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回顧與展望  中國的工筆畫有偉大的傳統,但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不平衡,唐宋是高峰,元代以降,文人寫意成為主流,但也出現了像趙孟頫、呂紀、仇英、陳老蓮這些擅長工筆創作的大家。進入20世紀,金城、康有為等提出學習宋代、以工筆院體為“正軌”的主張,並湧現了劉奎齡、於非闇、陳之佛、徐燕孫、張大千、陳少梅、謝稚柳、劉凌滄、張其翼、田世光等一大批長於或兼善工筆的畫家。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新中國時期,工筆特別是工筆人物畫向年畫、連環畫靠攏,在轉向通俗大眾化的同時,也拓展了題材與表現手段。新時期30年來,潘絜滋等打出“復興工筆畫”的口號,建立了全國與地方性的工筆畫會,工筆畫家和工筆作品空前增多。畫家們廣泛借鑑日本畫和各種現代繪畫的觀念、材料和手法,工筆畫的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正在經歷著巨大變化。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工筆畫的前景如何?我想用“不可限量”四個字來形容。首先,工筆畫有大發展的可能。工筆畫有短暫的輝煌,元代以後就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它有很大的生長餘地與可能。第二,中國歷史上沒有高度發展的寫實性繪畫和色彩性繪畫,只有工筆才可能成為高度發展的中國寫實性與色彩性繪畫。第三,處在“全球化”時代的工筆畫,可以自由借鑑現代藝術的種種經驗,即它不僅是裝飾的、寫實的、寫意的,也可以是表現的、觀念的、超現實的、魔幻的等等,即它的可開發性、可變異性還很大。  不過,這個前景不會自動到來。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關於名稱、名分


  工筆畫、重彩畫、巖彩畫、工筆重彩畫,這些名稱,都被用來概括工筆畫,但它們其實是有區別的。


“工筆”指的是畫法,“重彩”指的是材料性質,“巖彩”指的是材料出處;“工筆重彩”指的是用重彩、工筆畫法創作的作品,但“工筆”也可以是“工筆淡彩”,所以並不等同於“工筆”。“巖彩”可以用工筆方法畫,也可以用寫意方法畫,所以也不等同於“工筆”。“重彩”與“巖彩”最為接近,但“重彩”也可以用非礦物性材料,“巖彩”就應該只用礦物性材料,二者也不同一。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作這些生硬的區分是想說明,對一個藝術現象的語言表述只具有相對意義上的“準確”性,所以在名稱問題上不必太“較真”。一方面,要儘量尊重那些在歷史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的概念,所以“工筆畫”這個簡單而通用的名稱,應當堅持;另一方面,對已經形成並被應用的新概念,如“巖彩”等,也要有一種寬容 的態度。當下的工筆畫所缺少的,是獨立的、彼此真正不同的藝術派別、風格與個性。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材料的意義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畫家借鑑吸收日本畫講究材料的特點,作了很多引進與探索的工作。材料屬於媒介、工具,但也有相對獨立的意義。當代工筆畫家用材料更加講究,豐富了工筆畫的樣式和表現力,開拓了工筆畫的新的可能性。不過,對於工筆畫創作而言,材料的功能是有限的。個別藝術家可以專門研究材料,進行新材料的實驗,但對於多數畫家來說,用材料創造出有情境、有思想、有技巧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寫實性與表現性  和水墨畫相比,工筆畫更長於描繪,亦即更近於寫實,特別是人物畫。新中國時期提倡“革命的現實主義”,但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作用,作品有了“革命”卻總是丟了“現實”。靠近了年畫的工筆人物畫也是如此。新時期以來,畫家思想解放,可以大膽描繪現實了,但市場、娛樂的要求又使它去親近唯美、甜俗,所以中國的工筆畫始終缺乏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品,缺乏能夠直面血肉人生、揭示深層人性、有強悍精神力度的作品。在這方面,工筆畫還有極大的潛力和極大的可能性。突破的難點和關鍵主要不在技術技巧方面,而在畫家的觀念、思想力、情感指向方面。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表現”決非水墨畫的專利,工筆畫也能使作品具有非常感性、浪漫和表現的品質。問題主要不在工筆形式本身,而在畫家有沒有表現的氣質、才能與追求,以及這種表現有沒有觸及有意義的人性和人生問題。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俗媚與逐醜  工筆畫尤其工筆人物畫,畫美女、女人體、單純地表達和迎合人的生物性慾求,堪稱最時髦。我並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在美女畫、裸女畫以及其他題材作品中的俗媚趣味。我只是希望工筆畫家警惕地反思這種現象,和俗媚保持距離,自覺追求高雅的格趣。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逐醜”是“媚俗”的另一端,是近年來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現象。現代藝術普遍存在的“審醜”現象,但優秀的現代“審醜”作品,都具有“醜”與“真”的一致性。傳統和現代工筆畫一向以美為主要對象,它受到現代藝術的影響而吸納“審醜”,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如何吸納,如何處理與傳統觀念與習慣的關係,值得重視和研究。我這裡說的“逐醜”,是指一種為醜而醜、把醜與真分裂開來的現象。就是說,一些作品把形象(特別是當代農民)醜化,不是因為追求真實性,而是喜歡這種趣味,把這趣味當做一種風格與個性。這種“逐醜”同樣遠離真實。變形是需要的,脫離真實的為醜而醜、為形式而醜的“逐醜”不可取。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無表情現象  工筆人物畫有一個相當流行的現象,是淡化表情,甚至無表情——人物都無怨無怒、不悲不喜,眼神發呆,沒有感情表達。這在現代美女畫中尤其嚴重。出於特定的表現需要,淡化表情或無表情是完全可以的,但不管什麼身份、什麼情境中的人物都無表情,形成一種人人可用、可仿的無表情公式,就大成問題了。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有表情或無表情,嚴格說都是一種表情。成功的作品不在有無表情,而在那表情(包括無表情)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與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相契合,是否恰當地表達了作者的觀念和意義追求,是否能與整個作品的風格、情調、形式手段融為一體,成為其藝術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表情現象”違背了這一邏輯。把無表情作為一種時尚來追求,放棄了對人物內在精神與個性的刻畫,也就把工筆畫完全等同於大眾流行藝術,閹割和放棄了工筆畫的精英性即精神性和創造性追求。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講求格調  “格調”曾經是衡量中國畫的最高標準。格調是什麼?在我看來,它是透過形式風格、語言和技巧運用折射出來的人格價值——寓於美中的真與善的程度,業已形式化、物質化的精神品位。人品的高下與筆墨、色彩方法及其熟練程度並無必然聯繫,但與筆墨、色彩特別是筆墨、色彩品質、氣息一定相關。這種必然的連帶關係,決定了高格調的追求必然伴隨著對完美人格與超越精神的追求,對庸俗、低劣、市儈、無靈魂和醜陋靈魂的拒斥。人性完美永遠是一種理想,但不媚俗、不勢力、不張狂、不萎靡、不虛偽、不貪婪、不猥瑣等等,總是體現著一種崇高而切實的人格追求。畫家離不開市場,但必須追求高格調,否則就會成為市場的奴隸,毀了自己的藝術。


我不反對畫美女、裸女,而是批評作品中的俗媚趣味


  工筆畫受大眾的喜愛,技術性比較強,畫家們容易接受市俗的影響,容易重技巧風格而輕格調趣味。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20世紀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家的鑑賞力普遍降低了。對此,我們還缺乏清醒的認知。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己的藝術趣味和藝術鑑賞力,是改變工筆畫現狀、提高工筆畫品格的迫切課題。(作者:郎紹君 原題:淺談當代工筆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