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读《雪国》像是在寒冷的冬夜里饮尽杯中的最后一口茶,冰凉的苦涩感萦绕于唇齿间,久久未散。外面暮色四合,巨大的黑色以肃穆的姿态袭来,仿佛要将人湮没在这寂寂的雪夜里。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久闻川端康成的作品以优美著称,初次拜读就已经被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美所震慑。在川端康成的笔下,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极致的美感,正是因为达到极致,这种美呈现出虚无的状态,脆弱且单薄,如同蝉翼般澄澈透明,继而又平静地在人眼前撕裂。《雪国》便是这样一出美到极致的悲剧,它平静地展开,又平静地结束,带给人晦涩压抑的情绪,于是提笔写下一些浅薄之见,以慰寂寥。

《雪国》之人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文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深,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说这句话的是主人公之一岛村,作为一个富家子弟,整日无所事事,生命里没有什么值得费力去争取的东西,一切都显得轻而易举。在一开始,我对岛村是厌恶的,面对卖艺救自己师傅的儿子的驹子,他觉得是一种徒劳,用那种纨绔子弟的颓废消沉轻易否定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他三次去造访驹子,看见驹子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却并未有同情,只是失望驹子与自己心中的形象早已背道而驰。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但经典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经典,就在于经得起推敲。当反复体味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在这背后其实隐匿着更深的悲悯。川端康成幼年丧失双亲,其他亲人也接连离世,从此只有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巨大的悲痛形成了他颓废消极的价值观,以及遁世的虚无主义思想。相对于主流社会中宣扬与苦难顽强对抗,川端康成更希望生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与我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共通之处,都渴望挣脱俗世的纷扰,获得精神和肉体上的自由。所以,表面上看岛村对驹子的不幸是淡漠的,但更深层次是同情这种在痛苦中徒劳挣扎的灵魂。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正因如此,岛村能够对所有个体都持有尊重的态度,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游客,能使驹子深深迷恋的原因。但他对于驹子的情感却无关爱情,即使是在寒冬中三次乘车来拜访她,也不过是他逃离现世的徒劳。对于哀伤纯净的叶子,他像欣赏一件精美易碎的瓷器,隔着一层玻璃静静观望,宛若供奉神明般虔诚,但这也与爱情无关。可以说,岛村对美的追求是近乎病态的,这时他在乎的已不是事物本身,而是虚无缥缈的意境。从开篇他凝视映在窗玻璃中的叶子的脸,到结尾直面叶子的死亡时,他却在担忧坠下的躯体会不会头部朝下,腰身或膝头会不会折曲,生怕任何一个细节破坏了死亡的美感。他痴迷的并不是叶子个人,而是叶子在特定环境下所营造出的凄美的意境。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有很多人会认为叶子和驹子是相互统一的,即叶子是驹子的从前,驹子是叶子的将来。但我觉得,驹子就是驹子,叶子就是叶子,这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寂静的雪国里相依为命。驹子明艳,善良,她卖身救人,处处体贴叶子,写读书笔记,弹三弦琴,即使已跌落尘埃,也依旧保持着高尚的人格。而叶子简单,纯洁,如同云端之上的缪斯女神,神圣不容侵犯。开头以大量笔墨写她照顾生病的行男,像电影里的长镜头,将叶子反映在窗玻璃中的身影与窗外流动的暮景所重叠出的摄人心魄的美细致地呈现出来。整本书里对叶子都没有具体描写,而是反复写其“清澈得近乎悲凄优美的声音”和“哀怨的神情”,勾勒出一个纤细而缥缈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川端康成所追求的纯粹,虚无之美。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然而这种毫无杂质的澄澈的美感总是极其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只把生命最美的时段留在人间。我想作者大概是害怕面临“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残忍,于是叶子的死亡便是必然的。在苍茫的银河下,叶子的身躯以优美的姿态坠落,周围火光摇曳,将死亡营造出一幅恢宏的画卷,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了叶子纯白无暇的生命。

《雪国》之景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雪国”实际上是一个偏远的小镇,被县界连绵的山峦环绕在其间,仿若隔绝了外世,兀自飘着白雪,演绎着边缘小城的人事冷暖。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谷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虽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展,快到河边的地方,耸立着一座好像是水电站的白色建筑物。那是透过车窗望见的、在一片冬日萧瑟的暮色中仅留下来的景物。"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川端康成的文笔之细腻可见一斑,他将日本的物哀式美学发挥到极致。在他笔下,层叠的群山,苍茫的暮色,缀满银河的星辰,都弥漫着寂寥而萧条的美,类似于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经常出现的"空山"意境,是作者内心对至纯的理想境界的映射,只是川端康成的“空”在空灵之余更添了颓靡消沉之意。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川端康成飘摇伶仃的一生奠定了他虚无感伤的文风,《雪国》里的岛村,驹子,叶子无不都是孤独而哀伤的。但为何是选择以冬为背景而不是许多文人都喜爱的秋来表达伤感?比起冬季,秋的萧瑟似乎更能体现角色凄凉苦楚的内心世界。

几经回味,方才明白这其中所隐掩的用意。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秋季虽然也是衰败的景象,但寒冬的万物凋零更接近绝望。比如文中的驹子,她的一生都被认作是徒劳的,为了救行男,她不惜成为舞伎,但最后行男还是病死。她照顾叶子,坚持不让叶子陪客,然而叶子最终也走向了死亡。结尾写她抱着叶子的尸体,"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疯狂地叫喊着”。虽然一直以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但至少还尚存希望,当最后的微光也无情地熄灭时,这种无边的绝望只有冬天的凛冽才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虚无之美——浅析《雪国》里的人和景

在《红楼梦》的最后一章,宝玉在雪地中向贾政行了四拜,然后与两个和尚飘然离去,待贾政追赶出来,只剩一片白茫茫的旷野,于无声中诉说繁华落尽的悲凉。若是将背景换成秋天,这悲的色彩也就淡了许多。《雪国》也是如此,最后岛村独自一人站在茫茫的冬夜里,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就好像所有的哀恸与无奈都在这一刻化作虚无的幻象归于天地间的皑皑白雪,不留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