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害死上百萬百姓,百姓殺了他全家7口

如果沒有孫之獬的那道奏章,清廷極可能不會強制剃髮易服。

這是因為,清廷對執行剃髮易服政策本來就猶豫不決,不敢下決心堅持。

清兵入關後,曾短暫地實行剃髮易服政策,但遭到了統治區的百姓強烈反抗,只好宣佈:天下臣民照舊束縛各從自便。甚至於,為了爭取天下民心,清廷還一度宣傳不殺人、不剃髮。

入關之初,不僅百姓不需要剃髮易服,即使歸順清廷的漢臣,也可以保持大明衣冠服飾。只不過,上朝時分為兩班,漢臣站一班,滿臣站一班,彼此相安無事。也正因如此,清廷一度將剃髮易服拋之腦外。

清廷對剃髮易服政策猶豫不決的原因,不僅在於害怕統治區百姓的反抗,還在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未必一定要強制百姓剃髮易服才能站穩腳跟。

他害死上百萬百姓,百姓殺了他全家7口

元朝統治者也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元朝並沒有強制剃髮易服,可依然統治天下近百年。而元朝滅亡的原因,也不是沒有實行剃髮易服,而是政權的腐敗與殘酷的民族壓迫。

既然元朝不實行剃髮政策,也能坐穩江山,那麼,清廷又何必冒著得罪天下人的風險,強制推行剃髮呢?

然而,清朝統治者這種傾向不剃髮的政策,卻被孫之獬一道堅持剃髮易服的奏章改變。那麼,這個孫之獬究竟是何方人物?清朝統治者又為何對他言聽計從?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省淄川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選為庶吉士。庶吉士通常由科舉考試中成績優異者擔任,可見孫之獬是個才學出眾的人。可是,孫之獬為人才氣有餘,但德行敗壞。他入仕之初,正值魏忠賢當道,孫之獬想也沒想,果斷投靠到魏忠賢門下。然而,魏忠賢倒臺後,他又跑到內閣痛哭流涕以示改過,但終被崇禎削職。

可以說,孫之獬是個典型的政治投機者。所以,明朝滅亡後,孫之獬毫不意外地投靠了清廷。

不過,孫之獬雖然政治上無恥,但他畢竟也是漢人,穿著的也是漢人衣冠,他為何要上奏清廷,強烈支持實行剃髮易服政策?

真正原因,不僅僅是取悅清朝統治者那麼簡單。

他害死上百萬百姓,百姓殺了他全家7口

在孫之獬上奏前,他便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帶著全家人把頭髮剃了,還穿著滿服,向清朝統治者邀寵羨慕。甚至於,他“漢皮滿心”,在上朝時以滿人自詡,不願意站到漢人的班隊。可是,心高氣傲的滿族王公大臣豈會瞧得上孫之獬這個卑瑣的奴才?孫之獬自討沒趣,又想站回漢臣班隊,可漢臣不齒他的過於逢迎,也不給他留空位。就這樣,孫之獬左右不是人,在朝堂上十分尷尬。

但是,一心一意想做清廷奴才的孫之獬,是不敢遷怒於滿臣的,因此把一切仇恨全記在了漢臣頭上。這正如洋奴被洋人歧視,不會怨恨洋人,反而抱怨自己是個中國人。

漢臣不齒他剃髮易服,所以他要報復,讓所有漢臣剃髮易服。而且,當所有漢臣都剃髮易服,甚至全天下的人都剃髮易服,那麼,他這個剃髮易服者就不再是另類,不必再遭受世人的嘲笑。

這便是孫之獬支持剃髮易服的心理動機。於是,孫之獬很快便上了一道遺臭萬年的奏章: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這道奏章簡直說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心坎裡。前面說過,清朝不實行剃髮政策,也可以坐穩天下,但為何清朝統治者還猶豫不決呢?正是心理上有個疙瘩,擔心不剃髮,那便是“滿清從中國,而非中國從滿清”。

關鍵還在於,孫之獬是個漢人,支持剃髮政策的話,從滿人嘴裡說出來,與從漢人嘴裡說出來,性質完全不一樣。連漢人都支持剃髮易服,我們滿人還猶豫什麼呢?

他害死上百萬百姓,百姓殺了他全家7口

於是,清廷發佈了最殘酷的剃髮令: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改從滿裝,違者格殺勿論。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漢人奉行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剃髮令一下,激起了廣大漢人的強烈反抗,最終釀成了與清軍血腥殘酷的衝突。據史料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孫之獬一言,竟害死上百萬百姓!

不過,儘管孫之獬為清廷的剃髮政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終究沒能取悅主子,還是像敝履一樣被清朝統治者拋棄。清軍南下後,孫之獬以兵部尚書銜招撫江西,因“久任無功,市恩沽譽”,被革職為民。

但孫之獬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

順治三年(1647年),以謝遷為首的抗清百姓武裝攻破孫之獬的老家淄川,百姓們痛恨他鼓吹剃髮政策,將其全家7口盡行屠戮。

其中孫之獬被百姓義軍拔光頭髮,用鋼針麻線縫住嘴巴,再用鋼針在身上紮上無數個針眼,拿豬鬃插進這些針眼,慘遭折磨而死。

孫之獬死訊傳到京城,孫之獬千方百計討好的主子——清朝統治者,卻對他的死無動於衷,不僅沒有給他任何的表彰和撫卹,甚至連一個象徵性的諡號都沒有賜。

一廂情願地諂媚人家,甚至心甘情願做狗,可沒想到,在人家眼裡,你連狗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