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浅析套中人的悲剧形象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达尔文

变化是贯穿我们整个生活的关卡,它蕴含的能量足以掀起一场场人心的风暴。一次次局促不安,一次次忧愁满怀,忽然袭来的风浪总能将原定的计划冲得七零八落。

畏惧改变,恐惧无常,是人类有史以来自身携带的毒瘤,潜伏在每个失落难挨的夜晚,连月亮都在无声的潮落。而那些勇于和肆虐的风暴逞凶斗狠的英雄,往往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者,成为一个引领世界风向的指路人。

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既是沙皇统治下的精神受虐者,又是盲目畏缩维护专制的胆怯者。他的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社会的背景之中,而且还是更多时代,更多环境下的缩影,具有典型而丰富的意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叫别里科夫的中学教师畏惧变革,甘愿做沙皇专制统治的应声虫最后离奇死亡的故事。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是别里科夫独特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命运走向的代言词,更是他固步自封,卑懦胆寒,战战兢兢的丧钟曲。

恐惧是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浅析套中人的悲剧形象


当时俄国正处于黑暗腐朽的沙皇专制时期,为巩固即将走进坟墓的统治地位,采用残暴血腥的手段镇压一切反动革命力量,警探遍布街头,人人惶恐,风声鹤唳。很多知识分子畏惧退缩,只求自保,不敢站出来振臂一呼。契诃夫以敏锐的眼光,冷峻的笔触描绘出他们栩栩如生的形象,以求刺痛和唤醒其麻木的神经,治愈精神上日益扩散的奴性病菌。

契诃夫在晚年曾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卑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本文将从套子的意象,维护者的悲哀和自由的内涵三个方面,对这篇不足一万字却精炼深邃,富含丰富思想底蕴的文章进行解读。

套子的意象:恐惧心理支配下的人生

别里科夫虽然是一位中学老师,理当拥有科学的理性,渊博的知识,去消除一切不合理的压迫,去宣扬人道和自由主义的精神,然而他深陷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魔爪之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贴上卑微胆怯的标签,落入进而不得取,退而不能缩的荒唐境地。

他胆小怕事,懦弱无为,循规蹈矩,唯恐成为众矢之的,就连日常的生活和出行都变得奇人异服,活生生的一个缩头龟。朗朗晴天,他也要穿着雨衣雨靴出门,将头缩进坚固的大衣里,生怕大风刮走了他。热气腾腾的天气,他也不敢打开窗户通风透气,甚至睡觉时也要带着睡帽,穿睡衣将头蒙在被子里。还不止如此,他变本加厉,生怕别人抢走他恐惧一哥的名声,他喜欢任何带着套子的东西。装着表的套子,装着小刀的套子,都是他的杰作。他极力的用一层浅浅的套子将自己的一切保护起来,试图隔离和绝缘,与外界拉开不可逾越的界限。

恐惧是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浅析套中人的悲剧形象


如果说日常生活中的套子是浅层表面上的防护膜,那么别里科夫的性格和思想则是他根深蒂固的心茧,重重叠叠地缠了他。契诃夫为他量身定制了几个事件,分别为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和推搡事件,件件暴露出他的弱点和痛楚,让他感受到恐惧发挥出来的巨大威力。他焦虑不安,苦苦支撑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在痛苦的精神折磨和惶惑的行为举止中,努力地缩紧他身上重重的壳。

从心理学角度讲,恐惧是人的本能,在面临未知和危险的情况下,产生出很深的无力感和退缩情绪,属于自我防御性心理机制。大自然界,一只幼小的麋鹿正在悠哉悠哉的吃着香甜的草,突然间,从密林深处冲过来一头庞然大物,一张血盆大口映入眼帘,麋鹿立马头也不回的撒出四蹄夺路狂奔。

奔跑中的小鹿是恐惧的,是基于生存安全的前提下潜意识和本能所做出的条件反射性动作。假如它没有恐惧这个念头,那么早就成了巨口之下的美餐。所以说,我们恐惧是正常的,不丢人,但过分的恐惧,夸张的快要溢出来的害怕则是异常的。

恐惧最大的一个好兄弟就是联想,人在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情况下,尤其能释放出联想的负面能量,特别是联想到那些更加危险更加绝望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一个人在黑暗里感到害怕的原因,是人的想象力使得我们产生出能伤害到安全的神鬼来。

别里科夫的恐惧感被他用超级放大镜放大了无数倍,碾压了他正常的人性和自由的意志,使得他脱离了人本能需要的社会关系,变成一个怪圈里的可怜人。他越是恐惧,越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套子包裹,然而套子里的世界并不安全,充满孤僻和痛苦,就需要更新更安全的套子,形成恶性循坏,套子变成怎么也走不出来的绝境。身处套子里的人,也痛苦不堪,精神受到最严重的迫害。

罗斯福总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唯一害怕的是害怕本身。这种难以名状、失去理智和毫无道理的恐惧,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别里科夫内心的恐惧是一场难以磨灭的风暴,而套子则是可有可无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一把小伞,也根本不可能掩盖住他瑟瑟发抖的身影。他就像是高尔基《海燕》里的那只蠢笨的企鹅,胆怯的躲藏在悬崖下面,永远也走不出恐惧地狱的大门口。

