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你是否遇到这样的问题?

中国式的父母总是吝啬于赞美,而是批评为主。动不动就邻居家的小孩,别人家的小孩,最大的主力就是“你应该如何如何”,而这些“应该如何”的是伴随你成长的各种规矩。


考试考的不好,事情进展不顺,批评者就会进攻你, 拿你和别人比——比他们的成就和能力——然后得出你技不如人的结论。

又或者他要督促你要成为佼佼者——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是一文不值。

他总是认为你是小孩子,“应该”听从他们的教诲,坚持认为“语言幼稚”,不断夸大你的缺点,时不时提起你的失败经历,从不当面表扬你的优点和成就。

而他们内心可能还认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了,其实殊不知,他们这样的行为已经给被批评者造成严重的自尊问题。


自尊

这是一本自助的书,它提供了一套经证实有效的认知技巧,用于评估、改进和保持你的自尊。

很多人可能在读这本书之前没有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自尊问题,那么这本书也可以让你了解如何区分正常的自尊和病态的自尊;与批判、退缩的想法拉开距离;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自尊的实质

积极的自尊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自尊来源于人类的自我评判能力。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自我意识,并且能够看到自身价值。换言之,你能够对自己下定义,并且很清楚是否喜欢这样的自己,人类的这种评判能力导致了竞争问题的出现。


上百名研究人员对上千名不同年龄、背景的人进行了测试,试图找出自尊的根源。

多数针对大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研究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疑问: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自尊来源于你的生活环境,而你的生活环境又会受到自尊的极大影响。孰先孰后?这个问题对于能否增强自尊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自尊和环境的关系只是间接的,现在的研究表明,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它无时无刻不影响自尊程度:你的想法。


比如,你照镜子时可能会自言自语:“天哪,我好胖,丑死了。”这种想法无疑是对自尊心的打击。如果你在照镜子时的想法是“嗯,不错,我的皮肤还挺好的”,那它必然能让你的自尊心大增。镜子里的图像依然如初,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想法。


这本书会通过介绍一系列的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有需求的人,改变对生活的想法,形成新的、客观的、正面的自我评价,提升自尊心,走出缺乏自尊的困境。


低自尊状况

很多电影描述的某个悲剧可能就来源于主人公的病态的自尊,可能是别人无意识的举动,造成了主人公心理的扭曲,形成报复性行为。这种带来恶劣影响的也许就是“病态批评”。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有时候个人也会经常自己扮演批评自己的角色,当你努力还考试还不及格,与轻轻松松的学霸完全无法比拟,当你事情没做成,当你产品没有推销出去,当你创业失败,就有一个声音冲到你面前,说你是,一个笨蛋,你做什么事都做不成,你这个人就是没有责任感,到哪你注定一无所成。


这些声音来自哪儿呢?往往是来自于我们最亲近的人。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最亲近的家人。他们的这种病态批评的声音,不在我们耳边回荡,最后慢慢的变成了我们自己批评我们自己的方式,我们自己批判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恶毒,因为我们更了解自己,然后这个声音就会直指你内心,不断的萦绕。


所以自尊低的状况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基本上是来自于“病态批评”。


“病态批评”一词由心理学家尤金·萨根首次提出,用以描述自我抨击、自我批判的内在声音。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批评的内在声音,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听到的是更加恶毒、更加洪亮的病态批评之声。


“病态批评”的根源

目前对于低龄儿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孩子在0~4岁时,父母的育儿方式决定了他们在起跑线上自尊强弱的初始程度。


在儿童时期,批评是由父母植入的。在整个童年期,你的父母要教你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惹人讨厌。不进行教育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熊孩子”,最孩子的行为放任不加以管束,而大多数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管教的时候,会得到夸奖,“好孩子”,“好乖”。

如果这时候孩子没有提从父母的教导,父母通常会进行“惩罚”,人格心理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称这类惩罚性事件为“禁止手势”。


经过设计的禁止手势能够起到震慑和排斥的作用,就像人类训练宠物狗一样,当某些手势或眼神,成为“禁止手势”之后,父母对于孩子就有了“圈定的行为范围”。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笼罩着禁止手势的阴霾,所有令他们感到内疚和难堪的时刻都会有意无意地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区别在于,有些父母不自觉的使用了“病态批评”的“禁止手势”,从而对孩子的自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如何识别“病态批评”

