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在重庆、四川,乃至全国很多地方,只要一提起“邮亭鲫鱼”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道被称为渝版江湖菜的“邮亭鲫鱼”,不仅在全国创出了大名声,而且好生意持续20多年兴盛不衰。在朋友的引荐下,我们从龙水湖回来,专程去了一趟邮亭。不为别的,就为吃鱼。

邮亭是个地名,是重庆市双桥经开区的一个镇。地处渝西与川东交界,为成渝交通咽喉,是旧时下至重庆,上达成都的必经驿站。据有关史料记载,“铺”、“驿”为清代传递邮政、文书的交接或中转点,这些驿站、铺在传递邮政、文书的同时,也成为商贾往来歇脚、饮茶、食宿的重要聚集地。邮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以驿站的功能得名为邮亭。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邮亭原称“邮停”,史称“邮亭铺”“邮亭驿”。因为有人驻留,驿站便衍生出一些饮食服务行业。加之邮亭这个地方盛产鲫鱼,拿来炖煮调味后很受客人喜欢,于是便有了以地名命名的“邮亭鲫鱼”。当地一些精明的渔民,依托邮亭铺开起了路边鲫鱼店,熬鲫鱼汤、煮鲫鱼,方便过往行人食用。没想到的是,这里煮出的鲫鱼以其味鲜、细嫩,赢得人们的大加赞赏。渐渐地,“邮亭鲫鱼”的名声远播,生意日渐红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邮亭鲫鱼”逐渐形成了享誉巴蜀、名满西南的特色菜品。1990年前后,在重庆、成都以及川渝两地的一些县市餐饮市场上,刮起了一股“邮亭鲫鱼”旋风。仿佛一夜之间就出现了数十家做邮亭鲫鱼的馆子,其势头之强劲令餐饮业老板始料未及。于是,“邮亭鲫鱼”开始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在邮亭镇附近的荣昌、永川、铜梁、璧山、安岳、南充、绵阳等地,到处都可见写有“邮亭鲫鱼”的招牌。尤其是在重庆市区,邮亭鲫鱼的火爆程度,超过了泉水鸡、烧鸡公等菜品。仅渝中区储奇门滨江路一带,就集中了十几家大中型的邮亭鲫鱼店。每天上千食客蜂拥而至,生意一直要持续到次日凌晨。在成都,也有不少大型火锅店、中餐馆“土法上马”,摇身一变经营起邮亭鲫鱼来。

如文华路、玉林小区、东较场等地的不少餐馆,改旗易帜,高悬起“邮亭鲫鱼”的招牌。在双路街道通往邮亭镇的大邮路上,建有近两公里长的“邮亭鲫鱼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以鲫鱼命名的饮食店不下一百家,最著名的有“刘三姐鲫鱼”、“杨门正宗鲫鱼”、“邮亭陈鲫鱼”等。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其实,邮亭鲫鱼的历史并不长,广为人知的时间不过二十来年。有资料介绍说,邮亭鲫鱼最初发明于1992年,是大足区珠溪镇一位60岁的向姓老人发明的。这位老人最先的工作地点是在邮亭镇外的高家店“向老鲫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这家餐馆早已没落了,后来这位老人被“刘三姐鲫鱼店”老板请去。在“刘三姐鲫鱼店”,他做的“邮亭鲫鱼”色香味俱全,许多爱好厨艺的人纷纷前来学艺。20多年过去了,这位老人虽早已离开了尘世,但他留下的“邮亭鲫鱼”却广为流传。

邮亭鲫鱼的做法和一般的川菜没什么两样。“刘三姐鲫鱼店”老板介绍说,其大致做法是,先将鲫鱼剖洗干净,改十字花刀,加姜、葱、盐、料酒码味。泡红辣椒、郫县豆瓣斩细,芹菜洗净切成节。鱼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后,炒锅下油烧至五成热,将泡红辣椒、郫县豆瓣、辣椒粉、姜米、花椒等放入,炒至油呈红色后下鲜汤、料酒、泡萝卜,熬出味,再将煎好的鲫鱼、芹菜下锅内烧至鱼熟,调入鸡精后,连锅端到火锅桌上,色香味俱全的鲫鱼便做好了。食用时,火锅炉不用点火,待鱼吃完后加入其它菜品时再点火。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邮亭鲫鱼吃法与重庆火锅比又有了新意,它改变了以往吃火锅必备的鲜油碟、干油碟,改成碎米花生、碎米榨菜、葱花等调料。食者将整条鲫鱼从火锅内取出放入食盘内,随个人喜好放入各种调料,再舀一小瓢火锅汤调匀,一并食用。这样吃鲫鱼,麻辣鲜嫩,辅之小调料花生脆香、榨菜醇香、火葱的芳香,在口中迸发出来,味道堪称一流。吃完鱼后,如果余兴未尽,还可另点几款毛肚、时令蔬菜,作为换口酒菜,下饭佐菜。

这道以鲫鱼为主料的佳肴为何兴盛数十年而不衰?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邮亭鲫鱼”的传承人老总陈青和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湖菜大佬“来凤鱼”风靡一时,紧接着“太安鱼”粉墨登场,再又是鱼溪、球溪的鲶鱼,还有北渡鱼、过水鱼、辣子鸡、泉水鱼、毛血旺、鹅掌汤、香辣蟹……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他和邮亭鲫鱼的故事,也是从那个江湖纷乱的时代开始的。他的邮亭鲫鱼手艺,传自他的父亲。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吃邮亭鲫鱼还要辅之特定调料,把花生脆香、榨菜醇香、火葱的芳香融合起来,别具一格。


“老汉最爱吃的就是鱼,所以自然练得一手煮鱼的好手艺。那个时候刚刚允许私人经营餐厅,所以我就想把老汉的手艺用起来,摆个摊摊卖鱼。起初主要是卖火锅,兼搭着卖鲫鱼,后来吃鲫鱼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干脆就只卖鲫鱼了。最开始的摊子就和现在的大排档差不多,路边几块棚子一扯就算门面了,总共4张桌子每天几乎没空过。”

那时,多数餐馆都还是在烹制一斤以上的大鱼。用手掌大小的鲫鱼炮制出的邮亭鲫鱼,一夜之间冲进成都平原,敲开山城大门。仿佛一夜邮亭风,千店万店吃鲫鱼。据悉,总店设在邮亭的“邮亭陈鲫鱼”,现已搞起了多家连锁经营店,分店遍布重庆、四川、湖北、湖南、西藏、贵州、新疆、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市。


邮亭鲫鱼:一个驿站是如何带火一款江湖美食的


相比日渐衰败的其它江湖菜,邮亭鲫鱼为何发展得这么好?除了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旅游文化的带动外,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也至关重要。2010年,邮亭镇政府举办了“邮亭鲫鱼”饮食文化节,加大了美食文化宣传。当地政府为进一步推动邮亭鲫鱼的发展,还打造了生态养鱼基地,专门为“邮亭鲫鱼”提供食材。而在邮亭鲫鱼的烹制文化中,不抱陈守旧,坚持口味创新。如今经营得好的邮亭鲫鱼店,除了保持邮亭鲫鱼的特色风味外,还针对食客们的“营养配餐,求新尝鲜”的心态,相继开发出新菜品,如煎蛋鲫鱼汤、锅巴鲫鱼、肥肠鲫鱼等种类,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

香飘九州的邮亭鲫鱼,如今已成为双桥的一张特色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