天下者,使居大位。故無義而有財產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逆而勇猛者貴於官。故俗皆曰:‘何以孝梯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黥劓則而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於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桀,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於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崇財利,誅不行之所致也。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臧者,輒行其誅,無但免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無不治矣。”六是皇帝應以身作則,率以節儉。“今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天子過王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亂,矯復古化,在於陛下……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鉅萬。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千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廄馬食粟將萬匹……東宮之費亦不可勝計。

濰坊歷史文化民人——貢禹

貢禹主張廢除銅錢:民間交易改用布帛

天下之民所為大飢餓死者,是也。今民大飢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人至相食,而廄馬食粟,苦其大肥,盛氣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於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唯陛下深察古道,從其儉者,大減損乘輿服御器物,三分去二。子產多少有命,審察後宮,擇女賢者留二十人,餘悉歸之。及諸園陵女無子者,宜悉遣。獨杜陵宮人數百,誠可哀憐也。廄馬可無亡數十匹。獨舍長安城南苑地以為田獵之囤,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郢皆復其田,以與貧民”。“陛下誠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已以先下,選賢以自輔,開進忠正,致誅奸臣,遠放諂佞,放出園陵之女,罷倡樂,絕鄭聲,去甲乙之帳,退偽薄之物,修節儉之化,驅天下之民皆歸於農,如不懈,則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甚!”初元五年(前44)冬,貢禹病故於御史大夫任上,元帝賜錢百萬,任其子為郎,其子官至東郡都尉。

綜觀貢禹提出的建議,有些未必正確,如把政治腐敗、民棄本逐末歸之於貨幣,主張取消貨幣;而多數建議都是屬於改良,並未觸及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相反還維護了他們的長遠利益,這表現了一個儒家知識分子的侷限性。但貢禹能看出當時社會的積弊,關心民間疾苦,要求統治者崇尚節儉、澄清吏治,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等等,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時人稱其“潔白廉正,經術通明,有伯夷、史魚之風,海內莫不聞知”,並非過譽之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