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你是否遇到這樣的問題?

中國式的父母總是吝嗇於讚美,而是批評為主。動不動就鄰居家的小孩,別人家的小孩,最大的主力就是“你應該如何如何”,而這些“應該如何”的是伴隨你成長的各種規矩。


考試考的不好,事情進展不順,批評者就會進攻你, 拿你和別人比——比他們的成就和能力——然後得出你技不如人的結論。

又或者他要督促你要成為佼佼者——如果不能出人頭地,就是一文不值。

他總是認為你是小孩子,“應該”聽從他們的教誨,堅持認為“語言幼稚”,不斷誇大你的缺點,時不時提起你的失敗經歷,從不當面表揚你的優點和成就。

而他們內心可能還認為,他們也是這樣過來了,其實殊不知,他們這樣的行為已經給被批評者造成嚴重的自尊問題。


自尊

這是一本自助的書,它提供了一套經證實有效的認知技巧,用於評估、改進和保持你的自尊。

很多人可能在讀這本書之前沒有或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自尊問題,那麼這本書也可以讓你瞭解如何區分正常的自尊和病態的自尊;與批判、退縮的想法拉開距離;以更加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自尊的實質

積極的自尊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自尊來源於人類的自我評判能力。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自我意識,並且能夠看到自身價值。換言之,你能夠對自己下定義,並且很清楚是否喜歡這樣的自己,人類的這種評判能力導致了競爭問題的出現。


上百名研究人員對上千名不同年齡、背景的人進行了測試,試圖找出自尊的根源。

多數針對大齡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研究都提出了一個相同的疑問: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自尊來源於你的生活環境,而你的生活環境又會受到自尊的極大影響。孰先孰後?這個問題對於能否增強自尊有重大意義。

事實上,自尊和環境的關係只是間接的,現在的研究表明,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它無時無刻不影響自尊程度:你的想法。


比如,你照鏡子時可能會自言自語:“天哪,我好胖,醜死了。”這種想法無疑是對自尊心的打擊。如果你在照鏡子時的想法是“嗯,不錯,我的皮膚還挺好的”,那它必然能讓你的自尊心大增。鏡子裡的圖像依然如初,發生改變的只是你的想法。


這本書會通過介紹一系列的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有需求的人,改變對生活的想法,形成新的、客觀的、正面的自我評價,提升自尊心,走出缺乏自尊的困境。


低自尊狀況

很多電影描述的某個悲劇可能就來源於主人公的病態的自尊,可能是別人無意識的舉動,造成了主人公心理的扭曲,形成報復性行為。這種帶來惡劣影響的也許就是“病態批評”。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有時候個人也會經常自己扮演批評自己的角色,當你努力還考試還不及格,與輕輕鬆鬆的學霸完全無法比擬,當你事情沒做成,當你產品沒有推銷出去,當你創業失敗,就有一個聲音衝到你面前,說你是,一個笨蛋,你做什麼事都做不成,你這個人就是沒有責任感,到哪你註定一無所成。


這些聲音來自哪兒呢?往往是來自於我們最親近的人。可能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最親近的家人。他們的這種病態批評的聲音,不在我們耳邊迴盪,最後慢慢的變成了我們自己批評我們自己的方式,我們自己批判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惡毒,因為我們更瞭解自己,然後這個聲音就會直指你內心,不斷的縈繞。


所以自尊低的狀況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基本上是來自於“病態批評”。


“病態批評”一詞由心理學家尤金·薩根首次提出,用以描述自我抨擊、自我批判的內在聲音。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批評的內在聲音,但自尊不足的人往往聽到的是更加惡毒、更加洪亮的病態批評之聲。


“病態批評”的根源

目前對於低齡兒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孩子在0~4歲時,父母的育兒方式決定了他們在起跑線上自尊強弱的初始程度。


在兒童時期,批評是由父母植入的。在整個童年期,你的父母要教你哪些行為可以接受,哪些惹人討厭。不進行教育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熊孩子”,最孩子的行為放任不加以管束,而大多數的孩子,在接受父母的管教的時候,會得到誇獎,“好孩子”,“好乖”。

如果這時候孩子沒有提從父母的教導,父母通常會進行“懲罰”,人格心理學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稱這類懲罰性事件為“禁止手勢”。


經過設計的禁止手勢能夠起到震懾和排斥的作用,就像人類訓練寵物狗一樣,當某些手勢或眼神,成為“禁止手勢”之後,父母對於孩子就有了“圈定的行為範圍”。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籠罩著禁止手勢的陰霾,所有令他們感到內疚和難堪的時刻都會有意無意地留在他們的腦海中。

區別在於,有些父母不自覺的使用了“病態批評”的“禁止手勢”,從而對孩子的自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如何識別“病態批評”

糟糕的自尊水平的不良感覺主要來自於5個病態批評,就是我們從小到大父母一定會批評我們,但是怎麼樣批評就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出現狀況呢,他的自尊水平就會降低呢,這5個病態批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1、這些批評經常與道德掛鉤。

