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保持零確診零疑似

“西塔”保持零確診零疑似

紅外測溫設備會實時顯示進入者的體溫。

“西塔”保持零确诊零疑似

廁所裡的地漏都已密封。

年納稅額超10億元,入駐企業219家,從業人員達9000人,截至2月26日已有181家企業實地復工,卻未發生一例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這些數據都來自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目前該樓宇現場復工人員超3200人,究竟是怎樣保持零確診零疑似的呢?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門口設置紅外測溫儀

走進俗稱“西塔”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人們馬上就能感受到與疫情防控前的不同:在入口處,除了貼出各類疫情防控的宣傳內容外,人們需要穿過一條特殊的“通道”,當人們在這裡穿過時,紅外測溫設備會實時顯示進入者的體溫,一旦體溫偏高,則會立即報警。

“西塔”分別在2個主要出入口(大廈首層大堂北門1#、國金天地負一層北門)設置了紅外測溫儀,實現快速體溫篩查,通過遠距離、大面積檢測,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另外開放的6個出入口,均同步設置測溫點,要求所有進入大廈的人員,必須佩戴口罩,並遵循測溫流程進行體溫測量。此外,“西塔”還緊急購置紫外線消毒殺菌燈,計劃每日於電梯非運營時間(夜間),對大廈所有電梯轎廂逐步實施全面紫外線消毒殺菌。

據悉,這些紅外人體溫度快速檢測儀可同時檢測30人以上、測溫時間小於0.1秒、具備人體溫度自動跟蹤、超溫自動報警、自動統計、電腦遠程查功能。

調整全新風運行模式

走進辦公區,記者發現,走廊裡加設了空氣淨化裝置;拐角處設置了廢棄口罩垃圾桶;廁所裡所有的地漏都已密封。此外,引進綠色環保新技術,在電梯轎廂等密閉空間內保持高效、持久的細菌及病毒消殺能力;使用德國進口的德倍洗消毒清潔劑對大堂前臺、閘機、母嬰室、洗手間、茶水間等公共場所實行“每45分鐘一次保潔”。

西塔結合BOMA空氣質量(IAQ)運營管理標準,對國金中心空調通風系統及時調整全新風運行模式,通過開啟過渡季節新風櫃加大新風和排風量,並通過BA自控系統和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精細化控制,實時監測室內與室外的PM2.5、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空氣質量相關數據。

西塔還加大對辦公單元的通風換氣,每天提前1至2小時開啟新風機進行換氣與預冷,延遲1至2小時關機,確保下班後對辦公樓層進行一次換氣。當二氧化碳達到600PPM時,各層空氣處理機自動加大新風和排風量,特殊時期將新風量強制開至最大,達到平時的2倍。

倡導錯峰靈活辦公

西塔引導各客戶公司錯峰上下班,協調餐飲商戶提供訂送餐服務,並安排專梯送餐。以2月12日的數據為例,錯峰上班時間為8:15~8:30的有17戶,約402人;8:45~9:00為41戶,約952人;9:15~9:30為19戶,約160人;9:45~10:00為19戶,約160人。錯峰下班時間為17:15~17:30的有42戶,約672人;17:45~18:00為21戶,約482人;18:15~18:30為25戶,約441人;18:45~19:00為9戶,約269人。錯峰吃飯時間為11:30~11:45的有33戶,約406人;12:00~12:15為34戶,約987人;12:30~12:45為23戶,約227人;13:00~13:15為7戶,約48人。

業務骨幹對接入駐企業

西塔組建了企業專員聯繫小組,由25名業務骨幹對接219家入駐企業,及時傳達省、市、區關於企業復工復產的最新要求和防控指引,跟蹤瞭解企業復工意向。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復工復產“五個到位”,落實疫情防控“八個一”和安全生產“五個一”,並通過“天河企康”微信小程序填寫復工申報和承諾書。

西塔還聯動項目內各業態、企業客戶、甚至街道公安部門達成聯防聯控機制。寫字樓與企業客戶聯防聯控,確立對接人聯繫機制,每日一報,每日跟進客戶員工健康狀況,重點監控有疫源地旅居史、疫區人員接觸史,或出現發熱、乾咳等呼吸系統症狀的人員。

天河CBD:

121棟樓宇全部復工

截至2月26日,西塔已有181家企業實地復工,現場復工人員超3200人,單日各出入口測溫人數10960人次,未發生一例確診病例、疑似病例。而截至2月25日,天河中央商務區121棟樓宇已全部復工,樓宇復工率100%,企業復工率超90%。

記者瞭解到,為堅決防範復工復產帶來的疫情輸入風險和集聚性傳染風險,統籌抓好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工作,加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天河區發佈了轄內企業復工復產的告知書,印發了企業復工復產的疫情防控和應對工作措施,全力遏制疫情輸入、擴散、蔓延,安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

值得一提的是,天河區製作了“天河企康”微信小程序,企業通過小程序上報基本企業信息、人員信息、聯繫方式,以及復工復產五個條件落實情況、企業還可以轉產信息、危化行業信息,並要求企業每日上報人員情況,包括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復工復產人員中有去過重點疫區人員數量等信息。小程序後臺,可以分行業、分街道、分區域主管部門訪問各自轄內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