维护者的悲哀:害怕改变的思想成为禁锢周围人群的高墙

别里科夫由于内心极度的恐惧,性格上的守旧和循规蹈矩,他一直生活在对过去的怀念里,沉溺于虚幻的妄想里。他讨厌任何的新兴事物,所教的都是古代语言;反对任何的创新变革,提倡旧传统旧思想。对于专制政府的法令和官方文件,毫不怀疑的尊为信条和尺度,并且企图宣扬和引导所有人。他禁止同学间友好的笑闹,间接的将两个同事开除,搞得所有的教员甚至校长都怕他。虽然外界的一些变化,比如妇女骑自行车,在当时传统是很伤风俗的,与他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也能引起他的心慌,变得闷闷不乐。

恐惧是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浅析套中人的悲剧形象


别里科夫异常的行为举止,也对周围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人都对他感到厌恶。他常一动不动地在每个教师面前坐上一两个小时,什么话也不说,像是监视,恐惧就像流感一样传染给每个人。他在学校呆了15年,也在思想上胁迫了15年,甚至全城的人都被他传染了。

我们全城的人都变得谨小慎微,事事都怕。怕大声说话,怕写信,怕交朋友,怕读书,怕周济穷人,怕教人识字。

一切人积极而美好的活动,都在他神经兮兮,紧绷的视线之下变得死气沉沉,如同散播在空气里的瘟疫一样,人人害怕被高密被处罚。别里科夫的形象也从旧制度旧秩序的受害者变成实质意义上的维护者和宣传者,他的所有思想,态度和行为都带有彻底的负能量,圈禁逐流整座城的人。究其原因,面对强大的不合理的高压,还是害怕做出相应的改变,害怕受到改变之后所带来的惨痛后果。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别里科夫的抗争完完全全是负效应的,他是不自信的,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和正面的能量,不敢做出违抗专制的任何举动,生怕会牵连自身,丧命于此。

《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有过对害怕改变的具体分析:第一层次是我们害怕改变本身,我们习惯于过去的想法和理念,并奉为圭臬,一旦变化,即证明原来的错误;第二层次是恐惧是我们害怕改变后失去原来所拥有的价值,熟悉的变得陌生,拥有的变得不再拥有;第三层次是我们害怕没有能力去应对这种失去。

别里科夫害怕一切新生,一切变革,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其核心本质就是不自信,不认为拥有抗争的权利和底气,不敢面对抗争的磨砺,不敢失去现有的生活。他活活的憋死在自己创造的套子里面,恐惧挣扎,无所适从。

歌德说: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硬化。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如此,才有新的活力,新的春天。恐惧就是一只水泥做的老虎,困住的只有弱者和胆怯者,而真正的强者会挥舞他硕大无比的拳头,一击击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恐惧的,是一些难以掌控的未知的情况,以及现存的不满意的真实,只需要一点点勇气,一点点微弱而具体的掌控感,一步一步扩大根据地,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

自由的内涵:人性价值的绽放

整篇文章采用嵌套式的结构,以两人的对话形式引出核心故事,形成套中套的层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客观和全面。叙述者又是评论者,灵活多变,契诃夫用故事中伊凡的口吻说出了自由的主题,觉察到问题的所在。

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是套子?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刑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不是套子?

套中人不只是别里科夫,更是整个城市的人,更是当时俄国社会的典型形象。人人都是别里科夫,做着永不苏醒的噩梦,把自己原本充斥阳刚和健硕的身体硬生生地塞进一个透明的套子里,滑稽而可笑。

契诃夫用一个典型,一个具体而抽象的人物,描绘出了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深刻而尖锐的讽刺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他不仅仅关注专制统治下的黑暗,而且上升到了一个关乎人性价值和尊严的大层面,大格局。

高尔基曾评价他:庸俗是他的敌人,他一生都在和庸俗做斗争,他用那无情而犀利的笔触描写它,嘲笑它,他善于发现庸俗的霉菌,他也能把那种霉菌找出来。

故事里的教员,校长,太太都是庸俗和麻木的,他们是十足冷漠而自私的看客,对别里科夫婚姻的撮合只不过是平日里的娱乐和消遣;当别里科夫安然的躺在永恒套子的坟墓里,他们是隐藏着高兴的悲哀,一时之间向往的自由又被转身忘却,变成原先逃避自由的模样。

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生命的根。---弗洛姆《逃避自由》

纽带就是别里科夫的套子,他没有学会独立,没有体会到人性的光辉,更没有享受过热血斗争似的胜利。他的一生是可悲的,一个内在拥有异己力量的人矛盾而挣扎,他不知道何为真正的自由,他注定嗅不到阳光下温暖的空气。

我们绝不能做另一个别里科夫,在郁郁而终时还得不到人的尊严。我们宁可选择冒风险的错误,去抗争命运的不公,去挑战强大的压迫,那样即使失败,至少胜过别里科夫一万倍。

为了自由,干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