糟糕的自尊水平的不良感觉主要来自于5个病态批评,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父母一定会批评我们,但是怎么样批评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状况呢,他的自尊水平就会降低呢,这5个病态批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1、这些批评经常与道德挂钩。

你出去玩儿,玩完了回来身上脏了,衣服脏了,然后妈妈就会批评,你说你心里边根本就没有别人,你从来就不懂得珍惜妈妈的劳动,你是坏孩子。

其实作为孩子来讲,玩起来玩疯了,身上弄脏了,是很正常的。作为父母可以批评他把身上弄脏了,但是你不能说你心里从来就没有别人,是一个自私的人。

这就把一件客观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层面,如果这个批评人的人喜欢把各种事情跟道德挂钩,就会给孩子带来自尊水平的变化。


2、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

就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批评的人把它放大到了,叫做我们知道上纲上线。

比如孩子撒了一个谎,然后家长把这个事情上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程度就,觉得撒谎这件事不得了,说绝对不饿能撒谎,这样下去你你今后的人生都完蛋了,这就是我们说把行为和实质的这种程度过度的夸大。


3、禁止手势的频率。

父母总是否定不让孩子做某些事,这个就是禁止手势。

比如外出和别人一起吃饭,有个孩子做什么那个妈妈都要反对,而且是在众人面前又不好意思发作,就暗暗的时候注意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就不断的提醒孩子,你这样做不得体哦,你这样做丢脸了,你这样做不对喽,孩子会有多难受,就是他身边永远萦绕着一个,24小时监控的不断批评的这么一个人,这个叫做禁止手势的频率。

这个禁止手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人的自尊水平会受到大幅的影响。


4、禁止手势的一致性问题。

比如说孩子去外面玩,然后父母就骂孩子,只知道玩,不知道学点东西。但是如果孩子待着部出去玩这些,父母又骂孩子,天天窝在家都呆傻了。

父母出现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反馈,起初你只是不知所措,但是抨击的随意性最终会让你得出一个痛心的结论:问题不在于你做了什么(同样一件事,有时可以,有时却不行)而在于你本身,真正有问题的是你。

家长前后标准变化多端会让孩子产生莫名的负罪感,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了,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准则,因此无从知晓问题出在哪里。


5、禁止手势源于家长自身怒火或者情绪低落。

当家长本身怒火中烧,或是情绪低落(无论是受到外界刺激还是本就如此),欲把指责孩子当作泄愤渠道时,批评的威力就巨大无比了。生气和痛苦会斩钉截铁地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不是好东西,我讨厌你。”因为这是最让孩子毛骨悚然的话,他肯定会牢记在心。以至于在这种恶性爆发过去很长时间后,孩子仍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记忆犹新。成年以后,批评者仍会利用自责情绪从心理层面进行打击和摧残。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如何对付“病态批评”

1、发现他,就你把它揭示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

当你如果能够发现自己处于“病态批评”之下,你可以盯住那个情绪看的时候,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你如果被那个情绪左右,你就是他的奴隶。


2、顶嘴

发现“病态批评”之后,就要察觉他的真实目的,揭穿他的真实目的就是你要,我了解你是怎么产生,我了解你是要干什么,你比如说你现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从小就遵守的守则,你看这是他的目的。你正在拿我和每一个人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让我偶尔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你看我已经洞察你了。


3、让他失去了用武之地

解除批评者的武力的最佳方式是让他失去用武之地,夺走它的地位,让他形同虚设、哑口无言。了解批评者如何发挥功效还不够。

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叫做去融合。去融合,意思是去掉融合。当你说你很糟糕时候,比如说愧疚感、负罪感等等,你和糟糕是融合在一起,去融合的意思,就是你把自己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把这些感觉和你分离开。从而,你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你会发现那个批评的声音要引领你到何处。你也可以更健康的方式更加实际地看待自己,并且真正接受自己。


关于自尊,关于如何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这本书还讲了很多,期待你自己的发现。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祝愿你更好的了解自尊,恰如其当的自尊,更健康的方式更加实际地看待自己,并且真正接受自己。


本书作者

马修·麦凯博士(Matthew McKay, PhD)

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赖特学院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致力于研究焦虑和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著有众多心理自助畅销书,包括《自尊》《放松与减压手册》《想法与感受》等。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帕特里克·范宁(Patrick Fanning)

心理健康领域的职业作家,独著与合著的自助类书籍多达18本,包括《自尊》《想法与感受》《理智与感情》等。

了解积极自尊的核心,练就一颗强韧的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