你出去玩兒,玩完了回來身上髒了,衣服髒了,然後媽媽就會批評,你說你心裡邊根本就沒有別人,你從來就不懂得珍惜媽媽的勞動,你是壞孩子。

其實作為孩子來講,玩起來玩瘋了,身上弄髒了,是很正常的。作為父母可以批評他把身上弄髒了,但是你不能說你心裡從來就沒有別人,是一個自私的人。

這就把一件客觀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這個批評人的人喜歡把各種事情跟道德掛鉤,就會給孩子帶來自尊水平的變化。


2、混淆行為和實質的程度。

就這件事沒有那麼嚴重,批評的人把它放大到了,叫做我們知道上綱上線。

比如孩子撒了一個謊,然後家長把這個事情上升到了一個了不起的程度就,覺得撒謊這件事不得了,說絕對不餓能撒謊,這樣下去你你今後的人生都完蛋了,這就是我們說把行為和實質的這種程度過度的誇大。


3、禁止手勢的頻率。

父母總是否定不讓孩子做某些事,這個就是禁止手勢。

比如外出和別人一起吃飯,有個孩子做什麼那個媽媽都要反對,而且是在眾人面前又不好意思發作,就暗暗的時候注意孩子,做什麼都不行,就不斷的提醒孩子,你這樣做不得體哦,你這樣做丟臉了,你這樣做不對嘍,孩子會有多難受,就是他身邊永遠縈繞著一個,24小時監控的不斷批評的這麼一個人,這個叫做禁止手勢的頻率。

這個禁止手勢的頻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個人的自尊水平會受到大幅的影響。


4、禁止手勢的一致性問題。

比如說孩子去外面玩,然後父母就罵孩子,只知道玩,不知道學點東西。但是如果孩子待著部出去玩這些,父母又罵孩子,天天窩在家都呆傻了。

父母出現這種前後不一致的反饋,起初你只是不知所措,但是抨擊的隨意性最終會讓你得出一個痛心的結論:問題不在於你做了什麼(同樣一件事,有時可以,有時卻不行)而在於你本身,真正有問題的是你。

家長前後標準變化多端會讓孩子產生莫名的負罪感,他們覺得自己做錯了,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準則,因此無從知曉問題出在哪裡。


5、禁止手勢源於家長自身怒火或者情緒低落。

當家長本身怒火中燒,或是情緒低落(無論是受到外界刺激還是本就如此),欲把指責孩子當作洩憤渠道時,批評的威力就巨大無比了。生氣和痛苦會斬釘截鐵地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你不是好東西,我討厭你。”因為這是最讓孩子毛骨悚然的話,他肯定會牢記在心。以至於在這種惡性爆發過去很長時間後,孩子仍然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記憶猶新。成年以後,批評者仍會利用自責情緒從心理層面進行打擊和摧殘。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如何對付“病態批評”

1、發現他,就你把它揭示出來,暴露在陽光之下

當你如果能夠發現自己處於“病態批評”之下,你可以盯住那個情緒看的時候,你就是情緒的主人,你如果被那個情緒左右,你就是他的奴隸。


2、頂嘴

發現“病態批評”之後,就要察覺他的真實目的,揭穿他的真實目的就是你要,我瞭解你是怎麼產生,我瞭解你是要幹什麼,你比如說你現在痛斥我,就是要逼我遵守從小就遵守的守則,你看這是他的目的。你正在拿我和每一個人進行對比,就是為了讓我偶爾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你看我已經洞察你了。


3、讓他失去了用武之地

解除批評者的武力的最佳方式是讓他失去用武之地,奪走它的地位,讓他形同虛設、啞口無言。瞭解批評者如何發揮功效還不夠。

這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叫做去融合。去融合,意思是去掉融合。當你說你很糟糕時候,比如說愧疚感、負罪感等等,你和糟糕是融合在一起,去融合的意思,就是你把自己站在一個客觀的位置,把這些感覺和你分離開。從而,你可以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你會發現那個批評的聲音要引領你到何處。你也可以更健康的方式更加實際地看待自己,並且真正接受自己。


關於自尊,關於如何更加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這本書還講了很多,期待你自己的發現。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祝願你更好的瞭解自尊,恰如其當的自尊,更健康的方式更加實際地看待自己,並且真正接受自己。


本書作者

馬修·麥凱博士(Matthew McKay, PhD)

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賴特學院教授,臨床心理學博士,致力於研究焦慮和抑鬱的認知行為治療。著有眾多心理自助暢銷書,包括《自尊》《放鬆與減壓手冊》《想法與感受》等。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帕特里克·範寧(Patrick Fanning)

心理健康領域的職業作家,獨著與合著的自助類書籍多達18本,包括《自尊》《想法與感受》《理智與感情》等。

瞭解積極自尊的核心,練就一顆強韌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